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2|回复: 2
收起左侧

古诗新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空空儿在 2003/10/29 12:50pm 第 1 次编辑]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517152464070.wma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枫桥 :  在苏州阊门外。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Images/20021230955752145.mp3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它从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提出小草般的儿女怎能报答春日般的慈母养育之恩的疑问,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
   
http://www.pep.com.cn/download/youziying.rm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写的是清明节感怀: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下个不停。游人遇雨,行倦兴败,心境愁苦,很想找家酒店喝上几杯。见到牧童,便满怀希望地问:“何处有酒店?”牧童应声指了指前方那杏花盛开的村子。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410261879083.wma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
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410181561452.wma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38473318461.wma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言志”,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
    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218314420229.wm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1111383822202.wma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这首是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写的,那时他被安史叛军所俘虏,困居长安。当时长安沦入安史之手,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见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鸟,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使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家乡,所以诗中充满着伤感的情绪。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却使作者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情赋予眼前的景物,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因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老迈,杜甫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国都残破,家书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凉的景物,使杜甫伤痛不已,不禁搔首踌躇。在搔首之际,竟发觉头发稀疏,几乎连簪也插不下了,这便是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动乱中的忧虑。
  此外,我们在看这首诗时,更能知道当时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所以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71111472995638.wm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这是作者17岁时写的一首思念家人的诗。一个人在他乡做客,孤单寂寞,每遇节日,见别人家欢聚一堂,就更思念亲人。今天重阳节又到了,遥想登高的兄弟们,在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会难过的。
   
茱萸:  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630835615757.wma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春天夜里的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天已亮了。窗外传来四处清脆悦耳的鸟鸣。醒来朦胧记起昨夜曾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于是想着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下来?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62710372381004.wma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鹳雀楼 :  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
http://www.szsy.net/hsl/bbs/UpLoadFile/20036279404287512.wma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新唱

和本版两位版主发的词牌唱有异曲同工之处,古诗词今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新唱

收藏!!!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5-18 19:06 , Processed in 0.0745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