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铁马云雕
收起左侧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下面引用由异天邪2006/01/27 10:22pm 发表的内容:
反抓起舞的蝴蝶做标本
鸟儿要造反,揪回去交给偶皇兄严加管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铁马老师辛苦   非常喜欢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咋还讲到和珅去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0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两舟并行,撸速不如帆快.
        (鲁肃)   (樊哙)
八音齐名,笛清怎如萧和.
         (狄清)  (萧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清十二帝疑案:道光(上)06-2-11  12:45

  道光帝,名旻宁,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嘉庆皇帝的嫡子。他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 享年六十九岁。道光帝既非昏君也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道光在这场历史悲剧中扮演了悲剧的主角。而他的悲剧人生也就从他继位的那一刻开始。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道光继位疑案。大家很熟悉了,就是雍正皇帝继位疑案问题大家知道很多,很多人知道雍正继位存在疑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光继位也存在疑案问题,道光是清朝皇帝嫡子继位里面惟一的一个,我们可以看一下,第一个继位的是皇太极,他是老八,他母亲是侧妃,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他是老九,他母亲是庄妃,是妃子。顺治的儿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亲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也是妃子。雍正的儿子乾隆,他母亲钮祜禄氏还是妃子,乾隆的儿子嘉庆,顺治的儿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亲佟妃,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也是妃子。嘉庆的母亲是妃子。
  嘉庆的儿子道光不同了,道光的母亲是皇后,嘉庆做皇子的时候,他父亲就是乾隆皇帝给他娶了喜塔腊氏做他的福晋,嘉庆继位之后,就册封他这个嫡福晋为皇后,所以,道光他是皇后的嫡子,道光有一个哥哥很小就死了,他是老二,因为他哥哥死得早,他算皇次子,实际上他是嫡子,但是他母亲福分不够,嘉庆元年册封的皇后,第二年就死了。道光的儿子咸丰,他母亲是妃子,咸丰的儿子同治,同治大家都很熟悉,他母亲就是慈禧,懿贵妃还是妃子。同治没儿子,光绪和宣统不是皇子,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继位的是十一个皇帝,只有道光是嫡子继承皇位,这在清朝是惟一的。
  道光在做皇子的时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习也很用功,特别是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十八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这一年夏天,嘉庆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行围,道光这时候名字叫旻宁,他随着他父亲去行围,但是这一年夏天是阴雨绵绵没有办法行围,旻宁就提前回到皇宫,在尚书房读书。一天,天理教的教众在皇宫太监的指引下,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两路冲进皇宫,一直冲到养心殿的外面,养心门,在尚书房读书的旻宁立即拿着火枪,拿着弓箭就奔出来,一枪打死一个人,另一枪又打死一个人,把这场事情平息了,他父亲回到皇宫之后很高兴,朝廷上下,朝野内外,都盛赞旻宁年轻勇敢机智,于是,嘉庆就封他这个皇次子旻宁为智亲王。
  到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嘉庆从圆明园起銮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秋狝,也就是行围,随驾的有皇次子旻宁,就是道光,还有皇四子瑞亲王随驾去到避暑山庄,同行的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等。七月十八日从圆明园出发,路上七天,到七月二十四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沿途疲劳,天气又暑热,第二天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事出仓促没有准备。嘉庆的死因官方的说法因病而死,据清朝皇室人员的口碑,说嘉庆遭雷击而死,这个事情得不到证实,如果真的是遭雷击而死的话,官私记载都不会写这个事情,因为这犯了大的忌讳,我们目前就是根据官方的说法,嘉庆突然病故,也可能嘉庆身体比较肥胖,又六十一岁的高龄,沿途疲劳,天气暑热,也很可能得了心或者血管病而猝死,死因我们今天不探讨了,嘉庆突然驾崩大家束手无策,事出突然,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当时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嘉庆的皇位继承问题,本来事情应当是很明白的,由于种种缘故,道光继位就变成了一个历史的疑案。
  嘉庆帝猝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一时间,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乱做一团。引发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皇位的继承出现了问题。
  根据雍正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写有皇位继承人的密折应封存于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从雍正帝开始,秘密立储就成为清王朝皇位继承的祖制家法。
  嘉庆帝生前从未公开确定皇位继承人,按照这一祖制家法,即使他猝然驾崩,皇位的继承也不该有太大的问题。那么嘉庆帝的猝亡却为何引发了一场皇位继承的轩然大波呢?原来,人们发现本应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鐍匣无影无踪。
  清朝皇位继承从雍正之后,它是有祖制有家法,就是清皇室的家法,雍正皇帝鉴于太宗、世祖,圣祖这三代皇位继承的种种繁难问题,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来,叫做“秘密立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皇宫的乾清宫西暖阁召集皇子、王公大臣宣布他说我要秘密立储,把我指定的皇太子写成一个诏书装在一个鐍匣里面,当众放在乾清宫顺治皇帝手书的那个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旦发生大故取出来宣布,这样做得好处,就避免了事先立皇子引起皇子之间的斗争,又避免了事出突然,皇位继承问题难办。
  雍正这个秘密立储的办法,在乾隆用了一次,就是雍正死得很突然,我前面已经讲过了,雍正死得很突然,那雍正死了之后皇位继承是谁呢?就打开了秘密立储的这个鐍匣,当众,乾隆、皇室和大臣宣布就是立弘历,就是乾隆为皇太子,乾隆就继位了。所以乾隆继位没有引起骨肉相残,乾隆还是按照他父亲这个办法,把秘密立储也是写好了,密封起来,但是乾隆不同,就是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当着皇子皇孙王公大臣正式宣布,说我要擅位,从明年的正月初一,让儿子继承皇位,这个儿子是谁,就是秘密立储那个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嘉庆,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举行了乾隆和嘉庆授受大典,就是乾隆把皇位退让,嘉庆接受皇位,所以乾隆到嘉庆的皇位是和平过度没有发生大的纷争,因为乾隆还在世。
  嘉庆突然病故,谁来继承皇位?按照祖制家法那就是应该在皇宫乾清宫那个正大光明匾后头找,找那个鐍匣,看里头写得是谁呀,但是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档案记载,说从承德派人到北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找这个鐍匣,没见这个记载,也没有记载说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到乾清宫去找这个鐍匣。这里面就产生了个问题,就是嘉庆遗位给他的儿子,有没有这个建储的鐍匣,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承德方面北京方面没有派人去找啊,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在正大光明匾后没能找到嘉庆帝传位的遗诏,朝野上下惶恐不安。在嘉庆帝的四位皇子中最终谁能继承皇位,不仅关系到朝野局势的稳定,也关系到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在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来确立皇位继承尚无结果之时,以禧恩为首的皇族宗室却首先建议由皇嫡子旻宁来继承皇位。
  嘉庆突然就驾崩了,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在承德的避暑山庄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内务府大臣禧恩站出来说,说皇次子旻宁戡乱有大的功勋就指嘉庆十八年的时候,当即继位,这个事情《清史稿·禧恩传》做了记载,禧恩讲了这话之后,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历史上记载两个字“犹豫”,就是既没有反对,也没有赞成,不表态。史书又记载,禧恩虽抗论,众不能夺,就是没有说服大家。
  这个问题就来了,你禧恩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力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这也不符合清朝皇室的祖制和家法呀,禧恩何许人也?敢于提出这个建议,禧恩的父亲是睿亲王淳颖,淳颖又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多尔衮死了之后他没有儿子,他弟弟多铎的儿子叫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所以多尔博就承袭了睿亲王的这个爵位,不久顺治对多尔衮掘坟鞭尸,撤其享庙,爵位也撤销了,多尔博怎么办呢?
