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1|回复: 13
收起左侧

走近桂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6/06/03 11:36pm 第 7 次编辑]

            走近桂林
  每当读到近人吴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诗句,便会想到癸未年自己到桂林的旅游。桂林和阳朔的风光的确很美:水在山下,人在画中,这满眼的山水秀色,怕是要醉倒游人。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写的非常的美,以至神州尽晓,妇孺皆知。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作者是谁,几乎被人忘却,一般都认为是近代人吴迈所写。桂林景区的门票上也印有“江西馀江吴迈”所书的字样。吴迈(1885-1936) 民国人, 字良翰,生性耿直,一心为国。 民国 25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准备以李济深的代表身份赴西安会见张学良时,不幸在香港惨遭暗杀,时年51岁。显然流传800多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不可能为其所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作者是我的乡人王正功。
  据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俱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鹍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现在桂林杉湖知音台景区,(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桥、小岛、溪流组成。在溪流的源头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术学院王克庆教授创作的我国南宋诗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作者王正功的铜像。(王正功,南宋时人,其生平见诸楼钥《朝请大夫致仕王君墓志铭》)这是我乡人的荣耀。
    “山水风骨,于阳朔清流翠岩中存焉,人居其中,久而受自然感化,备山水之气,故得山水之风骨”。桂林山水的美是天然的,如没有人去挖掘,则会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把它发掘出来,让世人惊异于桂林山水美丽的,正是我乡人王正功,王正功慧眼识山水。在南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任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时,溯河而上,沿江望去,只见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江水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于是写下了这为人称颂不绝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风景绝佳,人文荟萃。乡人王正功任桂林父母官时留下的诗句,至今仍令人称绝,广为流传,这是乡人与桂林的渊源。乡人慧眼识山水,识阳朔。
  桂林实在太美,癸未年去桂林,便为它的美丽所倾倒了,满目青峰秀水,翠岩奇石,尤其是那美丽的漓江。
  在桂林乘船游漓江,会望见青山石峰上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有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漓江边,还有田畴栉比及山色空濛的草坪田园风光。临近阳朔、兴坪,山越青,水越秀,山水之美到了极点。
     漓江从桂林至阳朔的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有浪石奇景、九马画山、黄布滩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 走进漓江,一醉方休。
  在被桂林和漓江醉倒的同时,我启动了尘封已久的笔墨,也像乡人一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渡远千峰外,仙容八桂寻。象山迎水月,芦笛逸清音。
    九马丹青画,一江烟雨琴。临风邀鹭鸟,鹭鸟作诗吟。

  ——五律·桂林行(下平十二侵)


   

  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晶。
  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
  ——五律·漓江(进退格,下平九青,八庚)

   
  此文据近日发表在当地报纸上的文章作适当修改,标题也不一样。
  有了此文,这要比纯粹发两首五律,更能让人理解诗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下面引用由月河共影2005/10/28 08:49pm 发表的内容:
跟着古越去桂林旅游,一种享受。
应当说,跟着古越去游中华,饱览名胜,是一种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0-28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再次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0/29 07:27am 第 3 次编辑]

    引蛙蛙的话:
    看了,更喜欢第二首。
      第一首中有个别地方,我提点看法,与隐士大哥探讨。“平畴飘玉带,芦笛醉清音。”“平”句感觉不妥,此句如果是写平原上的一脉江水,那就准确了。“芦”句中“醉”也值得商榷,如改成“逸”是否好点?“烟雨琴”我认为“烟雨情”可能更好。
