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0|回复: 3
收起左侧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续篇之九——说《进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如下:
    [color=#0000ff]
      山青雨后路途滑,隐隐白墙问哪家?
      世外东风别样媚,杏林深处见袈裟。

      初见此作,便想及白居易有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虽同样写的是寺中春色,但白居易重在单纯的寻觅春色,作者则重在“世外”,借寻春抒尘外情怀。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更见常人情致——惜春,作者的诗则泠然有欲脱尘俗出去的逸趣。
      此作四句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奇出彩的地方,也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体清爽。但可贵之处也正在这里。无意于险中求,情致却在平浅中出,就像山间流水,随物赋形。
      再说说局部。起句“山青雨后路途滑”,若把“山青”换成“苔青”如何?这当中的味道就差了不少。虽然原作本就是“山青”,但从讨论诗写作的角度来看,觉得有必要说一说。说到诗的笔致,我常用疏密,这里也是如此。疏与密,既有文字面上的区别,也有意境上的区别。从字面上来说,密笔往往遣字纤工,意象密集。疏笔则相反,不求字工,有时甚至看起来颇为粗浅。于意境上来说,则需深一层体会,意境当然也由文字表现,但因其潜于文字的内里,需先有通篇把握才可进一步深究到意绪的走向,也包括意境的疏与密。从意境的角度来说,疏与密即宏与纤,疏者则宏,密者则纤。举个例子,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起头两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字面上来说,李诗大多以疏见长,杜甫则时见密字。至如这首《月下独酌》也是其典型的文字风格,疏落不拘,洒然而来。但于意境而言,“花间”两句是密笔,“举杯”两句疏笔。其中的分别就在于诗人运其诗思的宏与纤。诗思飘洒、举重若轻者为宏,诗思凝止、举轻若重者为纤。
      再说回“山青”与“苔青”,言“山青”,首先视界宏阔,再者“路途滑”便可作臆测语,因逢雨后望山感而有所思,起为兴笔。若为“苔青”,视界凝止,只能作赋笔来用,诗思也随之窄促,与“隐隐白墙”便不能匹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续篇之九——说《进山》

    专业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续篇之九——说《进山》

    虫子论得好!
    凝月管见:"问"还要再练,"媚"与袈裟所需的意境有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不砸人网友佳作集》续篇之九——说《进山》

    还是要说画面。光看画面,不从已有的观念来读诗,则红色的杏林中,若隐若现着黄色的袈裟,色彩应该是比较协调、且不呆板的。既然如此,“媚”与僧人,当可和平相处。不知凝月兄同意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0 18:27 , Processed in 0.0748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