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七月在野
收起左侧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七月在野2005/05/31 06:02pm 发表的内容:
平山堂是大大有名,但是据此判断还有点疑问:扬州是不是真有“平山”这个山或地名?
当然有“平山”这个地方哦。
1、扬州郊区有“平山乡平山村”;平山堂取名自““远山来与此堂平”,位于平山村,现称平山堂路,在佛教庙宇“大明寺”景区之内,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
2、扬州郊区平山茶场所产的”平山绿茶“也是蛮好喝的~~
3、“扬州平山养殖场四号汉墓,木棺内底板上,用大泉五十铜钱整齐地满铺一层,每横排15枚,共63排,合击45枚。这种现象,是否具有特殊意义,尚难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独坐幽篁2005/06/01 09:11am 发表的内容:
当然有“平山”这个地方哦。
1、扬州郊区有“平山乡平山村”;平山堂取名自““远山来与此堂平”,位于平山村,现称平山堂路,在佛教庙宇“大明寺”景区之内,是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
2、扬州郊区平山茶场 ...
哦,我那天以为“平山乡平山村”、“平山绿茶”都是从“平山堂”来的呢。
浮生六记后面几卷反复提到“平山”:
“至明年壬戌八月,接芸书曰:‘病体全廖,惟寄食于非亲非友之家,终觉非久长之策了,愿亦来邗,一睹平山之胜。’”
“时已十月,平山凄冷,期以春游。”
这个时候沈复在扬州,所以丹是对的,“平山”确指“扬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七月在野2005/06/01 09:29am 发表的内容:
“至明年壬戌八月,接芸书曰:‘病体全廖,惟寄食于非亲非友之家,终觉非久长之策了,愿亦来邗,一睹平山之胜。
赫赫,这句是说到丹家里去了呢,说说“邗”吧。
“邗”这个字很多人不认得或读不准。丹老家便在扬州邗(hán)江区乡下一个僻静幽美的所在。至于“邗”,引“志”以说明:))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邗沟
                  作者:陈紫玲 编辑

--------------------------------------------------------------------------------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绿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那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邦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日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