      第二首甚好:)
         蛙蛙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我对颔联也不太满意,原想用“象鼻饮玉水,芦笛奏清音”来构一律联,但无论按平水韵或新韵,都无法组成律联,只好放弃。改成“平畴飘玉带,芦笛醉清音。”平有平地而起的意思,但此意与飘相重,理解为平原,则与桂林地貌不符。现把它改为“秀峰飘玉带,芦笛奏清音”。“秀峰飘玉带”容易理解,就是两旁青峰之间有一条美丽的漓江。芦笛岩位于桂林市区西北部,玲珑幽邃、壮观奇特。岩洞内最高处18米,最宽处93米,游程500多米,洞内的景物多姿多彩、千奇百怪,有从洞顶垂下的石乳,有从地上向上生长的石笋,还有石乳与石笋连接而成的石柱;那些被大自然雕琢成不同形状的,则被人们叫做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有些石头内空,敲打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则根据其声音的高低,分别称做石琴、石鼓、石钟等。由这些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钟乳石构成了芦笛岩内的四个洞天:“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和“曲径画廊”,而当游人置身于“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塔松傲雪”等一个个神秘虚幻的景观时,仿佛是在神话世界里周游一般。芦笛岩是桂林众多奇妙岩洞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改为“芦笛奏清音”,突出了桂林的美。
         蛙蛙认为”烟雨情”比“烟雨琴”可能更好,我不认同。一来,按平水韵是两个韵部,不能混用,用即出律,是诗家大忌。二来,用晴太平,缺少诗意。用“琴”比“情”更有意想不到的妙处。烟、雨是物象,加上“琴”就组成了意境,这句诗是说,无论是晴天(烟),还是雨天(雨),漓江美丽的风光都像用钢琴演奏出的交响乐那样美丽动听,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从听觉上写出了漓江的秀美。与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异曲同工之妙。
         涵馨要的图片,蛙舵可到红豆树下去找,是乐意斑竹传上来的,很配这两首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愿把它打造成精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感谢蛙舵做了件好事,把这么美的画传上来。还央求蛙舵把两首诗字数放大后放在两幅画的上面,这样才真正有诗情画意。
    两首诗与两幅画配的很和谐.第一幅画很有"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的意境,第二幅画则有"九马丹青画,一江烟雨琴。"的神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8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隐士大哥看看现在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8 11:05pm 发表的内容:
    隐士大哥看看现在如何。
      现在很美,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韵味,谢谢蛙舵。另外,我给你的回复也看一下,这样解释是否满意:
      蛙蛙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我对颔联也不太满意,原想用“象鼻饮玉水,芦笛奏清音”来构一律联,但无论按平水韵或新韵,都无法组成律联,只好放弃。改成“平畴飘玉带,芦笛醉清音。”平有平地而起的意思,但此意与飘相重,理解为平原,则与桂林地貌不符。现把它改为“秀峰飘玉带,芦笛奏清音”。“秀峰飘玉带”容易理解,就是两旁青峰之间有一条美丽的漓江。芦笛岩位于桂林市区西北部,玲珑幽邃、壮观奇特。岩洞内最高处18米,最宽处93米,游程500多米,洞内的景物多姿多彩、千奇百怪,有从洞顶垂下的石乳,有从地上向上生长的石笋,还有石乳与石笋连接而成的石柱;那些被大自然雕琢成不同形状的,则被人们叫做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有些石头内空,敲打时会发出悦耳的声响,则根据其声音的高低,分别称做石琴、石鼓、石钟等。由这些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钟乳石构成了芦笛岩内的四个洞天:“石幔层林”、“天柱云山”、“水晶宫”和“曲径画廊”,而当游人置身于“狮岭朝霞”、“高峡飞瀑”、“塔松傲雪”等一个个神秘虚幻的景观时,仿佛是在神话世界里周游一般。芦笛岩是桂林众多奇妙岩洞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改为“芦笛奏清音”,突出了桂林的美。
        蛙蛙认为”烟雨情”比“烟雨琴”可能更好,我不认同。一来,按平水韵是两个韵部,不能混用,用即出律,是诗家大忌。二来,用晴太平,缺少诗意。用“琴”比“情”更有意想不到的妙处。烟、雨是物象,加上“琴”就组成了意境,这句诗是说,无论是晴天(烟),还是雨天(雨),漓江美丽的风光都像用钢琴演奏出的交响乐那样美丽动听,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从听觉上写出了漓江的秀美。与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诗美地方美
    我去过这个地方,看见老师的佳作至今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逸尘竟然去了佛陀教育论坛.