  归宗又回到多铎名下,到了乾隆的时候,给多尔衮平反了,那多尔衮的这个睿亲王的爵位还是要承袭,谁呀,就是要多尔博的第五世孙就是淳颖来承袭多尔衮的睿亲王的王位,这个睿亲王淳颖和嘉庆私人关系很好,又都是宗室,嘉庆在惩办和珅的时候,这个睿亲王淳颖出了很大力,帮了很大忙,受到嘉庆皇帝的信任,他的儿子禧恩因为这层关系先做了侍卫,又做了御前侍卫,头等侍卫,做到内务府大臣。所以禧恩是用内务府大臣这种身份随驾到了承德。嘉庆突然故去之后,禧恩就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大位,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应该有嘉庆的遗诏,你禧恩建议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不符合祖制家法,此为历史疑云二。
  嘉庆帝猝死,没能按照祖制家法留下继位的遗诏。而此时,孝和睿太后健在,太后的意见对皇位继承人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嘉庆帝的四位皇子中,有两位是孝和睿太后的亲生子,而旻宁却并非孝和睿太后所生。在以禧恩为首的皇族宗室首先提出由旻宁继承皇位时,孝和睿太后紧急下了一道懿旨,五百里加急送往承德。
  嘉庆皇帝先后有两位皇后,第一位叫孝淑睿皇后,她生的第一个儿子死了,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旻宁就是道光。但是这个孝淑睿皇后在嘉庆二年病故,这一年旻宁十六岁,那嘉庆又续了一个皇后,就是第二任皇后,叫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三子叫绵恺,一个是皇四子叫绵忻。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十六岁孩子没有母亲了,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所以旻宁做皇子的时候和他这两个弟弟,同父异母弟弟,就是绵恺和绵忻的关系也很好,和他继母的关系也很好。
  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的噩耗传到北京的时候,皇太后在皇宫立即派人五百里加急把皇太后的懿旨,因为这时候嘉庆死了,她算太后了,皇太后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说,说皇次子旻宁在嘉庆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劳,她懿旨,皇次子旻宁立即尊位,就是马上继承大位,旻宁就是道光接到皇太后的懿旨,叩头谢恩,感激不已,大家知道,因为旻宁不是太后的亲生子,她自己还有亲生的两个儿子,在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遗诏的时候,她说让旻宁,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应当说这个胸怀还是比较博大的,没有借这个机会做手脚,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道光跪在地上磕头,感谢皇太后的恩典。
  问题又来了,按照清朝的祖制家法皇太后没有立皇太子这种先例,那有人说了,那孝庄皇太后她立的康熙呀,但是孝庄皇太后立康熙的时候顺治还没死,顺治病重,是孝庄和顺治共同商量了,用顺治遗诏的形式来发布,让皇三子玄烨就是康熙继承皇位,不是用皇太后的名义是用皇帝的名义商量的时候她参与了,可以说清朝用皇太后的名义立皇太子让他继承皇位这是第一例,这问题就来了,你皇太后宣布让旻宁就是道光继承皇位,这跟家法祖制也不合呀,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旻宁继承皇位既有宗室的支持,又有了太后的懿旨,看似水道渠成之事,但却并非顺理成章。因为这样继承皇位还是有悖于祖制家法。正当大家为旻宁如此继承皇位有悖家法而犹豫不决时,事情又发生了转机,原来,随嘉庆帝行围的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竟然在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帝立储的小金盒,并打开了遗诏。
  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朝廷大臣是个什么态度,随驾的军机大臣有四位,就是托津、戴均元、卢荫溥和文孚,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几位军机大臣就找秘密立储的 这个鐍匣,在哪儿找呢?就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来找,翻箱倒柜,一个一个来找,突然在嘉庆生前的那个随身太监那儿找到了一个小金盒,这个小金盒引起大伙儿兴趣,托津和戴均元等等就捧着这个小金盒找钥匙,找不到钥匙,托津在情急之下,把小金盒的锁拧开了,开启这个宝盒一看,里头有嘉庆的遗诏,上面说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立皇次子旻宁为皇太子,找到了这个小金盒发现了嘉庆的遗诏,这问题应该说就解决了。
  有人还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材料,这个事情在《清史稿·托津传》,《清史稿·戴均元传》都记载这事,戴均元死后有一个人叫包世臣为戴均元写了个墓志铭叫《戴公墓碑》,这个碑文里面详细说了这个事,就是说嘉庆突然驾崩,众方大家情急之下,找到了小金盒,托津等把小金盒拧开找出了遗诏,说托津、戴均元为道光的登基立下了功劳,问题还是有,打开这个小金盒的时候,没有记载道光在场,这个小金盒按照当时的祖制家法来说,应该搁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怎么会在承德避暑山庄,而且不是马上找到的,而且是找来找去,翻箱倒柜才把它找到的,有人对这个小金盒,和小金盒里面的遗诏的真伪提出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小金盒里的继位遗诏是真是假?小金盒的突然被发现是否是有人精心策划?后人对此猜测不已。那么清史文献对此是如何记载的呢?对于道光的继位过程,嘉庆实录和道光实录的说法如出一辙。
  《清仁宗实录》就是嘉庆实录记载他死和他的儿子皇位继承的过程,大意是说,就是七月二十五日傍晚,嘉庆皇帝突然就驾崩了,在这种情况下,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等一起打开了一个鐍匣里面有嘉庆皇帝的遗诏,立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大家知道,嘉庆的实录是道光修的,道光继承皇位之后修他爸爸的实录,那道光实录怎么写的呢?道光实录写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道光的实录是他儿子咸丰给修的,也不能违背他爸爸的意志,所以嘉庆的实录、道光的实录和清史稿的记载,和皇太后的懿旨和禧恩的建议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一定的漏洞,就是彼此之间有矛盾,我说,此为历史疑团之五。
  尽管旻宁继承皇位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但历史还是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使他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三十九岁登极的道光帝,在他在位的三十年中,史书中记载的不仅有他离奇的继位过程,还有他留在中国历史上的功过得失。
  但是道光还是继承皇位了。第一,宗室贵族、禧恩等支持道光继位;第二,皇太后和他弟弟瑞亲王绵忻同意他继承皇位;第三,四个军机大臣在场同意道光皇帝继承皇位。三个方面,朝臣、宗室、太后都在,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由道光和平继承皇位,避免了在皇位继承上的骨肉相残之争,至于那些矛盾,那些不同的地方,那就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吧。
  道光的皇位是在承德避暑山庄继承的,因为嘉庆死得很突然,承德避暑山庄没有预备棺材,加急通知北京准备好棺材运到承德,所以到八月十二,嘉庆皇帝的梓宫灵柩才由承德起运回北京,前后经过十天的时间运到北京,八月月二十二,道光正式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正式成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他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说他惩办贪污,譬如说他整顿吏治,譬如说治河通海运,整顿盐政等等。道光这三十年皇帝,比较重大的政绩就一条,就是新疆回部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比较坚决,平定这场叛乱,在道光八年,把张格尔抓住了,到北京午门献俘,道光在午门城楼上,张格尔跪在午门前的广场,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历史政绩,因为他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24 19:18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2-1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百家讲坛、读书时间都是很不错的栏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2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中午,听了易中天讲的品读三国之大江东去。讲得很生动。以前听他讲过《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讲史,用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方式。他讲的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我很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多数在书上看过:)铁马辛苦了,元宵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6/02/12 08:27pm 第 1 次编辑]

        ·做历史呢,有一个说法就是,史才、史识、史胆、史感。史感实际是一种对生活、对人、对人性的一种体验能力。
      ·易中天:我认为汉代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上升阶段。前边是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思想最活跃、生命力最旺盛的黄金时代。马克思说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而春秋战国就相当于西方古希腊时代,马克思曾对古希腊这个童年时代予以很高的评价,我们也应对我们民族的这个童年时代给予很高的评价。接下来的汉代是我们民族的成年期,在经历了春秋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一方面有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开始走向成熟。
      这个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宇宙观,在先秦是不怎么谈自然、天的问题,汉代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汉代在哲学上思考宇宙人生;文学艺术上也有很多探索;政治上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奠定一个基础。
      ·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从明朝七个代表人物切入,分别是: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
      通过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交瘁。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
      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百家论坛我也看过,喜欢
    原来看的是有关红楼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易中天品三国(一)——大江东去 06-2-13  6:45-7:23
      ·诸葛亮24岁出山,1.84米高,是个帅哥。他是一位政治家,但他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上写的。空城记和借东风,并不是诸葛亮的事情。空城记本来是曹操的事情。
      ·民间受三国、水浒影响最大。民间的祖师爷,剃头匠的祖师爷据然是关羽。关羽现在还变成了财神爷。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被供奉在婚姻介绍所。因为他对爱情也很执着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晨起看天;想来悟去不明白.
    晚来赏月;转去回来观花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水坛边,搬个凳儿排排坐,听铁马老师谈诗词、说古今,快乐莫过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乾隆是21岁登基的吗?
