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0|回复: 14
收起左侧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狐狸在 2004/08/22 05:39pm 第 6 次编辑]



姓名:林徽因(1904年6月—1955年4月)
籍贯:福建闽候  
职业:建筑学家兼作家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小毛头时候的林徽因


姐妹们——林是最右边的那个


亭亭玉立的少女。


聪慧的女孩(林在数学和美术上都很有天赋!)



扎两条小辫的女孩


16岁时的她


16岁即随父遍游欧洲,这是在旅欧的船上和老外合影。



被引用最多的绝美照片。



和父亲林长民在一起。



踩高翘的快乐女孩。



在美国读大学时的学生证照片。



大学毕业照



结识梁思成先生(中为泰戈尔)
梁先生治学严谨,铁骨铮铮,是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学者。



结婚照——婚纱是徽因自己设计的


幸福的蜜月。



美丽的少妇。



初为人母。



一家四口。(这位婆婆,也就是梁启超的夫人,曾经反对过这门婚事。)




在自家小院里。



这张是病后不久。



孩子大了一点,母亲就老了一点。



在自家院子。



和梁先生一起考察中国古典建筑。



又是一张做母亲的。



人到中年,气质依旧。



大病之后,单薄的身子。



35岁之后,林徽因重病缠身,很多时间只能卧床。



病魔把她折磨得很瘦。



少年夫妻老来伴。(照片不太清楚)



病中和前来探望的人合影



老去的母亲和自己长大的女儿。


送女儿再冰参加南下工作团




一代才女安息之处
1951年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由梁思成设计墓碑。墓碑上的石刻花圈是林徽因为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而设计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狐狸在 2004/08/23 02:43am 第 4 次编辑]


          林徽因年表(1904-1955)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住宅。
     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为政知县候选,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他资助青年赴日留学的学生,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母游氏,生有子女七人。
   
     徽因父林长民(1876年生),字宗孟,为孝恂长子,1906年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早稻田大学,习政治法律;叔林天民(1887年生),字希实,早年亦留学日本,习电气工程;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后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谋;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珊。徽因之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
   
     1909年,迁居蔡官巷一宅院,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等居此,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
   
     1910年,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创办福州私立法政学堂,并任校长。
   
     1911年,祖母游氏因心脏病逝世于杭州。是年,武昌起义后,林长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为福建代表,任参议院秘书长。并与汤化龙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13日,正式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拥在日的梁启超为领袖,电其归国。10月27日,将“共和建设讨论会”、国民协会等团体合并,林长民参与组织民主党。
     是年,林长民住北京,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徽因与表姐妹们人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并侍奉祖父。
   
     1913年,林长民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何雪媛(1882年—1972年,林长民第二夫人,浙江嘉兴人)带妹妹麟趾(后夭折)去北平,住前王公厂旧居,徽因留沪。这一年,林长民与第三夫人程桂林(上海人)成婚,一说1912年。
   
     1914年,林长民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全家迁居北京。祖父林孝恂因胆石症病逝。这一年,二娘程桂林生妹燕玉。
   
     1915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桓(现在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任院长)。
   
     1916年4月,袁世凯称帝后,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道路,林长民仍留北京。5月,林长民去津,又同二娘程桂林回京。秋,举家由津返京。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这一年,林徽因与表姐们同人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同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恒。
   
     1917年,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惟徽因留京。后徽因同叔叔林天民至津寓自来水路,诸姑偕诸姊继至。林长民由宁归,独自回京。7月17日,因支持段棋瑞讨伐张勋复辟,林长民被任命为司法总长。8月,举家由津返京。11月15日,“安福系”崛起,林不再受重视,辞司法总长之职。
   
     1918年3月24日, 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徽因自信能编字画目录,及父归,阅之以为不适用,颇暗惭。但徽因料理家事,屡得其父褒奖。这一年,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同年,成立国际联合协会中国分会,林长民是发起人之一,任协会总干事,为国联事务常住欧伦。
   
     1919年,林长民任巴黎和会观察员,著书立说,抨击亲日派,反对日本承认德国在华权益。同年,二娘程桂林生弟暄。
   
     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3月,林长民赴瑞开国联会,由法去英,居阿门二十七号。7月,林徽因随父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9月回伦敦,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9月24日,徐志摩由美到英。10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1年8月,徽因随柏烈特全家赴英南海边避暑。林长民独居伦敦。9月14日, 租屋期满,因归期延至10月14日,徽因借住柏烈特家,林长民住他处。10月14日,徽因随父由英赴法,乘“波罗加”船归国。11、12月间,林长民、林徽因抵上海,梁启超派人接林徽因回北京,仍进培华女中读书,林长民暂居上海。
   
     1922年在培华女中读书。3月,徐志摩赴柏林,经金岳霖、吴经熊作证,与张幼仪离婚。春,林徽因、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但未定聘。9月,徐志摩乘船回国,10月15日抵达上海,不久北上来京,林、徐暂告不欢。是年,二娘程桂林生弟垣。
   
