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4|回复: 7
收起左侧

[原创]外行读史(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行读史:从一场南宋皇家婚礼谈起(2)
*** 南宋皇室的收养及禅让制度对统治格局的影响
  说起收养和禅让,南渡前就有先例,如仁宗收养英宗,徽宗禅让给钦宗,但情形都较为特
殊。南渡后,收养和禅让却几乎成为常例。终南宋一朝,中国封建王朝最常见的父死子继的
传统,几乎未曾实行过(除最后度宗传位瀛国公以外)。这段时间出现几种皇位继承的方
式,或者是禅位给收养的皇子(如高宗禅位给孝宗);或者是亲生父子之间的禅让(如孝宗
禅位给光宗,光宗禅位给宁宗);或者虽为父死子继,但皇子并非亲生,而是收养,甚至只
是名义上的收养(如理宗继承宁宗皇位,度宗继承理宗皇位)。这三种皇位继承方式,都不
是传统的父死子继的方式,我将其统称为南宋皇室的收养及禅让制度。
  南宋皇室的收养和禅让制度,始于高宗。这种制度的开始,其实是无奈之举,并非刻意为
之。《宋史》卷二四六《列传第五•宗室三》载:“元懿太子讳旉,高宗子也,母潘贤
妃••••••太子立,属疾,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太子。”高
宗唯一的儿子得病受惊而死。无奈之余,只好于宗室子弟中择其优者入宫鞠养。而收养的对
象是谁呢?宋史《本纪三十三•孝宗一》载:“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
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
后。”据《宋史》载,昭慈圣献皇后做了一个梦,秘诉于高宗,(我读到这里,总疑心是有
人托她传话,不过查无实据,也就不好乱猜了),高宗遂接受她的意见,认为宋朝历代国君
都是太宗一脉,对待太祖后裔太不公平,所以,就从太祖后裔中挑选未来皇嗣,先后诏选两
名幼儿入宫抚养,一个是赵伯琮,即后来的孝宗;另一个是赵伯玖,即“信王璩字润夫,初
名伯玖,艺祖七世孙,秉义郎子彦之子也,生而聪慧。”收养两人,最后即位的却只有一
个。收养制度最为惊心动魄的地方也就是这种“差额选举”所带来的可能变数。
   无子是收养皇子的主要原因;而禅让的表面原因往往是皇帝倦于政事,希望退养。其实
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自孝宗后,南宋对金国“易表称书,改臣称侄”,南宋君主对金国
君主以“侄”自称,虽不再以称臣自辱,但无端矮了一辈,若金朝幼主登基,则南宋国君在
外交礼仪上就未免太过羞辱,所以往往较早禅位,以存国体。当然,光宗禅位给宁宗则不在
此例,后文将详细讲到。
    收养和禅让制度,有其积极意义。客观上,国君后备人的选择面扩大了,虽然只有宗室
子弟才是备选的对象,但毕竟范围大了很多,增大了选出贤明储君的可能性。候选皇嗣不仅
要天资聪颖,在道德上也必须律己甚严。而且,由于候选人并非皇后嫔妃所出,由远近亲疏
所产生的干扰较小,选择的标准也就相对客观。具体说来,高宗选拔孝宗,就做得相当成
功。如前所述,当时有赵伯琮(即孝宗,称普安郡王)和赵伯玖(后改名璩,即恩平郡王)
二人,均为太祖后裔,幼年先后选入宫中,伯琮由张婕妤抚养,璩则由后来成为皇后的吴才
人抚养。“初,伯琮以宗子被选入宫,高宗命鞠于婕妤张氏;吴才人亦请于帝,遂以伯玖命
才人母之,赐名璩,时生七岁矣。伯琮以建国公就傅,璩独居禁中。”开始,其实形势对伯
琮是不利的,因为璩长期独居后宫,养母又是皇后,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对此,《宋
史》以春秋笔法说了一句:“始,璩之入宫也,储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颇以为疑。”可
见当时意见纷争的厉害。但经过多方考察,还是确定赵伯琮为太子,最终高宗禅位于他。周
密《齐东野语》载“孝宗与恩平郡王璩,同养于宫中。孝宗英睿夙成,秦桧惮之,宪圣后
(即吴后)亦主璩。高宗意虽有所向,犹未决。尝各赐宫女十人••••••阅数日,果皆召入。恩
平十人皆犯,普安者完璧也。已而皆竟赐焉。上意遂定。”这一试探人品的方法虽说失之迂
腐,但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收养制度之下,皇室对后备皇嗣品行的考察的确是无所不
至,也就可以想见其余方面的考察是多么细致了。由于璩和伯琮的人品才华相差甚远,璩又
并非自己的亲子,吴皇后也就并未坚持由他嗣位。
    事实证明,孝宗是一位非常不错的皇帝,关怀民生,锐意进取,金朝深忌之,不敢造
