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3-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旅游必读~!
[这个贴子最后由飘雪的冬天在 2005/03/09 06:32pm 第 1 次编辑]
沧 州 市

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县县政府驻地东南偏北16.5公里。坐落在东关村西0.5公里处。铁狮身高5.78米,长5.34米,宽3.17米,体重约50吨。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再后,呈前进状,姿态雄伟,昂首阔步,徐徐如生铁狮是我国大型的惊巧铸铁工艺。也是我国著名发、的古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充分的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解放后铁狮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国务院首先把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对它进行各种的修缮。1957年由主管部门予以补项补趾,并修池建亭,周围还设有铁栏,建亭后由于铁狮见不到阳光,氧化较快,于1972年将亭拆除。
据《沧县志》记载:"铁狮子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长一仗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漫漶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体为古隶。
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后有考据家辩云,罚罪人之说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狮在开元寺前,且背负巨盆,当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壮寺观者,是说较近情理。清嘉庆八年三月,大风倒地,口吻腹尾残缺。据郡人张岩《幞沧杂记》又有相传康熙初年,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一说,然其它所记较前为详。
光绪十九年暑州事宫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砖石补其残,然已失原状态矣"。又民间流传旧沧州一带滨临渤海,经常发生海啸,洪水浩劫,民不聊生,当地劳动人民为消除水患,自动捐钱,请名师李云铸此狮,以镇海啸,名曰"镇海吼"。从狮身外面铸有农民捐钱姓名和具体数字来看,即可证实这一说法。
从以上文献记载和传说中可以看到对铁狮子铸造之因有三:
1、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铁狮以镇沧城;
2、李云捐造以壮寺观;
3、人民自动捐款为除水患以镇海啸。因周世宗素不信佛,第一种说法不足信,第二、三种说法适近情理。
交通:
自驾车出沧州市沿沧盐路向东南行20公里到沧县旧州镇东关,铁狮子在路南。经过旧州镇东关的长途车也很多,您可从市区新华路长途汽车站乘坐,汽车站距沧州火车站有一站地。
清真北大寺位于沧州市区解放中路回民聚居区的中心,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济宁清真寺齐名。
该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历时18载,于1420年正式落成。北大寺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大殿庄严宏伟,由前中后三殿和古棚组成。殿顶上有“五脊六兽”,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后窑池有三亭,中间高,两边低,为驼峰式,又似笔架属文式木制结构,别具一格,许多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朋友都慕名前来参观、礼拜。
交通
自驾车走京沪高速公路从沧州北口下道,沿沧河公路向东,至西外环路向南至解放路向东即到
清真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在建文、永乐、万历年间几经修葺,特别是在崇祯年间进行了扩建,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据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为修缮金銮殿,从南方伐来大批大料经运河北上,船经泊头冯家口时,李自成已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当时,泊头在朝的回族官员御史石三畏、礼部沿书余继登,用这批木料修缮了清真寺。
泊头清真寺因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风格独特而驰名全国。该寺正门坐西向东,仿北京柴紫禁城午门样式。进入前院,南北各有义学堂,中间是一座高20米的两层建筑望月楼,又称“班克楼”穿望月楼,中院有南北配殿,拾级而上,正中便是精臻美观的花殿阁,木雕字画,出檐深度大,极富明代木质建筑特色。后院正中便是规模宏大的礼拜大殿。大殿前、中、后三殿合一,面积1950平方米。大殿顶部飞檐四出,角亭对立。其后室殿部分呈方形,殿顶起六角形的亭子,顶子用方木叠落成藻井形式,使大殿更显庄严,举目全寺,楼台殿阁,成垂一线,重重院落相套,横向配以门道、石桥,使寺院对称、协调、肃穆、大方。
交通:
自驾车从京沪高速公路南皮出口下道,沿104国道西行5公里即到。乘火车在泊头站下车,乘小公共汽车可达。
单桥地处京德古御道貌岸然和滹沱河的交汇点上,自古即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来车往,更感到无桥之不便。明正统六年开始建木桥,因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复耗费了大量人力财物。
河间知府王逢元等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主修邑人刘沿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矢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运。经过8年的努力,于崇祯十三年建成,成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桥面仍留有0.2米深的车辙,可见石桥当年的繁华。
交通:
自驾车从石黄高速公路陈庄出口下,沿106国道北行至单桥。从北京来的游客也可以直接走106国道到单桥。