     1923年在培华女中读书。春,新月社在西单石虎胡同七号成立,林长民、林徽因等参加并祝贺。5月7日,梁思成带梁思永骑摩托车去追赶“国耻日”游行队伍,至南长街口被一大轿车将左腿撞断, 住协和医院。彼时林徽因到医院探望。7月出院后,终身留下残疾。
     是年,林长民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曹锟贿选总统时,他在沪参与反直运动。
     是年,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
     是年,林徽因毕业于培华女中,并考取半官费留学。
   
     1924年4月23日, 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文载:“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一时成为京城美谈。
     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林徽因、徐志摩等在东单三条协和小礼堂演出泰翁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演出前,林徽因饰一古装少女恋望“新月”,以示新月社组织的这场演出活动。泰戈尔在京期间,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前往拜会了溥仪、颜惠庆。
     6月,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同往美国留学,7月7日抵达绮色佳康奈尔大学。林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9月,结束康校暑期课程,林、梁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同月,梁思成母亲李惠仙病故。
     是年,“有几个月(林徽因、梁思成)在刀山剑树上过活。比城隍庙十五殿里画出来还可怕。思成后来忏悔了。”
   
     1925年在宾大学习。1月18日,林徽因与闻一多等在美参加“中华戏剧改进社”。 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通电张作霖,林长民受邀为“东北国民车”政务处长。12月24日,郭部兵败,林长民被流弹击中,死于沈阳西南新民屯,年49岁。
   
     1927年9月, 林徽因结束宾大学业,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半年。12月18日,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婚事“行文定礼”。
     1928年3月,结束舞美学业。3月21日,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结婚。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9月, 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为主任、教授。林徽因回福州探亲,受到父亲林长民创办的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同人欢迎和宴请。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8月, 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是年,张学良以奖金征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1930年秋,徐志摩到沈阳,劝林徽因回北平治病。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大夫建议到山上静养。
   
     1931年3月, 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
     9月, 梁思成、林徽因应朱启钤聘请,离开东大,到中国营造学社供职。梁任法式部主任,林为“校理”。秋,林徽因病愈下山。
     11月19日,林徽因在协和小礼堂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同日,徐志摩为听林徽因学术报告,乘机遇雨触济南党家庄开山身亡。
     11月22日,林徽因、梁思成得悉徐志摩坠亡,即以铁树、白花编制小花圈,梁思成随与金岳霖、张奚若赶到徐遇难处处理后事。同月,由林徽因等主持,在北平为徐志摩举行追悼活动。12月7日,发表散文《悼志摩》。
   
     1932年元旦、正月初一,分别两次致胡适信。 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养病。夏,林徽因、梁思成去卧佛寺、八大处等地考察古建筑,并发表《平郊建筑杂录》。7月至10月,作诗《莲灯》、《别丢掉》、《雨后天》。8月,子从诫生。意为纪念宋代建筑学家李诫。是年,在一次聚餐时林徽因结识美籍学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
   
     1933年,林徽因参加朱光潜、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每月集会一次,朗诵中外诗歌和散文。秋,林徽因与闻一多、余上沅、杨振声、叶公超等筹备并创办了《学文》月刊。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云冈石窟。10月7日,发表散文《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11月18日,发表诗《秋天,这秋天》。同月,林徽因请萧乾、沈从文到北总布胡同谈《蚕》的创作。12月,作诗《忆》。
   
     1934年1月, 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2月、5月,发表诗《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年初,为叶公超主编的《学文》月刊一卷二期设计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费正清夫妇、汉莫去山西汾阳、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9月5日,发表散文《窗子以外》。10月,林徽因、梁思成应浙江建设厅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之后又去浙南武义宣平镇和金华天宁寺做古建筑考察。
   
     1935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合著《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6月,发表诗《吊玮德》,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一、钟绿,二、吉公》。10月,作诗《灵感》、《城楼上》。11月19日,发表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冬,林徽因经常与费氏夫妇到郊外练习骑马。
   
     1936年1至11月, 发表诗《深笑》 、 《静院》、《风筝》、《记忆》、《无题》、《题剔空菩提叶》 、 《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冥思》、《空想外四章: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过杨柳》、《静坐》;散文《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三、文珍》。
     5月28日, 林徽因、梁思成等去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9月,担任《大公报》文艺作品征文评委。10月,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的宣言》中,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日救亡八项要求,林徽因为文艺界发起人之一,并在宣言上签名。是年,选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并为之作序。
   
     1937年1至7月,发表诗《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模影零篇:四、绣绣》。是年,任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编委。是年,林徽因、梁思成应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同时还到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7月, 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林徽因意外地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年代。7月12日,林徽因一行到代县,得知发生“卢沟桥事变”,于是匆匆返回北平。8月, 林徽因一家从天津乘船去烟台,又从济南乘火车经徐州、郑州、武汉南下,9月中旬抵长沙。 11月下旬,日机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不久,他们离开长沙,经常德、晃县、贵阳、镇宁、普安、曲靖到昆明。
   
