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5|回复: 5
收起左侧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7-2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昏三访沈葆桢故居
                                    □ 孤云
“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之一:黄昏三访沈葆桢故居
走进三坊七巷曲折悠长的小巷,我们完全惊讶于一路所见。隔三五步就有名人故居,拐一二处弯便有历史遗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福州历代名人神奇地集中在这城市一隅。沈葆桢、严复、邓拓等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曾在这里生活过。
这里,曾是文臣、武将人生的起点;这里,曾是义士断头、佳人落泪的所在;这里,还曾是征将丁忧,当街卖字的旧处。在这一片青瓦白墙、古木苍郁的小巷里,将军与骚客共处,老师和学生毗邻,“路逢十客九青衿”,皇帝师傅、两江总督、海军总长、新华社社长都先后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曾见证过他们的辉煌或落寞。
即便是普通房屋,也经过那历史的沧桑变化。不经意走进一家老房子,都有可能勾起一段回忆,引发一阵感慨。这些老房子,是福州的历史见证,也是福州文化精华所在。在这里,形成了以古厝、老巷为纽带的历史记忆整体,沉淀出古城福州的悠久历史文化。
一连几天,我们流连忘返于旧坊巷,阅读悠远历史的书卷。三坊七巷、朱紫坊......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许多街区、坊巷,无数老房子静静矗立在那,向过往的人们诉说历史的变迁。
叩开老房子厚重的大门,徜徉亭阁楼院之间,掀开老房子神秘的面纱,重温在那里发生过的人文逸事,这正是我们策划“福州老房子”系列的目的。我们将实地探访,感受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倾听老房子背后的感人故事,力图展现古城福州的人文魅力。
黄昏三访沈葆桢故居
初冬黄昏,天气却有些闷热。走在南后街,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时装店,流行音乐震天响,繁华中有点喧闹。三坊七巷在哪?虽然有人告诉我三坊七巷就在南后街一带,我也几次经过这里,却找不到方向。有时感觉它就在左近,有时又感觉那该是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犹豫不决中,我看到晃悠悠经过的人力三轮车,便招手叫住迎面而来的一辆。坐在三辆车上,我请脸慈敦厚的老伯带我去三坊七巷。他回头微笑地说:“有许多巷子呢,你去哪一条喽?”我只好说:“先去了再说!”
几分钟后,老伯指着一处狭窄的巷口,说:“这里是宫巷,进不进去?”我有点疑惑,难道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宫巷?入巷子不到100米,我望见一幢红漆大门的民居,门口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沈葆桢故居。我赶紧叫车停下。站在一点也不起眼的大门口,我尚有几分迟疑,但那几块标志牌却不容我不信。
就这样,我开始了三坊七巷之旅的第一站——沈葆桢故居。之后连续两天,我三度前往沈葆桢故居,徜徉其间,遥想当年。
典型的明代民居
没进门前,我仔细打量沈葆桢故居的大门。大门左右对称,木格门窗,两侧牌堵绘有福州古宅典型的彩绘图案。跨过低浅的门槛,转过侧门,眼前是空旷的天井和前厅。前厅空荡无物,墙上画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笔画稚嫩,我这才想起,原来这里曾是幼儿园,后来搬到隔壁。

经过前厅,又来到一处天井,天井里种植了些花草,还晾着衣物。眼前的大厅摆着几张木桌,两侧房间里似有人声。一会儿,走出一位妇女,看了我一眼又进了屋,显然对不速之客已司空见惯。大厅的地板是长短均匀的实木板,磨损不堪,踩在上面咚咚作响。
再进去还有二进规格、布局相当的天井、后厅、花厅、阁房。整座房屋前后共四进,中间原有两堵厚达80公分的风火墙,过道边还有几处回廊可供休憩。除了一、二处地方因风雨坍塌,其它大体完整。
第二天,我坐在第二进的大厅桌子边,与沈家后人聊了起来。沈葆桢故居并非沈葆桢自建,而是从别人手中买来。该座房屋,沈先生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还有一说建于明天启年间,至今400年左右。他指着对面一处石头雕花门楣,说:“当年北京有专家来参观,看到这块门楣,马上说这座房子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这点,还可以从曲线形风火墙看出来。风火墙状似马鞍,又叫“马鞍墙”。
沈先生大体介绍了沈葆桢故居的历史与建筑特色。当谈起沈葆桢的历史事迹,他顿时神采奕奕,天色渐暮,他和家人还充满兴味。最后,他还手绘了一张沈葆桢故居的平面图。
沈葆桢买经济适用房
那么,沈葆桢是什么时候买下这处房产呢?沈葆桢虽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家境却十分清贫。据有关记载,当年沈葆桢与林则徐次女林普晴完婚(1840年)时,家里几无隔夜之炊,自然没有余力置办房产。确切的时间,据创作以林、沈等家族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朱门风景》的林斌说,应该在他1847年中进士、任御史之后,1855年外放九江知府之前。迟至1866年,沈葆桢因母亲去世丁忧回籍,曾在这座宅院西偏花厅小门开铺卖字。同年,左宗棠为邀请沈葆桢总理福建船政,也曾三顾宫巷这座沈宅。

