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94|回复: 7
收起左侧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9-2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羊之羽在 2007/09/21 16:00 第 3 次编辑]

    以下是这篇散文的全文: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利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篇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正面临着他第二次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压力和逆旅,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3:23 时添加 -=-=-=-
      闲着无事在网上搜张承志的散文,无意中看到新浪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当中提到张承志的散文《生若直木》,对文中结末一段的感慨颇有质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发觉有些不对味。总想说点什么。同时也在心里一直提醒自己:我对这篇质疑的质疑是否先带了情绪?因为张承志的散文一直是我所欣赏的。
      那篇博文中写道:
      张先生的这种对“政治的伤害”的轻描淡写让人震惊。
      “政治的伤害”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真的是那么“渺小”吗?不客气地说,这不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简单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鼓噪。
      这样的判定显然不轻。读到这里,我也不由得有些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张承志的这篇散文我早些时候就已经读过了,当时并没有生出像博文作者的这种震惊。怀疑归怀疑,我还是把博文读完了,也顺便把《生若直木》再读了一回。在读之前仍提醒自己:不能被博文的看法所左右,一定要进入自己的平常的阅读状态才行。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3:37 时添加 -=-=-=-
    (写一点发一点:P)
      经过重新阅读之后,并排除了个人因喜爱张承志散文可能造成的情绪上的倾向,仍是读不出博文作者的那种震惊。
      《生若直木》在结末之所以生出这样的感慨,原因有二:一是老者所赠的镇纸及附字,二是张承志正好在读着朋友的一篇小说。按次序是先读着小说的时候收到寄来的镇纸,前后这两件事交叉冲撞之后才有了结末的感慨。毫无疑问,既然写明了“政治的伤害”,这个感慨也就有了延申,已经触及到张承志内心某个敏感的角落。
      但以我对张承志散文阅读经验来判断,这个角落绝不似博文作者想像的这般“泯灭良知”。相反,却有着张承志一以贯之的良知,其中也隐现出他从未真正平息过的“愤世嫉俗”。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3:59 时添加 -=-=-=-
      假设从博文作者这样的阅读角度来考虑,我可以因此想像:该作者同张承志一样,都经历了共和国那段颠倒的岁月,作者深受其苦,也因此,该博文作者就自然而然地从“政治的伤害”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中联想到那段岁月,大凡对于经受过那段岁月中的政治伤害的人来说,张承志一句“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岂止不能接受,震惊也非常正常的。但我得说,该博文作者仅是从张承志的这篇散文,也仅是因看到“政治的伤害”这五个字而联系到自身的经历,便因此作了一个“泯灭良知”的判定,这个帽子扣得着实不轻,倒是真有些神似于博文作者曾经经历过而倍感痛心的那个年代的作风。我不知该博文作者在下了这个判定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想到这种判定无论如何是不能轻易给一个人下的,仅仅凭一篇文章,甚或仅仅是那五个熟悉的字眼,便是这一篇文章,该博文作者是否有自问一下,是不是有先理清的文章的脉路?我也因此有些怀疑博文作者的动机,是否有掺了眼下流行的“批名人”的心理。
      我想,作为读者阅读出现偏差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随意扣帽子,尤其是大帽子。我几乎可以断定,该博文作者显然没有系统读过张承志的散文,也因此不理解张承志末段中的感慨的深层意指。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4:02 时添加 -=-=-=-
    先写这些,有点累。。。。。。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5:47 时添加 -=-=-=-
      张承志在他的《心灵史》以及众多的散文作品中多次提到一个词:底层民众。具体地说,指的是生活在大西北恶劣环境下的,曾被清政府屡次镇压而顽强活下来的那部分民众。他为文的情结根柢也在这部分民众上,他不惜用尖锐的语汇,不惜与芸芸只知歌舞升平、把手中的笔舞成彩带的御用文人划清界线而孤立自己,不惜在文中说道:朋友,如果你看不懂我的文字,那请你立刻烧掉我的书(大意)。这些,我想该博文作者恐怕不是很知道。他的文字有如一团烈火,他把心头的愤与血化成文字,正如韩少功所言,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血性”,“血性”二字,如今能在日产八千的当代散文见到的已经寥寥可数。这恐怕也不是该博文作者所能了解的。与他心中的“底层民众”相比,个人因“政治的伤害”造成的痛苦岂足道哉,与历史上政府对这些民众的多番镇压,这些个人的痛苦岂足道哉,与那种满目焦灼、几乎不是正常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相比,这些个人的痛苦岂足道哉。他由此看到、想到的远不是博文作者所能想的。那个年代固然不堪回首,但排除政治上的错误,参与其中并经受痛苦的人自身难道就没有可反省的地方,人性的脆弱、易于迷失、欺凌弱小、相互倾轧的丑陋难道不是根源?与其说是政治伤害,不如说是存在着某种劣根性。然而那些民众却是从外来的残酷镇压下存活下来了,漂亮地生活下来了。这种漂亮也远不是博文作者心里所想的那种漂亮。因此,只能遗憾地说,该博文作者给张承志扣了一顶莫虚有的大帽子。他没有散文作者的那种情怀,阅读出现偏差也是理所当然的。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5:50 时添加 -=-=-=-
      我从张承志的散文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我从此厌恶那些四平八稳、毫无生气可言的文字。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5:59 时添加 -=-=-=-
      想起姜文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说来也凑巧,这是我花钱到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印象深刻。记得这片子播出之后不久,批评四起,主要的矛头无非是说在红卫兵年代,何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说这部片子有倾向性错误,对那个年代的整体价值判断有错误。看电影那个时候,我还是学校读书,但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现在也是如此。这些批评者完全没看到这部片子所反映的另一种真实——人性的真实。他们只看到片子的背景时代,因此一叶障目,便对片子加以否定,这种批评在我看来有些可笑。这同样是一种阅读偏差。一种惯性思维框住了他们的思考的能力。博文作者同样犯了这样的错误。