     1938年1月, 林徽因一家住昆明翠湖前市长巡律街住宅,不久,莫宗江,陈明达、刘志平、刘敦桢也到昆明,经与中美庚款基金会联系,组建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
     是年,作诗《昆明即景:一、茶铺,二、小楼》。
   
     1939年初,因日机轰炸,林徽因一家搬至郊区龙泉镇麦地村。2月5日,发表散文《彼此》。6月28日,发表诗《除夕看花》。冬,梁思成、刘敦桢等去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地作古建筑考察,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
   
     1940年初冬,营造学社随史语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迁四川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不久,林徽因肺病复发,从此抱病卧床四年。
   
     1941年在李庄镇。春,三弟恒在对日作战中身亡。
   
     1942年在李庄镇。春,作诗《一天》。是年,梁思成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为写作《中国建筑史》抱病阅读二十四史,作资料准备。她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11月4日,费正清、陶孟和从重庆溯江而上,去李庄访问林徽因、梁思成。
   
      1944年在李庄镇。是年,作诗《十一月的小村》、《忧郁》、《哭三弟恒》。是年,费慰梅到李庄访问林徽因。
   
     1945年在李庄镇。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思成,徽因将不久于人世。
   
     1946年2月, 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住唐继尧后山祖居一座花园别墅,与张莫若、钱端升、金岳霖等旧友重聚。7月31目, 同西南联大教工由重庆乘机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10月,梁思成应聘赴美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11月24日,发表散文《一片阳光》。是年,作诗《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
   
     1947年夏,饱经欧战浸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林徽因,二人长谈七年来各自的经历。是年,作诗《给秋天》、《人生》、《展缓》、《病中杂诗·小诗(一)、小诗(二)、写给我的大姊、恶劣的心绪》。12月,做肾切除手术。
   
     1948年2月18日,作诗《我们的雄鸡》。2至5月,发表诗《空虚的薄暮》、《昆明即景》、《年青的歌》、《病中杂诗首》、《哭三弟恒》。11月, 国民党当局迫使北平高校南迁。 清华园展开反迁校斗争,林徽因说:“我们不做中国的‘白俄’。”
     是年,大军攻城前夕,张奚若带两名解放军到林徽因家,请梁、林划出保护古建筑目标,为此深感新政权对他们的信任。是年,叔林天民故。
   
     1949年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2月,为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春,送女儿再冰参加南下工作团。7月, 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
   
     1950年6月,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设计的国徽图案完成并在中南海怀仁堂评选,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清华小组设计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 是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是年,妹燕玉故。
   
      1951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 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 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
   
     1952年,梁思成、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关肇邺一起,经过认真推敲,反复研究,终于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5月,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是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是年,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江丰在美术家协会的报告上,对林徽因和清华小组挽救景泰蓝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54年6月,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秋,林徽因不抵郊外风寒,由清华园搬到城里去住。不久,因病情恶化住同仁医院。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病逝于同仁医院。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追悼会,遗体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参考资料:《林徽因传》
[ra]http://bio.fjnu.edu.cn/music/zwjd/32.mp3[/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2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这个贴子最后由紫狐狸在 2004/08/23 02:44am 第 3 次编辑]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和文学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同时代的胡适等大家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原名林微音,因三十年代有一男作家名林微音,为避免混淆,更名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其父林长民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外交家和思想开明的新事物探求者,曾任中国驻英国国际联盟主任——徽因便是在父亲1920年任上于英国结识徐志摩的。林长民官至黎元洪政府司法总长,后不幸死于军阀混战。当时林正与未婚夫梁思成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思成和徽因毕业于宾大,1928年3月二人举行婚礼,随即转道欧洲回国。
  
   一、毕生事业:建筑和文学
  
   30年代初,林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期间他们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中国建筑史》专著和有关建筑方面论文、序跋等二十余篇,如《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徽因很早就罹患肺结核,但为更好地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她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与夫婿和事业伙伴梁思成辗转于乡间,奔波于山西、河北、山东、浙江15省的古文物建筑作艰辛的考察,“不要忘了,她肺、肾俱损,可是在照片上我看见她趴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站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一座“经幢”侧的木架上;沈阳北陵、山西大同云冈,陕西跃县药王山药王庙、山东滋阳兴隆寺、河南洛阳龙门、北京香山,15省份200县2000座古建筑,她踏访大部;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工作艰苦而充满兴味,徽因与热爱的事业热爱的人一起总是生机勃勃地,感染着身边的人,难怪同事莫宗江会对这样的野外调查发出赞叹,“看上去弱不经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一生著述甚丰,涉及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不同题材,其代表作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一晚》,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再没有看过比《悼志摩》更好的怀人文字了,在对诗人人格的解释里其实不正说着自己类近的品质——纯净、认真、虔诚、善良、人性与不折不挠非坚持到底不可的理想主义;也再难看到《旅途中》这样文辞干净的诗了,“我卷起一个包袱走,过一个山坡子松”,真是要把一场人生都放在里面了。这两条路,如经纬来去,交互织着,“生命早描定它的式样”么?薄弱的身体加之无止的颠簸奔走劳顿与她争夺着时间,死亡呵,她已见了太多,友人的,亲人的,最后是自己的,医生也要大大惊讶了,她与疾病争夺了10年,正是这生命的最后争来的10年,使她为新中国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一切。生命己到秋天,红叶的火总要燃着的,哪怕流血般耗尽生命,也要去做,准又能挡住一个情愿。”(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生命记载了它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她是梁思成,莫宗江、朱畅中、汪国瑜、高庄等同志组成的清华国徽设计小组中惟一的女性,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定稿图案下的说明辞中林徽因写下了“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一行字,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召开并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梁、林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这个代表中国艺术高成就的国宝工艺就是在她的带领下,发现、发掘、设计、制作才在新中国不致失传而发展壮大的,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谁能相信这时的她已是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到肠而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的人呢;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设计,这也是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何向阳《怀念林徽因》)
  
