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2|回复: 1
收起左侧

[转帖]徽学漫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5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4/08/25 07:59am 第 1 次编辑]

徽学漫议(什么是徽学) ■张海鹏
  在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学术园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徽学"也在群芳争妍中绽开了蓓蕾,成为地域文化中的一枝新秀。在海内外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徽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经掀起的"徽学热",大有"升温"之势。
  什么是徽学?徽学即徽州学,或曰徽州文化。它是在原徽州(府)下属六县(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且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它植根于本土,伸展于各地,即是由"小徽州"和"大徽州"文化融合形成的内容丰富、品位较高的一座文化宝藏。
  其实,在徽州文献中,"徽学"一词早已有之,所谓"文公为徽学真传",即是其例。不过,以往文献中的"徽学",是指以朱熹为开山祖的新安理学,和今天所称"徽学"的概念及涵盖的内容不一样。
前一"徽学"是单一的学科,属于学术史;后一"徽学",包含了多指学科,属于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徽学,其主要内容有: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文献、新安画派、新安宗族、新安商人(徽州在晋代为新安郡,后人常沿用这一郡名),以及徽州书院、方言、礼俗、戏剧、民居、谱牒、土地制度、佃仆制度、契约文书以及徽派朴学、版画、篆刻、建筑、盆景,乃至徽墨、徽砚、徽笔、徽纸……等。这些以"新安"或"徽"为标志的文化"特产",反映了当日的徽州是商成帮、学成派,并由此而构筑了"徽学"这座地域文化大厦。
  徽州这个"山限壤隔"、"地狭人稠"的偏僻山区,为什么竟能形成如此斑斓驳杂的地域文化?考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中原文化是徽学形成的"基因";第二、徽州商帮是"徽学"发展的 "催化剂"。下面,拟就此略作阐述。关于"徽学"形成的"基因",其来有自。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昔日的徽州大体是一个移民的社会,其移民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此同时,她又是战乱频率最高的地带。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军阀割据之间的战争,民族矛盾引发的战争,农民革命的战争,经常发生于这一地域。每一次较大的战乱,都促使中原人口被迫南逃。其流徙的走向,大多是越过黄淮平原,渡过长江,而徽州这个"川谷崎岖,峰峦掩映"的"四塞之地",恰似"世外桃源",这正是南迁人口避难的理想之境。据方志载,徽州"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此外,也还有在各个历史时期星散的由中原直接南来或辗转迁移到这里的,人数也还不少。他?quot;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民国《ㄏ刂尽肪?)。据明代嘉靖时人程尚宽纂修的《新安名族志》所载:到明代中期,新安"名族"共84个,追本溯源,大约有80%以上是来自中原地区。这些移民,与由中原迁徙到闽、粤、赣山区"客家人"的民系大抵相同。
  上述由中原迁到徽州的移民,或为世家大族,或为缙绅冠带,或为硕学鸿儒,亦有黎民百姓。他们定居于徽州后,便将比较进步的中原文化带进了这个山区,并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
  迁到徽州的移民,首先带来了中原儒风。徽州这个古山越人居住的山区,《汉书·地理志?quot;黝(黟)"县条注中,犹称为"南蛮夷"之地。六朝以前,这里"武劲之风"很盛。其人不识诗书礼乐。随着中原人口的迁来,才"渐染儒风"。最明显的是读书和尚礼的风气传到徽州之后,社会习俗为之一变。尤以读书之风逐渐兴起,所谓"山间茅屋书声响","后渐户诵家弦矣"(康熙《祁门县志》卷1)。明清时期,徽州更是"儒风独茂"。由是"人文辈出,鼎盛辐臻,理学经儒,在野不乏(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序》),以致'四方谓新安为东南邹鲁'"。与"诵读"之风吹拂这个山区的同时,中原的崇礼义、明人伦、务俭朴的习俗也给徽州以广泛的影响。文献谓:"新安自昔礼义之国,习于人伦,即布衣编氓,途巷相遇,尊卑少长以齿。此其遗俗醇厚,而揖让之风行,故以久特闻贤于四方"(《太函集》卷1)。"醇厚"的"遗俗",正是"遗"自古代的中原,而且还延及后世。我们只要读几副黟县西递村的旧楹联,时这里的社会风尚,犹恍如在目:"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礼教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自六经得来"。"凛遗绪于前人克勤克俭,善贻谋于后世学礼学诗"。"读书"、"礼教"、"文章"、"五伦"、"六经"、"勤俭"本为中原"旧物",唐宋以后,则在徽州生根、开花、结果了。