    -=-=-=-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6:02 时添加 -=-=-=-
      说些题外话,姜文作为演员很出色,作为导演更出色。他一生即便不再拍其他电影,有这部《阳》已足够的。这已经是一个高度,中国眼下所谓的其他的大牌导演,还没人拍出超过《阳》的电影。

    -=-=-=-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6:06 时添加 -=-=-=-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这个“不语”,不是轻视,而是包容,以海的胸怀消融痛苦。这样的直木,当然能够干净漂亮的活着。

    -=-=-=-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7年09月21日 16:11 时添加 -=-=-=-
      现在的众多的散文、诗歌、评论,什么也不缺,缺的是厚度。这样的文字,读多了,觉得是在强奸自己的眼睛。退一步说,即使因识见所限,暂且达不到足够的厚度,但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要矫情。再漂亮的语汇,如果套在毫无生命气息的文章上,充其量只是一个漂亮的衣架子之类的,不足观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谢谢羊之羽推荐的这篇文章及下面精彩的评论。
        确实,如果没有读过张承志更多的文章,相信会在这篇文章最后结尾的话上无法理解,我也是看了你的评论后才明白一些,刚读完文章的时候也是一种不理解的感觉,那种政治上的伤,怎么能当它不曾发生过呢?看来看一篇文章,还应该把它放入作者当时的心境去理解。
        是的,现在很多文章都缺泛厚度,特别是网络上的文章,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在网络上,人们更多的是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想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心情文字难免会多些,而这些心情文字犹以哀免伤感居多,也许是现实有太多无奈,一个人的伤感总是被自己小心地藏着,到了网络,这个见字不见人的地方,才敢大胆地表现出来,以进行心理的一个自我调节。
        当然,我们期望看到充满阳光催人奋进的文字,同时,也不拒绝网络中的心情文字,二种文字,应该说是对网络的一种互相补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下面引用由浮生情缘2007/09/21 17:29 发表的内容:
    谢谢羊之羽推荐的这篇文章及下面精彩的评论。
        确实,如果没有读过张承志更多的文章,相信会在这篇文章最后结尾的话上无法理解,我也是看了你的评论后才明白一些,刚读完文章的时候也是一种不理解的感觉,那 ...
    感谢浮版阅评:)浮版说的是,网络文字,良莠不齐,唯真为上:)况且花入各眼,高低各有判别,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阅读散文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古典诗词也算是一个爱好,包括诗话词话之类的,不过大抵不求甚解。无意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人,但总觉得张承志的散文值得一读,哪怕只是浮光掠影一番,多少得感受到他笔下奔腾如黄河之水的气势。假若有空,各位也有兴致,我会发些张承志的散文上来,给大家共享: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喜欢虫子的文章,一如从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文好,羊之羽点评也好!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牢记!
    问好,羊之羽  
    祝中秋、国庆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下面引用由羊之羽2007/09/22 12:54 发表的内容:
    阅读散文一直是我的一大爱好,古典诗词也算是一个爱好,包括诗话词话之类的,不过大抵不求甚解。无意把自己的偏好强加于人,但总觉得张承志的散文值得一读,哪怕只是浮光掠影一番,多少得感受到他笔下奔腾如黄河 ...
    好的,多发点吧,先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2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承志《生若直木》的两种阅读

    现在的众多的散文、诗歌、评论,什么也不缺,缺的是厚度。这样的文字,读多了,觉得是在强奸自己的眼睛。退一步说,即使因识见所限,暂且达不到足够的厚度,但千万不要敷衍,更不要矫情。再漂亮的语汇,如果套在毫无生命气息的文章上,充其量只是一个漂亮的衣架子之类的,不足观之。
    然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7 08:49 , Processed in 0.0782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