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卷帘人
收起左侧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4-15 08:35
  • 签到天数: 46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5-6-22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卷帘人2005/06/22 05:52pm 发表的内容:
    嘿嘿,没见出马啊
    没你这句话,我不敢下手哇,省得又帮错了^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2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哦,本来就是一篇的,我给夜饮东坡看,他嫌长,我估计大家也嫌长,就分成五个,都无所谓的啊。
       嘿嘿,原来还在等我发话。。。。该出手时就出手啊!我相信你的审美!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2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旧体诗词除了有她自身的“体质”内因外,她的“晕倒”,她的“僵死”是遭到过一记“闷棍”。
    不可否认,那是对现代化的渴望和追求,急切地要发出“我们现代的声音”。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说,“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从而“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而学韩学苏,“即使做得像,也是唐宋时代的声音,韩愈苏轼的声音,而不是我们现代的声音。”就这样,粗暴地割裂和背离了文化传统,把“唐宋时代的声音”淹没在现代印刷机器的轰鸣之中。传统轰然倒地,“经典”的唐诗宋词成为了“土”和“俗”,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白话文,如胡适在他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里预料的那样“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文学必用之利器。”于是我们“现代化”了,于是我们听不到“远古的杂音”了,可以一门心思奔向前方了,没有什么值得敬畏,也没有什么可以自豪和骄傲的。
    这些还是次要的,语言,当语言被改变的时候,——“他的影响和结果,我们现在很难预先计算”,胡适“计算”不出来,谁又能计算的出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早几年看过一本书《妈妈的舌头》,作者忘了,内容也有些模糊,但是里面有句话我还记得,“英语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大约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性”。作者马上说,这么讲会得罪两类人,一是英语学得很好的人,他们可以理解成“没什么了不起的”;另一类是怎么都学不好的,他们可以理解成“笨”。
    我的英语学得不好,但是我不生气,我知道自己不笨,大概我只是对英语缺乏“想象力”吧。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英文的短文,说一个印第安小孩被要求学习英文,当学到duck的时候他非常奇怪,为什么是duck?鸭子在印第安语里面大概是“粉红的脚掌”(这也有点奇怪,赫赫。)但是至少那嘎嘎叫的东西听起来,看起来,摸起来都不像duck。
    妈妈的舌头---mother tongue---母语。去年看《思考中医》,最有感触的不是中医本身,而是通过刘力红对“经典”的解读中所展现出来的,“汉语”里面深刻的“人文禀性”。
    上两个月看耿占春的《回忆与话语之乡》所遭遇的通过“姥姥的舌头”唱出的童谣,其震撼力不亚于读到了三千年前的《诗经》。语言最初的力量不是来自别处,也不是来自文学诗歌,而是来自“姥姥”的歌谣,那些歌谣伴着我们入梦,而那些歌谣本身也是一个神奇的梦境。