    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井用。北宋,在邓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这个贴子最后由七月在野在 2005/06/01 11:38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卷帘人2005/05/31 05:56pm 发表的内容:
赫赫!别!那就焚琴煮鹤了。。。。。
   我想说一点,憨园也不象你说的那样不堪。她的生活状态和芸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角度和思维,让她一心一意配合芸的妙想似乎有些不公平吧。她有自己的角度和选择,自己 ...
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隐情,我那天说过“盟妓”只是说的出口的理由,请注意几个细节。
1、翁姑的说词并不一致,姑要严厉得多甚至以“首逆”相威胁。
2、芸、憨相识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即即沈复从粤东回来的第二年。头一年他们刚刚从萧爽楼被“接”回家,而沈复说:“余自粤东归来,馆青浦两载,无快游可述。”,说明沈复当时并不在苏州或者不是常年在家。
3、“芸素有血疾,以其弟克昌出亡不返。母金氏复念子病没,悲伤过甚所致,自识憨园,年余未发,余方幸其得良药。”根据“年余未发”大致可以判断“憨为有力者夺去”在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左右。
4、他们被“赶出家门”到达扬州的时间是“时庚申之腊二十五日”,即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这距离“盟妓”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5、“不数年而逋负曰增,物议日起,老亲又以盟妓一端,憎恶日甚,余则调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为什么“盟妓”这件事情反复在提?这段时间,即1797年到1780年这两年,沈复一直在苏州开画铺,其间又发生了什么?
6、沈复叙述事情的时候总是“摞”起来说,其实两件事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比如芸第一次“受责于翁”是在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而芸给公公“物色”“居服役之人”是在五年之后,再次“受责”又过了两年了。这几件事情连在一起叙述,很容易让人“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无尘秋水2005/06/01 09:04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茶儿,按照你的方法转换过来了,谢谢:)
这叫谢俺呀?又揭俺马甲,打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七月在野2005/06/01 10:12am 发表的内容:
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隐情,我那天说过“盟妓”只是说的出口的理由,请注意几个细节。
1、翁姑的说词并不一致,姑要严厉得多甚至以“首逆”相威胁。
2、芸、憨相识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即即沈复从粤东回 ...
   恩,沈复好象是意识流的先驱,所以事情摞起来说,赫赫。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类似的事情会在一起想起来。不见得是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
   你这个年表的梳理很重要的。
   芸第一次受公公责备,我没有记错的话,是因为书信的问题,公公在外游宦,因为芸善文墨,所以要她代笔写家信给他,但因家庭闲言,婆婆认为芸代笔时转述不当,就不要她写了,而公公则认为是芸不屑代笔,所以起了责难。其实也是在公婆间两难,不过这次只是一时生气,后来好了。不象后来一次,因为触到了公婆的夫妻关系,所以那么难堪和敏感。但从第一次的责难,可以看到公婆的性格。一个武断刚愎,一个多疑狭隘。
  手边无书,全凭记忆,这次回武汉看到书再细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卷帘人2005/06/01 02:36pm 发表的内容:
恩,沈复好象是意识流的先驱,所以事情摞起来说,赫赫。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类似的事情会在一起想起来。不见得是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
   你这个年表的梳理很重要的。
   芸第一次受公公责备,我没有记错的话,是 ...
你记得很准。这一年还有一个细节,沈复他们离家去扬州“逃难”时他们的女儿青君十四岁。《浮生六记》中提到年岁通常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虚岁,那么青君当出生在1787年前后。同样计算,他们的儿子逢森当出生在1789年前后。即从“事发”的1785年至为“翁”“谋妾”他们关系转暖的1790年,芸是在“怀孕生产”期间,所以一些“小节”是容易被这些“大事”化解的。
“述事不当”我是相信的,芸大概不太会说话。比如“捐”“珠花”一节,芸曰:“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这句话说得很不中听。本来是件好事,但是“何贵焉?”“阳气全克矣”是会“伤害”到其它人的。“珠花”来自“纳采”,很可能出自婆婆之手,“何贵焉?”是嫌弃还是什么?现在这“珠花”是要给新人的,“阳气全克矣”至少听起来不吉利吧。
再说信,赫赫,有点绕口:“翁令代笔,姑不令代笔,从姑也。”在翁姑的夹缝中,芸的“策略”是“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这是很“理性”的策略。既然其中有“委曲”而沈复又“欲为婉剖”大概是有能够说得出口的理由。在这样的时候,儿子和媳妇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儿子通常紧张一些,这件事情比起后面的诸多事情来说应该是“小事”,但是是“家庭矛盾”的开始,所以沈复记得并记录了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先谢过~~月光酒斟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13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真真好句!初不识一字后渐通吟咏的芸真是素心聪慧~~

曾大义凛然责芸将王二姑采石戏为“猴力”的言辞是不厚道的,但三白亦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措辞:为了调“初缄默”的芸,他形容为“如蟋蟀之用纤草”;讽芸爱吃而三白初不爱吃的腐乳、卤瓜,他用了“狗”与“蜣螂”“食粪”、“团粪””的类比;船女素云因“茫然”于“射覆”之令,被三白譬为“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赫赫,莫非只是文人的尖酸刻薄么?唉,所谓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3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

下面引用由joy2005/06/13 12:38pm 发表的内容: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真真好句!初不识一字后渐通吟咏的芸真是素心聪慧~~
曾大义凛然责芸将王二姑采石戏为“猴力”的言辞是不厚道的,但三白亦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措辞:为了调“初缄默”的芸,他形容为“ ...
“初缄默”的芸开始是在小心的学习做一个妻子特别是小心地学习做一个儿媳,她心里是有“成见”的,也是有可努力的方向的。但是这种努力是沈复所否定的,他也许更需要一个“朋友”或者说一个“玩伴”,这种“需求”使芸的角色变得非常“不典型”,同时失去了标准,她只有靠“听余议论”来“学习”了。
夫妻之间开始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是最常见的了。这是一段饭桌上的对话,腐乳、虾卤瓜,“此二物余平生所最恶者”,评价起来自然是“动物齐上阵”了,毫不留情。芸的“发议”也是“针锋相对”,而在沈复看来很可能觉得是“调教”的“阶段性成果”,心里应该是高兴的,故而记之为“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00:43 , Processed in 0.0724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