  其次,徽州的移民还带来了中原的宗族文化。那些"由北迁南"的移民,大多举族而来。迁到徽州后,依然聚族而居,这既有利于抗御外姓的欺侮,又能保持在宗法制度影响下形成的"家(族)风"。所以一些大姓的村落,"绝无一姓搀入者"。徽州的名族,莫不"家多故旧,自六朝唐宋以来,千百年世系比比皆是。人们重宗谊、修世好,村落家构祖祠,岁时合族以祭"(《歙事闲谭》第18册)。这种宗教制度,一直顽固地保存下来。明末清初之际,徽人赵吉士在他的《寄园寄所寄》中对徽州的风俗作了如下介绍:"父老尝谓新安有数十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这些经过"数十世"传承下来而且"胜于他邑"的习俗,不啻是昔日中原地区宗族文化的活标本。
  这里值得提到的是,南宋时期在徽州出了一位大儒朱熹,他的"朱子之学"或称"紫阳道学",在徽州的影响极深。而朱子的"学系"是上继北宋二程的,二程的"河洛之学"亦是中原文化。所谓"朱子得河洛之心传,以居敬穷理启迪乡人,由是学士争自濯磨以冀闻道,风之所至,田野小民亦皆知耻畏义"(光绪《婺源县志》卷3)。自南宋以后,徽州人多是"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序》)。在"朱子之学"的倡导下,徽州的人伦教化,不仅与中原儒风一脉相承,并又有所发展了。诚如曾国藩所言:"徽州为朱子父母之邦,典章文物,固宜非他郡所敢望"(《曾文正公全集》卷之四)。确实,自朱子之后,徽州乃是名符其实的"彬彬乎文物之乡也"。其"典章文物"莫不抹了一道"朱子之学"的光环。
  由于上述中原文化在徽州的长期积淀,从而生成这一地域文化亦即"徽学"的"基因"。同时,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又不断吸纳融化了外界的文?quot;因子",这更为"徽学"的形成加厚了底蕴。
  关于"徽学"发展的"催化剂",则是这一地域的商帮所创造的大量财富。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难以酿造出高品位的文化的。徽州本是"地隘斗绝,厥土刚而不化"的贫瘠山区。随着外地人口不断迁入,兼以"生齿日繁",当地所产不足以自给。为生计所迫,徽州人不得不"寄命于商"。到了明代以后,"出贾既多,土田不种",形成"贾者十之七,农者十之三"的局面。在一个地区之内,从商人数的比例如此之大,则为其他地域所罕见。徽商"业儒"出身的人较多,他们在商场角逐中,能够审时度势,精于筹算,善于取与,并以"徽骆驼"精神,不辞艰辛,所以有不少人便很快"家业隆起",即所谓"五年而中(贾),十年而上(贾)矣"。在徽商中,"藏镪"二三十万、百万者不乏其人,甚有以千万计者。从明代中期起,徽商凭其群体人数之众,财力之强,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规模之大,成为"称雄"于江南的一大商帮。他们在商业经营中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便逐渐改变了山区原来贫穷的面貌,于是呈现出"江南称饶,首推新安"的富庶景。
  徽商是商界的一支"儒商",他们"贾而好儒",在其获得丰厚的利润之后,便积极资助桑梓"振兴文教"事业。明清两朝的徽州馆塾、斋舍、书院大多是由商人出资兴建或重修的。尤其是讲读层次较高的书院,其规模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往昔。据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卷3载:"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尤其是在两淮经营盐业的歙县商人,为了重修紫阳书院,有人竟一次资助白银三千万两;黟县有位商人因"邑人议建书院",便"存二千四百金助之"。类似的例子其它各县皆有。因之"书院之人才日盛"。每逢"大比之年",各县 "应试者,多至千人。"  徽州商人更重视培养子弟"业儒",他们在"家业饶裕"之后即不惜重金"延师课子"。歙商鲍柏庭有句话反映了徽商"望子成龙"的心情:"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支谱》卷3)。所以明清两朝徽州出身的名儒名宦很多,如汪道昆、许国、金声、曹文埴、曹振镛、戴震、程晋芳、程瑶田、凌廷堪、王茂荫均是商人的后代。
  "徽学"的发展在这于"学"。一个地域,有如此多的读书学习场所,有如此多的负笈入学生员,于是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各类较有成就的饱学之士。他们在各不相同的文化领域,志同道合,施展才能,守成创新,形成特色,"派"也就由此而生了。况且,"徽学"中一些有特色的文化现象,诸如绘画、戏剧、篆刻、建筑、园林,甚至医学都是徽商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才形?quot;派"的。我们翻开徽州的地方史乘,便不难发现,徽商的兴盛之日,也正是徽学发展之时。