   二、佳偶天成——事业同道和生活伴侣:梁思成
  
   由于徽因不止有才情,还有罕见的美貌与出众的气质,是以成为她同时代的许多才子、文化人景仰爱慕的女神,她是英年早逝的诗坛“新月派”盟主徐志摩与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的红颜知己,与徐、金二人有着超越世俗的伟大的终生友谊。但世人出于某种庸俗心理,对其夫婿、著名学者梁思成公却多有不公之辞,对他们夫妇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感情也多有歪曲和误解,实际上梁思成先生的才识智慧,其为人所显示的真正男子汉的胸襟气度,皆是凡夫俗子与心理阴暗者无法望其项背。
  
   梁、林二人的朋友、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女士在其著作《梁思成和林徽因》中文译本序中说:“美国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给我写信,说这本书带他们走进一个从来就不知道的中国,但这个故事的发展又使他们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理想和毅力十分感动,甚至有的朋友感动得流泪。这两位非凡的人物,他们生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历尽磨难,处处受到生存的威胁,但仍能坚持下去,为中国建筑研究作出伟大的贡献,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该书中史景迁所作《前言》也提到:“当我们细细地品味关于他们的故事的时候,从费慰梅向我们展现的那些感人而亲切的细节里,我们就会越发清晰地感受到这对坚强而又压抑的夫妻所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听见,他们那高朋满堂的起居室里夹杂着杯盘之声的欢笑,我们看到,他们那坚韧不拔的学术研究所逐渐破译的古代建筑典籍的含义,我们欣赏到,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着绘图笔游刃于同样优雅的中英两种文字的每一细节之间,我们还看到,已经消失的建筑重新在国人的意识之中获得他们恰当的位置,我们感受到,即使在羸病缠身的痛苦之中,他们那依然未泯的幽默和毅力。”“思成和徽因一道,乘火车、坐卡车、甚至驾骡车跋涉于人迹罕至的泥泞之中,直至最终我们一同攀缘在中国历史大厦的梁架之间,感受着我们手指间那精巧的木工和触手既得的奇迹,以及一种可能已经永远不可复得的艺术的精微。”
  
   假设一下,如果林徽因选择的人生伴侣不是梁思成先生,那我们或许还有“文学家”的林徽因,但多半不会再有作为“建筑学家”、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的林徽因。而梁思成选择“建筑”为终身事业,却是受徽因影响,据说徽因早年有一位伦敦学建筑的朋友,向她描述了建筑这个职业,徽因当即觉得这正是她所要的职业——一种将艺术创造和实际用途结合起来的事业。当她把这种想法告诉思成后,一向热爱绘画艺术的思成感到建筑正合他的心意,建筑遂成为二人共同的终身事业。梁林这一对天作佳偶,在二十世纪希望与彷徨并存、苦难与战乱不绝的中国,他们一起,留学美国,探求西方文化艺术;他们一起,风尘仆仆穿越半个中国,进行艰苦的古建筑考察,在战乱中拯救濒临失传的祖先留下的宝贵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一起,在日寇侵华年代抛却北京的家园流亡西南,颠簸的尘土与疾病的折磨,饥饿困顿,却始终不放弃理想和事业,不失面对生活的幽默与豁达;他们一起,为挽救北京故城与当权者进行无望的抗争。
  
     三、永不褪色的情谊—— 徽因与志摩
 
     林徽因是诗人徐志摩真正的“红颜知己”,窃以为她会是徐一生的最爱与最了解徐的人,从其《悼志摩》的深情文字中可见一斑。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终成眷属”?

