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7|回复: 8
收起左侧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5-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四川广汉市郊,有一幢类似太空飞行物的奇特建筑物,斜形椭圆底部,锥形主体。远远地就听到阵阵缥渺的音乐。这里就是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三星堆遗址而建的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二十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的方国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以致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
      进入博物馆正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件人面鸟身青铜像。它的造型极其神异,面部为戴面罩形态,方面大眼高鼻阔口,头上戴着奇异的冠并有额饰,其身子则为鸟身凤尾,宽长的翅羽上下卷曲,而尾羽则好似孔雀开屏,粗腿尖爪站立于枝头花果之上。它的胸前还有双圆圈图案,活脱是一个圆日形状。如此奇异的造型,在中外考古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发现。
      来到第一厅,在众多奇珍异宝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块成吨重的巨形玉石。它们的奇异不在于巨大,而是上面的几道整齐光滑的切割痕迹。玉石十分坚硬,甚于青铜器,碾琢磨制雕刻均非易事。在那个年代,人们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旁边陈列着大量同时出土的玉璋、戈、剑等玉器,繁多的种类、精美的质地、鬼斧神工的雕刻,明明白白地告诉游人,他们已经掌握了后人几千年后才拥有的玉器雕刻技术。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让人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了。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一种是青铜人像,为圆雕或半圆雕整体造型,包括高大的青铜立人像、青铜小人像、青铜跪人像等。其中一个大型青铜立人像,头戴华美的冠冕,身着龙纹左衽长襟衣,粗眉大眼,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赤足佩脚镯立于双层方座之上,给人以高贵雍容、生动精美之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大得出奇的双手,所执何物,费人猜思。这尊通高2.6米重达180公斤的青铜铸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和最大的青铜造像。古埃及和古希腊这一时期也未发现有如此巨大精美的青铜雕刻像,在考古史上可谓史无前例。
      第二种是青铜人头像,为圆雕头部造型,共有57件。它们形式多样,装扮各异,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特色。有平顶脑后梳辫者,有平顶戴帽或头戴“回”字纹平顶冠者,有圆头顶无帽者,有将发辫盘于头上或于脑后戴蝴蝶形花笄者等。这些人头像大都为浓眉大眼,高鼻阔嘴嘴,方面硕耳,显得神态威武。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简直匪夷所思,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坚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揉合了人兽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含义。
      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青铜神树分为三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人首鸟身像或者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也许就是吧?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缘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后常会引起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三星堆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金杖、黄金面罩、多种黄金动物图形和装饰品等,显示了古代蜀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在这些黄金制品中,最富有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根金杖。在三千多年前黄金还相当稀少的情形下,古代蜀人就制作了如此非同凡响的金杖,堪称无与伦比的绝世珍宝。这件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的金杖,用纯金皮包卷而成,重463克。金杖上端雕刻有长达46厘米的精美纹饰图案,线条两侧下凹中部凸出,线条虽纤细却格外醒目。
      金杖上的图案分三组,上面两组内容相同都是两支羽箭各穿过鸟颈射入鱼的头部,箭为长杆,箭尾有羽,鸟和鱼皆是两背相对,共四鸟四鱼四枝羽箭。下面一组图案有两行对称的双勾平行线作为间隔,雕刻了前后对称的两个人物头像,圆脸和五官呈现出开怀欢笑状,头戴锯齿纹或王冠。