    擅位应该是禅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清十二帝疑案:道光(下)06-2-14 6:45-7:23
      清朝的第八位皇帝是道光帝,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他这一生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譬如说惩办贪污,比如说他整顿吏治,比如说治河,通海运,整顿盐政等等。道光这三十年皇帝,比较重大的政绩是一条,就是新疆回部发生了张格尔叛乱,道光比较坚决,平定了这场叛乱,在道光八年,把张格尔捉住了,到北京午门献俘,道光在午门城楼上张格尔跪在午门前的广场,这是道光在位三十年一件重大的历史政绩,因为他稳定和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管理,但是道光这三十年的皇帝,最大的悲苦就是禁烟运动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鸦片问题由来已久,雍正的时候就禁烟,雍正的儿子乾隆的时候又禁烟,乾隆的儿子嘉庆还禁烟,但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雍正的时候一年流入鸦片二百箱,乾隆的时候增加到一千箱,嘉庆的时候增加到四千箱,道光鸦片战争之前,增加到一万三千箱,白银每年外流三千万,当时朝廷两派,一派主张驰禁,就是以许乃济为首的叫“驰禁派”,一个是以林则徐为首的“严禁派”,这个时候道光支持严禁派,调湖广总督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很坚决,到广州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态度很坚决。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动天下,但是林则徐的严禁鸦片的运动,触犯了国内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触犯了英国殖民者的不法利益,他们必然要内外勾结,进行反抗,道光皇帝呀,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大清的君主,本来应该预料到,我严禁鸦片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但是道光没有。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叩打中国的大门,作为对中国严禁鸦片的报复,这样鸦片战争就打响了,先打广州,由于军民抵抗不成,英国舰队又打厦门,因为闽浙总督邓廷桢率领军民抵抗,又失败了,英国的舰船北上,到了舟山,总兵葛云飞壮烈牺牲,定海失守。英国的舰船又继续北上,到了天津海面,直隶总督琦善妥协,后来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
      我就提出两个问题思考,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一,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第二,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
      现在中学的教科书说落后就要挨打,因为清朝落后,所以挨打了,的确当时清朝比较落后,大家知道,英国在顺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已经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随后,到乾隆三十年,到公元1765年,英国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已经七、八十年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大清帝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清朝当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还要想一想啊,落后挨打,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事物还有特殊性,挨了打我可能失败,我也可能不失败,那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是不是必然失败?只有失败一条道,没有成功的一条道?只有失败的一种结果,没有胜利的另一种结果?历史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作个分析,从战略上分析:一,国力。清朝当时是有四万万民众的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英国当时虽然崛起,但是还没有做到“日不没国”的时候,也还是个小国呀,总体的国力清朝还是很雄厚的。二,军力。英国当时有先进的武器呀,清朝也有武器呀,当时武器差别不是像后来那么大,英国后方很远,你在大西洋的那边,总体的军事力量清朝还是有的,而且,英国从大西洋那边到中国,路途遥远,长驱远袭,它是以动来制静,以劳来击逸,清朝占有主动。三,人心。英国它是殖民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清朝是自卫的,是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争,这是作为战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是战略上说。
      从战术上来说,第一是兵力。义律开始进攻广州的时候,军队是四千个人,舰船是四十艘,你四千军队,四十艘舰船来对付大清帝国呀,就显得兵力不足。第二,武器,清朝武器当时是火炮、火枪也都有,英国的武器比清军的武器先进一些,它的海军已经有蒸汽机做动力,但是还没有普及,好多船还是帆船,枪炮它这时候已经用后膛装弹,清朝主要还是前膛装弹,这有差距,但是也不像后来差距那么大。第三,后方。英国军队的后方在英格兰,清军的后方就在广州啊,就在厦门,整个大清帝国的领土都是清军的后方,后方对清军有利,对英军不利,所以这场战争有可能打胜。
      在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寡胜众这种先例是很多的,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在“萨尔浒之战”,就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譬如说,道光的祖先清太宗皇太极,在著名的“松锦之战”,也是以少胜多,以寡击众,打败了明朝八总兵十三万大军,有人说那是中国的例子,而且是古代的例子,现在的例子也有,就是埃塞俄比亚,公元1894年,比这还晚呢,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两年战争把侵略军打败了,逼迫意大利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主权。
      英国四千军队打广州打不下来,打厦门,打厦门打不下来,打定海,你就是定海失陷了,四千军队一个不死,全上岸,我切断你后路,也可以歼灭你呀,你这四千军队一个不损伤,到了天津,你就是登了岸,道光可以发动天下兵擒王,切断你的后路,这四千人全部给你消灭,全歼,不是没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我认为有可能打胜鸦片战争这一仗,为什么这仗打败了?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要讲的第二个小问题,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历史责任是穆彰阿还是道光帝?
      对鸦片战争失败,从当时到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切,对失败的原因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开始很多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林则徐严禁鸦片,招来了英国侵略,所以责任在林则徐,那么道光皇帝就把林则徐罢了官,把他遣送到新疆伊犁,这是第一种认识了。后来人们认识又深刻了,说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主要应不是林则徐,主要是因为穆彰阿,穆彰阿主和导致了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这个朝廷大臣里头,军机大臣五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五个人,当时的大学士就是六个人,穆彰阿,潘世恩,王鼎,琦善,伊里布,汤金钊,六个大学士里头有一个不在北京,在京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各五人,十个人,这十个人里面是军机大臣又兼大学士的只有三个人,就是穆彰阿,潘世恩和王鼎。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三个人,就是既是军机大臣又是大学士,穆彰阿、潘世恩、王鼎,这个潘世恩是状元出生,他对穆彰阿的态度就是两个字:阿附,还有两个字:伴食。再一个就是王鼎,应当说当时军机大臣和大学士里面,主和派主要是穆彰阿,主战派主要是王鼎。
      我们把穆彰阿和王鼎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穆彰阿是满洲人,既是领班军机大臣,又是首席大学士,《清史稿·穆彰阿传》对他有一个记载,就说这穆彰阿一共有十六个字: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分析一下。第一,窥帝意移,就是穆彰阿窥视到道光皇帝他的心意转移了,不主张严禁鸦片,不主张坚决抵抗,主张妥协,第二,穆彰阿乃赞合议,因为道光他不主张抵抗了,所以穆彰阿赞和议。第三罢则徐,罢免林则徐,大家知道林则徐是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你穆彰阿权再大,再专权,你也没有权力罢免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你还是遵从了道光皇帝的意志。第四,以琦善代之,琦善是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后来改派钦差大臣属两广总督,大学士、钦差大臣、封疆大吏,你穆彰阿虽然是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你没有权力任命一个大学士去做封疆大吏,这个权还在道光皇帝那儿,所以清史稿的这四句话是很有分寸的,因为穆彰阿窥测到了帝的意移,窥帝意移,乃赞和议,才罢林则徐,才以琦善代之,是这么一个因果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穆彰阿窥出了道光皇帝的心意,说出了道光皇帝要说而没说的话,做出了道光皇帝想做的事情,是这么一个关系吧,所以,穆彰阿的组合是完全秉承了道光皇帝的旨意。
      我们再看看王鼎,王鼎是军机大臣、大学士,这个人是陕西浦城人,陕西浦城在乾隆朝出了一个军机大臣大学士叫王杰,与和珅同朝,他是状元宰相,这个人很清廉也很正直。王鼎和王杰是同乡同族,王鼎到北京来考进士,王杰想关照一下老乡同族,王鼎说不可,我凭我本事考,第一次没考取,后来又考,考取进士,就在朝廷里做官,这个王鼎做官我讲几个事情。一个事情呢,就是浙江发生一个人命案子,三年没有破案,这个按察使,就是浙江最高的法律的官员,为了这个事情自杀了,王鼎到了浙江去,秘密查访,查到了,这个人命案子家里头很有钱,当地的官员勾结搞了一个冤案,让你掏钱,不停地敲诈你,最后当事人在监狱里头死了,死无对证,王鼎把这个案子查出来了,惩治了一批腐败的官员,这是一。第二让他清理盐政,九百万盐政的亏空,他经过清理之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三就是让他去治河,黄河决口让他治河,他是军机大臣大学士,到了开封,一看呢,一片汪洋,王鼎怎么办呢,他有一个小的轿,肩舆扛着一个轿子,来回昼夜在工地奔波,白天在工地视察,晚上他就坐着一个小的轿子,就在工地小轿上睡一觉,接着指挥工地来治河,总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用这个钱堵了两个口子,花了一千六百七十五万两银子,可见王鼎是很清廉的。