沈家后人风趣地把沈葆桢买房称作二手房市场买的经济适用房,他说买下后还大修了一番。确实也是,别看整座房屋占地近4亩,从房屋整体水准来看,门窗雕刻朴实大方,并非高贵奢华,这也体现沈氏诗书传家的家风。而沈葆桢当年以一省行政长官(江西巡抚)的身份休假回家,却当街卖起字来的佳话,也在福州民间流传开来。
家是沈葆桢的港湾
家,是这位风云人物的牵挂,也是修身养性,读书怡情的地方,更是他鼓起斗志出发的港口。有关记载中,我见到沈葆桢几次对家里的眷念,也看到他从这里走出去的豪迈气概。

沈葆桢一生有两大功绩,其一,创办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为近代海防与海军专业人才做出卓越贡献,后来被誉为“近代海军之父”;其二,1874年,日本入侵我国台湾,沈葆桢以钦差大臣前往巡视,作战备部署,挫败了日本野心,并对台湾开发和民心稳定起了很大作用,事后被擢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1847年沈葆桢中进士到1879年卒于两江总督任上的32年里,从《清史稿》中大致可勾勒出沈葆桢几次居家的情形:
1857年,沈葆桢“以伉直忤大吏,乞养亲去官”,直到1861,他才重新上任。这中间,他居家4年。
1863年秋天,沈葆桢因病请假。这次其实是和曾国藩因兵饷问题吵架。到了第二年他才回任。
1866年,沈葆桢因母亲去世回籍服丧,第二年正式出任福建船政大臣。因为在福州作官,沈葆桢在家设有办公地方(签押房)。
从丁母忧回家到1875年赴两江总督任,除了其中不到一年时间两度赴台视事,沈葆桢基本没有离开福州。
在宫巷,在这座老房子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除了当街卖字、上书陈情以及在家办公,闲暇之余,是否尽享天伦,或者还有更多趣事逸闻?对着沉默的亭台楼阁,令人不禁浮想翩翩。
寻找林夫人旧踪
第三天,我又来到宫巷。走过曲曲折折的厅堂过道,我来到一处相对独立的二层木构阁楼。对照沈先生手绘平面图,我猜想这里应该是“观音楼”。据说,观音楼是当年供奉佛像和藏书的地方。抬头望着这座小阁楼,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林夫人。
林夫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林则徐次女林普晴,沈葆桢的表妹和发妻。林普晴出身名门,嫁与沈葆桢时却安贫乐道,勉力操持家务。《清史稿·列女传》说她“虽贵,弗易也”。当年,林夫人随沈葆桢到江西广信知府任上,曾以血书求援解救广信府,后世传为佳话。书中还提到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时,林夫人帮他撰写官方文书,“一一中条理”,却不知道林夫人当年是在哪间房子里帮夫君捉刀写公文?外能辅佐军务,内能勤俭持家,由此可以想见林夫人当年相夫教子的风采。
更奇的是,据林斌《遥想太祖母》一文,林夫人生死同在中秋,而且同在一个时辰,真是罕见的巧合。所以,林夫人去世后,有挽联称: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左佐元戎,锦车夫人参伟业;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圆皓魄,霓裳仙子证前身。
落日徐下,迈出沈葆桢故居门槛,宫巷人迹寥寥。缓步走出宫巷后,突然声响大作,一时置身于下班车流人潮,我有点不知所措,恍如刚从历史某个僻静角落里走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4-7-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提供图片一幅^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陈承裘故居话沧桑
                                       □ 孤云
    “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之二:陈承裘故居话沧桑
    走进文儒坊