白洋淀千里堤地处淀东下游出口,位于沧州市西北的任丘市,距任丘市区最近处10公里。白洋淀素以“华北明珠”著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不同于水天一色的大型湖泊,也有异于山水相映的山区水库。淀中有村、村中有淀、河淀相连,田水交错,时开时闭,壕沟苇荡把白洋淀串成巨大的水上迷宫。
千里堤北距北京130公里,东北距天津120公里,水域面积64.8平方公里,垂柳成荫,芦飞荷香,鱼潜鸟翔。景色四季多变,各有其绝:春来鸟飞鱼跃,夏日红莲出水,秋天芦苇织金,冬季冰船飞驰,是休闲度假的胜地。
在千里堤景区有“长堤烟柳”、“枣林晚渡”、“十里荷香”、“白洋夜月”、“水月桃花”、“金沙落照”等景观。淀边有莫阝州大庙和扁鹊祠。
旅游向导 您不妨寻找一下电影《小兵张嘎》的拍摄地。乘旅游飞机从空中俯瞰白洋淀,别有情趣。您还可以到任丘市内参观石油城及地下古潜山形成石油的地质变迁展览,又称“地宫”。
特色物产 白洋淀物产丰富,淀内水中饵料充足,仅鱼类就有15科54种之多,青虾、河蟹、鲤鱼最为驰名,是京津等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淀内盛产芦苇,年产量达3亿斤,用芦苇编织的苇席洁白如玉、质地细腻,占全国苇席产量1燉4以上,曾被历代列为宫中贡品。白洋淀毛笔、黑陶、贴苇画等旅游纪念品在任丘市和淀边都可以买到。
交通:
乘京九铁路火车任丘站下,转乘去白洋淀汽车;乘自备车沿106国道从莫阝州镇西行6公里即到
景点概况:
沧州地处滨海平原,河流众多,20多条河流汇聚9处入海,河道、库淀、坑塘、主干支渠总蓄水能力为4.8亿立方米,多处洼淀湿,其中南大港湿地就是最突出的一处。在南大港农场场部的东北面是建于1972年的南大港农场水库,位于渤海湾顶端,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是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也是河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研究基地。
湿地海拔最高处5.4米,最低处2.9米,分为泻湖洼地、浅槽型洼地、岗地和高平地等,90%的植被为芦苇。环港林木10米宽、30公里长,计6万多株。这里是候鸟南北迁徙带与东西迁徙带的交汇点,据观察统计,已发现有168种鸟类,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鸨、大鸨等,这里每年都会看到大批白天鹅到这里栖息。为了保护水库内芦苇植被,鱼类、鸟类和港坡动物,沿港内还开挖了一条6米宽、4米深的环港水渠,以保证季节性蓄水和调节区域内水容量。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视野辽阔,盛夏时节,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
旅游向导 湿地连接渤海西岸,可看到世界现存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在太平洋东岸的美国圣路易斯安那州和智利的斯里兰州),其发育规模、时间跨度和所包含的地质古环境信息世所罕见,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黄骅城北的郛堤城遗址,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去湿地保护区的必经之路。
交通
乘自备车沿205国道经南排河路东行,再转向北过南大港农场场部即到。去古贝堤要回到南排河路东行至海边南排河镇,然后北行到唐家堡。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因此被世人誉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
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就是生长在这块沃土上的一朵旅游奇葩。也是中港合资兴建的天下独一无二的民俗杂技文化旅游度假景区。它总占地3000亩。投资2亿元人民币,共设江湖文化城、杂技奇观宫、魔术迷幻宫、滑稽动物园等八大景点,景区建筑非凡,各景点以真人绝技表演为主线,贯穿始终,一步一景,景景神奇。
自1993年开业以来,共接待国外宾客逾180万人次,已成为河北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内旅游新热线。并连续几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际旅游专线和重点名牌旅游景点。海内外30余家电视台、报刊等新闻机构相继幕名前来景区采访报道,展示出诱人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江湖文化城是位于杂技大世界中轴线上景繁华热闹中心旅游景区,其建筑风格独特,明清铺面文化建筑,气势宏伟,再现了吴桥旧县城的古老文化特色,堪称近代吴桥杂技历史的缩影。同时它的真人表演形式,又兼顾体现了历史上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上海大世界”的民俗文化风格。游人漫步城中,仿佛置身于一百年前的天桥那种原汁原味的艺术氛围之中,尽可一览当年神秘、古老、朴实、惊险的江湖百相情景。各种气功绝话、说书唱戏、算卦抽签、传统地摊杂技,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近来,又挖掘推出民间几近失传的“新江湖八大怪”精彩系列节目,象白肚皮上切青菜的“小钢炮”;刀山爬到九霄外的“怪腿刘”;眼里扎出骨针来的“皮包骨”:双手书法唱派的“九龄童”:还有千斤大缸蹬得快的“小脚女”’;两吨卡车耳朵拽的“粱大楞”等。
那风趣幽默的鸭子、山羊拉车、宫廷斗鸡、驯白鼠、花样马术、更是让入看着过瘾。再配合上几段老艺人当年卖艺时的滑稽语言(艺人行话称“卖口”),把过去吴桥人四海为家、闯荡江湖的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令游人乐不思归。
奇观宫和魔术迷幻宫,是以杂技神话传说、杂技历史故事,历代杂技名人为背景素材,通过真人表演和现代声、光、电控等舞台艺术,便游入在神奇的梦幻中了解杂技历史发展、演革等过程,达到杂技魔术同舞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交通:
从北京方向来,沿京沪高速公路出吴桥口,沿桑宁路西行10分钟即到
铁佛寺,位于沧州市偏西南60公里处的东光县城内,素有“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而闻名遐迩。据《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现“铁佛寺”匾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铁佛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为铁铸,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北宋从太祖开宝到至道年间,大雨频繁,洪水泛滥,死伤者无数。人们为了乞求神力,决定铸塑铁佛,以镇天灾。吴桥镇有一位张铁匠,带领数百名工匠,支起百余盘熔炉,化开铁水,铸成铁佛。百姓又为铁佛建起庙宇,题名“普照寺”,意为铁菩萨金光普照东光。原普照寺殿后有千佛阁,钟鼓楼于两侧。
