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6|回复: 9
收起左侧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柔幽梦在 2005/08/27 10:39pm 第 38 次编辑]

  
西安夜景
  
大慈恩寺大雁塔  

  

              
                西安地名来历
                            碑林区辖地名来历

东大街
  
   为钟楼至长乐门,长2150米。隋开皇二年建新都大兴城,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名景风门街。景风门遗址在今炭市街南口东侧。唐末,长安城毁,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新城,新城东西两侧筑万年,长安两个县城,成为母子三城拱卫之形制,此街分为城内外两段。城内至元代仍称景风门街。城外为万年县城北门外横街。因县城有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车马过往,商贾云集,宋金时期这一带名大草市,明清时演化为大差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拆景风门东移1300米建东门,始统名东门大街。利用元奉元城东北隅建秦王府,今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线筑秦王府萧墙,萧墙内为王城,俗称皇城,将此街包入王城内。清原王城改为八旗驻防城,俗称满城,此街又称顺城街。街西端即钟楼东门洞,亦即满城西南角门。辛亥革命,新军即由大差市东薄弱处攻入满城。民国二年九月,张凤翔督陕,拆满城,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宽,改名东大街。
   南大街
  
   钟楼至永宁门,长670米,宽60米。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当时宽90米,两侧栽植槐树,并砌水沟。因南端有皇城南墙东门安上门故名。路两侧有尚书省六部衙署,门内东侧有斗鸡场,今演化为大吉厂巷,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句。今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鼓乐。宋至元仍称安上街。明初改筑南门,朱元璋钦定永宁门,意为南方永远安宁,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宁门瓮城外墙无正门。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明清时是西安最繁华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积水成河,人不能过,戏称滴水河。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至今。
   南广济街
    位于西大街中段南侧。北对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
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
三学街 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
  
    马厂子
  
     位于东大街中段南侧。南至东县门接东仓门。唐代,京兆驿站是全国最大的公文邮件和官旅护送机构。街南端所对市第八中学院内,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马槽。唐代以后至明清,经千余年,京兆驿名称不改,仍为中国西部最大驿站。此街两侧为驿站喂马处,故称马厂子。
                               新城区辖地名来历

   新城广场

    为于市中心偏北。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监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出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
   案板街
   
    元代称南巷。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至今。
   炭市街
  
    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后因商而声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宽。解放前为干果海味市场。现多为副食品。1989年建门牌楼。
   南新街
  
    明为秦王府南门端礼门至萧墙南门端履门的大街。北端王府门两侧城墙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铸铜狮一对。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西安此处为顺王府前门。1645年清军占领西安将顺王府拆毁。原秦藩故府贵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门前铜狮则移往城隍庙前,今碑林博物馆,原府第毁为八旗校场。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为今名。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通济坊 1936年在西安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通济信托公司在这里开拓街道,大量建房。临北大街建成四层钢骨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楼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楼。1949年后为市百货公司批发部。
   韩森寨
   
      因有韩森冢并为近郊最大的坟冢。相传明代在冢旁驻军而得名韩森寨。水经注图。浐水篇曰,冢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冤狱治巫蛊狱。武帝梦见被木人围打,以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冲之治巫蛊狱。由于江冲与太子刘据平日有隙,欲诬陷太子,在搜宫时太子被迫杀死江冲,起兵据守长安,血战五日,后兵败逃于湖县而死。武帝孙刘进,即刘据之子也死于乱军。武帝临终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对死者起冢追葬。史称刘进为皇孙,冢称皇孙冢。公元前74年刘进之子刘病已继位,是为宣帝,追封其父为悼皇帝,母为悼皇后。皇孙冢能见宣帝杜陵便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这几天楼主为陕西舵开张后作了很多推波助澜的贡献,建议飞龙奖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2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下面引用由碧步凌宵2005/08/27 08:03pm 发表的内容:
这几天楼主为陕西舵开张后作了很多推波助澜的贡献,建议飞龙奖励。
偶是想让外边的朋友多了解陕西,都来喜欢陕西,以尽快扩大陕西的影响,并不想图回报的,谢谢楼主的美意!!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1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下面引用由碧步凌宵2005/08/27 08:03pm 发表的内容:
这几天楼主为陕西舵开张后作了很多推波助澜的贡献,建议飞龙奖励。
怎么奖励?
给唐宋币吗?
要的话要多少我给多少
呵呵
我除了感谢只有感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14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自家人说那些客气话干嘛??太见外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1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上去继续让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21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的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这个贴子最后由竹叶剑在 2005/10/10 07:35pm 第 1 次编辑]


楼主忘了西安自身名称的由来了:
    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下面引用由竹叶剑2005/10/10 07:34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忘了西安自身名称的由来了:
    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 ...
谢谢竹叶剑,大家这下又有了新的认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12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 西安地名来历

竹叶好博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13:30 , Processed in 0.0821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