      整个图案展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专家们对此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而金杖究竟是作什么用的也成了千古之谜,权杖?法器?有待学者继续研究。
      看了三星堆的奇珍异宝,除了阵阵的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神秘。这里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从小对考古就特别感兴趣~~~~~~~
    嘿嘿,有机会真想把全世界di古迹全看过一遍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喜欢古迹的姑娘一般都是比较保守的,但是偶看乖乖很前卫呢,呵呵,这个帖子才开始,你就来灌啦?后面的内容还很多呢,慢慢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嘿嘿嘿,这个要没有绝对的咧```````````````
    如果跟你说我喜欢看古墓你信不哈哈```
    呵呵其实本来就很喜欢天文,天文跟地理也有关连的,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这个是二号祭祀坑出土原貌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由沉寂到董声海内外,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1986年夏天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的发现。坑中文化含量极高的出土物,仿佛是经过高度浓缩的古蜀文化信息库,一经发现和揭示,立即引起轰动。在此之前,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在中国西南内陆一隅,尚有如此辉煌发达的古代青铜文化存在;而丑,这种文化的地域因素使得它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商周文化相抗衡,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多少有些“另类”的文化面貌。
      1986年夏天对于四川乃至中国考古学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7月18日,砖厂工人顶着烈日在三星堆遗址内取土做砖坯——当时遗址范围内建有多座砖厂,高大的烟囱日夜冒着滚滚的浓烟,这里大量的堆土和粘稠的土质,使得当地农村拥有开办砖厂的绝佳条件。上午8时许,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站在已取过泥土的低洼地向高处猛挖。忽然间,锄头落下时,溅起了一些很脆很亮的东西,像是一只薄薄的花瓶摔在地上打砸了。他们停下来一看,原来是一根长约40厘米的玉聋被拦腰击碎了,从碎裂的端口可以看清这是一块墨绿色的好玉。他们蹲下身子,像是扒在门缝窥视似的看了半天,发现这是一个土坑的一角;而丑里面似乎还叠压着更多的精美器物——这就是著名的、后来被发掘者命名为“一号祭祀坑”的发现过程。

      该坑位于俗称是“三星堆”的三个土墩以南50~60米处,距离南边的城墙尚有300—400米,也即是说,它正好处于内城墙和外城墙之间的空地上,相对靠近内城一些。砖厂工人立即停止取土,他们的头脑中闪现出邻居燕道诚在1929年春天发现玉石器坑的情景,难道这又是一坑非常值钱的“广汉玉器”么?由于事情重大,他们立即把这个消息报告给当时正在砖厂请理考古资料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人员(由于大量取土常有文物发现,因此考古学家们长期驻扎此地清理文物,没想到本来是权平常的“守株待兔”,却捕获了一头生猛的“大象”)。考古学家们小跑着赶至现场,经初步观察断定:这儿极可能有重大的考古发现!因此,他们立即将该区域封闭,随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从7月18日持续到8月14日,这是27个怎样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啊!考古发掘工作者仿佛是在梦中游历了古蜀王国最华美精致的殿堂。考古学家们都很清楚,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一次这样的发掘即算荣幸,因为它在顷刻间推开了一扇通向古蜀文明的大门,那些琳琅满目的古蜀器物喷涌着出现在考古现场:闻所未闻的、精美到极点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造型奇特的风格,难以理喻的埋藏方式……这一切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一张“一号祭祀坑”被揭露以后拍摄的照片,那是一张从长方形坑的坑口方向拍摄的全景,照片中那些散布于褐黄色泥土或灰白色(少许显蓝黑色)动物骨渣中的器物数不胜数,弯曲发白的是象牙,光滑斑墒的是玉茸、玉戈,铜人头像和铜面具则显示出金属特有的沉重质地。它们的分布又非想象中的杂乱无章,看得出是经过事先分类,然后才倾倒入坑的。一号坑个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长达1.42米的金杖。从照片上看,它就像一条金黄色的蛇所褪下的皮,因为被包裹在中间的木棍已因碳化而消失,只留下一具闪闪发亮的外壳,像是努力地在向我们证明着什么。