    我也给抗抗念:“芝麻秆,顶花碗,花碗破,狗拉磨,鸡打水,猫烧锅,老鼠上去捏窝窝。”幻境来自于一只打破的花碗,现实的世界消失了,动物们扮演着人的角色,猫、狗、鸡、老鼠,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儿童有自己的语境,小时候我们有一首“骂人”的童谣:“姓某的,开某花,某鼻子,某眼睛,某嘴巴。”这里的“某”可以是任何“姓”,如果姓黄那便是:“姓黄的,开黄花,黄鼻子,黄眼睛,黄嘴巴。”如果我不说,一个成年人怎么也看不出来这是在“骂”那个“姓黄的”,但是小时候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唱出这样的句子的时候,顿时觉得“奇耻大辱”,拼了命去打那些“骂”他的人绝对属于“正当防卫”。
    带抗抗出去散步,经常也听到一些“现代童谣”,有一个记得很清楚,也是一群小孩在“骂”一个小孩。“星期三的早上雾茫茫,我和某某抢银行。我抢金,他抢银,不知道谁打了110。我从后门跑走了,他被警察抓走了。我在家里吃冰棍,他在牢里挨电棍,我的冰棍吃玩了,他的小命完完了。”
    我还听到过一个小学生念的“诗”,他是我同事的孩子,这样的“诗”有很多,我只记得这一首:“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这些“童谣”或者“诗”我都能听懂,不知道是什么心情,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语境”大概也就失去了童年。《消逝的童年》是前年看过的书,她没有涉及到这个“消逝的语言”,感叹的是一个14岁的或者更小的孩子,穿着暴露的衣服,站在T形台上,站在闪光灯里,展现着“流行”,卖弄着“性感”。
    汉语,优雅的汉语,不再出现在我们的嘴上,能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能出现在我们的思想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这个贴子最后由七月在野在 2005/06/23 05:17pm 第 1 次编辑]

    我很少看电视,上次去红安有机会看看,翻到凤凰卫视有个兄弟在讲“文学的粗鄙化”问题。大概意思是“粗鄙”是正常的,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但是“粗鄙化”就要不得了。这个人演讲的水平不高,大概是太忧心忡忡,痛心疾首了吧。他花了很长时间辩解“虚伪”和“假”的区别,听起来好像还受了不少委屈,包括知识界的许多人都攻击高雅为虚伪,也许你的老师的“附庸高雅”也是那让演讲者心忧、心痛的一伙的吧。
    前几天买了一本舒婷编的《影响了我的二百首诗》,其实早就看到有卖,只是翻了翻,没买。我挺烦这样的书名的,有点娇清(武汉话说是“者不过”),但是当我再次端详着本书的时候,压在书名下面淡黄色的几个字让我立即决定买下了他,这是用隶书书写的五个字---“优雅的汉语”。
    记不清为什么在论坛里讲给抗抗听音乐事情了。我说抗抗差不多把该听的音乐都听了,还附带了一句,交响乐除外。清音说“养孩子这么讲究呀。”这不全是“讲究”,我觉得是一个“识好歹”的过程,当我们有了“好”的概念的时候,才能区分什么是“歹”。
    优雅、高雅和粗俗、粗鄙相对,各占一块地盘,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但是当优雅、高雅被打倒了,被否定了,被带上了比粗俗、粗鄙还要可怕的“虚伪”的帽子的时候,社会很自然就是自然的朝着“真实”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一种被称为“化”的趋势。而当我们更加可怜的“不识好歹”的时候,“粗鄙”不仅具有了“理论基础”,还具备了“实践方向”。
    帽子,还记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萨宾娜的那顶帽子么?“这顶帽子是一条河床,每一次萨宾娜走过都看到另一条河流,语义的河流:每一次,同一事物都展示出新的含义,尽管原有意义会与之反响共鸣(象回声,象回声的反复激荡),与新的含义混为一体。每一次新的经验都会产生共鸣,增添着浑然回声的和谐。”
    我觉得这顶帽子是“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象征。类似于《格调》这样的书的“流行”是对“粗俗生活”的否定,类似于唐诗宋词这样的韵文的“醒转”是对“粗鄙文学”的否定。“自由人”有追求高雅、高贵、高尚的自由,有用“优雅的汉语”表达自由,即使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一无所知,即使他们没有任何的历史责任感,即使他们确实是在附庸风雅,也由着他们去吧,他们有这个自由,不是吗?
    “在这样的年代,读诗便是好,写诗更是好。”让他们高雅地附庸风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忙,没有看见竟然高高挂起来了,先多谢吟风大哥。辛苦了!喝茶!
