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7|回复: 4
收起左侧

转贴 西域风情 如梦的玉石之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梦的玉石之路

                             作者:程万里
  南天山中有三块被遗落的巨大贡玉

           1845年3月10日,林则徐在取道天山干沟前往新疆南部履勘垦务的时候记下了这样的日记:
        ……此台之东有大玉三块,闻糸乾隆年间由和阗入贡,运至此地,忽抬不起,
    奏奉谕旨不必运送,遂留于此,今视之若小山然,盖未琢之璞也;其旁露出一面,
    碧色晶莹,可玩而不可凿,亦神物也……
        此玉是乾隆皇帝存放在天山干沟中的御用财物,故在清朝灭亡之前,谁也不敢窍为私有;加之此玉过于巨大,在没有公路与大型车辆的时代,没有几百人的推拉也是拿不走的。所以这三块玉就长期遗落在荒山之中。现今,和田羊脂白玉(仔玉)原料的价格是一公斤(也就拳头大的那么一块)二至五万多元,那么按这个价格来计算,这三块巨玉就是一个吓人的天价。
        这三块巨玉后来到哪儿去了呢?没有人再提起过。也许它们仍然躺在南天山的某个角落里。我们就此打住,留下一个伏笔。

    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玉石之路

           许多人都知道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丝绸之路,这条路最神奇的路段是在新疆南部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那一段,不少西方和东方的人文学者都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器重有加,他们认为,打开人类历史文化之迷的钥匙就埋藏在这片浩瀚无垠的大沙漠里。
          从甘肃的敦煌出发往西,到新疆南部罗布泊北端的楼兰,往往北经哈密、吐鲁番或直拉向西经尉梨国(现尉梨县境内)、龟兹(现库车)、姑墨国(现阿克苏)到疏勒国(现喀什),越帕米尔高原到中亚,再向西亚或欧洲;这条路叫做丝路漠北道。
         从敦煌出发,往西南经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国(现若羌)、且末国(现且末)、精绝国(现民丰)、扜弥国(现于田)、于阗国(现和田),拐向西北方的皮山国(现皮山)、莎车国(现莎车)到疏勒国(现喀什),再越帕米尔高原,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漠南道。
         丝绸之路大漠段上的楼兰、龟兹、于阗及南北两道的汇合地疏勒,成为现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丝绸之路热在全世界都不断升温。
        但是远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玉石之路,知道这件事的人就不多了。
       早在人类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一条由玉石连接起来的路,这条路所及的范围令现在的人吃惊——它东达南美洲,西抵非洲南部。
       人们会摇头表示难以置信:现在的人坐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跑上几天都感觉累得不得了,那时候的人抱着那么沉重的石头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跑那么远的路,去干什么?吃饱了撑的?
       头,你尽管摇;但这事是经过专家学者们考证过的。

        玛雅人与玉石崇拜

         南美洲文化最发达的玛雅人,给世界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迷。
       20世纪70年代,在南美洲墨西哥海岸附近的海底出土了巨大的石锚。这几个石锚经过专家们的验证,它们无可非议地来自中国古代的大船上,时间在商周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专家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来阐明中国人率先登上了美洲大陆,但是更多的西方学者以沉默相对。
        这时,又有专家从文化学、民俗学的角度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说到,在南美洲的印地安人、尤其是在玛雅人中,盛行着玉石崇拜!
       而在这个世界上,玉石崇拜只存在于中华文化圈里。
       事情还不仅如此,1955年从墨西哥出土了号称美洲文明之母的奥尔梅克文化的遗物,有玉圭和玉雕,而且上面雕刻着与中国商代的文字一模一样的甲骨文,中国古文字学家读出这些文字的意思是“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据美国坚持美洲文明源自亚洲这一观点的“开放派”学者们的推论,在距今3120多年前,商纣王战败自焚,其留在东夷的部队官兵可能从东海出逃,凭借太平洋环洋大暖流的条件,经日本东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海岸,在这块大陆上居留下来,并把自己的文化——玉石崇拜、文字、天文知识、制陶工艺、农耕方法等等向四处传播,形成或促进了奥尔梅克文明的产生。在奥尔梅克文明之后,又产生了玛雅文明。这批中国人或者在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演变成玛雅人,或者融入包括玛雅人在内的当地印地安人之中,但是无可辩驳的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这块大陆的主人。
    王母娘娘是和田人