      整个发掘过程几乎是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白天有烈日,晚上有蚊虫,但考古学家们好像把这一切都忘了,只是感觉到从未体验过的兴奋和过瘾。就在“一号坑”发掘清理工作结束的当天,另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传来:砖厂工人又在距“一号坑”东南仅30米处发现了“二号坑”!这真是一次锦上添花、漆上描彩的大惊喜、大发现,仿佛是上苍的格外恩赐。二号坑不光比一号坑出土器物多三倍(一号坑出土420件,二号坑出土1300件),而互器物以罕见的大中型青铜礼器为主,反映出古蜀国强大的国家力量和高超的铸造工艺。当二号坑表面的夯土被揭示和清理以后,67根完整的象牙像钢琴的琴键一样清晰地映入发掘人员的眼帘。象牙以下,则是沙丁鱼罐头一般的满满一坑青铜器、玉器、金器和石器。那尊著名的“青铜大立人像”出土时,在不算太宽的坑沿上,三四个人并排站在一起,连同坑下的三个人,一共是六七双手把这个庞然大物轻轻地托了起来。尽管这尊青铜大立人像出土时已从腰部残断并分置两处,但它沉甸甸的分量我们依然能够感知。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为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加上基座通高262厘米,重180公斤,可谓是举世无双。

      二号坑的发掘清理工作从8月20日持续到9月17日,一共花了28天的时间。 自此以后,三星堆古蜀文明从这两个小小的土坑中(一号坑底部长4.01米,宽2.8米,深1.46~1.64米;二号坑底部长5米,宽2~2.21米,深1.4—1.68米)复苏并以极快的速度名扬天下,无数的专家学者为研究它废寝忘食,无数的观众为之留连忘返。
      一号坑内埋藏的器物有铜器、金器、玉器、琥 珀、石器、陶器等共420件,另有骨器残片10件,象牙13根,海贝62枚以及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这些遗物大部分堆放在坑的西南、东南面及南角靠近坑壁一线,北角和西北、东北面较少。玉戈、玉漳等形制较大的玉石器主要集中分布在坑的东角和东南坑壁一侧,相互重叠放置。玉凿、玉锌、石斧、玉斧等形体较小的玉石器多分布在坑的西角,坑中部亦散见少量的玉石器。铜暖、铜戈、尖底盏、器座等,与烧骨渣混杂在一起,在坑的南角及东南靠近坑壁一线呈斜坡状堆积。铜器中的人头像、人面具、人面像、瓿、草、盘、器盖等形体较大的器物主要分布在坑中部至西北一线。金杖出于坑的中部以西。象牙主要在坑中部,略呈一线分布。象的臼齿混杂于烧骨渣中,较为集个地分布于坑的南角。骨渣由坑南、东南向北、西北呈斜坡状堆积,东南面及南角堆积厚达0.6—0.8米,而西北和北面靠近坑边一线仅0.05米厚。
      从坑内遗物的分布情况分析,各类器物均是从坑的西南角和南部向下倾倒,这样便使形体较大量易于滚动的器物,如铜人头像、铜面具、瓿、尊、盘等,滚落至坑的中部至西北一线,小件器物和不易滚动之器物则堆积在西南角和南部。根据坑中遗物的堆积情况,遗物倾倒亦有先后顺序:首先例入的是玉石器和金器,接着是铜人头像、铜人面像、铜人面具、神像和瓿、尊等,然后是混杂有玉石器和铜戈、铜凌、陶尖底盏、陶器座在内的骨渣,最后放入了玉璋、玉戈等大型玉石器以及部分陶尖底盏、陶器座等,象牙可能是与骨渣混在一起倒入坑中的。
      大多数器物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如完整的象牙一端或一侧被火烧焦发黑,铜容器全部被火烧残,如瓿、尊、盘、器盖等,大多一侧或一端被烧成半熔化状,有的器物甚至熔化成团。铜头像颈部熔化并向上翻卷,有的仅存头顶局部。铜戈、铜瑗等甚至有数件器物熔粘一起。有的烧成饼状或团状,已不能辨识其器形。玉石器也多有火烧的痕迹,许多残断的玉石,散落坑中。

      二号坑出土遗物1300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绿松石3件,石器15件。另外还有象牙器残片4件,象牙珠120颗,虎牙3枚,象牙67根,海贝约4600枚。该坑遗物分上、中、下三层。最下一层主要是小型青铜器和饰件,还有玉戈、玉璋、石戈等。小型青铜器和饰件有神坛、神殿、小神树、小人像、眼形器、兽面、铜瑗、铜戚、铜铃、铃架及挂饰、蛇形饰、龙形饰、乌形饰、铜箔、金箔鱼形饰等。坑底东南还有一些草木灰和经火烧过的海贝。铜挂饰较集中地放置于坑的东北边。兽面、玉戈、玉茸、石戈等较集中地放置于坑的西面,其中兽面具、玉戈和玉璋整齐叠放在一起。中层全部为青铜器,主要有青铜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兽面具、尊、车轮形器、大型神树等。这些器物出土时,没有一定的规律,仰覆均有。上层是60余根象牙散乱地堆置在青铜器上。以上三层遗物代表了当初投放的先后次序。
      青铜立人像由腰部折断,上半段在坑的个部、下半段在坑的西北部,压在青铜树下。尊等青铜容器主要在坑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大部分容器外涂有朱色颜料,器内装有海贝和玉石器等。青铜兽面分布于坑的西北角,与大量海贝放在一起。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具主要分布于坑的四周,坑的中部也有少量人头像,有的人头像内装海贝。部分人头像和人面具毁损或经过火烧,人面具被毁更甚,有的器物碎成数块散落在坑的不同位置。多数器物在入坑前估计已经被故意砸碎,也有一些是在夯填时被砸碎的。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两坑器物的埋藏情况都“不正常”,或者说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为什么所有的器物事先都经过火烧和人为的毁损,然后才分批分类倾倒入坑呢?例如,一号坑出土器物均粘有火烧过的骨渣,大多数器物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象牙一端或一侧被火烧焦发黑,铜容器全部被火烧残;铜头像的颈部被火熔化后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向上翻卷,甚至少数头像只剩头项上一圈盖子。而铜瑗爱等小型铜器已因高温而熔化,像烙饼或馄饨一样粘连在一起。为什么人们要如此粗暴地对待这些平时和神灵供奉在一起的精美礼器,难道两者间真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二号坑也同样存在这种触目惊心的场面。高大神圣的青铜大立人像和青铜神树均被无情地砸烂,树上的小型饰件、树叶、太阳乌等四处滚落。部分人头像和人面具也被故意砸坏或经火播燎,其个的人面具被毁情况尤为严重,有的已酥裂成数块。