    见http://www.ffjj.org/bbs/dispbbs.asp?boardID=8&ID=5718&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2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现在看确实感觉更好。更能准确地描绘出漓江的风情。起先不是很解“芦笛”所指,感觉此句有些随意。但现在知也指漓江一景,甚好。先时,感觉“烟雨琴”从字面上看确实比“烟雨情”更好,但也感有些生涩,总有点造词之感。“烟雨”怎么象“琴”,这仅仅是我当时的感受。“无论是晴天(烟),还是雨天(雨),漓江美丽的风光都像用钢琴演奏出的交响乐那样美丽动听,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从听觉上写出了漓江的秀美。”但读后这段话后,方知有其神韵,看来赏析古体诗,却在引导和玩味之中。感谢大哥评析,让人更耳目一新:)
        确实不错的诗。关东现在精品倍出。全在于大家的奉献和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越隐士在 2005/10/30 11:42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5/10/29 09:27pm 发表的内容:
    现在看确实感觉更好。更能准确地描绘出漓江的风情。起先不是很解“芦笛”所指,感觉此句有些随意。但现在知也指漓江一景,甚好。先时,感觉“烟雨琴”从字面上看确实比“烟雨情”更好,但也感有些生涩,总有点造 ...
      谢过蛙舵。诗贵练字,精语要反复推敲。关于“平畴飘玉带,芦笛醉清音。”你认为平有平地而起的意思,但此意与飘相重,理解为平原,则与桂林地貌不符。这话有一定道理。我把它改为“秀峰飘玉带,芦笛奏清音”而凝月无语却认为:个人感觉喜欢平畴,因为这里的平不是做平原理解,而是江面的平荡如镜,平畴给人的遐想也比秀峰要多,秀峰虽然不错,没有平畴中的意境和语境深远,这也许是凝月自己的错觉,但是诗词论的是心,凝月好说“唯心”这也就是诗词容易给人不同的感觉主要原因了。
      我认为写秀峰能符合桂林的地貌,但诗意却不如平畴,在律诗中,平畴与芦笛相对,芦笛指芦笛岩,平畴能否指田野中平荡如镜的漓江,如能(你体会一下),则把它改回“平畴飘玉带”,意谓在田野中漂流着似玉带一样,波平如镜的漓江。而芦笛岩则飘逸出如幻如醉的清音。
      “芦笛醉清音”,无论“醉”、还是“奏”,经过推敲后,觉的都不如你说的“逸”,凝月也有同感。认为“呱呱的“逸”字和前文很合配,有内在的风秀之气。”我觉得用了 “逸”后,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桂林似乎显得更有灵秀,而且出句中的飘与对句中的逸也相对,使律联更加工整。决定接受你的建议。
      这种讨论能使大家都得到提高。蛙舵在关东开了一个好头,这也是我一个南方人常来关东的原因。
      最后,向“一字之师”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0-3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感谢隐士大哥,为关东吹来江南习习的春风。让关东的这个深秋,充满了春的诗情画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美景如画,古越先生诗中有画,美,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桂林

    再补充一些资料,让大家感受到桂林的美:  
      
        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旖旎迷人的风景名城。它的美在于“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这里有奇在像人、像马、像鸡,妙在似蛇、似象、似骆驼……,真是一个千姿百态,巨型石雕的王国。这里的水秀,你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水中的鹅卵石、丝草、鱼虾历历在目。这百里漓江,清水涟涟,微波柔柔,如柔美的绿飘带,萦绕在游人的心间。真是看水水美,观山山俏,“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和赞美了桂林的青山秀水。

                           北斗七星画中景
        位于桂林市东片的七星公园,是一个以岩洞为中心,集山、水、洞、石刻、寺、墓、动物园等融为一体,游览面积600多亩的综合性公园,园内因有七座主体山峰,即北面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普陀山;南面由玉衡、开阳、摇光三峰组成月牙山而得名。
        普陀山与月牙山峰相距不远,其排列恰似北斗七星,普陀四峰并列为北斗,月牙三峰相连为斗柄,故而整体全称为七星山。                 
        普陀山腹中有一个七星岩洞,其形呈北南贯穿状,那些天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尉为壮观。七星山下,北来的小东江与西去的灵剑江在古老的花桥下交汇,顺月牙山蜿蜒南流。碧水微波中,水草飘忽,鱼虾往来,与青峰桥影相映成趣。这里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奇、水秀、洞异、树翠、花香六大美景。故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这里便成了游览胜地。其中,“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佳景,早已名扬神州。这里的树木花草,仅大桂花树就有9千多株,我们至此虽值冬季,但满园桂花仍涌金溢银,芳香馥郁。还有茂林修竹、金桂、丹枫与松柏,芳草茵茵,繁花似锦,给奇山秀水的七星公园更添绚丽多彩。难怪元代诗人雅琥挥笔写下了:“漓水东边三四山,何年北斗下人寰。天文暗宅蛟龙窟,地脉潜通虎豹关。碧藓自封岩经杳,白云不锁洞门闲。何时得遂烟霞趣?来此幽栖结大还。”的诗句。不难看出,诗人是多么羡慕这里的山光水色,不但誉为北斗七星落人间,而且作者自己几欲辞官不做,要到这人间仙境来炼丹,可见其依恋之情有多深!