    文儒坊原名山阴巷,也称儒林坊,后来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居住过文儒坊的历代名人,有宋国子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兵部尚书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更有上下五代中进士的陈承裘,实不枉“文儒坊”称号。
    从南后街中段拐入文儒坊,高大的牌坊阴影下,内墙上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这是光绪年间的坊间居民公约:“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言外意思,本坊乃文儒聚集之地,岂可随意搭盖,有碍观瞻,隐隐透出文儒坊独有的威严。
    曲曲折折的巷子走到尽头,有一幢建筑显得别有气派,高大的马头墙伸出墙沿,班驳却不失威重森严。
    陈承裘故居到了。
    历史上的陈承裘
    说实话,陈承裘在历史上不甚出名,往上比不了他爷爷陈若霖、爸爸陈景亮,向下比不上他儿子陈宝琛。他爷爷陈若霖是乾隆末年进士,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历任巡抚、总督、刑部尚书,传统闽剧《陈若霖斩皇子》说的就是他;他爸爸陈景亮也是进士出身,咸丰年间官至云南布政史;他儿子陈宝琛更不用说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承裘本人虽也是进士出身,作官只到刑部主事,而且早早就回养亲。
    陈承裘一生最大的功劳恐怕就是生了七个儿子(一子早年夭折),而且六个儿子都登科第。他为人至孝,他爸爸陈景亮病休后他也跟着弃官回家,在家专心督课子弟,济贫乡里。行文至此,笔者不由浮想联翩,当年如果陈承裘一路仕进,也许没有后来“六子科甲”这回事了。
    这六个儿子,宝琛、宝缙、宝璐中进士,宝琦、宝瑄、宝璜中举人,更奇的是,宝缙、宝璐再加上孙子陈懋鼎三人同一年中进士,被称为“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声名之隆,文运之盛,一时无两。可惜的是,这是在陈承裘逝世几年后的事情,除了长子陈宝琛的官场得意,后来的家门荣耀他都没福气见到。
    陈承裘生于1827年,逝于1885年,也是那一年,在家丁母忧的儿子陈宝琛因“荐人失察”被降五级处分,丁忧兼成了“下岗”人员,赋闲居家20多年。
    陈承裘故居之谜
    走进陈承裘故居,木柱雕梁威严犹在,古朴的宅院却显得有点萧索。整座房子共分两进。与别处的民居不同,陈承裘故居格局气派,厅柱、门面还可以看出当年精雕细琢的痕迹。正房楠木门上部框架雕饰漏花,中嵌楠木板雕刻着鼎、瓶、盆、壶,第二进大厅四扇门板雕刻着花、鸟、鱼、虫,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屋檐连着一间临时搭盖的木屋顶,墙顶泥塑造型大体完整,仿佛诉说当年的辉煌。
    问了住在这里的人才知道,陈氏后人住在这里的只有一户,而且并不在正房。那人手指向旁边一个小门,示意我往里去。我疑惑地推开小门,经过小天井,站在小厅上四处张望。这里屋风格又和前面的不同,可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同,有几处显然是后来加盖,水泥墙壁与黝黑的木构房屋形成强烈对比,不由让人有今古之叹。这中间的不同,我在采访了夏女士后仍然没有答案。
    夏女士是陈家媳妇,确切地说,是陈承裘的曾孙媳妇,年近70岁,是住在故居的陈家里头年纪最大的。我问她房子是什么时候建的,她说:“我是1958年嫁到陈家的,房子什么时候建的,我不太清楚,陈家的事情也只是知道一些。这样吧,我拿族谱给你看看。”说着,她起身到房间里拿出了一本近年修的族谱来。
    对照族谱,夏女士和我一起从陈若霖开始数下来,一直数到她丈夫和孩子。开始,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名字,她把族谱翻来覆去地看,念叨着,明明在这几页的。还好,一会找到了。她开心地笑着,比划着上面的名字,向我介绍。
    简单点说,居住在这里的只有陈承裘最小的儿子陈宝璜一支。夏女士的丈夫陈绰是陈宝璜的孙子,陈懋节的儿子。夏女士还告诉我,上世纪60年代,陈宝璜后人分割财产,旁边正房有的租有的卖了,她丈夫陈绰当时分到这间花厅。其他的,她说,我给你介绍个人,他对这座故居的历史比谁都清楚。
