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云在天水在瓶在 2005/04/06 01:00am 第 1 次编辑]
★★★ *^_^* 如果图片打不开
请多刷新几次就OK了 *^_^* ★★★
以下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0 才可浏览
竹下闲坐茶酌摆,客来弄箫舞。
[RA]http://mp3.baidu.com/u?u=http://www.haimen.org/mp3/Bandari7/YmUz.mp3[/RA]
明清竹雕艺术鉴赏
http://bbs.cdream.net/UploadFile/2004-7/2004721420856.gif
http://www.zh5000.com/JS/zhti/1.jpg
竹雕艺术
http://www.sytzd.com/esytzd/wwwroot/productimg/img/0.jpg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 史上独树一帜。
http://bbs.cdream.net/UploadFile/2004-7/2004721420856.gif
竹黄工艺
http://www.zh5000.com/JS/zhti/zhgy/1.jpg
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等称。它是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
一般先用这些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然后在器物的表面贴上竹黄,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塞、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相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誊为 "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
竹黄工艺的历史并不久远,始创于湖南邵阳地区,制成的器物有匣、盒、盘、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鹅黄色,清淡幽雅,大多为光素,很少有纹饰。清代时,浙江一带有人到湖南经商或游览,看见这种工艺制品,有的还得到亲朋的馈赠。他们觉得此种器皿既清雅又实用,于是召集了一些人去学习,同时也买回一些器物作为样品进行试做。在制作过程中,嘉定竹人将学来的贴黄技术加以改进,在器物贴黄的表层辅以精美的纹饰,使之完全艺术化。自此,竹黄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后来,嘉定的竹黄制作品种越来越多,纹饰也越来越精丽丰富,工艺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湖南邵阳地区。到清代中期时,竹黄工艺发展迅速,已不仅是湖南邵阳、浙江嘉定两地生产,浙江黄岩、四川江安和福建上杭亦开始以制作贴黄而著称了。
http://bbs.cdream.net/UploadFile/2004-7/2004721420856.gif
留青竹刻和竹节雕
http://www.chinarts.net/UploadFiles/2004102320300101.jpg
留青阳文雕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掌,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阴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竹节雕是指先将竹节制成器物, 如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然后 在竹制器物上做深浮雕和搂空雕等雕刻,使之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琳琅满目,传世较多。
http://bbs.cdream.net/UploadFile/2004-7/2004721420856.gif
明清竹雅鉴识
http://management.witol.com/ImageFiles/Files/2004524174051455.jpg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面目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以及细密小字的铭文诗篇,并以再现书画笔墨为能事。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有大件的竹根雕,刻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题材,雕工较粗。明清竹刻往往镑有作者名款或印章,是竖定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竹刻的色泽也是鉴定的一方面。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暗红褐色,深棕色、灰褐色等,而以墟琅色为佳,又因经多年不断摩挚,器表莹滑光润,年代较近的制品或新器色泽较淡,呈浅黄色等。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不难看出。
http://bbs.cdream.net/UploadFile/2004-7/2004721420856.gif
图文来源:网 络
搜集编辑:云*^_^*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