        花桥位于公园大门数十步内,全长60余米,宽6米,上盖琉璃瓦,下铺大块方石。原始建于宋代,为5孔水桥,现按原样修建。因此处每当春夏季节,百花盛开,花香风柔,青峰古桥,碧水如带,构成一幅醉人的天然美景,妙不胜收。难怪清代诗人朱镇见景生情,在《题花桥》诗中赞道:“石桥东郊外,近市转清幽。树影分樵路,山光压酒楼。几村临岸见,一水抱城流。花事今消歇,春波泛白鸥。”
        在似醉似醒的“群仙洞”走出来,就一眼望见一头巨大的单峰骆驼,一动不动地伏卧在红花绿树丛中。   
        这就是举世无双的大骆驼,它昂首挺胸,眼睛注视着远方,似乎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便会迈步奔向远方。然而,再仔细一看,哈,这哪里是骆驼,分明是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山。这是一幅经历了亿万年风霜雨雪后,大自然神奇雕塑成的一匹不是骆驼胜似骆驼的万古杰作。
       
                                 象山水月
        象山水月在漓江边,有一处著名风景点叫“象山水月”,它的由来是象山与本身的水月洞合称。               
        关于“象山”还有一个传说,在好久好久以前,玉皇大帝南巡,其队伍声势浩大,一路上踩坏了许多庄稼。当他们经过桂林时,一头神象病倒了,玉皇大帝将其丢弃在漓江边。一位老人见生病的神象已经奄奄一息,心中可怜,就采来草药,经过精心调理,治好了神象的病。神象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加上桂林的山青水秀,优美的风景也叫它着迷,于是,就安心留下来帮老人及附近的乡亲们耙田犁地驮货,再也不想回天庭了。后来,神象在凡间助人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觉得有失天尊,便派天兵天将来收拿神象。神象是个威武不屈的硬汉,与他们激战三天三夜,直至身负重伤。因又饥又渴,便到了漓江边饮水。这时,下凡亲临督战的玉帝,手持宝剑,偷偷绕到象背,在它背上狠捅了一剑。神象便被杀死了,但身子却没有倒下,仍然屹立在漓江边上。
        水月洞是大象探入江中的长鼻与山体形成的一个圆圆的洞穴。站在江边看象山,如观画,如读史。水月洞,旁依深潭,碧清的江水从洞中流过,洞与山的倒影,细看犹如一轮满月当空,这真是“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沿象山麓行数十步,便到南极洞,壁上刻有“南极洞天”四字,相传古时有一道人在此得道升天。现洞内被劈为“三花”酒窖,我们已无法享受到凉风习习,心旷神怡,周身舒泰的感觉。沿洞旁石阶经象眼岩直达山顶,山上林木繁茂,小道幽径纵横交错,好一处清幽世界。走着走着,眼前忽然出现一巨大的砖塔。刚一看,我以为是玉帝偷袭大象时留下的剑柄,再看,它又像一个竖立的宝瓶,因此有人称其为“宝瓶塔”。该塔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的造型古朴凝重,雄浑粗犷,与粗壮厚实的象山极为谐调。
        站在山顶观赏桂林市区景致,惬意之极。只见一江如带,众山拱立,市内高楼星罗棋布。特别那邻近的榕湖、杉湖,犹如嵌在城中的两颗明珠。蓝天如洗,湖水碧绿,微风徐来,清波荡漾。
                伏波山
        伏波山位于桂林市区漓江西岸,它孤峰挺秀,东枕漓江,西着陆地。每当春夏水涨,黄涛滚滚时,其遏阻汹涌的巨澜,使江水回漩,故名伏波。
        在伏波山下,有一个巨大的岩洞,它面临清幽幽的一泓碧水,景致秀美,空气清爽宜人。我站在这里,一边欣赏着迷人的美景,一边体会着它那美好的名字:还珠洞。清代广西布政使彭而述的《伏波晚掉》诗云:伏波山下系江船,画角钟声破晓烟。无数青山浮水出,中流夜雨带帆悬。惊残龙梦愁珠去,直踏蛟宫泛斗还。最是无情分水岭,一时南北鼓阗阗。               
        这首诗既描绘了还珠洞前的绝美晚景,又点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在桂林几乎家喻户晓,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个住在附近的小孩,到此岩洞中玩耍,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石条上呼呼大睡,身边有颗鸡蛋般大小的珠子,熠熠闪光。小孩觉得挺有趣,就拿回了家,他母亲见了,问从何处来?小孩如实告知,他母亲听了,猜想可能是龙珠,急忙叫孩子送还,不然就会惹下水淹桂林城的大祸。小孩很听话,赶紧返回岩洞。那老人果真是龙王的化身,此刻恰好醒来,正着急寻找珠子。见小孩前来奉还,老人很是高兴,便带他到岩下深水的龙宫中游玩,然后送了些珠宝给小孩。这就是还珠洞的由来。               