      王鼎支持林则徐,不同意罢林则徐的官,建议道光皇帝要重用林则徐,道光不听,那王鼎怎么办呢?我给你提意见你又不听,奏章你又不同意,用尸谏,“王鼎尸谏”,来用自杀来向皇帝建议劝说皇帝,来坚持反对英国的侵略,《清史稿·王鼎传》做了记载,他写好了奏章,装在衣服里边,把他的门关上自杀了,上吊自杀了,想用这个来唤起道光皇帝的注意,来坚持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说王鼎和穆彰阿都是当朝的军机大臣和大学士,他们是道光皇帝的两面镜子,照出什么呢,从这个镜子里照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英国军舰炮打中国大门的时候,把林则徐罢官了,把林则徐遣送到新疆。
      这使我联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攻打北京,兵临城下,当时的兵部尚书是袁崇焕,崇祯皇帝下令,要袁崇焕到皇城议军饷,不让袁崇焕进城,怎么办?袁崇焕坐在筐里头,用绳吊到城上,这么进的皇宫。进去之后,崇祯皇帝就把袁崇焕下了锦衣卫狱,第二年就杀了,有人评论说,说崇祯皇帝这是自毁长城,我们联想一下,英国殖民者炮打广州大门的时候,叩打中国国门的时候,道光皇帝把林则徐罢官遣送也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个人认为,禁烟运动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的责任不是穆彰阿,而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清朝有史以来最为庸暗的一个皇帝。
      尽管他很俭朴传说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这当然也难能可贵了,大臣们也随着他膝盖上也绑上这么一个破绸子裤子补一个,装俭朴,这当然比奢侈好了,但是你道光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作为一代君主,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上,你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还是退在时代潮流的后面?当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诱发了“三藩之乱”。有的大臣就说,要把提议撤藩的大臣惩办,康熙怎么回答,康熙说我支持他,这是我的意思,康熙没有惩办主张撤藩大臣,而是下令平叛,八年战争消平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统一。
      道光皇帝没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萨尔浒之战”的一种勇气,也没有清太宗皇太极当年“松锦之战”的一种谋略,更没有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那种胸怀,所以我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清十二帝疑案(十五)咸丰(上) 06-2-15    6:45--7:23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
      一位在位只有11年的平庸皇帝,却改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子,却能够在皇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君临天下。面对内忧外患,他理应救国于危难,却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之时,逃之夭夭,弃国门于不顾。北京城因此而生灵涂炭,圆明园因此而大火熊熊。花天酒地、放荡享乐的咸丰临终之前,却因后事处理不当,导致慈禧控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这位弃江山社稷于不顾的渎职皇帝咸丰,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全文)
      今天讲咸丰,咸丰皇帝名奕詝,20岁登极,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的儿子同治是个独生子,同治又没有儿子,所以以后,就没有秘密立储的问题。咸丰20岁继位,年龄算不算小?就看怎么比了,大家知道顺治6岁登极,14岁亲政,亲政之后就处理了睿亲王多尔衮这件大的事情。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刚亲政不久,就智擒鳌拜,康熙18岁的时候,下了一个诏令,就是满洲王公贵族要学习骑射,学习文化。康熙20岁时候,亲自主持平定三藩之乱,这个仗结束的时候他才28岁,接着统一台湾,反击沙俄侵略,两次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并且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时候的年龄和咸丰大体相当。所以说咸丰20岁继位,在位11年,死的时候31岁,应当说不算小了。但是,咸丰在位的11年,怎么来评说,我想借用陆游的一首词叫《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就想借用陆游《钗头凤》这三个“错”字,错、错、错,来论说咸丰这11年的皇帝生涯,咸丰做了11年皇帝,我给他概括了三个字叫做错、错、错。
      现在我说咸丰的第一个错,就是错坐了皇帝宝座。他的父亲道光,道光有9个儿子,大阿哥奕纬,二阿哥奕纲,三阿哥奕继,四阿哥奕詝,就是咸丰,五阿哥叫奕誴,六阿哥叫奕訢,七阿哥叫奕譞,八阿哥叫奕詥,九阿哥叫奕璤,道光这9个儿子让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到了道光26年,这一年他65岁,年纪也老了,身体又不好,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这个时候,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都死了,四阿哥就是奕詝,年龄最长,五阿哥奕誴过继出去了,过继给醇亲王,绵恺。六阿哥就是奕訢。奕詝这一年是16岁,奕訢比他小1岁15岁,七阿哥奕譞7岁,八阿哥奕詥3岁,九阿哥奕譓2岁,所以可以考虑皇太子的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就是奕詝和奕訢。事情又有一点特殊,奕詝的母亲很受道光皇帝的宠爱,但是她死的比较早。33岁,奕詝母亲死的,这一年他才10岁,虚岁10岁,谁抚养照顾他呢?由静贵妃,就是奕訢的母亲来照顾他,所以奕詝视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訢如同胞弟,奕詝和奕訢关系都很好,这就更增加了道光选择皇储的困难。道光26年,要准备立储了,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之间选择哪个,犹豫不定,这个时候,野史笔记传闻就沸沸扬扬。大概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怀念皇后,欲立奕詝,因为奕詝的母亲死的比较早,《清宫词》说她死的时候暴死,有一些事情是秘不可宣的,就死得有点蹊跷,可能道光有对不住奕詝母亲的地方,所以他怀念奕詝的母亲,施恩妻子就想要立奕詝做皇帝,就是咸丰,就想立奕詝就是咸丰做皇太子,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就是初定奕訢,后定奕詝,就道光在写秘密立储的时候,奕訢的“訢”字,最后一笔是一长竖,奕詝那个“詝”字,最后一笔是一短竖一勾,传说在写字的时候,太监就远远窥视到,见底下那笔很长,就传出去了,要立奕訢,道光听说之后就很不高兴,就改了,改成立奕詝,第三种说法,就是“帝”,皇帝的“帝”,帝定奕詝,天定奕詝,就是道光病重了,临危的时候,就招六阿哥奕訢,去临终交代事情,恰好奕訢这时候没在,奕詝就去了,去了之后就说我要立皇太子,说了一半就昏过去了,奕詝就说,我父亲说要立我做皇太子,他就登位就成了皇帝了,这是三种野史传说,我想靠不住,因为道光临终立遗嘱的时候,他正式有书面的,不会这么仓促脱口说一句的。那么怎么立的?奕詝和奕訢因为只差一岁,都在上书房读书,小时候骑马的时候摔了,把腿摔折了,经过这御医骨科把腿治好了,但是落了一个残疾,所以奕詝是个瘸子,奕詝还得过天花,脸上还有麻子,功课又不如奕訢好,奕訢功课比较好,骑射刀枪功夫都好,能文能武,道光怎么选择?他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詝,考虑奕詝拿不定主意,就要考一考他,就通知他们在南苑骑射,奕詝的老师叫杜受田,奕訢的老师叫卓秉恬,他们的老师都分别给自己的弟子出了主意,到时候,就到了南苑了,大家知道,奕訢的骑射功夫很好,刀法枪法都很好,所以,奕訢就按照他老师的指示就发挥他自己所长,射猎,射的鹿和其他东西很多,提着收获品去见他父亲,他父亲很高兴,这孩子很有本事,就考虑是不是立奕訢。这时候就看奕詝,就是咸丰,咸丰是按照他老师的教导,也不上马,也不射,见他父亲的时候两手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他父亲就很纳闷,你怎么回事?今天都要骑马射猎你怎么一无所获,他就跪到地下,他说父皇教导我,要仁爱,现在是春天了,母的牲畜正是怀孕的时候,我要把它射死了,连它的没有出生的幼畜也射死了,这是不仁,我不忍心这么做,所以一箭没有射。这个事情《清史稿·杜受田传》做了记载,应当是可信的,有人把它概括叫做“藏拙示仁”,把自己的短处藏起来,来表示自己仁爱的那个“仁”,道光很高兴,觉得奕詝很符合儒家这个“仁”的思想,但是他还要再测一次。再测一次,这两个孩子又找到老师了,老师又分别给他们出主意,有一天道光就在他寝宫里面召见这个孩子,先召见了六阿哥就是奕訢,问他说,我呀身体不好,又有病,可能不久于人世了,这个国家怎么治理呀?奕訢口才很好,就滔滔不绝讲治国的方略,他父亲很高兴,说这个孩子有大出息,说你退出吧。这个时候奕詝就是咸丰进来了,进来的时候,他有按照他的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他老师就说:论口才你比不上六阿哥,你要藏拙,怎么藏拙呢?按照他老师的指示进了门之后就给他爸爸跪下了,他爸爸把刚才那个话又说了一遍,问他的治国的方略,他就跪在地下磕头痛哭流涕,一句话不说,他父亲说,我问你话你怎么不说,我呀就希望父亲健康长寿不会有其它事情,我就要孝顺父亲,他父亲很感动,你看这孩子又仁又孝,这个典故,有人给概括一下,叫“藏拙示孝”,这个故事是野史记载,正史没有记载,但是这两个故事和前头的三个传说,我想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咸丰和奕訢,他们两个之间应当立奕訢,不应当立咸丰,就是不应该立奕詝,但是因为奕詝,就是咸丰,他老师教导他一个办法,“藏拙示仁”,又“藏拙示孝”,在“仁”和“孝”这两个字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道光就选择奕詝也就是咸丰做皇太子,咸丰做皇帝,错不错在他自己,错错在道光,道光在选皇太子的时候,德才两个条件,没有考虑德才兼备,只考虑到了德而没考虑了才,实际上咸丰后来在德的问题上做的也是很不够的,我后面还要讲,就说道光选皇太子的时候,应当说选错了,责任在道光,但是我们今天讲咸丰,所以我说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咸丰这个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是一位很不称职的皇帝,因为他不称职,因为我刚才说这个四无,所以他就接着发生第二个错误,就是咸丰皇帝的第二个错,就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错逃离了皇都北京。咸丰皇帝登上宝座之后,面临着内忧,阳九之运,和外患明夷之变。