         关于对玉石的文字记载,全世界最早的恐怕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了。
      《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公元前十世纪周穆天子姬满驾着八匹马拉着的车西巡,登上昆仑山,与西王母在瑶池畔相聚,二人唱合,结永世之好;西王母向穆天子敬献了牛羊、美酒和美玉。两人在当时都唱的是什么歌?
        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西王母的真诚令穆天子大为感动,他(大概眼含热泪地)唱道: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这个感人场面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几百年后的诗人屈原就写了这样的诗句: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但是周穆天子太贪心,他嫌西王母给他送的玉还不够多,于是令随从“攻其玉,载玉万只”而归。所谓“攻其玉”,就是凿掘而采的意思。
          还有一个“龟蛇献璧”的传说,说是西王母把昆仑山治理得非常美丽富饶,天帝为了奖优罚劣、鼓励先进,就赐给西王母很多璧玉。西王母不愿独享美玉,她令神龟神蛇将璧玉分别投进了两条大河之中,搞起了共产主义。
        据专家考证,西王母是当时昆仑山中的一群还处在母糸氏族社会的原始居民,这个部落中的首领肯定是一位女性,因此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西王母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王;
西王母部落以豹为图腾,常以高歌做为集体活动的重要内容,故古文献中称他们“人身豹尾虎齿,善啸鸣”,于是又有人据此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个恶婆子。
         这个西王母以后成了中国天庭神话中的王母娘娘。产自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是道教,道教是以东方为上,并尊奉大男子主义;因为神话中出了一个西王母,而东边却没有一个相对应的某公,这无疑是上无下有、阳衰阴盛,乱了天地之纲常;于是道教便发起了造神运动,造出了一个“东王公”来。但是西王母的形象毕竟太引人注目,以致于东王公的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始终没有树立起来。
            有的专家称,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周穆天子不可能穿过无垠的戈壁大漠、翻过险峻无比的大山,到昆仑山中去会见西王母。他们认为文献中所说的昆仑山应该是在祁连山一带。
          但是文献里明确讲到周穆天子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赤水之阳,沿赤水南上昆仑,与西王母会于瑶池。
         所谓瑶池,就是在高山之颠的大湖。其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地震造成山体滑塌,堵住了某条山中河流,集水而成高山湖泊,新疆乌鲁木齐以北博格达峰下的天池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种成因是火山爆发后,火山口积水而成湖泊,如东北的长白山天池。
          昆仑山中却有天池。昆仑山中有不少活火山,古代文献中有“南望昆仑,其火雄雄”的记载;1951年5月27日上午9时50分,踞和田城东南三百多公里的阿什库勒火山突然喷发,这是中国境内几个世纪以来第一次火山爆发。1973年,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又发生过一次火山爆发。在这些火山的周围,有70多座火山锥和许多个火山口形成的湖泊,最大的湖泊方圆近15公里,湖水里有鱼虾在游弋,湖面上有水草在漂浮,湖的四周绿草如茵,成群的野牦牛、野马、野骆驼、黄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徘徊,野兔吃饱了撑得满地撒欢,野鸟风一般云一般地在湖的上空飞翔,高处的怪石后面,雪豹和棕熊在眯缝着惺松的眼睛,懒洋洋地舔着爪子……(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盗猎活动的猖厥,这种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昆仑山中,从许多河流的出山口、半山区,到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散布着数不清的湖泊,有些湖泊形成了奇美的景观。
         古文献中说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天子……癸巳,至于群玉之山。乙丑,天子酉易王母于瑶池之上”,两位古代王者相会的地点明明白白地是出产美玉的山中,西王母还向穆天子敬献了当地出产的美玉。
        中国许多地方都产玉,也有一些广为人知的名玉。但是若论玉中极品,都公认为两种:一种是产自中国南方的翠玉,一种就是和田玉。而能为帝王和显贵们称之为“美玉”的则是和田玉。传说中西王母曾向舜帝献过白玉制作的精美玉饰。在河南安阳妇好墓的出土文物中,就有和田玉的代表羊脂白玉。在距今32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时期,和田玉已多见于王宫大宅之中。在战国时期的遗址中有大量的和田玉出土;著名的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就是和田玉制成。清朝皇宫中的巨型玉雕《大禹治水》和《秋天行呤图》,也是用和田玉雕成。
         有专家考证西王母的宫殿是在青海的一座小山的山洞里。但是当地却不产和田玉、尤其不产堪称美玉的羊脂白玉。
         天山天池周围也不产“美玉”。
           造物主很是吝啬,盛产和田羊脂白玉的地方只限于玉龙喀什河(即白玉河)的上游,在昆仑山玉矿带上,在这片地区就有许多天池。
    尤其能说明问题的是,就在上述昆仑山天池不远的地方,发现了多处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有多处描绘上古居民生活的岩画。
    致于说到周穆天子会不会从人文荟萃的中原跑到万里之外的昆仑山中去,关于这事,现代人不必为周穆天子的屁股是不是能经受得住如此颠簸而担忧,请相信一点:古人比现在的人更善于冒险,更能吃苦,身体更皮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人比现在的人心胸更开阔、更有开拓精神。
    西王母实际上是当是生活在昆仑山脉的一个古人群落的统称,如果真的较真,非要说清楚“西王母”是何方人氏,那么循着“美玉”、“天池”这些密码来追逆,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西王母应该是新疆南部的和田人,从人文与地理情况综合推测,王母娘娘很可能是和田地区于田县普鲁乡人氏。