次;对高宗吴后则极尽孝道,成一时佳话。无怪乎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吴后晚年叹
道:“垂帘非我志也,不比大哥在时。(注:‘大哥’是高宗和吴后对孝宗的称呼,即将其
看作长子。)”她深感时事多艰,不由怀念去世的孝宗。《宋史》赞孝宗曰,“高宗以公天
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
哉。”《齐东野语》之《孝宗圣政》篇载:“阜陵天纵睿圣,英武果断,古今之所鲜俪。”
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民间口碑,孝宗都是南渡诸帝中最好的一位,这也多少说明了收养禅
让制度的积极意义。
     禅让制度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当皇帝昏聩,且不能很好地行使权力之时,“禅让”
为某种体面的罢黜提供了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在之前之后的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
宋代政治的开明。光宗禅位给宁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事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起
自宫闱,而震动朝野,对全国的政治局势都造成了影响。光宗是孝宗之子,本来不能算一个
昏君,《宋史》载,孝宗在长子庄文太子去世后,由于光宗(当时的恭王)“英武类己,竟
立之”,可见人才不错。但光宗受禅即位后,皇后李氏妒悍残忍,不仅挑拨光宗与孝宗父子
关系,更残杀宫人嫔妃,宫廷内部的纷争使光宗心力交瘁,神志失常,对内不能孝亲,对外
不能视朝。他长期不愿过宫省视孝宗,为群臣议论诟病。甚至父亲孝宗去世时,他也不能出
来行祭奠之礼,一时人言纷纷,大臣逃散,叛乱借势而起。众大臣只有请当时尚健在的高宗
吴后代行祭奠之礼,并设法请吴后做主,行光宗禅让之实,拥立光宗之子宁宗即位。
     《宋史•本纪第三十七》载此事如下:“五年六月戊戌,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出。壬
寅,宰臣请太皇太后(注:即宪圣吴后,从辈分上来说,是孝宗母,光宗祖母,宁宗曾祖
母)垂帘听政,不许;请代行祭奠之礼,从之。丁未,宰臣奏云:‘皇子嘉王,仁孝夙成。
宜正储位,以安人心。’越六日,奏三上,从之。明日,遂拟旨以进。是夕,御批付丞相
云:‘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七月辛酉,留正以疾辞去。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见正去,乃遣
韩侂胄因内侍张宗尹以禅位嘉王之意请于太皇太后,不获。遇提举重华宫关礼,侂胄因其
问,告之。礼继入内,泣请于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乃悟,令谕侂胄曰:‘好为之!’侂胄
出,告汝愚,命殿帅郭杲夜分兵卫南北内。翌日禫祭,汝愚率百官诣大行柩前,太皇太后垂
帘,汝愚率同列再拜,奏:‘皇帝疾,不能执丧,臣等乞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安人心。’
乃奉御批八字以奏。太皇太后曰:‘既有御笔,卿当奉行。’汝愚曰:‘内禅事重,须议一
指挥。’太皇太后允诺。汝愚袖出所拟以进,云:‘皇帝以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
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太皇太后览毕,曰
‘甚善。’汝愚出,以旨谕帝,帝固辞曰:‘恐负不孝名。’汝愚曰:‘天子当以安社稷、
定国家为孝,今中外忧乱,万一变生,置太上皇何地!’众扶入素幄,披黄袍,方却立未
坐,汝愚率同列再拜。帝诣几筵殿。哭尽哀。须臾立仗讫,催百官班,帝衰服出,就重华殿
东庑素幄立,内侍扶掖,乃坐。百官起居讫,乃入行禫祭礼。诏建泰安宫,以奉太上皇、太
上皇后。汝愚即丧次请召。”
     《齐东野语》之《绍熙内禅》篇,《四朝闻见录》之《宪圣拥立》篇及《宁皇登位》
篇,记载此事,与《宋史》均相吻合,而对当时形势的描述,则更为详尽。如《绍熙内禅》
载,光宗自黄贵妃遭李皇后杀害,“以为获罪于天,且惮寿皇谴怒,忧惧不宁,遂得心