      第一件就是在国内太平天国的起义,道光三十年,年初,道光就故去了,咸丰继位的当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折合成公历是1851年1月11日。按照年号来说这时候还是道光三十年,就是咸丰刚一继位就碰到太平天国的事情,太平天国从广西起义之后,后来就占领武汉,占领了安庆,占领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号太平天国。中原地区的战争,从康熙以来有三次大的战争,第一就是平定三藩的战争,第二是嘉庆时期的白莲教的战争,第三就是咸丰,同治时候的,太平天国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太平天国这次战争,地域之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影响之深,自清以来所没有的,这一场战争对清朝来说,元气大伤,这是对内。
      对外就是英法发联军侵入中国侵入北京,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七年,就是1857年,英国军队攻占了广州,咸丰八年,就是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到咸丰九年,就是1859年,英法联军又到天津就要求换员,但是清朝军队取得了小胜,咸丰很高兴,把《天津条约》撕毁。撕毁之后,英法联军重整旗鼓,又来到天津,在北塘登陆,攻占天津,这时候清朝派大臣去谈判。咸丰这时候是战和不决,犹犹豫豫,咸丰10年,1860年,英法联军从天津沿着运河往北京打,打到通州,咸丰派大臣去谈判,谈判破裂,在载垣、穆荫几个大臣又擒了英使巴夏礼,又到北京,事态扩大,英法联军打到八里桥,打到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咸丰怎么办?咸丰就暗示大臣,给他上奏章,让他去木兰秋狄打猎去,借这茬儿就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主持这些事情。这件事情对中国历史,对清朝历史太重要了。
      第一是割地,第二赔款,赔英法等军费及其他白银1600万两,第三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初三,阳历的10月18,英法联军一把火把圆明园毁了,大火数日夜不熄。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杰作,被付之一炬。特别是园里面收藏的中华五千年的文物宝藏或者被焚毁,或者被抢掠。大家知道,前几年收回了一个12生肖的猴头,一个猴头价值数以千万计,很多的文物比这猴头贵重多了,可以说每一件文物都是价值连城,圆明园收藏了不仅仅是清代文物,是中华有史以来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收藏在里面。圆明园被焚毁,被抢掠,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沉痛的浩劫。第四,英法联军等侵略者进了北京,进了皇宫,进了天坛,中国人民特别是北京人民遭受涂炭,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外国侵略者侵入北京,这是第一次,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中华五千年的奇耻大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空前浩劫。
      这个时候咸丰做什么?咸丰,你是皇帝呀,是这一个国家的君主,也是这个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你做什么?这时候我想起历史上一件事情,大家知道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机,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忠于社稷。咸丰你不守国门你做什么呢?这个时候咸丰第一没有下诏,号召军民进行抵抗。外国侵略军侵到,天津侵到通州,侵入到北京,应当号召天下军民勤王,一起来保卫首都北京,第二没有制订反对侵略的谋略,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军队失败了,就签订《天津条约》,得了一个小胜,就把《天津条约》撕毁了,敌人再来你去谈判,谈判的时候把英国的使臣,把英使巴夏礼设计给抓住了,带到北京。这不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谋略。第三没有天子守国门。却带着老婆、孩子,带着唱戏的戏班逃到热河,美其名曰“巡狩”,天子到外面视察,足足表现出阿Q精神,那咸丰到承德做什么了?当然有一些军机的事情,也不是一点没处理,我说他四件事情,四贪:第一贪女色,在承德避暑山庄继续贪女色,后宫美女让她们先逃,先把她运到承德,还在承德花天酒地,第二贪丝竹,把 生平署那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第三贪美酒,咸丰皇帝好喝酒,见酒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耍酒疯。他身边的太监、宫女就怕他喝醉酒,喝醉酒以后,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说罚就罚,酒醒了以后又后悔,又哄这些人,赏赐银子赏赐小的物品,完了接着喝,喝着醉,醉了就接着闹。第四,贪食鸦片,雍正皇帝是禁烟的,乾隆皇帝是禁烟的,嘉庆皇帝是禁烟的,道光也禁烟,你咸丰不禁烟你还抽大烟。特别我看到一条材料,心里很难受。就是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咸丰过30岁的大寿,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的祝贺生日的典礼,百官朝贺,皇家和王公大臣特招到圆明园,演大戏四天,你用这个时间好好召集大臣会议,朝廷会议,仔细研究怎么反抗英法的侵略,怎么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怎么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没有。条约签订了,奕訢等上奏折请他回来,他还不回来,还赖在避暑山庄。特别是做一个一国之君,大敌当前的时候,你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先跑了,这也是历史之罪,罪恶的“罪”。所以我说咸丰的第二个错就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错误地逃离了皇都北京。
      下面讲咸丰的第三个错,错定了顾命大臣,咸丰11年,1861年7月15病重,7月16病危,7月17死了,死之前他召集八大臣,这八个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到他病榻前,宣布立载淳为皇太子,因为他就一个儿子没有选择的问题,就是同治。让这八个人做顾命大臣,也记载叫做赞襄政务大臣,七月十七咸丰就死了,我说他的第三个错就是错定了顾命大臣,顺治幼年摄政王两个,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康熙初政的时候,扶正大臣是四个,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那到了同治的时候,顾命大臣就变成了八个,这八个意见就很难协调了,问题还不在这儿,问题在这八个人不能平衡当时朝廷的各股政治力量,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力量有三股,第一股就是朝臣,我刚才讲的八大臣,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二个是帝胤势力,皇帝的“帝”,“胤”是赵匡胤的“胤”,帝胤势力,第三股势力就是帝后势力。我们分析一下这三股政治势力。
      先说第一股就是朝臣势力,这八个顾命大臣,第一个就是载垣,载垣的祖先是谁呢?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袭亲王他的后代,说载垣他世袭亲王,他是宗人府的宗正,御前大臣,第二个就是端华,端华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封郑亲王,他的后代,说端华世袭郑亲王,他当时也是御前大臣,第三个就是肃顺,肃顺是端华的弟弟,第四个是景寿,景寿是道光的女婿,咸丰的妹夫,额驸,这四个是宗式室贵族,加上皇亲国戚。另外那四个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祐瀛,他们是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有五个人,有一个人叫文祥,他兼着户部侍郎,在北京筹款,五个军机大臣在承德是四位,这四位都算做顾命大臣,也就是赞襄政务大臣,这八个人你从分配来看,有宗室贵族,有皇亲国戚,有军机大臣,有满人,也有汉人,但是,它总体来说代表一股势力。
      还有第二股势力,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帝胤势力,主要的就是皇五子奕誴,他过继给醇亲王了,皇六子恭亲王奕訢,皇七子醇郡王奕譞,还有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这哥五个他们是宗室贵族,特别是奕訢,当年奕訢应该继承皇位没继承,后来做了军机大臣,咸丰死之前,奕訢的军机大臣等等所有职务全免了,就是一个空头的虚衔,就是一个空名的恭亲王,他们都到承德去花天酒地去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谁了,交给恭亲王去处理,恭亲王当然一肚子气了。这个时候八个顾命大臣应当说应该有奕訢,你或者做辅政王,或者做议政王,或者顾命大臣,或者赞襄政务大臣都可以,总应该把奕訢做一个安置,是不是咸丰考虑到当年多尔衮和孝庄和顺治叔嫂叔侄之间的矛盾吸取点经验教训,那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一年奕訢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但是后来慈禧还是和奕訢势力结合起来了,对他们兄弟五个是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但是咸丰临终的时候没有考虑。
      第三就是帝后势力,帝就是同治,后就是东太后和西太后,孤儿寡母三个人,你别看这三个人,当时是帝制时代,这三个人是封建皇权的政治核心。特别她有两枚图章,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图章,你皇帝的谕旨没有这两枚章盖上你是不能生效的。咸丰临终的时候,有一部分考虑到了,这两枚图章他考虑到关系,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帝胤以他五个兄弟为代表的宗室贵族,结果,这两股势力结合起来,帝后和帝胤这两股势力共同对付朝臣的时候,那八个大臣,在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八个大臣的力量抵不过帝后和帝胤结合起来的力量,结果就出现了辛酉政变,出现了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出现了慈禧实际掌握朝纲近半个世纪之久,不仅影响清朝的命运,而且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几乎半个世纪,所以我说这是咸丰的第三个错。咸丰虽然在位11年,但是这三个错误都是很严重。第一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第二咸丰在英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错逃离了皇都北京,第三临终的时候,错定了顾命八大臣,特别是最后一个错,影响到同光宣三朝的政治和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6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清十二帝疑案(十六)咸丰(下)  06-2-16晨 阎崇年