  徽学中的"派"犹如皎洁的晨星,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它涉及到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学、教育学、谱牒学、建筑学、医药学、民俗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无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到目前为止,徽学的大门只是刚刚打开,若欲登堂入奥,尚有待于同仁们的继续努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5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徽学漫议

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 (徽学研究论文 作者:刘伯山)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 研究话题。徽州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学术意义。
   一、 考证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真情可籍以 史志官记述历史,尽管多为公正或诚实,但多少带有文饰或烙上个人主观意见,且记述的亦多为上层社会大事、国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区域大事,民间的、老百姓的事则很少问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学富五车的彦儒、文士,记述了下层社会的一些事件,也总难免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在不自觉的影响而存有偏见,或囿于一叶障目。于是,对反映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文化和现实的资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选择和文饰的,而这恰是徽州社会与文化存在的空间。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祸,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 目前,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处。特别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书的保留和发现,更被称为一大奇迹,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就超过十万件。50年代当这些文书被大量发现时,曾被誉为是与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等齐名的中国五大发现之一,目前还散落在民间的未被发现的估计至少还有近十万件,仅笔者收藏拥有的也达千余件。这些徽州文书,如各种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且绝大部分是徽州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实可靠性强,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研究它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此外,不仅有历史文书、档案资料,还有几乎保存原貌的村庄、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内容鲜活,因而学术价值高,内在而有效地填补着中国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
   二、 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 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地区。 而徽州文化正是在南宋以后,在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新安文化的积累之后全面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的中国封建文化。当时纷呈的学派、流派作为中国封建后期文化在这些领域的典型代表,都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如作为徽州文化诸流派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的新安理学,它就是作为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孔孟的经典阶段和董仲舒的神学阶段,而至两宋发展到了理学阶段后在徽州的典型投影。程朱理学的创始者程颢、程颐祖籍歙县篁墩,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婺源,新安理学亦?quot;朱子之学",以维护、继承、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严尊师道,精悟师训",源远流长,代表着程朱理学之正宗。道光《休宁县志》载:"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因此,研究新安理学也就是典型标本性地研究了程朱理学。再如徽派朴学,它就是中国学术史上开一代之风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在中国近三、四百年学术史上地位显赫,不仅在当时独领风骚,其影响还一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少使胡适深受影响。因此,研究徽派朴学极具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特别是经学研究的典型价值。还如新安画派,它也是作为中国画艺术发展到两宋以后,开始进入山水画艺术全面发展阶段的最高代表,研究新安画派就可以标本性地研究整个两宋以后的中国画发展,并且其师承和影响一直至今。所以说,进行徽学研究实际也就是进行中国封建后期文化的典型标本研究,其个别中可透视一般。