        还珠洞,玲珑剔透,可谓是天外有天,洞中有洞。过试剑石,沿南边的石阶盘旋而上,就到了千佛洞,洞中石壁上刻有晚唐摩崖佛像两百余尊,其规模虽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那别具一格的清秀面容,却是别处没有的,当属珍贵的文化遗产。      
        还珠洞内的摩崖造像和石刻,有赞美山川景色,记载名胜古迹的诗文,有巨幅榜书,还有精雕细刻的人物画像。在众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自画像和题名了。               
        “潘景纯、米芾,熙宁七年五月晦同游”,是米芾在宋神宁七年(1074)在桂任临桂县尉其间留下的手迹。在题刻左边,还刻有米芾自画像一帧。其身着古服,神态飘逸潇洒,作开步状。画像的上方还有宋高宗的赞语:襄阳米芾,得名能书……骨与气劲,妙逐神俱。可惜米芾49岁就英年早逝,留传后世的书画作品极为罕见。所以,他留在还珠洞内的两件墨宝就更显珍贵了。
        从还珠洞出来,踏上大理石铺就的小路,在红花绿草间漫步,那又是另一番清心悦目的享受。抬头望去,只见左边建有一小亭,名曰:“钟亭”,其间的大铁钟,为昔日叠彩山前定粤寺的遗物。1944年抗战时,定粤寺被日机炸毁,其内存放的大铁钟与千人锅都放到了这里。
        近观古钟,顶为双龙钮,钟身铸有《波罗密多心经》等腰三角形铭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看过大钟,沿右边的石阶拾阶而上,不远便可见半山腰危崖上建有一精致的阁楼——听涛阁。此阁依崖而建,远看阁宇凌空,气势非凡。阁楼西边有大悲古洞,石壁上有明清时代的题刻10余处,其中有时人评曰的:“风兰雨竹写大意,绿水青山归寓公。都识临川李水部,墨痕犹借绮楼中。”以描绘兰竹梅石见长的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的《竹兰图》。              
        这里翠竹成片,优雅清静,棕榈花开点缀其间。站在听涛阁上,我仿佛又听到了传来声声清脆的珠落玉盘声、漓江的涛声和风拂树林声。声声入耳,使人领略到那“闲敲棋子落灯花”和“江声不断自朝哺”的诗意。               
        从临江阁下来,至山的西麓,沿石阶登山至山腰处。站在癸水亭的观景台上,北眺叠彩山,西望栩栩如生的老人山,看那近在咫尺的独秀峰,此刻,金霞满天,独秀峰沐浴在霞光中,通体生辉,好一幅王侯像。那“紫袍金带”清晰在目,更显出独秀峰的威严。
        从观景台往上,山势更为陡峭险峻,大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感。我们不畏艰险登上山顶,一览千峰林立,碧水环流的桂林全景尽收眼底。
                叠彩山
        清代七松老人李秉礼诗云:漓江下澉净如练,水底倒插青芙蓉。红树人家秋瑟瑟,夕阳台榭烟蒙蒙。座中起舞属佳客,天际遗音送去鸿。欲乞洞中一片石,为传此意留无穷。
        诗中所指的这水中倒插青芙蓉,便是叠彩山。它最出名的是那山上层层叠叠的岩石,远看如一匹匹锦缎堆叠。唐代诗人元晦曾在《叠彩山记》中写道:“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明代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载:“乱石层叠错立,浪文花萼,腾簇眩目。”
        叠彩山由仙鹤峰、明月峰、于越山和四望山组成,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是漓江边比较高的山峰。
        我们从山南麓拾级而上,到达叠彩亭。此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柱子上写有两幅长联:“过五岭近月牙秀山花桥竞秋色,傍七星邻象鼻层峦叠彩占春光”。
        登顶眺望,桂林犹如一巨大的盆景,静静地展现在游人的面前,远山近水,城郭楼台尽收眼底。真说不出是景在城中,还是城在景中。
