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8|回复: 3
收起左侧

[转帖]八月十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ma]http://www.lifangda.net/music/yueguang.WMA[/wma]
八月十五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和每月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孟、仲、季。“仲”即居中的意思,农历八月是秋的正中,所以称“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古有“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句。因为这时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称为“月夕”。
  “中秋”作为节日,唐以前不见载于史册。中唐以后,虽然有了“八月中秋月正圆”和“平分秋色一轮满”的诗句,有了唐明皇中秋游月宫的传奇故事,甚至还有了“月饼”系杨贵妃赐名的美谈。中秋仍然只是时间和节气,而不是节日。即使以明皇贵妃爱情故事称著于世的《长恨歌》也只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而不提中秋节。殷商以后虽然有“拜月”、“祭月”的习俗,但并不特指中秋。中秋佳节最初见载于宋人笔记。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到了这天晚上,“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贵家结绵台榭,民间争占酒楼”。就是平民百姓,也“解衣酒市,勉强迎欢”。至此,中秋节才开始成为我国人民的一大传统节日。
  人们为什么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呢?这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分不开的。据说,很早很早的时候,天上原有十个太阳,一个出来值班,九个在家体息。有一年十个太阳都出来了,一下子把大地晒得火烫,庄稼都干枯而死,人们连喝水都相当困难。这时帝尧就派后羿用神弓神箭去射太阳。后屏射掉了九个太阳,天下终于恢复了正常的寒暑风雨,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可是后界的妻子嫦娥却当后屏不在家时,出于好奇,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屏的不死之药,竟然身轻如燕,飘飘忽忽,身不由己地奔入了月宫,再也不能回到人间。为了回到人间来,嫦娥就让月宫里的一只玉兔给她捣药,捣够了,吃了药再回到人间来。所以,月亮也就有了“玉兔”之别称。另外,还有月亮上有吴刚、桂树、桂花酒、蟾赊等等的神话传说。当地人只凭直观认为月亮上有一棵大槐树。
  嫦娥独居广寒宫,思念丈夫,思念家乡,加之中秋月明又圆,这就增加了游子望月思家、望月思乡的离愁别绪。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绝世名篇《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首词深刻地写出了外乡游子在中秋之夜思乡的惆怅。在当地中秋之夜,明月东升,人们立刻摆好桌椅,供上月饼、瓜果、酒菜之类,谓之“献月亮”。拜月祭月之后,一边分享供品,一边赏月谈天,孩子们指着月亮努力辨认嫦娥、吴刚、玉兔和桂树,争得不亦乐乎。农家到处洋溢着金秋的香花果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有游子久别未归者,其母、妻对月跪拜祈祷,遥祝其康泰平安。
  说中秋不能不提到月饼。月饼是古代祭拜月神的供品。祭供之后,人们才可食用,沿袭下来,便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起源于古代的饼食,已有二千年历史。那时江、浙一带生产的“太师饼”,据说是纪念殷代的太师—闻仲而得名的,“太师饼”可以说是我国月饼的“祖宗”了。张骞通西域后,引进了芝麻、核桃,为月饼增加了辅料,生产出来的圆饼,叫“胡饼”。有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吃饼时嫌“胡饼”叫法不雅,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名就流传下来。古籍中也有关于“月饼”的许多记载,如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宛署杂记》说:“造面饼相遗,大小能等,称为月饼。市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售价不菲也。”就是说当时“月饼”已作为商品而上市。清代文人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馀,且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月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旧时,当地人祭月供的月饼,除了有钱人在市上购买或以花生米、核桃仁、白砂糖、青红丝为馅自制月饼外,大部分农家都是烙锅盔或干粮代之,好的家庭也不过卷些油和调料,此日,饼类食品都可称作“月饼”。同时,还有用“月饼”互赠亲友、礼尚往来的习俗。时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月饼生产厂家越来越多,质量档次越来越高,品种花样越来越繁,每逢中秋,月饼盈市,使人眼花缭乱,任挑任选,各随自便,且有一年胜似一年之势。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何时何事,传说很多,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传说是,唐代初年,北方的突厥人长期侵犯边境,未能平息,直到大将军李靖率军与突厥多次苦战,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李靖班师回朝,进入京城长安时,正是八月十五这一天,唐太宗高兴了,取来西域进献的一盒彩色圆饼,并提议邀月共享,接着把圆饼分给将士同吃。从此之后,人们就在中秋之夜同吃这种圆饼,而且把这种中秋之夜吃的“圆饼”叫做“月饼”。
  第二种传说是,朱元璋组织农民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为了传递秘密通知,在月饼里加一张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鞑子是当时老百姓对蒙古贵族统治者的骂称)”的纸条,约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就一起动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此,每到中秋,人们都要吃月饼,用以纪念这一农民起义的日子。
  第三种传说是,明朝的名将戚继光领兵在沿海地区抗击来犯的倭寇时,所带的食用干粮是糖饼,因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打了胜仗,以糖饼作纪念,叫“光饼”,后传为“月饼”。
  以上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民的斗争精神,当然不一定就是月饼盛行的真正原因。
  过去没有法定的教师节,在端午或中秋,当地有以学区为单位,摆筵、备饭款待教书先生的习俗,俗叫“看称先生”。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由村长或族中长者承头,学生家长凑份子,给先生杀猪宰羊,艰难些的地方也要杀只鸡或炒个鸡蛋盘子作为表示。这一天,由长者率领学生家长给先生作揖敬酒,道声劳乏,并嘱托其尽心把学生教好;学生给先生磕头,并送些小礼物。从前农村识字人少,先生除了教书外,村中写信、念信、写春联、立契约、打条据等动笔墨的事,都离不开教书先生,所以,他们还是很受人们尊敬的。五月端午和八月十五也就成了当地约定俗成的“教师节”。解放后教师公派,加之后来有了法定的“教师节”,此俗逐渐淡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八月十五

想听听吴刚的传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9-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八月十五

这首歌曲让我陶醉的差点睡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9-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八月十五

下面引用由雪自怜2005/09/03 11:01am 发表的内容:
想听听吴刚的传说呢!
吴刚被拘留拉....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次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9 15:30 , Processed in 0.0847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