      可以想象,这种“不正常”的埋藏方式,一定是在某种紧急而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因为惨烈的战争、凶猛的洪水、突如其来的灾祸还是无可逃避的瘟疫?是因为古蜀人已经厌倦了这块土地以及依附在这块土地上的神殿吗? ……总之,推测当时的情景一定令人深感不安。这一事实大概牵涉到古蜀历史上的一件隐秘大事:是改朝换代,还是弃旧图新?是自我毁灭,还是另谋生路?所有这些问题无疑已经引起读者的强烈兴趣,有关它们的答案,我们将在以后的篇章中逐步推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一号祭祀坑原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事先都经过火烧的人面面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从大的地理学角度讲,其实是位于成都平原北部沦江冲积扇上的一块台地。它距成都约为40公里,距离广汉市区仅7公里,遗址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可谓是辽阔之至。即使与当时中原地区商王朝的都城偃师和郑州商城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文化的发源和产生看,三星堆遗址应属典型的平原文明或河流冲积扇文明,与高原文明或海洋文明有着显著的差异。在遗址的腹心地带,也就是现在的西泉坎、月亮湾、真武村、三星堆范围内,为三星堆古城遗址分布区,其东、西、南三面至今保存着夯土城墙的残坦断壁,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时间的流逝和昔日的辉煌。
      像所有被废弃了的古代文明现场一样,我们从三星堆遗址的表面看不清这种文明的实质和内核,我们只能目睹到一种荒凉,一切似乎都在时间的河流中消失得无影元踪了。然而现在,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一次次努力,代表古蜀文明非凡高度的三星堆古城又渐渐被揭示出来,我们除了能够瞻仰遗址的荒凉和萧瑟,也能进入它的内部,看清数千年前的文明结构和表现形式。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三星堆古城绝非是一座一般性的聚落城址,而应是三星堆文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曾经居住和生活着古蜀王国的最高统治阶层——一位手持金杖、常常在祭把大典上发表演说和主持仪式的人。他的头上戴着缀满黄金饰物的高冠,性情温和,表情肃穆(历代蜀王中似乎没有暴君和性格上的变态者),深谙占卜和天象,同时也懂得关心人民的疾苦,懂得怎样治理洪水和从事农业生产。
      从三星堆文化的地层堆积和器物出土情况分析,这是一座曾经欣欣向荣的、连续使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城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持续到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中间没有出现过断裂的痕迹。因此,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物——陶器为例,考古学家们把三星堆文化分为了四个连续发展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褐陶和灰黄陶;第二个时期为夏至商代前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新出现
    的器形有喇叭形大口罐、盂、圈足盘等;第三个时期为商代中期,陶器仍以夹砂褐陶为主,但泥质陶的比例较上一期有所下降,泥质橙黄陶基本消失,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豆、圈足盘等;第四个时期为商末周初时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灰陶的比例有所增加,器形除前几期的小平底罐、高柄豆、杯、勺等,尖底罐和蓬斗状的竹节把豆较为流行,三足形炊器至该期的后一阶段基本消失。到了三星堆文化晚期,该遗址呈现出的国家形
    态已十分鲜明,我们从数次发掘的结果中可以感知这一信息,如:双手倒缚、双膝下跪的奴隶石雕像,宫殿类建筑和排水设施,宽阔的高大城墙,各种金属质地的综合性祭把用品,强大的国力等,这一切使得三四千年以前的成都平原呈现出人类繁衍生息的热闹景象。 
      一座废弃的城址所能带给我们的思索还远不止于此。三星堆遗址被城墙圈定的范围共有2.6平方公里,如今在它的东、西、南三面仍然仕立着残缺不全的夯土城墙。东城墙残长约1090米,南城墙残长约1150米,西城墙残长约650米。经过考古学家的复原、推测,东西城墙原有长度应为1700米,南城墙应为2000米。北部目前看不到人工夯筑的城墙遗迹,可能已被鸭子河冲毁,或者是当时三星堆古城北部根本就没修城墙,而是以湍急的河流作为这座城市的天然屏障,以此构成一个三面环墙一面临水的城市布局。根据考古学家对该遗址城墙的解剖,我们发现它的横断面呈梯形,下部墙基宽约40米,顶部残宽约为20余米,可谓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由于当时取土量非常大,在墙体外侧竟然挖出了一道深深的沟壕,使得该区域这一时期的地层和文化堆积遭到破坏,以至考古学家在此区域很难找到早些时候的文化遗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约2000米、宽约1700米的三星堆“外城”内,还筑有一圈内城,如今残留的名为“三星堆”的三个土墩,即是当时内城墙的一部分。这种大城套小城的城市建筑格局,让人想起古代长安城的森严布局和“内外有别”的皇权意识,反映出古蜀人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初构想。沿着三星堆古城的中轴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文化堆积异常丰厚的四块台地,即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官和两泉坎。1929年春天燕道诚发现的玉石器坑,以及1986年发现并发掘的两个堆积着古蜀礼器的祭祝坑,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这一事实表明,该区域应为三星堆古蜀王国之“内皇城”或宫殿区;而在别的区域,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木骨泥墙式小房子、陶质酒器和食器、小型墓穴和窑址等,透露出寻常巷陌间浓重的市民生活气息。