    为什么这座大厝只有陈宝璜后人居住?陈承裘的其他儿子们呢?我想起,陈宝琛当年赋闲,在老家螺洲(现螺洲镇店前村)盖了几幢楼,后来被总称为“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就座落在那里。那么,陈宝琛有没有在文儒坊住过?种种迷团,直到我采访了夏女士介绍的那个人——辛亥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后,才揭开谜底。
    陈承裘故居并非陈承裘所盖
    李厚威劈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惊愕半天。说来话长,事情却要从陈承裘老婆说起。原来,陈承裘当年有两房太太,正房林太夫人生陈宝琛等6子1女,二房张夫人(后人称她“老姨太”)生陈宝璜等1子2女。据说,林太夫人与张老姨太素来不合,陈承裘便在城内给老姨太买下一处房产,是清代普通民居,现址即在夏女士居住的地方,李厚威以原门牌号45号称之。
    陈承裘一般住螺洲郊区,进城便住在老姨太这里。老姨太的亲生子女陈宝璜等人自然跟着住45号。林太夫人的几个孩子,包括陈宝琛有没有在这里住过?李厚威说,这还是个谜。他又补充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陈宝琛一定不是在文儒坊出生,而且,即使后来住过,也是像做客那样。”
    而最早看到的两进大宅,李厚威称作47号的,却是在陈承裘逝世后盖的。这事却要从陈承裘二女儿陈芷芳说起。陈芷芳是老姨太所生,后来嫁给当时的台湾首富“板桥林”家林尔康。甲午海战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林家人毅然内迁,先是住到厦门,林尔康死后,陈芷芳回福州(杨桥巷,现杨桥路)居住。47号便是陈芷芳为孝敬母家花钱援建的,时间在1908年,陈承裘逝世20多年后的事情了。而陈芷芳的哥哥陈宝璜在监工建房过程中逝世。老房子背后的人物荣枯,足可令人为之一叹。
    至此,关于陈承裘故居之谜一目了然。说到底,文儒坊陈承裘故居——不管是45号还是47号,历来都是陈宝璜一支在居住,与同父异母的陈宝琛等人无涉。不过,有趣的是,林尔康、陈芷芳的儿子后来成了陈宝琛的女婿,女儿,则成了严复的媳妇。笔者在三坊七巷的历史与现实中钩沉,经常能发现这样的现象:福州几大人家,比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等子女后代,互有通姻,构成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
    陈承裘故居后话
    临结束采访,李厚威先生告诉我,还有两位名人,曾在文儒坊陈承裘故居住过。一位是被誉为“全闽第一绣手”的曾明(1887-1973),1952年到1955年曾在这里居住。曾明的刺绣作品曾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还有一位是曾明的堂叔,福州籍抗日爱国海军将领曾以鼎,也曾在此间居留。
    据李厚威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任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的曾以鼎便是从文儒坊陈承裘故居出发,赶赴长江抗日前线。这里有一关节所在,即陈宝璜之子陈懋节当时在曾以鼎手下担任军需官,而陈懋节的妻子是曾以鼎的堂侄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后,曾以鼎担任中央军委海军司令部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走进三坊七巷,不经意叩开一家古宅院的大门,背后都会有着动人的故事。老房子的故事,其实也是人的故事,他们也许辉煌腾达,也许失意彷徨,但经过岁月流逝,一切复归于平静。走出陈承裘故居,我回头望了一眼故居,只见门檐上野草丛生,随风飘动。这时,我不由想起刘禹锡咏乌衣巷的一句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斋闻涛语在 2004/07/29 10:09pm 第 3 次编辑]