疾••••••喜怒无常,不复视朝也。”至其父孝宗去世,“寿皇大殓,车驾不至,无与成服,人
情忧惧”,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中外人情汹汹,以为祸在旦夕。近习巨室,兢辇金帛藏
匿村落。而朝中士如项安世等,遁去者数日。如李详等,搬家归乡者甚众。”还出现了趁乱
起事者——“先是,襄阳归正人陈应祥等,诱聚亡命,谋以七月望日为寿皇发丧为乱。”情
势危急之至,此时,赵汝愚请吴后亲族吴琚、韩侂胄等屡向吴后进言,终于说服吴后,于梓
宫前垂帘,拥立光宗长子宁宗即位,稳住政局。纵然“时唯传国玺犹在上侧,坚不可取”,
光宗自己并不情愿交出玉玺,然大局已定,也不由他不从。最后,他见了新皇帝,也只有
“瞠目视之,曰‘我儿耶?’”,并无二话。

    这次行动颇费周折,但还算及时,对于安定民心,扭转政局,是非常必要的。如前文所
说的趁乱起事之徒,见大局已定,遂自相告发而泄密溃败,“前一夕登极赦至,其徒告之而
败。”这次禅让,其实是大臣审时度势,请太皇太后出面,罢黜了不称职的皇帝,使南宋得
“三十六年清净之治”。如果没有此前两代禅让的先例,这次行动是不可能进行得这么顺利
的。可见禅让制度成为惯例之后,发挥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收养和禅让制度也有其消极意义。首先,由于选择国君的灵活性增大,储君未
定之时,流言易出,往往造成不稳定的局面。容易出现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引起纷争。如前
文所引《宋史》卷二四六《信王璩传》,“璩之入宫也,储位未定者垂三十年,中外颇以为
疑。”《宋史•列传第二•后妃下》载“后时为才人,亦请得育一子,于是得伯玖,中外议颇
籍籍。”也认为吴皇后收养伯玖(即璩)是引人议论猜测的,颇有与伯琮相抗衡的嫌疑。
     收养制度更为严重的是负面影响是,权臣可能通过栽培宗室子弟达到自己专权的目
的,宁宗、理宗朝权臣史弥远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回到了开篇那场婚礼所隐隐折射出的一
场宫廷斗争。其实,宁宗在位时,理宗赵昀只是一介普通宗室子弟,后来成为宗王嗣子,但
从未被宁宗收养立为皇子。
     他即位的经过涉及到另一个当事人,即镇王赵竑,此人才是宁宗正式收养的皇储后备
人。为何赵竑未能继承皇位,而赵昀却越级登位?《宋史》卷二四六的《镇王竑传》叙述此
事始末甚详。(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3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从北京回来后,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3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不知道怎么了,请看一下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复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2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读读晋史,那种收养之风,着实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7-3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下面引用由未央歌2005/07/23 03:45pm 发表的内容:
    从北京回来后,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
    哦,,休息一段就好了,静也是时间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7-31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外行读史(2)

    下面引用由铁马云雕2005/07/23 10:56pm 发表的内容:
    读读晋史,那种收养之风,着实晕。
    铁马,久不见,问好了,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4 22:27 , Processed in 0.0825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