     徐林初相识于风景如画的伦敦康桥——徐与林氏父女的结识,还缘于师尊梁启超的介绍,他首先与林长民成为知交。那年,徐24岁,而徽因只有16岁。当时徐在家乡不但已有妻张幼仪,还与之育有一子,但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崇尚爱、美和自由,他在这个才情飞逸的少女身上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比起这个飘落凡间的精灵,在诗人心中,他对妻、子的义务就变得轻如鸿毛了。

     可以想见,诗人燃烧般的激情,飞扬的文采,对于16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很难做到对此无动于衷。林长民发现二人之间的“苗头”,便断然决定带女儿回国,从而阻断林徐的交往。

     而在林氏父女回国之前,1921年初,徐在中国的父母便安排其妻子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她在1921年春抵达,他们搬进离剑桥大学六英里的一所租来的房子,他每天坐公共汽车到学院去上课和上图书馆。同期徐与林保持密集通信,他总是急切地等待林的来信并迅速回复。他的妻子又怀孕了。1921年秋他建议她做流产,并去了伦敦,从那里捎话来说他想离婚。在这以后张幼仪很快前往德国,她的第二个孩子在那里出世,但很快夭折。
     之后,徽因随父亲于当年10月回到中国,并被长辈安排与梁思成交往——之前他们已在1919年相识,时年她15岁,他18岁。而徐志摩,开始“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求离婚。
     徐志摩于1922年3月与张幼仪协议离婚。当他怀着一腔热望回北京再见到徽因时,佳人依旧,却意外已成为他一向敬重的恩师梁启超先生长公子思成的未婚妻,徐志摩的尴尬与失落可想而知!他不甘心地充当着一对热恋情侣的“电灯泡”,却被一纸字条“Lovers want to be alone.”拒于图书馆门外。
     关于林选择梁而非徐作为终身伴侣,我觉得与林本人的身世和徐的第一次婚姻有关。林长民先生正妻无子嗣,于是他娶了第二个妻子即徽因的母亲来给他生孩子。她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代相继夭折,徽因是唯一活下来的一个。
     1912年左右父亲从福建娶了第二房妾,她很快就接连生了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徽因和母亲的生活从此蒙上阴影。 父亲很爱徽因,而她的母亲却失宠了。母亲为此妒忌、抑郁。她那善感的女儿夹在中间,既同情母亲的痛苦失意,同时又爱着自己的父亲,而且明知道父亲也同样深爱着她。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徽因不可能无视徐志摩原配张幼仪的存在——在一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自己却要去取代她的位置。想起她多年痛苦失意的母亲,我认为这种处境是徽因无法接受的。

     于是,在徐尚未办清离婚手续之前,林选择思成,思成家学渊远,论才识、智慧、人品,均不逊色于徐志摩,性格则比热情洋溢、容易心血来潮的诗人更稳重,又有两家的世交渊源,徽因作这样的抉择,似乎并不出人意料。
     但徐志摩并没有就此失去徽因,在此后的岁月,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这是徽因写作生涯的开始,她写出了最早的一批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据梁思成说,她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奥斯卡·王尔德的浪漫派散文诗的译文:《夜莺和玫瑰》。
     二十年代初北京的文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尤其对于来访的西方文化使者表现得特别友好。徐志摩和徽因负责组织了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一次非常成功的音乐会,那是一位西方艺术家首次把西方著名的古典音乐节目带到中国古都来上演。他们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吉特拉》,并分别扮演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徐、林与泰戈尔被人并称为“岁寒三友”松竹梅;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回到康桥时那种心有灵犀、纵论诗文的感觉。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徽因的情感,这位天才的老人忍不住亲自为徐向林陈情,但林并没有改变决定。这之前的1923年5月,梁思成由于摩托车车祸,落下左腿行走不便的后遗症。在他躺在病床养伤期间,徽因每天下午都去陪伴他,同他说话,开玩笑或安慰他。
     可能是在此前后,梁启超先生写了一封长信给爱徒徐志摩,他熟知徐那放荡不羁的“野马”脾气的危险性,在这封长信里,梁启超谴责了徐志摩抛妻弃子的不负责任的作法,并提醒徐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徐志摩以一封充满感情的长信,回答了梁启超责骂他和妻子离婚的警告信:“我于茫茫人海访寻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陪伴诗哲离开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时,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那是1924年5月,徽因下月将与思成一起动身到美国,四年后才会回来。徐志摩则陪泰戈尔到了日本,回到中国后又卷入另一场爱情纠葛。
     林徽因最终与梁思成结缡,而徐志摩经过一番周折后,也娶陆小曼为妻。但二人还是相互关心和理解,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曾发表林徽因的诗作,而徐的一首《你去》的诗,据说是为林徽因而写,诗中洋溢着动人的温情挚爱,表现了他心底那份永不褪色的情谊。
     据徽因的堂弟林宣先生回忆,1931年,林徽因在香山养病,徐志摩常去看她,把她看作可以一诉衷肠的人。徐志摩每次上香山,家人都叫林宣作陪。林宣说,徐志摩去主要是为了“躲气”,“陆小曼生活奢侈浪漫,在上海搞得乌烟瘴气,弄得徐志摩心情很不好。他在北京城里有许多熟人,但没去,就是要上香山,并说‘我很不幸’,‘我只有到这里来了’他到香山跟我姐姐是叙旧,舒舒心气。他还说了很多陆小曼的不是。陆小曼也有优点嘛,他都不提。”林宣认为,徐志摩讲得有点夸张,且毫无自我反省之意,对此他甚有微词。
     林宣说,林徽因写诗常常在晚上,还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
     林宣讲:“每次陪徐志摩上山,我俩都住在香山的甘露旅馆。梁思成极尽东道主之谊,旅馆费都是他交代付的。每天我和徐志摩吃了早饭就去林徽因住处,中晚餐一起吃,夜里回来。”林徽因和徐志摩谈诗论艺时,林宣就在一旁看书。林宣先生用英语提起徐和林喜欢的作家:“拜伦、雪莱、勃朗宁……”他说林在香山读的书,有许多是由徐志摩挑选送去的。徐志摩在英国初识林徽因时,就常常为她买书送书,藉机往来,寄幽思之情。从这些书目和他俩的诗作比照看,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影响的同源性和相当明显的相互借鉴酬唱的印记。
     林宣说:“林徽因受徐志摩影响最大的是诗。他们的共同兴趣也较多。”二人有一种灵性上的和谐与共鸣。(陈宇:《解读林徽因》)
     1931年11月19日,35岁的徐志摩从上海飞往北京,以便第二天到北大上课。那天晚上他本应出席徽因为一些外国客人举行的艺术和建筑讲座的。她到机场去接他。飞机过时还不到,她等了又等。实际上飞机已在大雾中撞山坠毁,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当在北京的徽因得知这一噩耗,顿时不省人事……
     梁思成立刻赶赴济南,参与处理后事,并带回一块飞机残片,后被徽因悬于卧室,以寄托哀思。林徽因保存有两架飞机的两块残片,并且都是由梁思成取回的。一次即徐志摩出事时,另一次是抗战期间,林徽因当飞行员的胞弟林恒在对日空战中为国捐躯,梁思成参与后事处理带回的。两块残片都用黄绫扎着,一直保存在梁林家中。
     悲痛的林徽因给《北平晨报》写了《悼志摩》一文,长歌当哭、椎心泣血、不胜哀痛。此后,在给胡适的信中,林徽因剖析了自己跟徐志摩之间纯真的友情,在信中,她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触境伤情,林徽因再次陷入了感情的撞击不能自已,和着泪花和火车的轰鸣,她把不可名状的思绪倾泻到纸上: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暗的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暗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诗中真切地表现了对诗人的怀念和追忆。

