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0|回复: 2
收起左侧

[转帖]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摘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铁马云雕在 2005/08/03 11:45am 第 1 次编辑]

               学词笔记[辑录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
       一、词体
        1 、词与音乐的关系(隋唐燕乐)
        (1 )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于诗与音乐的关系。(清末明初刘熙载《艺概》)
        词与音乐的关系:“言出于声”(因声填词),词乐一体。
        诗与音乐的关系:“声出于言”(以声就诗),词乐二元。
        音乐的特性进入了词的写作过程,它产生、影响,起制约作用的,诗则不然。
        (2 )词所配合的音乐不同于诗所配合的音乐。
        隋唐燕乐,一种大别于传统音乐系统的新型音乐,世俗、抒情、娱乐性,继承和超越了传统音
乐(雅乐、清乐),是异质、多元的音乐聚合体,具有特殊的声情品格。
        A 、音乐类型:是世俗心音,真正的抒情音乐(“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浮躁竞,举止轻飚,
或诵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
        B 、音乐功能:强烈的感官愉悦功能,突破儒家功利主义音乐理论的束缚(白居易《策林》第
64,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C 、传播环境:征歌选舞,传播于歌舞享乐环境中,多在官诗宴会、贵族笙院、富家豪门、酒
肆瓦舍、秦楼楚馆。
        D 、歌唱要求:独重语音(李贽《品令》: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
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隋唐燕乐:世俗性、愉悦性、狭媚性
        1 、词体基本特征:正如隋唐燕乐脱离了传统的儒家功利主义音乐美学理论的束缚,作为与之
相配的歌词的词,自然与“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传统相区别,它所承载的情致与建功立业、修身养
性、经邦济世的志道不同,是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心灵的别一扇窗口。具有私性化、柔婉化、心绪化的
独特色彩。
        诗:抒发感情(具体)
        词:传递、表达情绪(悠微、难以把握、捉摸、弥漫、朦胧)
        2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作词先按律制谱,后配以歌词,依照音谱所定的乐段乐白和音节声调,制词相从,谱分音谱、
词谱两类。
        3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指词调依从典调,歌词形式服从于音乐形式。
        包括乐段分片、词腔押韵、曲拍为句。
二、词调三类(词的音乐分类概念)
        1 、令、引、近、慢
        令:令又称为小令。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令就成了词曲中短章的一种泛
称了。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短曲也可概称为令。令曲的特点或许节奏较快。
        引: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引词一般较小令要长。
        近:又称近拍,近拍为全称,近是近拍的省称。近与令、引慢的区别亦在于音乐上体段、节奏
不同。近与引两类曲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引与近在大曲中处于不同乐段而且其
节拍出有区别。
        近拍:音乐体段,节奏上的特点。
        近:慢曲之后,在入破之前,由慢转快之间的部分所用的曲调,节奏上近于慢拍与促拍之间。
        慢:慢是慢曲子的简称,调长拍缓和是慢曲的特点。慢词一般字多调长。
        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音乐而不在文辞。
        2 、偷声、减字
        偷声与减字意义相同,都是指对本调在音乐上节短乐句或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从而
推出新词。
        3 、添声、添字、摊声、摊破
        与偷声减字相反,添声、添字、摊声、摊破,都是对本调在音乐上添入乐句或加繁节奏,在歌
辞上增多字句,从而推出新调。四者意义相同。
三、词艺
        1 、离合:词艺术传达方面的一种技法。咏物词中体现得最清楚。词的抒情特征要求曲折荡漾、
唱叹有情,离合技法即植根于此。 要求:不即不离,若即或离,能即能离,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尤其开头“似花还似非花”可作整首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即不脱离杨花也不仅局限于杨花,写杨花为“即”,从开头到“欲开还闭”,一直未离杨花,“梦随”(风万里)三句为迷“离”,写离人思妇,但思妇的灵魂依然有杨花的影子,杨花随风飘荡,思妇梦魂也随风飘荡,过片“不恨”两句把伤别扩大到伤春是离而又离,“晚来雨过”又回到杨花,是“即,节拍既是杨花又是离人泪,又是离又是即。)
        2 、点染:本是中国画技法名称,词家借用绘画术语,指词中勾勒与晕染并用的现象。 点,点示,醒明情意。染,渲染、烘托,具体描绘。抒情达意时,点染要相辅相成地运用。
        柳永《雨铃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 、起结:开头、结尾。草调、双调、三叠、四叠。(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也)
        一般以双调为准。上篇结尾也叫“结”,上篇最后一句叫“歇拍”,双调最后一句叫“结拍”,
既是下篇的结也是全篇的结。
        过片(遍):下篇的开头。题旨角度来考试,起与结有关合整体,局部切入的区分。
        关合整体是总摄题旨。(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抓住了杨花的总的特点,亦花亦人)         局部切入是扫处为生。(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领略喧极归寂) 结是整首词的组成部分,从结构意义来讲,大致有几种情况
        (1 )照应,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 )翻出辛弃疾《破阵子》可怜白发生!
        (3 )宕开,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4 )点醒,与翻出相似处,翻出构成落差或逆转的关系。点醒是因果关系,点出本意,是因
果顺势推出,如周邦彦《夜游宫》“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5 )凝聚,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 、怀古词的审美层次
        (1 )类型化的情绪和感知方式。这种感伤氛围及凭吊之情比较空泛甚至模式化。
        (2 )对这种感知方式的突破。指融进了作者的切实生活感受,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王安石两
首金陵怀古词,另一首《南乡子》、《桂枝香》对历史和现实都有直接反思。
        A 、偏重为社会群体意义的史实笔附。(王安石《南乡子》、《桂枝香》)
        B 、偏重于个人境遇变化的现实感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在模式化的感知方式中,寓托一点普泛的凭吊之情,融入审美个体切实的生活感受,从
而强化了怀古主题中独立的个体意识,对历史和现实都具备直接的反思检讨的意向,借怀古感世来传达
个人关于历史人生价值的评判。
        5 、咏物词的审美层次
        以某一具体物象引起感触发为吟咏。从物我关系角度来看,三类:物本位,我本位,物我同一。
        (1 )物本位:以形容尽致为审美目的,偏重于对外物客观性特征的再现,审美意向具有写实
性、如画性。(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2 )我本位:以我观物,从词人确定的某种立体意念,心灵状态出发去寻求客观对应物。主
体是我,而客体只是主体的奴仆。观照外物的出发点是确定的意念,到自然中去寻求表现客观对应物。
(王沂孙《眉妩。新月》。亡国悲痛,元军攻破临安后,余脉残存,对复国怀有涉茫的一丝重光。以新
月作为客观对应物,新月残缺,微弱,但新月缺而能盈。)
        (3 )物我同一:亦物亦我,身与物化。以心灵的体验与事物神髓相契合相印证,于是发生心
物同构感应的现象。(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幽人”化为“孤鸿”,“孤鸿”人格
化为“幽人”,“孤鸿”、“幽人”物我同一,融化为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5-8-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摘要

    多谢铁马分享,学习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摘要

    我在网上读到这个,感到讲得很到位,就转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00:02 , Processed in 0.070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