      上一讲我讲了咸丰帝的11年在位的三个错误,就是错、错、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逃了皇都北京,错定了顾命大臣,咸丰皇帝的错误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焚劫。下面我讲三个题目,就是圆明园的兴建、价值和焚毁。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圆明园的兴建,大家知道满族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对北京的人文、地理、民族、气候诸方面的条件,很不适应,多尔衮说过,说:“北京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月,溽暑难堪”。就说北京这个气候,春天、秋天、冬天还可以,夏天就是太热,因为满族皇帝在关外,他冬天不怕冷,北京夏天那么热,他受不了,所以,多尔衮决定在塞外修喀拉城,为了避暑和游猎,清朝皇帝迁都北京为了春秋游猎,夏季避暑,所以在北京及京畿地区大修皇家园林。康熙朝修畅春园、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雍正乾隆朝修畅春园、就是后来的颐和园,和圆明园,圆明园包括三个园子,就是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后改名叫绮春园。圆明园始建是在康熙48年,就是1709年,康熙把原来明朝皇亲国戚的一个废的园子,赐给了雍亲王。名字是康熙御定的,叫“圆明”。康熙死了之后,康熙经常在那个畅春园,主要是皇太后居住。所以雍正,就长期居住在圆明园,从雍正朝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圆明园,圆明园位置在北京西北郊,颐和园和今清华大学之间。周围二十华里,圆明三园规模最大的是圆明园。圆明园大宫门、二宫门,再往里就是正大光明殿,正大光明殿的外面有内务府、宗人府、军机处、内阁、六部、督察院、理藩院等等办公的场所,归置上相当于皇宫。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主要的宫殿,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和乾清宫,皇帝在正大光明殿朝会和听政。每年正月十五皇帝在正大光明殿接见王公大臣,接见外藩蒙古的王公,还接见回部等首领。正大光明殿的旁边有一个重要的殿宇,叫“勤政亲贤殿”,简称“勤政殿”。这个殿宇很重要,殿有一个匾额,雍正的手书,三个字,“为君难”。乾隆皇帝对他父亲这三个字,“为君难”做了新的解释,乾隆说,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就是做了皇帝难,做大臣也不容易,乾隆还阐发创业跟守城的关系,乾隆说,“创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就是守成难,创业难,两个哪个最难?有人强调是创业难,有人强调是守成难,乾隆的意思创业难,守成也难。清朝皇帝在这个殿宇做什么事情呢?文献记载三句话,叫“披览奏章,召对臣工,亭午始退”,意思就在这里批阅大臣的奏章,接见大臣议商国事,“亭午始退”,就到中午才开始退朝,所以就叫勤政亲贤殿,就突出了两个意思,第一是要勤政,不要怠政,第二要亲贤臣,不要亲小人。
      圆明园总共有48个景区,重要的景区一个叫做“山高水长”,“山高水长”前面一片开阔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皇帝在这里会见皇子、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等。正月十五的晚上是元宵节,山高水长殿的前头,竖了一个灯座,这个灯高六丈有余,大约有二十多米高,挂满了灯笼,整个殿前一片光明,在这里较射比武,耍龙舞狮表演马术还有其它杂技。档案上有一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这里过正月十五,一共放了大小炮竹是994个。还有一个重要的殿叫“万方安和”,“万”就是万字的“万”,就是这个殿的形状像一个“万”字,这个殿在水里面,地基完全打在水里面,上面盖一个万字形的殿,四面八方都是水,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惟独一例。它前面没有,它后面也没有。雍正在这里接见臣工,商讨国事,也在这里观赏湖中的游鱼。再有就是同乐园,就是圆明园里头的戏园,这个戏园很重要。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皇帝在这里听戏,请皇子、公主、后宫的妃嫔,王公贵族一部分朝廷的大臣,连演十天大戏,康乾盛世的时候,特别是乾隆的时候,这里体现出了一片歌舞升平,再有就是福海,福海的面积很大。圆明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水面宽,水中有岛,岛中有建筑,建筑方面有园林,水,建筑,园林景观糅合在一起,福海的中间有个叫做蓬岛瑶台,就仿造李思训的那个意境建造了一个天上人间。后来清朝皇帝特别是乾隆时候,觉得圆明园规模还不够,又往东北方向扩展,就是长春园。乾隆到南方,六次下江南,他下令一些匠师把江南的名胜描绘成图,在圆明园里面仿造,也在长春园里头仿造。长春园建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西洋楼。这是其它园林没有,乾隆皇帝要朗世宁、王士诚等等来进行设计。按照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特点,在圆明园里面,就是在圆明园里面的长春园设计成西洋楼。这个西洋楼的特点,它是一个东西走向,是一个“丁”字形,南北东西一组建筑,长春园的建筑,南边这组叫谐奇趣,北面那组叫万花阵,中间靠西是储水楼,靠东叫养雀笼,养雀笼以东依次是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线法山和方河,整个西洋楼的建筑重点有这么九处,譬如说远瀛观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它是南北向,北边是远瀛观,就是人造喷池,南面是观法,就是皇帝坐的看人造喷泉的宝座。它这个景观,就是这组西洋楼景观是设计得非常好,譬如说十狗逐鹿,它做了一个铜鹿像奔跑的一样,两侧有十条狗,这狗喷水的时候,都喷到鹿的身上,所以说叫十狗逐鹿,这个造诣都是很新颖很奇特,也很好看。海晏堂,它这个喷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个生肖,做了十二生肖的头像,是用铜做的。象征着十二个时辰,到了时辰点的时候,这个动物就喷水,中午12点的时候,这12个生肖的肖像同时喷水,很壮观,也很巧妙,就是把中国的建筑,十二生肖属于中国的,和西洋的建筑水法,就是人工喷泉,把它结合起来,所以西洋楼是西洋的建筑和中国的建筑的特点,融合到一起的产物,这是长春园。
      在长春园的南面是万春园,后来改名叫绮春园,这组建筑也是三十个景点,精巧自然,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在万春园,就是绮春园,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寻欢作乐主要是在万春园,就是绮春园。慈禧最喜欢的地方,也是这个万春园。圆明三园我们通常称圆明园,我刚才说过,周围二十华里,一共108处景点。这些景点集中了中国南北园林的长处,结合了东西造园的手法,把中国从商朝以来,近三千年的造园艺术达到了一个造园艺术的顶峰。可以说,圆明园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的精粹,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库,圆明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是圆明园的价值,圆明园的价值我想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圆明园不是一个普通的一个公园,普通一个花园,而是整个我们中华各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一个创造。它把南方园林胜景移到圆明园里面,譬如说杭州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麴园风荷,柳浪闻莺,南屏晚钟仿造在圆明园里面,名字也是用了杭州的名字。譬如说宁波天一阁,仿造在圆明园里头,建了一个叫文源阁,比如说苏州的狮子林,在圆明园里面建了一个狮子林。比如浙江海宁的安澜园,也在圆明园里头建了安澜园等等。所以圆明园是集中了中华各个民族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的智慧和精华,108处建筑景区。譬如说嘉庆的时候,叫“省耕别墅”、“接秀山房”这两处景点,门窗家具用紫檀木建造的。紫檀木叫做寸木寸金,里面的陈设,珊瑚、玛瑙、珍珠、钟鼎、陶瓷、字画等等,任何一件东西可以说都是国宝。大家知道12生肖的猴头,铜制的猴头花了一千多万才把它收回来。这种是有12个的,就是这12个动物的铜首,在整个圆明园宝库的汪洋大海当中也只是沧海一粟。那里面的唐画,宋画,明画任何一件都可以说价值连城。我们想一想,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国宝,那个价钱根本想不到。所以圆明园是中华五千年的一个艺术博物馆,里面的陈设,龙袍也好,被褥也好,锦缎,云锦、浙秀、苏绣,任何一件珍贵的云锦的制品,今天的价钱都可以说价值连城。圆明园的价值,乾隆有一句话,乾隆写了一篇文章叫《圆明园后记》他这么概括的,乾隆说:“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天下没有一处可以超过圆明园的,这是乾隆皇帝的评价。外国人怎么评价呢?法国的大文学家雨果,他对圆明园有一个评价。雨果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艺术,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艺术,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雨果又说:“圆明园如同月宫式的仙境,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无可比拟的杰作”。雨果的这个话,并不过分,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圆明园里面还珍藏着1792年英使马嘎尔尼进贡的文宝,中国文化的精粹一部分是集中在皇宫,另一部分就集中在圆明园。中国的皇家园林,重要的有三个:一个是避暑山庄,一个是圆明园,一个是颐和园。避暑山庄主要是康熙和乾隆时期,那里面珍宝也多,它究竟是皇帝在那儿生活的时间比较短一些;再一个就是颐和园,颐和园主要是在光绪和宣统的时候,这时候清朝已经没了。清朝强盛的时候,主要的皇帝生活在圆明园。皇帝是过了正月初一,郊祭完了之后,就到圆明园,一直到冬至大祀之前回到皇宫,常年在圆明园。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个皇帝死在皇宫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乾隆,剩下都死在皇家园林里头。可以说,圆明园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圆明园,集中了中华五千年各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于一处。所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无论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但是,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下面我要讲第三个问题,圆明园的焚毁。