     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文中热情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赞扬了他的一生处处充满诗意,爱、自由和美是诗人的灵魂,对世界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对诗歌的真诚是诗人的品格。她为诗人死后受到的不公正而鸣不平,呼唤良知和友爱,她献给徐志摩的不仅仅是一篇悼文,而是“一颗种子在石缝里砰然绽苞的声音,是灵魂被锯着的诗人的歌哭’’。
     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不是情人间的那种灵与性的疯狂,不是一般朋友间的那种随意和淡然,他俩之间的感情无法真正言明,既刻骨铭心,又不可捉摸,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人民网《浪漫诗人徐志摩和一代才女的第四种情感》)
     林徽因在数十年后也很真诚地向儿子倾诉了内心的蕴藏,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胡适曾说过:“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林徽因恰将这三者水乳交融成完整的一体,因而成为徐志摩眼中人生理想达到至美至善境界的女神化身。

     四、一生倾情——挚友金岳霖
  
   用“一生倾情”四字,来概括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对徽因深藏一生的挚爱真情,当是恰当的。一则流传甚广的逸事:在林去世多年后,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直到众人到齐,准备开宴时,他才淡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顿时,举座皆惊,唏嘘良久。
  
   金岳霖先生比徽因年长9岁,1914年毕业于清华,后留学美、英,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的人物。

   据费慰梅女士《梁思成和林徽因》,金岳霖先生最早是由好友徐志摩介绍走进梁林的生活圈子,他是深奥的形式逻辑方面的专家,高大瘦削、爱打网球,很矜持但又能说会道,熟识的人都叫他“老金”。老金很快成为梁林夫妇的好友和他们家的常客,此后甚至多年“逐林而居”——梁林夫妇住在哪儿,他也与他们毗邻而居。
  
   林洙女士曾回忆梁思成有一次与她谈到:“我们住在东总布胡同的时候,老金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的。我想了一夜该怎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难题也常去请教老金,甚至连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和回忆金岳霖》)
  
   此后的岁月,老金仍旧无私、坦诚地爱着徽因,但他并没有把她从她的家庭拉走的想法。思成和孩子们也都爱他、信任他,他实际上已经融入这个家庭。

   1938年七七事变以后,老金与梁林夫妇一同踏上逃亡西南之路,路途中他们被迫分离,老金写信给美国朋友费正清夫妇说:“我离开了梁家就跟丢了魂似的。”
   数月后,老金和梁林及其他好友在昆明重逢,他再次写信给费氏夫妇谈生活状况,提到徽因时他说:“她仍然是那么迷人、活泼、富于表情和光彩照人——我简直想不出更多的话来形容她。唯一的区别是她不再有很多机会滔滔不绝地讲话和笑,因为在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讲述和欢笑的。”
   老金与梁家共同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晚年的老金跟徽因与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梁氏后人以尊父之礼待之。
  