        在叠彩亭旁的石壁上刻有明万历三十三年的“江山会景处”。 可见,这里不但是观景的好地方,而且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到山脚处,就到了木龙洞。徐霞客有文曰:“洞北辟成崖,缀以飞廊,前临大江,后倚悬崖,憩眺胜莫逾此。”明人周进隆的诗刻曰:“重峦叠障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不是天公比奇巧,康衢阻隔徒荒丘。”
        据载,木龙洞口昔日有古树一株,根干蜿蜒,夭妖若龙形,倒生崖上。故称“木龙洞”。
        木龙洞南北穿透,洞中平坦,能通车马,在80年代,就是桂林城乡居民的交通要道。这里由于自古没有渡口,故称木龙渡口。站在古渡口,向东眺望,只见尧山横空出世,莽莽苍苍,对岸那绿树丛中的村舍民居,时隐时现,更有黄花点缀其间,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再看那蜿蜒而来的漓江,秀水依依,朝霞夕照映照,铺金撒银。时有船来鱼跃,渔歌声声,令人赏心悦目。
        在江中,还浮现出数点青蓝,那是出水礁石,放眼看去,仿若鱼跃蛙出,又像海龟浮水,煞是好看。如若将这些水中奇石连起来欣赏,其极似过江蛟龙,又因在木龙洞前,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龙石。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漓江游龙图。这真是明人陈于明触景生情时挥笔泼墨曰的那样:逶迤江路洞天开,奇峰排空拥翠来。水石参差当槛出,亭台高下自天裁。双龙唾沫联银汉,半壁森荫覆石苔。坐于尧峰画图里,暮烟凝处更徘徊。
                悠悠漓江游
        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的漓江,像一条青绿色的绸带,蜿蜒流淌在桂林的万水千山之间。漓江全长431公里,其中桂林至阳朔83公里,两岸奇峰怪石排空而列,风光旖旎,江山如画,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可谓是一个让人如醉似迷的画廊。南宋画家郭熙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百媚。清代诗人由是叹道:峰峦得影,纤毫毕现,使人莫辨真幻。
        漓江沿岸的山峰,真可谓千姿百态,它们有的似大象,有的似净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莲花……都是那么的惟妙惟肖,形神皆备。
        漓江迷人的风光,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为其挥毫吟诗作画。唐代大文豪韩愈为之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千古绝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亦发出了“赤壁采石,失厥雄丽”的赞叹。
        漓江的美,美在它的倒影。这有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为证:江到兴安水最清,簇簇青山水中生。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漓江的美,美在它那时有时无,虚无飘缈的烟雾。烟雨中的漓江,云雾迷茫,两岸群峰若隐若现。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朦胧景致,真是一个人间仙境。正如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所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漓江的美,美在它的两岸雄峙峭壁。漓江沿岸的山峰,可谓千姿百态,那象山、穿山、斗鸡山、净瓶山、螺蛳山,像大象、像雄鸡、像净瓶、像奔马、像螺蛳、像莲花……
        难怪有人说:漓江流动的不是普普通通的水,而是梦,是诗,是画,是情。