  三、 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人类文化学研究价值 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江浙,纬线范围在北纬30°线左右,自然环境神奇,境内既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以及景色奇异被人称之为"尚待开发的黄山"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清凉峰,还有全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几百里山水画廊"的新安江水系等等。自然地理环境自成一统,相对独立,"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 区域范围只一万多平方公里(指古徽六邑),历史上总人口充其量百万人,然其却孕育、衍生、发展出了极具特色且辉煌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包括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比的共性,更呈现、蕴藏了徽州这一方水土、土地环境的个别性。如徽派建筑艺术,其独树一帜的特色,就是内在地包容和照应了徽州地理环境、山水、资源、风俗及文化的特点;再如新安医学,其缘起及在许多专科上的独特贡献,都内在地与徽州文房四宝艺术、徽漆、徽菜等,也都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东方色彩上的实用、审美价值和意义,又是内在地与徽州地理环境及资源的条件相关联,具有地理文化单元上的缘起发生和现象存在的意义等等。特别是徽州人生活在万山丛中?quot;聚族而居",非常恪守宗法,"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未改,而霄小不敢肆焉。"独特的习俗,塑构了徽州独特的山区社会结构。因此,研究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别研究各个姓氏村落的演变、变迁及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姓氏家族及村落的相互交往、纠葛共存关系,尤其具有姓族落人类文化学的研究价值。总之,研究徽州这一方相对独立的土地上诸多文化现象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内在关联程度如何、何以衰落、未来有何走势等问题,都应是东方人类文化学、地缘与地理文化的重要课题。
   四、具有移民文化研究价值 徽州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
   其一,表现在徽州的社会、人口、文化的本身原就是由移民 而形成。古徽州土地上最早生活的土著人是越人,今所谓汪程吴朱江戴等姓皆是在东汉末年以后,由于北方战乱频仍,中原一带许多士大夫族、名门望族纷纷逃迁而来的,也有因在徽州做官或偶游于徽州,迷恋大好山水而定居的。纵观历史,当有三的大移民徽州高潮,一是两晋逼诘?quot;永嘉之乱";二是唐末的"黄巢之乱";三是两宋时期的"靖康南渡",其中尤以"黄巢之乱"为著,一次迁居近20个姓族。移民的社会与文化,由此也就决定了徽州的社会与文化的诸多现象和特点。如徽州文风昌盛,重儒及弟、重教育、重对子弟的培养、?quot;亢吾宗"等等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的传统,就很受徽州人中本为中原北方士大夫族、名门望族移民的记忆;徽州的宗族文化、聚落文化、水口村庄布置等等,也都直接与移民问题关联,特别是徽州的方言,堪称一奇,究其原因,也多少与移民问题相关。
   其二,徽州文化也有由徽州本土再向外扩展的问题。徽州文化不仅包括本土的诸文化,更包括由本土而移出于外,影响于外,发展于外,同时还保存着自身顽强的同一性的文化。如徽商,它就是徽州人出游外地的经商之帮。徽趟湓独牖罩荼就磷咚姆剑劬尤鞯兀亲懿煌谧澹皇缫辏奁资兆冢ɑ峁荨⒕弁纾胫熳拥龋幕媳3滞缜康耐恍裕钩啥捞氐囊泼裣窒蟆T偃缁站纾仓饕怯汕染印⒃⒕佑谕獾兀饕茄镏荨⑺罩莸幕罩萑顺恕⒎龀帧⒐亩⒄蛊鹄吹模彩且恢值湫偷囊泼裎幕窒蟆?br>
  其他还有如徽州园林艺术、建筑艺术、徽派刻书、徽派篆刻等,也多与移民问题有关。 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移民学的角度来看待徽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思维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4-20 04:01 , Processed in 0.072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