交通:
沧州市偏西南60公里处的东光县城内
乘京沪铁路火车在东光站下,转乘环城小公交车即可。乘自备车走104国道至东光南环路东行千米,或出京沪高速公路东光口
二郎岗永清观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据《东光县志》记载,二郎岗又名"护邑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资兴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义又加以修缮。永清观历经200余年,兵燹灾害,风雨剥蚀,殿宇濒临倾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马永图增屋建宇,广植松柏,永清观始为壮观,庄鹏举为此撰写碑文以示纪念。
正殿为清源妙道真君殿,供奉“头戴一顶三山帽,身披锁子甲黄金,白面微须三只眼,手持三尖两刃锋”的二郎神杨戬,两名道童侍立左右,天兵天将分列两厢。
东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西殿为财神殿,供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和关羽。整体建筑雄伟壮观,观内神像形态各异,岗上松柏郁郁葱葱,岗坡花卉万紫千红,是旅游观光胜地。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二郎岗庙会,俗称"走百遍"、"去百病",届时,十里八乡的民间花会竞相登岗,观者摩肩接踵,盛况空前。文革期间,这座象征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名胜古迹,也遭到了空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为发展旅游事业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县政府决定重修二郎岗永清观, 1992年9月18日破土动工,投资350万元,于1993年12月25日竣工向游人开放再现了昔日北国齐秀的亮丽风采,令人叹为观止。新建二郎岗位于铁佛寺西北部,占地9100平方米,岗长140米,宽65米,岗高8米,永清观址高10米,由牌坊、山门、清源妙道真君殿、三官殿、财神殿、四个角楼组成,为一组布局严谨精巧玲珑的仿明清古建筑群。二郎岗、永清观的鎏金匾额是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清源妙道真君殿、三官殿、财神殿匾额出自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之手。观内共有神像十一尊,均为泥塑金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交通:东光县
节庆展览:农历正月十六是二郎岗庙会
千童祠,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千童祠内有东渡堂、泰山堂、友谊堂,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及对日本列岛的影响。
千童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中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 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于此始置沧州州治。千童镇在历史上州治县治长达841年,由于在公元前20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勇率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从这里启航,求长生不老之药,漂洋过海,东渡成功,移民侨居日本,开创了中日两国友好交往之先河,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侨乡。
在民间有源于汉代的“千童信子节”,即在农历3月28日徐福千童出海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逢甲子年举办一次,每60年一个轮回。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尤其是挑选体强胆大、眉清目秀的童男童女,衣着古装,绑在15、6米高长杆支撑的微型舞台上表演,登高望远,以示怀念和召唤东渡的亲人。“千童信子节”被专家学者称为中日友好交流的“活化石”。从1993年开始,在农历3月28日,由盐山县在千童镇举办“千童文化节”,每五年一次。
交通:
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
乘自备车经盐山县城南行,千童祠在盐山至山东省乐陵市的省级公路西侧,出京沪高速公路东光口沿武千路(武邑—千童镇)东行可直达
景县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景县城内西北角原“开福寺”内。现寺虽毁塔仍存,俗称"景州塔"。
景州塔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物。塔身13层,外形为8面棱锥体,高63.85米,底周长50.5米。塔身下铺巨石,上砌以砖,塔之各层之东西南北各有一洞户,塔内砌有螺旋阶梯数百级,沿梯拾级而上,可达塔顶。登高远望,有目穷千里之慨。塔顶为一2.05米高的铜葫芦,铜葫芦下有高3.3米的铁丝网座。每遇刮风时,铁丝网座和塔身上的洞户,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美称。
古塔建于何代,现已无据可考,但据《景县志》载:县城内开福寺之古塔,上层悬有铁匾,匾内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当在北魏。如按此论推断,此塔距今已近1500年。
千年古塔,得以保存完好至今,这有赖于历代数次重修。仅新中国成立后,就曾四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73年春。维修过程中,曾在塔顶铜葫芦里发现明朝木版佛经3卷9册,还有释迦牟尼的卧式涅磐铜佛一尊,长20厘米,宽11.5厘米,高12厘米。
现在,因发现塔的七八层以上,砖的结构有的已松动,拱门也发生裂缝等,故将底门垒死,上塔游览已被谢绝,只能在临近处,一览宝塔雄姿了。 宝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衡水市区西南的旧城村东。该塔原在宝云寺内,因此称宝云塔。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洪水淹没县城,故将县城由旧城村迁至今址,宝云寺亦随城一起搬迁。但寺虽迁,塔未动,一直在原址耸立。该塔在绿树掩映下,巍然高耸,蔚为壮观。
交通:
自驾车可于衡水市内沿衡德公路东南行至景县龙华镇,由龙华拐向东北走龙华至沧州安陵的龙安公路,即可到景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