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6|回复: 10
收起左侧

胡思乱想数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3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思乱想数章

(一)
对诗歌的把握,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在于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意识。如果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只余下一堆诗的残骸,再把残骸拼起来,无论如何逼真本来面目,诗,其实已经不存在了。理论的知识是需要的,但面面俱到却未必是好事。理论与技巧在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有的人则不免会被渐渐磨去“诗的直觉”这个与生俱来最灵敏的感知末梢。直觉意识或许就像佛乘中说的“顿悟”,它不倚傍任何东西,只是一种灵光,乍现之下,对语言背后的真实就有一个入里的把握。去除了镜花水月的迷障,没有技术嘈杂的起哄声,经过语言这道关卡之后,让直觉带进一个又不需要语言的境地,那里显现出来的或许正是“菩提”--诗的真实、语言的真实、人之情感的真实。所以又可以说,这种直觉其实是源自语言自身的自觉。
(二)
《诗经》结集的结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歌有了文字的外衣。至于后人看着看着,反而渐渐只看到文字,却听不到文字背后的歌了。文字的美学从《诗经》以后变得越发重要,以至后来的诗话词话、甚至是有系统的论述也渐渐从中分支出来,自成系统。诗歌理论逐渐丰富、成熟的结果,使得各种名目的说法叠床架屋,满目纷纷然。人们逐渐忘了《诗经》之前的诗的意义所在,或者是有意识地要忘了它。而这背后的歌,其实就是杨义所说的“事物的本源”。蒙蔽了本源,要再进一步解读已经就没有意义了,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别裁。
(三)
我在《让文字自满》一文中曾说:首先得让文字自己说话,然后才轮到受者说话。而受者往往忍不住自己先来说,以自己的方式先去“验证”文字里面存在意义,这就已经破坏了文字中可能存在的完满状态了。不论是作诗还是读诗,或者是别的文字,都应尽量在不破坏文字这种“完满”状态的前提下,再作深入。这颇与现代诗学上的“语言自动化”理论相近。这个理论提倡让语言在自身的环境里存在并显现其意义,而不需外力干涉,即所谓的“自动化”。
(四)
所谓“解读”,在次序上应该是先“读”后“解”,反过来则不免有些主观先验了。以一种客观的姿态看文字,让文字带人进入它的世界,而不是让人把文字带入自己所需要、所熟悉的那个世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是陌生的,任何一次解读都把语言当作陌生的对象,在程序上自然是要让对方自我介绍完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交谈。将语言陌生化是解读者的责任,将陌生化的语言还原到其本来意义--我们凭着直觉就能掌握到的意义--又熟悉化,是语言自身具有的功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使用这种功能而已。
或者有人会说,如果我们仅仅是使用它的这种功能,那语言意义系统何以得到进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语言意义系统的进化,其功劳来自于诗人,而非其他使用语言的人。诗人对语言的创造性工作,其实就是再现语言本身所要呈现的那些事物的本来面目。语言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其他的任何东西,而是作者向读者传达意义、对自己再现事物本质。诗人与其他使用语言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诗人往往能真实、准确地再现事物的本质,其他的人则只是在这个基础重复利用由诗人已经“创造”出来的语言“再现”的能力。语言意义系统的进化正是诗人这种“创造”工作的结果。是事物本身的环境、意义使得语言的表达有了进化的可能。
举个例子,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就本质来说,只是再现大漠这个环境下特有的奇异现象。经诗人“忠实”的再现之后,“直”字的意义得到进化--不仅仅是那缕烟很直,且表示大漠在某一时刻,空气静息,四周空旷无物的景象;“圆”字--不仅仅只是那个落日很圆,且表示西斜的夕阳经大漠气层折射之后,显得比别处的更大,大得有点出奇。这些也是读者能够从中“读”出的“进化”了的意义。当然,这种进化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上下环境的协作中完成的。语言意义系统的进化、或者说丰富,就是这样经诗人所见所感而“忠实”再现之后的“意外”结果,正因有点让人“意外”,所以其中也就含了诗人的“创造”。归根结底,我们对语言所要做的就是忠实使用它的功能,让它在自己的环境中活着,仅此而已。倘若更有幸具备诗人的能力,那也就能顺便为语言的进化做点贡献。
(五)
无论从作诗还是读诗的角度,强调诗语言的自觉性其实也就是诗语言的净化。另一方面,也不是说用典就不好,只是要有所节制,且能点化。过于密集的意象容易趋于两种结果:一是晦,一是腐。晦,在某种程度上还不算缺点;腐,却是要不得的。然而“腐”又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腐”在表面上往往给人“雅”的感觉,雅的对面是“俗”,“腐”其实也是一种“俗”,只是隐藏较深的一种而已。对诗语言的净化,着重在避免“腐”。“腐”与“雅”只有一纸之隔,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典,有复合型与单构型两种。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复合型的典有个显著特点:其本身就蕴含多种因素,比如有人,有事,有物,甚至有故事情节。而单色型的则仅是其中一种,更不要说情节了。复合型的典给语言的再利用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点化之工往往是在复合型上,即重在其中一点,或者是局部,加以提炼再用。单构型的由于所传达的意象单薄,没有回旋余地,容易变成“死用”,而非点化。在这一点上,用典就尽量选择复合型的。由于语言自身的能动性,有时作者主观上并非有意用典,然而其意象却能贴合,这是无心之柳,往往能出彩。净化也可能走上岐途,就是流于粗疏浅薄。诗的语言毕竟非日常口语,在忠实于语言再现功能的前提下,把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集中运用,或是凝而成诗眼,或是敷而成篇章。
这个就不排版了,实在有点麻烦。可能是我没掌握到技巧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3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楼主是个对诗有独到的思考的人,精细的剖析了好多关于诗的学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3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关于诗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曾经看了里尔克的《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感触颇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6-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下面引用由门虫2005/06/03 01:34am 发表的内容:
    胡思乱想数章
    (一)
    对诗歌的把握,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在于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意识。如果经过一番解释之后,只余下一堆诗的残骸,再把残骸拼起来,无论如何逼真本来面目,诗,其实已经不存在了。理论的知识是 ...
    看的眼晕,一早还没吃到水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赞成,支持,阅过,学习了~~敬上月光酒,敬上满满的佩服~~~~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严重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6-8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下面引用由野草2005/06/07 01:40pm 发表的内容:
    严重支持!!!
    呵呵,欢迎野草来水乡,倒茶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8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独到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9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对诗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赞三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9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建议楼主各章以文字标题 。如(一)直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思乱想数章

    虫子在诗词的领悟上一直让凝月佩服!
    自认识虫子以来,虫子都有独立的思考和出新的文字,在青年人中有这样的思维的人,实在不多见。
    虫子是真正精读诗词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5 20:44 , Processed in 0.0812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