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8-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从河南走出的“红二十五军”--河南陕西甘肃 三报联袂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
转战在艰难岁月
主力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了艰难的岁月,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更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经过几次战斗的胜利,扭转了根据地的斗争形势。
1932年年底到1933年年初,红二十五军抓住敌军调动、兵力减少的战机,积极歼敌,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使鄂东北根据地由几小块连成一片,边区革命形势一度出现转机。与此同时,新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在皖西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大大鼓舞了皖西北根据地群众的斗争情绪和胜利信心。这两支主力红军与根据地广大军民一道,经过两个月的积极斗争,打破了敌人的“清剿”计划,部分地恢复了区、乡政权,巩固了鄂东北中心苏区。在敌人“围剿”中,红二十五军被分割在鄂东北、皖西北地区,他们分别在吴焕先、徐海东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由于敌人实行了“三光”政策,鄂东北环境极其艰苦。但红二十五军战士们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和乐观情绪:“山沟野坳是我房,野菜山果是我粮,三天不吃饭,照样打胜仗。”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不仅胜利地坚持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活动在皖西北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指挥下,进行了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内,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特别是葛藤山战斗,一举歼灭敌人一个多旅,打死打伤敌人1000多人,缴获短枪170多支,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
割舍故土决然长征
1934年2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此时敌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总兵力为16个师加4个独立旅,共80多个团。在敌人重兵围剿下,红军是继续在原地坚持斗争,还是另谋出路?这一严峻问题摆在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面前。3月中旬,省委收到中央批转的中央军委一位同志的《建议》,提出红二十五军应当实行战略退却,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桐柏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但省委讨论这个建议时却认为,根据地的红军力量比较弱小,平汉铁路敌人设防严密,通过很困难,而且桐柏山区距离根据地较远,难以支援根据地的斗争,所以还是在鄂豫皖地区边沿谋求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这一次,红二十五军并没有走出去。
为了集中兵力开展斗争,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部豹子岩会师。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辖两个师,共3000余人。
这一时期,红二十五军积极向外线捕捉战机、避实击虚,连续取得了长岭岗、郝集、太湖等战斗的胜利。特别是长岭岗一战,歼灭敌人5个营,缴获轻机枪6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使红二十五军的装备大为改善,也给东北军第一一五师以歼灭性打击。但这一仗使省委再次坚定了“红二十五军留在根据地”的思想。
6月,中央鄂豫皖省委收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军事训令,训令再次提出要红二十五军组建一个较强的独立团,到平汉铁路西桐柏、随县地域去活动。并提醒红二十五军应向外发展,以摆脱困境。对这次训令,省委没有做认真讨论。
11月4日,省委收到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的来信,大意是:党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工作,已到道委,建议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速来鄂东北,研究今后行动计划。
省委当即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赶赴鄂东北。红二十五军以出其不意的快速行动,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并在光山县东南25公里处的扶山寨打破敌人追堵计划,毙伤俘敌约4000人。
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常委会议,根据程子华带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根据地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问题。
花山寨会议作出决定 1)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3)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4)留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会议还讨论了部队整编和领导人变动及省委成员的补充问题。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为军政治委员。
花山寨会议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两年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告别家乡,离开故土,踏上了伟大的长征道路。
(两位作者系原红二十五军战史办公室工作人员,曾参加过1985年出版的《红二十五军战史》(第二稿)、1989年出版的《红二十五军战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是资深权威红二十五军战史专家。) □姜为民陶景春
割舍故土决然长征
徐海东大将之子徐文伯
“红二十五军长征充满传奇,世人知之甚少,你们重走先辈们的长征路,意义重大。”北京,7月骄阳似火,本报特派记者走进一位位当年红二十五军老战士家中,聆听他们对那烽火岁月的深情回忆,记录他们讲述的那段波澜壮阔、充满传奇的长征,也感受着他们对本报等媒体“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的关注与希望……
访谈1 大别山中走出的红军——徐文伯追忆父亲徐海东
7月18日上午,前往北京东二环边上的中国文化部办公大楼拜访徐海东大将长子、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时,记者心里充满了对徐海东大将的崇敬。
徐海东,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他率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为中央红军做向导;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人称“徐老虎”;蒋介石曾悬赏25万大洋要取他的人头;毛泽东评价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让更多的人了解红二十五军”
68岁的徐文伯满头黑发,声音洪亮:“我说话做事,性格像爸爸。”徐文伯“将门虎子”,可他没有一点架子,一开口就跟记者拉近了距离。
徐文伯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红二十五军长征了解不多。“这支部队诞生在河南,从河南开始长征,出发时3000人不到,长征结束增加到3400多人,还打出一块鄂豫陕根据地。他们英勇机智,一路打了许多胜仗;他们兵强马壮,一个营6挺重机枪,一个连9挺轻机枪……他们迎接了主力红军北上,是红军长征的北上先锋。”
“你们重走这段长征路,我全力支持!一定要把报道写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二十五军。”徐文伯一再叮咛。
“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毛泽东夸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对于这一点,徐文伯记忆深刻:“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从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口中。”
徐文伯说,他和李讷是中学同学,每天一同上学、放学。有一天李讷告诉他:“昨天我在爸爸桌子玻璃板下见到一张照片,我问爸爸是谁,爸爸告诉我‘这个人可了不起,他就是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当徐文伯对爸爸说起这件事时,爸爸却告诉他:“这不是主席对我一个人的评价,是对整个红二十五军的肯定。”
一块怀表战友情深
“爸爸曾有块怀表,现在陈列在军事博物馆。”谈到徐海东大将的战友情,徐文伯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1920年,瞿秋白同志在苏联工作。当时苏联政府非常困难,瞿秋白将自己的一块金表捐献出来,苏联政府回赠给他一块怀表。瞿秋白回国后,将这块怀表送给了要到鄂豫皖工作的沈泽民同志(茅盾同志的亲弟弟)。在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将这块怀表转送给了徐海东。
这块怀表伴随着徐海东走过了长征路,指挥了独树镇、庾家河等战斗。直罗镇战役时,徐海东将这块怀表送给了彭德怀;彭德怀揣着这块怀表指挥了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1946年,彭德怀将这块怀表回赠给了瞿秋白夫人杨志华。解放后,杨志华将它捐给了军事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