      八月二十二,10月6日,英法侵略军沿着北京城的城墙,到了德胜门。因为城墙高大,德胜门外沿着城墙西走,就到了海淀,遇到了北京军民,特别是民众的抵抗。这一天英法侵略军就到了圆明园,先攻大宫门,又攻二宫门。圆明园的技勇太监就进行抵抗,八品太监叫任亮殉职。1983年清华大学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块石碑,这是关于任亮的石碑,碑文是这样的:“勇哉明亭,遇难不恐,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奋力直前,寡弗抵众,殉难身故,忠勇可风”。牺牲的不只是任亮,以任亮为首的很多的太监,为了守卫圆明园阵亡。这里我要说一点,既然圆明园这么重要,几乎是同皇宫同等重要。皇宫有高大的城墙,墙外有很深的护城河,防卫森严,圆明园是修在清朝的太平盛世,虽然有围墙。还是这天,法国的公使、法国侵略军的司令率领军队攻进圆明园后,就占领了正大光明殿。守卫圆明园的总管太监叫文丰,一见寡不敌众,就投了福海自尽,里面的宫女妃嫔就一片惊恐。八月二十三,就是10月17日上午,英法联军的头目就在正大光明殿就商量怎么样抢掠和瓜分圆明园的财物,就这样圆明园的珍宝惨遭劫掠。九月初四,就是10月7日,有一个参与侵略的记者他后来记述到:“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员秩序大乱,法国兵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者则争夺,遇珍贵不可携者如铜器、瓷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英法联军犯下了抢掠圆明园的罪行,为了掩盖他们的罪名,想出了一个毒谋,就是放火焚烧。英国侵略军司令额尔金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一烧了之,分不清谁抢了谁。当天,英法侵略军就开始四处放火,焚烧圆明园,九月初五日,10月18日,这一天永远值得中国人民记住,就是这一天英法侵略军大规模地焚毁圆明园。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司令格兰特派马队三四千人,闯入圆明园。以正大光明殿为指挥部,派兵四处纵火,全园一片火海。第二天下午,正大光明殿和大宫门地区放火焚毁,大火燃烧、浓烟冲天,三昼夜不绝,圆明园珍宝化为一片灰烬。据目击者记载:“当时是黑烟迷漫,掩蔽天日,万千火舌,往外喷发,火声若吼,草木箫瑟,悲戚之状,惨不可言”。焚烧圆明园的英法兽兵,野兽的“兽”,四处横行,有个人叫格赫,他在《我们是怎样占领北京的》,这里面记载,他说:“所有庙宇,宫殿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历代富有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园内的建筑大约有17万平方米,完全化为一片焦烟,法国有个翻译官叫德里松,在《翻译官手记》里面,它记述了英法侵略军抢掠圆明园的情景,他这么说的:“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唤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诅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向四面八方跑去”。英法侵略军到德胜门的时候,只有一辆车,装着他们将军的一些东西,到他们撤退的时候,车队接起来有几里路程,车队摆着有几里路程,里面装的都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国宝,英法侵略军的暴行引起了各国监督舆论的谴责。
      1861年11月25日,法国大文学家雨果在谈到圆明园的时候说:“我们教堂的所有财富加起来,也无法和这一东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馆相比较”。他又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放火焚烧”。雨果痛斥到:“一个胜利者,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这是法国文学家说的话,圆明园惨遭西方侵略者的焚毁和劫掠,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第一,圆明园惨遭焚劫,是清朝150年举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和智慧凝聚的皇家园林,被化为一片灰烬。第二,圆明园惨遭焚劫,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丰富的宝藏,或被劫掠或被焚毁,这是中国从宋朝以来一千多年从来没有过的巨大的空前的文化灾难。我说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场巨大的劫难,而且是世界文明的一场巨大的劫难。第三,圆明园惨遭焚毁,对清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大伤元气,加快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第四,圆明园惨遭焚劫,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的耻辱。这件事情永远教育我们的后代,不能忘记这个耻辱,要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历史。现在圆明园还有一片遗址,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前面还有一对华表,中山公园还有一个兰亭八柱,仅留下的这些遗迹永远告诉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青年,要奋发图强,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任何侵略势力都不敢欺负我们。咸丰皇帝犯下了错误,咸丰皇帝铸下的错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咸丰自己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加快了他的死亡,咸丰皇帝心理上受了这个巨大的创伤,使他难以平复,可以说咸丰皇帝是在痛苦中死去的。他死之后他的独子同治继承皇位,下一讲,我们要讲同治,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6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向铁马老师学习并致敬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讲坛]边听边记------------

               清十二帝疑案——宣 统   (阎崇年)
        今天讲清十二帝最后的一位皇帝,宣统皇帝,宣统皇帝在清朝这十二个皇帝当中,我想有五个特点,一是十二个皇帝当中最后的一位皇帝,二是登极时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四是没有庙号谥号的皇帝。五是没有皇陵的皇帝。所以我说宣统皇帝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当中,有这么五个特点。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成为大清国的皇帝其实是历史的偶然。在光绪帝去世前,皇储并非是溥仪。
      上一讲我们讲到光绪,讲到“戊戌政变”,“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着废掉光绪,光绪又没有儿子,程序上怎么做,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就是既继承同治又继承光绪,并且传话,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绪之间要搞一个仪式,就是光绪皇帝要举行禅位大典,同时举行大阿哥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发生了义和团事件,载漪就是大阿哥的父亲,支持义和团,说义和团是益民而不是乱民,义和团冲到了东交民巷使馆区,杀了日本驻华使馆的叫杉山彬,还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事情闹大了,接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在慌乱之中带着光绪西逃,载漪和大阿哥溥儁随驾西逃,慈禧在逃到大同的时候,懿旨载漪为军机大臣,又往西走,走了不远,慈禧变卦了,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这场乱子,祸首就是载漪,革去载漪军机大臣职务,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回銮,回銮的路上,还没到北京呢,慈禧宣布大阿哥溥儁的父亲载漪有了过错已经进行了处罚,他的儿子不应该再做大阿哥,就废除“大阿哥”这个名号,回到北京之后,这个大阿哥溥儁就不能在皇宫里了,归宗,还归到载漪名下,这样“大阿哥”就废了。
      废了以后慈禧年龄越来越大了,光绪又没有儿子,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又不好,光绪被囚在中南海的瀛台,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病重,慈禧就又传下懿旨,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将来入继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
      那慈禧为什么选中了溥仪,就是宣统继承皇位?我想还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是从爱新觉罗的血统说,溥仪的父亲是载沣,溥仪的爷爷是奕譞,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是奕詝就是咸丰,第五个儿子就是刚才我们说那个载漪的父亲溥儁的爷爷。道光这几个儿子,对近代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三个,第一个是老四奕詝,就是咸丰,第二个是老六奕訢恭亲王,第七个就是奕譞,醇亲王奕譞就是溥仪的爷爷。醇亲王奕譞他们家一共出了两个皇帝,第一个皇帝是光绪,上次我们讲了,第二个皇帝就是宣统,老醇亲王就是奕譞故去之后,就是由小醇亲王载沣世袭的王位,醇亲王奕譞他儿子当中除了死的,除了过继的,死了三个,过继出去两个,继承皇位光绪一个,就剩一个了,就剩载沣了,将来皇位继承只有载沣这个系统没有别人了,因为光绪没儿子入继了。那么载沣怎么和慈禧又搭上关系了?这里面也有奥妙,慈禧很早就看上载沣了,慈禧的心腹重臣就是荣禄,荣禄有个女儿,叫瓜尔佳氏,慈禧很喜欢就收养在宫中,很喜欢这个女孩子,又视同己出,就把这个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这个时候载沣他的继母,他叫庶母,载沣的庶母已经给载沣定亲了,纳彩定亲,那慈禧太后又懿旨和瓜尔佳氏结婚,就很为难呢,这面是订婚了,这面是慈禧太后的懿旨又不敢违抗,这不两难吗?最后没有办法,就把载沣已经定亲的那门亲事退掉,接受了慈禧的这个养女瓜尔佳氏,做醇亲王载沣的福晋,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重臣,如同和珅对乾隆一样,荣禄既没有学历,又不是进士状元,又没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先是协办大学士,后来是文华殿大学士,就是首席大学士,荣禄的女儿慈禧认作养女,把她嫁给载沣,生了儿子,就是溥仪,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光绪也好,宣统也好,他们都是在两个关系的结合点上,就是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两个关系的结合点上,来选了光绪和宣统,这样就在光绪三十四年,光绪死的前一天,就决定由溥仪来继承皇位。