   80年代,陈钟英先生编辑林徽因文集,上门采访老金,陈先生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

   与陈钟英同去的陈的学生陈宇记述: “等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
     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
  
   传言谓林徽因“一个男人为她坠机身亡,一个男人为她终生不娶”。据《吴宓日记》,金早年曾和一位西洋女子同居,但未成婚。而据陈宇《解读林徽因》一文引林宣先生回忆,金岳霖在林徽因去世多年,感情平复以后,曾跟著名的资深女记者浦熙修论及婚嫁之事,原已准备结婚,岂料浦熙修突然发现得了不治之症,又受彭德怀冤案牵连,终使好事未果。
  
     但林徽因在老金心目中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位置,金老对于爱情的执着与理性,对朋友及其家庭的尊重维护,对友情的无限珍惜,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

      五、太太的客厅——学界灵魂人物
  
   在抗战前将近十年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家中,下午时常有茶会,来客均为当时平津一带学界、文艺界知名人物,学界中人多以北大、清华、燕京各校同仁为主,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有时也有学生。文艺界人士如徐志摩、杨振声、沈从文、萧乾、李健吾、冯至、朱光潜、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巴金等,均前后穿梭往来于梁家。大家亲切地称梁家的客厅为“太太的客厅”,当时“太太的客厅”名满京城,许多人均以一登“太太的客厅”为幸事。

   由于参与人物的广泛性,使之除了诗人文士的浪漫之外,又多了学者的风范,沙龙的內涵更显丰富而具有兼容性,这的确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和典雅气质的沙龙,而徽因无疑是沙龙的灵魂人物,她关于文艺的精辟见解和精彩阐述,时常语惊四座。传记作者李辉指出:“这样的氛围也许显得过于贵族化,这样的沙龙也许显得不合时宜。然而正是这样一群执着于文化创造、有着强烈个性色彩的文人,构成了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设想,如果沒有这样的沙龙,沒有这样一批文人,30年代的文化,必然显得单调而逊色许多。”
  
    
   可惜徽因“述而不作”,一生只留下六篇短篇小说,未免太少,但却是京派小说不可忽略的组成,京派作家代表人物萧乾说:“我甚至觉得她是京派的灵魂。”
  
   后来由于抗日的烽火,使得这样充满典雅艺术气息的文化沙龙飞灰烟灭,但正是这种浪漫的文化梦想支撑着梁林夫妇,即使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岁月,他们仍迷恋于中国古建筑研究,不畏艰辛地在荒山古庙勘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和研究成果。
  
   长沙轰炸时期,这些朋友仍时常聚首。徽因在1937年11月给费慰梅的信中说:“每天晚上我们就去找那些旧日的“星期六朋友”,到处串門。在空袭之前我们仍然常常聚餐,不在饭馆,而是在一个小炉子上欣賞我們自己的手艺,在那三间小屋里我们实际上什么都作,而过去那是要占用整整一栋北总布胡同三号的。我们交换着许多怀旧的笑声和叹息……”
         
   当年“太太的客厅”这些知交故旧,立志要用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国的过去、改造现在与创造未来,却在时代的纷纭中,一齐在各不相同的地方体验着最艰辛的中国历史与战乱动荡的生活,他们经历着各自的成长,成为彼此生命的见证。人会随着环境和生活处境的变迁,心境观念都逐渐地改变,昔日情深知交,未必日后再聚首仍能相知相惜。而徽因和她的朋友们,最终却发现彼此有着相同的坚持,以致于分散后的重聚,仍是那么激动人心,相知一如往昔,只是,比过往更多了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深刻体会,而“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同一回事……” 每每想到徽因与老金、沈从文、萧乾等人那种心灵契合的知音知交之情,在在令人神往。

      六、不如归去——质本洁来还洁去
  
   1955年4月1日晨,由于长期积劳,徽因病情恶化,在勇敢地与疾病顽强搏斗20年,从死神那里为自己多争到10年时间后,这位非凡的女性走完了她51年的生命历程,在同仁医院与世长辞。徽因追悼会上,挚友金岳霖上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谓对这位才女恰如其分的赞誉。有人为徽因的早逝惋惜,笔者却以为,徽因于1955年仙逝,适得其时,是上天对她的最后眷顾。
  