    巨玉用死囚运送

    中国西部因出产石油而出了名的玉门关,就是因为和田玉输入内地时多经此地,而得名“玉门”关的。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那么沉重的家伙,是怎么运过戈壁沙漠、洪泽大江和崇山峻岭的呢?小个的还倒好说,用马、牛、骆驼驮,实在不行了用人身背肩抬,经年累月,总能把几块玉石运到内地去。但是大块的呢?比如林则徐1845年在天山干沟中见到的那三块如小山一般大小的玉石,大约有数十吨吧,是怎么运下昆仑山、运过戈壁沙漠的呢?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任何一种运输工具可以承载那么大的重量的。这么大的玉石能从和田运到天山中,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在没有大型机械和载重车辆就无法搬运大物件的今天,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迷。
    其实古人并不笨。据和田本地的采玉工们介绍,他们在山里发现了大玉石以后,就借着山势将玉石放滚到山凹中有冰的地方,用牛皮或毛绳结成的网兜住玉石的后部,人用绳索在前拉,利用冰的润滑,玉石就很容易地拖着走了。到了不能利用冰的地方,还可以将玉石引到木架上,木架底下铺上圆木,利用圆木的滚动拖运。
    在新疆南部,民间流传着一些为朝廷长途运送巨型贡玉的传说,将这些散碎的传说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场面:
    冬天的时候,官军们押来一群脖子上锁着铁链的囚徒,这是一些等待处斩的死刑犯。官军押着一部分死囚,拉着沉重的水车从水源地拉来水,将大木桶里的水洒在划好的路线上,很快地,那里就结上了冰。另一部分死囚在官军的催逼下喊起了号子,拉动了肩上的粗绳。在这些粗绳的另一头,是用几层牛皮兜着的巨玉,巨玉被死囚们拉动,在冰上滑行着。
    到了春天,水不再能结成冰的时候,或者到了硬石戈壁上,这些人就从绿洲里调来足够的圆木,把圆木垫在巨玉下面,借着圆木的滚动拖拉巨玉。
    当走到沙漠中,圆木陷进沙中不能使用的时候,官军们便命令死囚们将巨玉埋藏起来,等待又一个冬天的来临。而在这种时候,为了防止走露巨玉的消息,也为了减少口粮和用水,官军们会杀死一些囚犯。反正到另一作业季节来临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死囚被押送过来。
    北京故宫里珍藏的那两尊巨型玉雕的原料,大体上是这样从和田运到北京的。而林则徐在南天山中见到的那三块巨玉,估计也是用这种方法拖运到了那儿,因为那时候的人除了这种方法大约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古时候的人也不是只懂得使傻劲。比如,刚才讲到的拉水和拖动巨玉,除了役使死囚以外,只要有条件,肯定会动用畜力,因为牛、马、驴、驼的劲总比人大,使用畜力会大大提高效率。在使用圆木的时候,也不会大量地集中圆木,一是因为当时南疆地广人稀、经济水平极低,很难征集到大量的合格的木材;二是太惊动地方,势必造成过于招摇,对于安全不利;因为巨玉毕竟是一笔巨额财富,难免会有当地势力为了这笔财富铤而走险,杀了官军,抢走巨玉。运玉者们会把所使用的圆木控制在一个恰当的数量之内,当巨玉从圆木上滚过以后,有人会立即将这根圆木拖出来,扛到前面去再垫在地上。数量不多的圆木反复不断地重复使用,就像现在的坦克和拖拉机的履带一样。
    但是不管怎么说,运玉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宋代的《太平御览》中说:“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运到内地的玉石,是无数人的血汗和生命渲染了它的高贵、抬高了它的价值的。