        从新建的竹江码头上船,迎着清爽晨风,踏绿波碧浪,首先扑入眼帘的,是象山、穿山和塔山及斗鸡山,微微晨曦中,象山似一头巨象,伫立在江边,正低头吸吮着漓江的琼浆玉液。漓江东岸的穿山,远看那圆圆的洞,有如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最妙的是那与穿山隔小东江相望的斗鸡山,瞧它,正盯着对岸的穿山,一副跃跃欲斗的样子。
        斗鸡山在汽笛声中一掠而过,不久就见一座平卧江边犹如巨瓶般的石山,靠近一看,那刚才还放在水中的巨大花瓶,这会儿只剩下一半了,这就是有名的净瓶山。远看时,青山与倒影浑然一体,于是,便见一个完整的巨瓶,而靠近一看,就只剩下半边瓶子了。
        船在清澈的急流中前进,陆续经过大宝滩、小宝滩后,江水渐渐平缓下来,其景物也为之一换,迎面而来一高达百丈的悬崖,名碧崖山。上有《昆建碧崖阁桥路碑记》等五件碑刻。
        船别碧崖山,进入一条长长的峡谷,这里山连山,崖偎崖,其上钟乳石比比皆是。因西边的山上有九块酷似黄牛的石头,于是人们称这条峡谷为“黄牛峡”。那山的另一边,还有五块石头,犹如五匹飞奔而来的骏马。尚有一峰,两石相峙,恰似两头正在戏球逗趣的瑞狮,配上江中三个绿茵茵的沙洲,这真是“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边,双狮滚绣球。”
        当你还在迷恋方才的景致,眼前又出现一景,那就是“望夫岩”。说起望夫岩还有个辛酸的传说:古时候,有对贫困的年轻夫妇,帮老板撑船回桂林,一路是上水。走到斗滩时,由于滩浅流急,大船搁浅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等别的船来帮忙。为妻儿,在饥饿的时刻,丈夫将仅有的一斗米全给妻儿吃了。谁知几天过去了,也没见一艘船的影子。当丈夫的急了,便空着肚子爬到山顶了望。他的妻子在船上等了许多天,不见丈夫回来,就背着孩子上山找,走到半山腰。见丈夫已经饿死并化作石头了。妻子因悲伤过度,竟也变成了石头。
        是啊,在那黑暗的社会里,类似这种不幸遭遇的人,又何止他们两人呢。
        过望夫岩,便到了斗米滩,此处滩急水浅。在斗米滩下,有一峰如剑直指云天,半山腰有一颇大的岩洞,其内常有飞瀑飞射江中,名曰:百尺飞瀑。瀑上南侧,有碧桃石与嫦娥奔月等景点。
        一路观景探奇,船行碧水,眨眼到了美丽的冠岩。从这儿开始,漓江流域阳朔段的迷人风景,便如电视画面般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草坪小镇漓江左岸的冠岩,因它的形确如古代的金冠而得名。它面对漓江,一条小溪欢快地自洞中流出,长年不断,水质清沁甘洌。冠岩清流来自何处?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直至1985年,由中英两国共同组成的联合探险队,潜水钻洞,经过科学探测,才揭开这千古之谜,它的地下水来自灵川的南圩河。因是枯水季节,我们能很清楚地看见这洞的景致,它微张着鱼嘴,清泉从里面涓涓而出。洞内潭水碧绿,其下清晰可见有林立的石笋,与洞顶的钟乳石相映成趣。
        船过锣鼓山,就来到了杨堤码头,因是秋冬枯水时节,我们只得上岸了。但这里的“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神笔峰”等景点却让人流连忘返。
        到了阳朔,这里山奇巧峻秀,水清幽长流,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山川田园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凡是游览过阳朔风光的人们,无不被她那美丽水色所倾倒,所陶醉。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写下了赞美的诗句,如近代爱国人士吴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佳句。陈毅元帅的:“桂林阳朔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朝辞桂林雾朦朦,暮别阳朔满天红。”这里的“西朗山”、“碧莲峰”、“读书岩”、“月亮山”、“书童山”、“卓笔峰”等景点让人再也无法用语言来抒发了。
         (资料来自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06:33 , Processed in 0.0852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