   徽因性情清高耿介,不通机变,50年代北京城扩建,拆城墙、拆牌楼,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向上呼吁却得不到支持,她忍无可忍将气出在亲人身上,骂梁思成“一个堂堂男子汉,保不住一堵墙”。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遇到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她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其保城墙不力。其实,在当时的情势下,就是有一打梁思成与吴晗也无济于事。50年代中国一切以苏联唯是,苏联专家要把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模式搬到天安门广场上来,这势必破坏北京古城建筑的传统美和整体美,徽因愤而责言:“自己专家的话不听,却去听外国的!”在当时,这是犯大忌的“反苏言论”。1955年徽因病重住进医院时,梁思成已受批判,为避免刺激,众人对徽因封锁了有关思成受批判的消息,但她从细微处察觉出来,当时徽因忧愤交加,甚至拒绝吃药。徽因如此的个性,倘若经历其后的反右、文革,会有怎样的命运,可想而知。天人般的徽因,又岂可为宵小之辈玷辱?她在举国卷入“政治风暴”前夕仙逝,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让你的一双慧目,再见人世间的丑恶血腥。
  
   有人批评徽因“高傲嚣张”,窃以为持此观点者,多少未能摆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徽因确与一些女性亲戚相处不谐,李健吾先生说徽因“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笔者以为,徽因才高于世,过从皆知识界精英,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无一不是他们各自学术领域的名流泰斗,而胡适、徐志摩、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人,也皆文艺大家。毋庸讳言,女性中鲜有此辈,才情多远逊于徽因,她们既不能和徽因在同一层面上对话,徽因又不知作谦和状与她们敷衍周旋,那么同性的误解、生分乃至嫉妒、怨忿,便可想而知。从中我所看到的,是徽因脱俗与不通世故的一面。
  
  斯人已逝,而徽因夺人的才情与美丽,她的高洁人格,她对事业的执着和献身精神,将长存于后人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下面引用由吟风听月2004/08/22 05:20pm 发表的内容: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z/poem/linhuiyin.htm#2
谢谢吟风兄的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4-8-2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放到最后来吧,要不然影响了阿紫的整体美^_^
    [iframe]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z/poem/linhuiyin.htm#2[/ifra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好PL哦~抄袭抄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阿紫好贴
    偶从头看到尾,看得都流泪了,倒不是感动,是眼睛太疲劳了:)
    林徽因年表那部分字体衬上背景的底色,看起来特别的不舒服,不知道别人有无这种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3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下面引用由一羁红尘2004/08/22 08:19pm 发表的内容:
    阿紫好贴
    偶从头看到尾,看得都流泪了,倒不是感动,是眼睛太疲劳了:)
    林徽因年表那部分字体衬上背景的底色,看起来特别的不舒服,不知道别人有无这种感觉。。。
    呵呵,偶再改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是我的偶像。以前接触她的作品是零零碎碎的,市面上也很少看到她的集子。第一次读到林的作品是林用尺棰的笔名发表在一九三一年《诗刊》上的《那一晚》,曾反复吟诵,欲罢不能。
    一直到九九年才在书店中发现林的儿子梁从诫为其母所编的《林徽因文集》分为《文学卷》和《建筑卷》,说不出当时心中的惊喜。现在仍然常常翻阅这两本集子。
    林的一生是基本是幸运的,她用自己的才情征服了当时的人(梁思成后来续娶的妻子林洙女士也极欣赏林徽因的才华,《林徽因文集》得已问世,也是林洙再三催促梁从诫),也征服了后来如我们一样的读者。有夫如梁思成,有知己如徐志摩、金岳霖,有一生不倦的文学、专业追求,林徽因在精神上至少是充实的。
    林徽因的逝世在学术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然而对她自身来说又是幸运的。这么一个风华绝代,追求完美的女子如果遭逢到后来的政治风暴,才真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阿紫辛苦了。让我们都得已再瞻仰一下徽因的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5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真是好帖,难得人间四月天,一代才女林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很希望阿紫多多来我们八闽发贴,
    此贴我点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下面引用由紫狐狸2004/08/23 02:41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偶再改改!
    恩,这下感觉好多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8-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汗~~~~~俺做的帖子感觉还不行,还不够美观的说。太谢谢清斋JJ的鼓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8-27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记一代才女林徽因)

    喜欢徽因,看到此帖真是欣喜!在《飞去的诗人》里,她说过一句话“算做一个过客在宇宙里,匆匆地经历那无愧的生坦然的死,这漂浮的旅程也就是一个——也就是一个美丽、美丽的梦。”
    徽因对许多人来说,真是一个“美丽的梦”,她的智慧与才情,令人叹服——
    伊与徐志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缘尽之后保留一份无瑕的友谊,非有智慧者不能做到。徐与陆小曼起口角后,坐飞机去北京听徽因的讲座,途中飞机失事……徽因在梁思成的陪伴下,赶到失事地点,捡起一块残骸留念;
    三十年代末徽因感情起波折,思成宁肯自己心碎,愿意成全徽因的恢弘气度最终使徽因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而金岳霖,把感情深深留在心底,这样的一份心意已完全超越了两情相悦……
    前人德也皎皎,风度却足使后人追忆。徽因徽因,魂无恙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23:40 , Processed in 0.1022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