       据说玉石有着神奇的效力

        玉石其实只是一种石头而已,但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圈里的人都很喜爱玉,喜爱到了迷信的程度。
         对玉的崇拜大约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好玉的稀有和贵重,俗语中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玉成了财富与身份地位的标志物之一;二是玉石有着温润细腻的质地和华贵神奇的光泽,雕成工艺美术品以后极其精美耐读,是雕刻品中的上上品;三是据说玉石可以避邪,家藏有玉可以驱邪避灾,身上佩玉可以怯病延年、平安顺利。
         那么和田玉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话说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古生界的寒武糸,地球上陆地下沉,北半球的大部分被海水淹没。在地球的深处,在高温高压下,白云质炭酸岩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交代,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岩石。以后,欧亚板块挤撞,随着造山运动,这种特殊的岩石便从地层深处升上了山巅。一部分特种岩石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作用下,分裂变形,散布于冰川堆积物中,及流经这里的河流的上中游一带。这就是和田玉。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的《新疆宝石和玉石》一书讲道,和田玉“在昆仑山地槽断皱带的中间隆起地带和阿尔金山断块上,矿点的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均在前寒武糸变质岩的大断裂带附近”。
        产自中国南部的翠玉被称为硬玉,而和田玉属于软玉糸列。别以为所谓软玉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软”,《新疆宝石和玉石》一书说到,和田玉“硬度:白玉为6.7,青白玉为6.6,青玉为6.5”,也就是说,和田玉的硬度比钢(硬度5-6)还高。该书还说,和田玉“色泽:油脂光泽和蜡状光泽,有滋润感,即光泽柔和,不强不弱,给人以舒服感。”
          以上这段文字使用的是专业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这段文字大约有一种用嘴巴去品尝和田玉的感觉。
         不过,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硬的和田玉中所含的某些微量元素,确实可以作用于人体,起到镇静守神、延年益寿的作用;对于高血压和一些老年性疾病有抑制和辅助治疗作用。
         如今,在乌鲁木齐等一些大中城市中,做和田玉生意的商店比比皆是。和田当地产的玉极少,多了也就不值钱了。他们哪儿来的那么多的和田玉呢?玉器商店中所销售的大多是俄罗斯玉或巴基斯坦玉,从物理指标上,俄玉与巴玉与和田玉相似,如果加工得好,润泽感也相近,品玉时只有大行家才能区分出玉的产地,小行家都没这本事,别说一般的消费者了。所以这些玉按物理标准也都称为和田玉,都有品质鉴定书。

