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5|回复: 3
收起左侧

[诗歌] 清 明 随 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2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ugaolin6 于 2009-3-31 08:03 编辑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沿着梨花谢落的时点,清明应雨而至。
    记忆中的清明,大都是顶着小雨,踩着泥泞而来,早年的山间坟林,也到处是粘脚的黄土,模糊记得那时去祭祖,走到最后是迈不动腿的,只好停下来用路边的石块剔除鞋上附满的粘土才做前行。祭祀的担子,通常是父亲挑着,里头多是些香烛以及白肉、青菜、豆腐之类,黄酒照例是不可少的,每临清明,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用一把锡壶装了,外带青瓷的酒杯和竹筷,说是方便家里的祖先们饮用。这样的记忆一直陪到我工作为止,祭祀与清明,才渐渐脱离了相等的臆想。
     清明,记忆里祭祀的时节,也是令人心醉的时节,花枝招展的田野和或洗或雾的青山,吸引了不知多少城里人下乡踏青,竹篱茅舍、犁铧耕牛无一不显向荣之景,清风明月、初芽嫩蕾一片青春气息。生机勃勃的季节,有着一个思故缅怀的节日,似乎很是相驳,草木荣枯人类生逝,又似玄机无限……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抑或清明扫墓的因由,是冬去春来,思亲之情随着草木葱茏而萌生,人们无法意测先人的坟茔是否安好,牵挂那尊方方的墓碑是否伫立,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亲临察看。踏青的脚步于是与墓前的祭扫慢慢吻合,墓碑前的祈福也渐渐漫上心头,香火延续、子孙连绵的意念更是攀枝依蔓般如花绽放,绵延千年。

  儿时,有一种向往是吃“清明果”,在我的家乡,习惯是米面捏的小羊,染点红或绿的颜色,小小的很是可爱,据说吃了“清明羊”的小孩更是聪明,那会儿,兄弟几个会嚷嚷着抢吃。现在看来,“清明羊”、“清明果”之类,与其说是缅怀的象征,不如说是图腾或是信仰的化身,记得有位教授曾说,中华民族最大最久的信仰,是对祖先的信仰,家祭就是信仰亘古不变的传承,眼下风起云涌的寻根潮,亦是隔代膜拜的形式。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也很好的道出了先贤的垂范之仪,子孙的效法之礼。一年一年,清明由祭祀进而信仰,由膜拜进而传承,如木之再绿,草之复发

    纷扰的四月花雨,润开绿枝幽簧,也连绵起世人如水般的怀念,柳笛回悲,松柏肃立,我们沿着一个个句号逆流而上。雨,如丝不断;思,若水长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试了几次,都不能编缉得完美,请版主闲时多费神了,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时节,对自己祖先的怀念和祭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3-3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有位教授曾说,中华民族最大最久的信仰,是对祖先的信仰,家祭就是信仰亘古不变的传承,眼下风起云涌的寻根潮,亦是隔代膜拜的形式。“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也很好的道出了先贤的垂范之仪,子孙的效法之礼。

    道出了清明扫墓的积极意义。好文,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9 21:55 , Processed in 0.0752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