                                    安泰河边寻旧踪
                                        □ 孤云
    “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之三:  
    安泰河边寻旧踪
    ——走进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故居

    公元1949年7月26日,福州解放前夕,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赶到福州,敦促年过90岁的一位老人到台湾。为说服老人,李宗仁称:“若拟乘飞机,即派专机,拟坐军舰,即派大舰。”老人摇头拒绝了。这位老人便是威名显赫的海军宿将萨镇冰。53年后,我们再次走进朱紫坊萨镇冰故居,寻访萨镇冰、萨师俊、萨本栋等萨氏名人的踪迹。
    萨家名人谱系
    朱紫坊26号,萨家大门正对安泰河,门上挂三块牌子,分别写着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故居,一派肃然。我在门口站立良久,才缓步走进萨宅。这一段时间来,每走进一处古宅前,心里便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进去之后会面对什么。古宅本身像一个谜,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辈也像一个谜,包括现在居住在里面的人们,也是一个谜,无数的谜等在那儿,一旦进去,就像走入历史的迷宫。唯有到了谜底揭开后,心里才会踏实,同时感到满足。

    我几乎是一步未曾停留地往里走去,想对整座宅院有整体的认识。一样的福州古民宅建筑风格——天井、花厅、披榭、大厅、房间、回廊,虽然经历岁月沧桑,依稀可辩当年规模。房屋格局朴素大方,视线开阔,让我想像不到的是它的大,一路左拐八弯,一进接着一进,好像怎么也走不到底。问了住在这里的萨氏后人,竟也说不清楚到底有多大,有的告诉我3400多平方米,有的却说2080多平方米(实际面积为后者)。
    最后一进小院落,一位老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她是我采访的第一位萨家人,现年87岁的孙坤桢老人。我当时怎么也看不出来她有那么大年纪,只见她手脚利索走进走出。我站在那里和她闲聊起来。一会儿,她儿子萨资旅从房间从出来。闲聊中,我方才大致明了萨家的人物谱系。
    萨氏先祖世居山西雁门(今山西代县),蒙古族,元英宗时赐姓萨。元代,先人到福建作官,自此扎根闽地,清代时已成福州名门望族,传到萨镇冰,是第十六世。萨镇冰故居并非萨镇冰出生地,这座房屋是他的族兄萨子安建于同治12年(1873年),萨子安因劳累过度死于次年。萨家子孙昌盛,萨子安生了11个儿子,孙坤桢的丈夫萨本锵、著名的物理学家萨本栋、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均是萨子安的直系后裔。萨本栋、萨师俊、萨本锵等人是堂兄弟,他们都是萨镇冰的侄孙。孙坤桢说:“我们叫萨镇冰叔公(叔祖父)。”(见附表)
    从辈分来讲,萨子安、萨镇冰同辈,接下来分别是君字辈、本字辈、资字辈。比如萨师俊、萨本栋、萨本锵、萨本辉均属本字辈,而孙坤桢老人的儿子萨资旅、萨本栋的儿子萨支唐均属资字辈。
    萨镇冰一生传奇
    我在纸上画了一张大致的平面图,精神烁然的孙坤桢老人和儿子萨资旅指着入门第一进右边花厅:“这便是当年萨镇冰住的地方,花厅的假山还在。”我回头从侧门走入花厅,背后追过来一位老年妇女,一直念叨着:“不要看了,没有了,没有了。”只见围墙下的假山残余部分还在,只是野草长得有一人高,旁边堆满杂物,临近大门一角的檐柱腐朽不堪,几欲倾塌。
    萨镇冰(1859-1952)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身历满清、民国,更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他与严复是同期留洋的福建船政学堂学生。期满回国后先后担任炮船大副、天津水师学堂教习、管带等职,1894年甲午海战,他以北洋水师副将身份英勇参战。战后,北洋水师遣散,萨镇冰回到福州。

    萨镇冰是萨子安的族弟,却为什么住到萨家呢?这里有一段逸闻。当年与萨镇冰同期留洋的还有一位后来官至总理南北洋水师兼广东水师提督的福州人叶祖珪(1852-1905)。叶祖珪与萨镇冰交情甚笃,后来由萨镇冰作媒,介绍萨子安最小的儿子萨君豫给叶祖珪的三女儿。采访萨君豫的儿子,闽侯六中退休教师萨本辉时,他告诉我:“因为这层关系,萨镇冰三次在福州都住到朱紫坊。”