      和田美女裸体入水采玉

         和田玉按成色和品质,分为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碧玉和昆仑玉七种,也是七个品级。以羊脂白玉为最上乘,通常所说的和田玉,以羊脂白玉和白玉为代表。
        按采集地点区分,有两大类,山中矿脉上开采而来的叫做“山料”,河道中采集到的称为“仔玉”。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常有玉矿外露;有经验的祖传采玉师傅,也可以根据山形地貌,推测出山石下面藏玉的地点。古时候,和田玉的采集以河道中或河流上游的沿河一带的寻拣捞采为主,大多是呈卵石状的仔玉(无论大小),少有经凿剥和爆破而得的岩石状的山玉。
         清朝末年,从天津杨柳青来了一位姓杨的的年轻流浪汉,先给别人当帮工,饱受欺辱;后来顿开茅塞,凭着他特有的智慧和勇气,独身逆玉龙喀什河而上,在深山中九死一生,终于在现属于田县境内的昆仑山深处,发现了和田玉富蕴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和田成立玉石矿,为全民所有制单位,矿区就在这个地方,大家仍习惯性地把这个矿区叫做“杨家坑”。玉矿不像煤矿那样呈层带状,而是一窝一窝的,找到一窝,不断地采掘,就成了矿坑,故当地人把玉矿叫做坑。和田玉石矿还有一个矿点叫做戚家坑,目前开采的主要是这个矿坑,经过百多年的开采,已掘下50多米深,仍不断地有上等美玉被开采出来。
        “山料”一般体积较大、出矿石多,因为是使用钢钎或炸药开采而来,形状为不规则的岩石状,而且也没有玉的脂感和光泽,只有懂行的人才认得出那是玉,不懂行的人会以为那是一堆普通的石头。但是经过雕琢加工,其效果与仔玉无异;大行家们才能从玉器的纹路、水头、蒙皮上分辨出其原料来自山料还是仔玉,小行家是没有这个本事的。
    在河道中和冰川堆积物(其实就是昆仑山山岭间和前山区的硬石戈壁)中采集的仔玉,成色好、“水头”足,质地纯匀细腻,洁白坚硬,光泽奇幻神妙,价值是山料的十倍、百倍。
         自西向东,从与印度接壤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一直到昆仑山东段的阿尔金山,都有和田玉矿脉。好象有谁特意安排好了似的,西部和东段的玉石品级较低,以青玉、昆仑玉为主,而把最好的羊脂白玉和白玉藏在了昆仑山的中部。从这里流下了两条大河,一条叫做玉龙喀什河,也就是白玉河,在和田城东两公里的地方流过,这条河里盛产羊脂白玉和白玉;而在它西边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流过的哈拉喀什河(也叫墨玉河),却盛产幽黑润泽的墨玉。这两条河相距如此之近,玉石却黑白分明,你说奇也不奇?
        每年五至七月的洪水季节过后,当地人便到河道里去采玉。据传说,过去人们采玉有这样几种方法:
        人们手拉手在湍急的河水中艰难行进,赤足在冰冷的水中探寻玉石,这叫做“踩玉”,凭的完全是人的心灵与天地精灵之间碰撞、勾通的感觉。
        人们潜入积水中,闭着眼睛憋着气在水底用手探摸玉石,这叫做“捞玉”,凭的也是感觉。
        人们手牵驮着行装和干粮的毛驴,徒步在满是卵石的河道里苦苦寻觅玉石,这叫做“拣玉”,这是人们最常用的方法,凭的是勤苦和运气。
        古书记载,古时候每当洪水过后,于阗国的国王便在白玉河畔举行盛大的祭典,之后,国王与公主先行下河寻玉,然后全国百姓方能拣捞之。
       不用担心国王和公主运气不佳拣不到玉,反正不管用什么办法,都会让国王和公主下河不一会儿就能有消息传出:“国王和公主拣到了上等的羊脂白玉了!”于是乎全国一片欢腾,百姓们大呼小叫、争先恐后地涌下河滩。
        公主率先下河采玉,这在内地人看来有些不大好理解:贵为国之公主,怎么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解衣脱鞋,丢人现眼地去干那种苦力人的营生呢?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新疆南部的女性因为不受中原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开放、举止洒脱,热情豪爽,敢爱敢恨,绝没有中原女子的忸怩做态。
         新疆南部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得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只能孽生一些皮肤粗糙、相貌丑陋的人。新疆南部的水土却偏偏滋生了长相十分标致的当地人,男子大多相貌堂堂,女子个个皮肤白嫩、身材窈窕、明目皓齿、发黑鼻挺,加之风情万种,自是举目皆见美人。
         古时生活在新疆南部的主体民族是操印欧语糸东伊朗语支的塞种人,他们非但不歧视妇女,还把妇女当作天地尤物、美的化身,颇有古希腊人的风彩。
          如此说来,公主下河采玉完全算不得什么,更有甚者,古时和田还盛行由美女裸体下到河水里捞玉的风俗。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
          迂腐不堪的老夫子当然不会理解:当地人用美的化身——女人体,去招引天地灵气的凝晶——玉石,这是一种极富浪漫色彩的理念。老夫子只能从在中原人的观念出发,鄙夷地把这说成是“此或夷人之愚也”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9-9 18: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西域风情<一> 如梦的玉石之路

    转三秦吧,那里离新疆近些^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3-9-9 18: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19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5>【三十六舵】</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9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西域风情<一> 如梦的玉石之路

    谢楼上的朋友,欢迎来三秦做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西域风情<一> 如梦的玉石之路

    呵呵   欢迎 
    一个漫长的游历 让记忆很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7 07:29 , Processed in 0.0787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