       七月的回帖,应该单独发出来点精,目不暇接,句句打中我心,我没来得及回,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的篇幅不长,但涉及的重要关节太多,很多话看似闲闲,实则太重大了。我要慢慢思考,再慢慢说。
       又慢慢看了一遍,也慢慢说说我看了七月的回帖以后想说的话。
       首先,说说英语。
       我是英语系的教师,而且教口译,在一般中国人当中,算是英语非常娴熟的了。反而,我也许更能证明七月对“妈妈的舌头”的观点是千真万确的。特别到了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这个层次,母语和非母语的区别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篇英语的报刊或杂志文章的语言是好的,简洁的或准确的;但我不能充分体察出英语文学和诗的微妙意境。意思是知道,但是,对英语文学的鉴赏,要说能象玩味唐诗宋词那样有把握,是几乎不可能的,打个比方吧,就好象很多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鉴赏那样,他们认为《红楼梦》和《家》是一类文学作品,都讲大家庭里表兄美的恋爱。偏差就有可能有这么大。
       中国人学英语专业的,没有我这种体会的,主要有两种人。
       一种人是对文学,对诗,完全不感兴趣。他对英语的兴趣,只在日常用语或财经,政治和其他非文学用语的层面,也许他就会认为英语是非常容易上手,也非常容易学的。甚至比中文容易把握。其实这个层面的英语,实在是很容易学好。
       还有一种人,就是他的中文本没有达到微妙的文学鉴赏的程度,就没有那种对比的感觉。他进大学后,在英语语言文学系,从荷马史诗的传统开始学,英国文学,贝奥武甫,英雄双韵体,乔叟,莎士比亚一路下来,他顾盼得意了,觉得自己英语文学鉴赏很好了。其实他是没有对比,因为他的母语,还没开始文学鉴赏,就没有学下去了(我的同学大多如此,我们进大学后,中文就只有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如果自己没有兴趣,是不可能提高的。)
      学贯中西的大家不是没有,但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必定不是等同的。也许林语堂是一个较好的例子。但其实,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他的文字虽漂亮,都嫌浅了,当然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我对中文,对英语,都充满了敬畏,那是对美的敬畏。而后者,我知道,那不是流在我血液中的,所以我必定不能从情感和气息上把握,这是一定的。
      累了,喝茶,呆会接着和七月交流白话文运动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先说关于高雅和虚伪的问题吧。
       七月说的那个“者不过”,大概可以代表一般人对高雅的看法。嘿嘿,我还听过更过分的说法,“者得乓腥”。七月,你能想象这个词么,“乓”,是冒出气味的意思,赫赫。

      什么是雅,雅就是经典。而经典,不是生成的,而是一系列的力量把它推到这个位子的。这些力量是很复杂的,包括意识形态,包括权威评论家的美学倾向。从国际意义上来说,还包括国与国之间力量的对比,不要说这与人们对文学的接受无关。
       以色列学者左哈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文学系统,都是由不断争夺中心位置的种种不同类别的小文学系统构成的。分类的方式也很多,比如说,可分为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等等。哪种文学系统能在整个多元系统中占中心地位,哪些处于边缘地位,都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决定的。总的来说,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很多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在有些时期,翻译文学特别兴盛,为什么在有些时期,新诗特别兴盛,等等。在社会激变的时候,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的变动也快;而在长期承平的岁月,某种文学系统就可能长期安稳地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没有外力来推动它,只有审美的疲倦,才会使其缓缓淘汰。
      我个人觉得,旧体诗词,从中国文学的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跌落到边缘,就是样两种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承平岁月中,它处于中心的地位,由于审美的疲惫,能表达的新鲜感和陌生渐渐衰退;而一遇到激变的岁月,就很快作为陈腐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和替罪羊,被赶出了中心的位置。但中国民间一向有“藏污纳垢”,甚至海纳百川的传统,这一被流放的文学形式,就一直隐居在民间,而至今日。
       其实,古典诗词和今人所写的旧体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很多现代文学精英心中,前者也许是“雅”,但后者绝不是“雅”。我说醒转,其实主要是后者的醒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这个贴子最后由七月在野在 2005/06/24 11:19am 第 1 次编辑]

    其实不用到国外那么远的地方去找“证据”,也不用上到“文学鉴赏”这么高的地方去“高瞻远瞩”,没有那么复杂,证据就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在中国妈妈和妈妈的舌头也是不一样的。我“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武汉话,就是让人“看不懂”的,赫赫。“者得乓腥”、“者得漾人”,这些我们根据武汉话的发音随意打上去的字,对于外地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而我们却能会心一笑---这就是“妈妈的舌头”的细微差别。
    “雅”和“经典”还是有区别的,“雅”和“俗”相对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典”则有一些“不易”的成分。经典的形成,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也是不太确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经典”是经过了“浪淘沙”的,也就是说是经过了时间的磨洗。因此,时间越长,历史越悠久,经典就越多。不过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们所说的“经典”的绝对数量,相当可怜。从这个意义上,“雅”和“经典”又有了联系的。
    我们看到的旧体诗词也经过了这样的一个“浪淘沙”的过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大概只有五万多首,能经常被拿出来讲的也只有一千多首,能够挂在嘴边的就更少。陆游写了几千首,我们有多少看过?乾隆写了上万首,有多少流传下来了?杨万里写了夸张两万首,有多少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
    《唐宋诗词》网站的“诗韵”我没有统计过,四年的时间,总有个几千首吧。我刚才看了一下这里的注册人数,三万多,就算三万多人,就算一万首诗,在加上四年的时间,赫赫,“雅”得是不是有点可怜?所以那些“现代文学精英”的不屑一顾,他们“附庸风雅”的贬意,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呀。
    古典诗词一直在读,但是为什么有人肯受这么大的“屈辱”,带着“附庸风雅”的帽子来用这么“过时”的形式来“创作”呢?他们确信一辈子能出一首好诗吗?他们确信这三万多人在一起能凑出一首好诗吗?他们想从“边缘”移动到“中心”吗?