    1896年,萨镇冰出任吴淞炮台总台官。1905年,他替代刚病逝叶祖珪,任总理南北洋水师兼广东水师提督。1911年10月,萨镇冰担任民国的海军大臣,1920年一度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职。1922年任福建省省长。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萨镇冰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终年94岁。
    萨镇冰一声清正廉直,光明磊落,做官有清誉,简朴务实,居家有声望,很得乡亲爱戴。著名作家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萨镇冰的学生和同事,他曾经评价:“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萨镇冰历任要职,却不曾用过一个亲戚,也厌恶亲友借他名声招摇。他任福建省长时,有位表弟想借他的名声获利,在自己开的算命店写一副对联:“现任省长表弟;古今星相名家。”横批是:“包汝显贵。”萨镇冰知道后很生气,在对联边添一联:“现任省长劣表弟;古今星相假名家。”横批:“谨防受骗。”1926年,萨镇冰卸省长职,适逢福州南港(今闽侯县南通镇)遭兵燹,萨镇冰以古稀之年,发动民众救灾,并筹集救灾款建房修路筑桥,至今为南通镇人民感念。
    在萨镇冰36岁的时候,他的夫人陈氏辞世,萨镇冰便将子女寄养岳家,鳏居终身。萨镇冰的儿子萨福均
    (1886-1955),早年曾留学美国,逝世前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参事室主任。萨福均的儿子萨本远,清华大学毕业,也留学美国并获博士学位,现居美国。
    中山舰舰长萨师俊
    在这栋大宅院里,还出了一位壮烈殉国的英雄人物萨师俊(1895-1938)。萨师俊是萨子安嫡孙,萨镇冰侄孙。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朱紫坊26号(原21号)生活的,后来就读于烟台海军学校。他是中国名舰“中山舰”最后一位舰长。说来巧合,中山舰正是萨师俊的叔祖父,时任满清海军大臣的萨镇冰于1910年向日本订造的。

    1938年中日武汉会战时,中山舰担负武昌一带的警戒任务。10月24日上午,中山舰遭遇日本轰炸机轮番俯冲投弹。在激烈战斗中,舰长萨师俊始终指挥若定、沉着应变,在腿被炸断、手臂受重伤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并振臂高呼“全舰员兵努力杀敌,誓与本舰共存亡。”15时50分,中山舰沉于武昌金口江底,萨师俊壮烈殉国,时年43岁。萨师俊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职务最高的中国海军军官和唯一的军舰舰长。
    1997年元月28日,一代名舰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现已修复完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外展出,而壮烈殉国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也将永远彪炳史册。
    一代奇才萨本栋

    孙坤桢老人指着那张简易平面图的第一进左侧位置,沉思片刻后说:“萨本栋原来住在这儿。”当我趁着暮色离开萨宅之前,我在孙坤桢老人所指的地方站立良久,却找不到这位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留下的踪迹。

    萨本栋(1902-1949)少年时在这里生活、上学,后来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次年被选派赴美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麻省伍斯德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和物理学,获得机电工程师及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7年,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萨本栋成为国立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厦门大学受到严重威胁。同年10月,厦大内迁到长汀地区。萨本栋在极少的经费条件下,苦心经营,终于使厦大成为当时东南一带著名大学。
    萨本辉说,萨本栋当年赴美治疗前还在故居休养过一段时间。萨本栋将自己全部精力献身给科学教育事业,以至积劳成疾。1948年底,萨本栋病情极端恶化,赶赴美国治疗。1949年1月31日因胃癌病逝于旧金山,年纪还不满47岁。萨本栋骨灰全部安葬在厦大校园,并建筑纪念馆,让后人永久纪念这位曾经为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奇才。
     
    萨先生是当代中国罕见的数学、物理、机电奇才,生平著作29种,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及美国等出版。他的两个儿子也成为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萨本辉告诉我,萨本栋之子萨支唐是著名华裔美籍科学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门三杰永彪史册,留下后人深情怀念,采访中,萨家后人提到叔祖辈和同辈兄弟们的事迹,总是充满真切的目光。门外安泰河沿榕荫遮蔽,水流缓缓。我想,历史也像这河:历经沧桑,延续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下面引用由吟风听月2004/07/29 11:31am 发表的内容:
    (www.fuzhou.org.cn/lyjt/images/310F.JPG)
    提供图片一幅^_^
    谢谢吟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7-2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走进福州老房子”系列(访谈)

    福州是省会~~~近在咫尺却一直未曾去过~~~~~~从清妹妹的贴增长不少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4-20 01:59 , Processed in 0.0790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