      十月二十日光绪病危,慈禧懿旨,就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当天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太监就到了醇亲王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那个地方,实际上当时北府比这个面积大多了,这一天晚上醇亲王王府家里头是乱成一团,当时宣统才3岁呀,溥仪才3岁呀,一个生人,他不管你是军机大臣,还是太监,你抱他他不干,他就哭啊,他的奶奶是不舍得这孙子抱走,我在这里插一句,醇王府有一个习惯,头生的孩子满了月之后归奶奶带,不归母亲带,所以溥仪小时候是他奶奶带大的,乳母给喂奶,奶奶把他带大,后来溥仪回忆说,晚上就是在王府的时候,晚上溥仪睡着这奶奶不放心,过来看看这小孙子,穿的鞋是木底鞋,她怕这木底鞋“嘎吱嘎吱”响,把孩子吵醒了,光着脚慢慢轻声地进到溥仪睡觉的小屋,看看这孩子睡得是不是安稳呢,天冷了,被子蹬了是不是给盖上,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突然就要把孩子抱走,这奶奶一下就昏过去了,整个醇王府是乱作一团,溥仪被抬进宫,到了中南海,慈禧在这时候是在仪銮殿,3岁的溥仪抱到中南海第一件事情是到光绪的养心殿去叩拜,光绪这时候已经死了,第二天叩拜光绪已经死了,3岁的孩子看到一个死尸停在那个地方,还要哭,就是又哭又害怕,完了以后,又把他抱在慈禧这儿,慈禧是死之前一天的人,看着这么一个又病又老的这么一个老太太,又病又老又生疏这么个老太太吓得就哭,慈禧哄他也没有气力哄了,这是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也死了,光绪的灵是停在乾清宫,慈禧的灵是停在皇极殿,大冷的天把3岁的小溥仪一会儿把他抬到乾清宫在光绪的遗体面前哭,一会儿又抬到皇极殿在慈禧的遗体面前哭,后来溥仪回忆说,又冷又怕,又惊,又吓,就哭得一塌糊涂,就简直是折磨这么一个3岁的孩子,折腾完了之后,到十月初九,要举行宣统皇帝登极大典,这大典在太和殿,按照规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见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十一月初九很冷,阴历十一月初九,折腾半天,把他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3岁的孩子他又坐不稳,也坐不住啊,他父亲就单腿跪在宝座下面的旁边扶着他,哄着他,他不懂啊,下面跪着文武大臣,3岁孩子哪懂啊,他照哭他的。隆冬的寒天啊,他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可见宣统登极的这个场面的情况。溥仪有段回忆,我给大家读一下:“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登极大典刚结束,满朝文武官底下是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回家了呢,怎么说快完了呢?大清王朝亿万斯年怎么快完了呢?说这预示着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这一次登极大典没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庆欢乐气氛,笼罩着一片悲哀的气氛。
      宣统登极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从3岁到6岁,虽然时间不长,朝内朝外发生大事件很多,仅仅《宣统政纪》就写了一本大书,我想,这三年的时间事情千头万绪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先生当选为总理,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准备做一点改革,但是又说,民智未开,老百姓觉悟不够,还要往后推推再说,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宣统二年,连续爆发了各地的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武汉新军发动起义,胜利了,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历史上就称作“辛亥革命”,接着湖南等各省纷纷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纪年改用公元纪年,废除宣统年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就和清朝政府谈判,孙先生决定让袁世凯接任他的大总统,南北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宣统退位。
      宣统退位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起草之后,袁世凯看过,隆裕太后看过,最后正式发布,这个很重要,它大意是这样的:“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条件,当时是有条件的,我把这个条件说一下,第一《关于清帝优待条件》,大意是:“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条皇帝的尊号不变,还照称,但限在宫内,有点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来了。第二条是钱,每年给四百万两银子,供你们生活费。第三,你们住在故宫里头,将来再搬到颐和园住。第四,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服务人员一律不动,但是不许再招太监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来的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一场革命来说这五条是比较优厚的。
      宣统退位之后,旧清室那些势力不甘心,总在想法找机会来复辟,到民国六年,找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时候袁世凯死了,大总统是黎元洪,国务总理是段祺瑞,他们俩意见不一致发生争论,历史上叫做“府院之争”,黎元洪就召张勋到北京来,这个张勋他参加过中法战争,是个参将,后来就升到副将,他很长时间是跟着袁世凯,天津练兵的时候张勋就跟着,袁世凯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官,叫“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一直忠于清朝,他不剃辫子,不剪辫子,所以他被称作“辫帅”,他那个军队也留着辫子,所以叫辫子军,张勋到了北京之后,6月,因为这时候已经用公历了,6月30日晚张勋康有为等就进宫,见溥仪,张勋和溥仪有一段对话,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不堪当此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极做了一番事业。”溥仪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就定了复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历1917年7月1日,溥仪就是宣统,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殿,很好,现在留下照片了,溥仪封了一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谓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时候北京城里有的地方也挂起了龙旗,有的人又穿上长袍马褂,原来盘在头上的辫子现在也放下来了。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外国驻北京的使馆也表态,反对,讨伐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张勋只有三千个辫子兵,不堪一击,兵败之后张勋就逃到外国的使馆去了,藏起来了。
      我们的教科书,许多的专著,大量的论文都把这次事件叫做“张勋复辟”,我想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讲?“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意思就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说“张勋复辟”就是恢复张勋君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仅仅是个安徽督军,有何辟之可复呢?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
      宣统复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故清皇室没有想到,带来个什么后果呢?就是民国人士认为,溥仪不安分,在民国的范围里面,紫禁城里面还留了一条辫子,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个想法,要把溥仪从紫禁城里面赶出去,把他复辟的辫子给剪断。
      民国13年,1924年冯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军队改成国民军,他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他提出来,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派了谁呢?派了北京警备的总司令陆钟麟,带着人就到故宫,通知溥仪限两个小时搬出皇宫,溥仪觉得太突然了,也来不及准备,就要求延长,溥仪就要跟醇亲王载沣商量,跟有关的皇族商量,这时候电话切断了,后来陆钟麟说可以延长二十分钟,再晚的话就打炮,内务府大臣绍英急急忙忙又跟溥仪商量,这个时候醇亲王也来了,溥仪就草草地在协议书签了字,坐了五辆汽车,从故宫就开出来,一直开到醇亲王府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的地方,这就应了他登极的那句话,要回家,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仪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张园,住静园,1931年就到了东北,1932年做了伪满洲国的执政,1934年做了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联军队到了东北,日本投降,溥仪作为战犯就到了前苏联,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仪就回到国内,这时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溥仪就收管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溥仪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仪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因为肾癌病故享年61岁,溥仪故去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商量骨灰怎么办?商量的意见就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后来国内的文化环境有了改变,政协给溥仪开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宝山的革命公墓。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龄,后来跟溥仪离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我们中华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两千三百一十二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
      最后有两点巧合我说一下,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就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这个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那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已经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清朝十二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宣统,今天就讲到这里。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ducation/C12379/20041228/100563.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30 05:23 , Processed in 0.0942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