    “精英”们想过没有?诗词只是一种文体,一种表达方式,这里的三万多人同样也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但是请注意,选择这种方式而不选择哪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七月,我还有很多话要写在后面的啊,呵呵,不过现在不写了。
       你的行装准备好没有?这个天气去更是曝晒啊!湿纸巾,切切!
       要写的东西,我想起来慢慢写,赫赫,希望你在新疆载歌载舞之余也看得见,赫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卷帘人2005/06/24 04:55pm 发表的内容:
    七月,我还有很多话要写在后面的啊,呵呵,不过现在不写了。
       你的行装准备好没有?这个天气去更是曝晒啊!湿纸巾,切切!
       要写的东西,我想起来慢慢写,赫赫,希望你在新疆载歌载舞之余也看得见,赫赫!
    记住了---湿纸巾。
    我会来看的,相信新疆也有网吧。后面就放假了,我来的次数会很少,大家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是的,语言即生活,也如生活一样,在平凡处,在不平凡处,皆可见其真谛。
       我们先讨论了童谣,再讨论一下文学鉴赏,区分舌头的不同部分,亦未尝不可,是吧,七月,赫赫!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迷醉,让我们骄傲,也如母亲厨房里冒出的炊烟般亲切。而语言的多样性,也给我们带来了分外不同的神奇世界。
       想起这几句,呆会再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七月在野2005/06/24 05:11pm 发表的内容:
    记住了---湿纸巾。
    我会来看的,相信新疆也有网吧。后面就放假了,我来的次数会很少,大家保重。
    55555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保重!一路顺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无尘秋水2005/06/24 05:34pm 发表的内容:
    保重!一路顺风~~~~~~~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卷帘人2005/06/24 05:13pm 发表的内容:
    是的,语言即生活,也如生活一样,在平凡处,在不平凡处,皆可见其真谛。
       我们先讨论了童谣,再讨论一下文学鉴赏,区分舌头的不同部分,亦未尝不可,是吧,七月,赫赫!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迷醉,让我们骄 ...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唐诗,有点来不及,其实只是一个比方:
    诗是用语言的碎片拼凑的一面镜子,反射宇宙中的光,而唐诗就是其中最精致的一面。
    网络速度太慢,抢着说一句话都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24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诗是用语言的碎片拼凑的一面镜子,反射宇宙中的光,而唐诗就是其中最精致的一面。
    七月这话说得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偶来此地,又见卷帘。
    ‘网站阅读’,唯此唯明,唯此唯真!
    常见此帖,诗词何愁不兴,唐宋何愁不强!
    卷帘君,我在此敬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悠然醒转”一词用得真是好 :)
    恰似内心某处,一扇门缓缓开启间,记忆纷至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11-3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网站阅读:悠然醒转的旧体诗词(1)

    下面引用由小语2005/11/01 10:25pm 发表的内容:
    “悠然醒转”一词用得真是好 :)
    恰似内心某处,一扇门缓缓开启间,记忆纷至沓来……
    欢迎小语回来,一时,不知说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8 08:23 , Processed in 0.0887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