      三星堆遗址城墙的修筑方法,较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大型建筑更为先进。它的底部采用土坯砖奠基,然后再添加散土加宽夯实,一层层垒筑至顶部,这一方法无疑开创了中国城墙建筑史的先河。按照常规来说,城墙的主要功能在于防御,就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各大古都都曾有过的城墙一样。但三星堆城墙的构筑却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除开防御还有另外的用途。从三星堆现存古城墙分析,它的顶部宽度几乎为底部宽度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它的墙面不是垂直或接近于垂直的,而是形成了一定的坡度,这种坡度对于防御而言,恰是破绽和要害所在。因此根据三星堆现有地形地势、河流分布以及文献所透露的点滴信息来看,三星堆城墙应兼有“防洪大堤”的功能。
      我们知道,在李冰治理都江堰以前,洪水一直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洪水在这块冲积平原上纵横肆虐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经验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而是采用更为原始笨拙的堵的方法或拦截的方法。在三星堆遗址,我们至今尚能发现河流冲毁城墙,并且从城中肆意穿过的痕迹。马牧河(现已干涸)曾经从城址的西南角闯入,一直流到西北角,再折回东南方,最后从城址的东南角突出城外。这一次洪水肆虐,在三星堆古城内形成一个弯曲的“几”字形冲击沟。如今在洪水曾经流经的区域,尚存660米至1000米宽的低洼地带。洪水带走了该区域内的泥土和文化层,使得考古学家们很难在这些低洼地带有所收获。《三星堆祭祝坑》曾经这样描述该现象:“马牧河从三星堆遗址西南方流来,形成几字形的弯道穿越三星堆遗址,经遗址东南流入沦江。三星堆遗址北面的真武官、月亮湾阶地,以及马牧河弯道内侧的阶地三星堆一带,异常开阔,文化堆积较厚,内涵十分丰富。遗址堆积的主要部分是在这三处阶地上。”
      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马牧河内侧及三星堆以南阶地第七层,有一层厚约20。50厘米的淤泥,颜色呈青黑色,包含物极少,明显是洪水泛滥后留下的 痕迹。居住在三星堆的古蜀人试图用城墙般的大堤来挡住洪水,但是洪水撕破了这道防线,并且像突入羊圈的狮虎一样,纵横肆虐一番之后,又从另一个方向逃离了。至于这场洪水与三星堆古城的废弃有何关连,我们会在以后的篇章中逐步解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神秘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区域包括南兴镇真武、回龙、三星村和三星镇仁胜村相连的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地段,距广汉市区约5公里,著名的发掘地有月亮湾、西泉坎、三星堆、青龙咀等,因遗址区内原有三个平地隆起的三堆与东北面的月亮湾相望,故称三星伴月,为古汉州八景之一、三星堆的实体已在7.80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夷为平地。而仅存的半个堆也是在1986年砖厂取土中发现两个祭祀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来。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为精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国、古城、古文化遗址,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发展至商末周初,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其影响之大、价值之高,堪称世界文化遗产。
    三星堆遗址从发现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先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石、金、铜、玉等文物,特别是一九八六年在三星堆发掘的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近千件精美绝纶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在这批众多的珍奇瑰宝中,有堪称世界古铜像之冠的大立人像,有我国最大、最早、造型奇特的青铜立人像;有象征当时蜀国最高首领身份和权力的“纯金权杖”;有世界上年代最早、树株最高。形象神奇的青铜神树以及体薄如纸的黄金面罩。大小各异的青铜人头。神秘怪诞的青铜面具。数十根珍贵象牙。数千枚海贝等等。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国的面纱,将蜀国的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1988年1月,三星堆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08:25 , Processed in 0.0809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