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60|回复: 7
收起左侧

如梦令赏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大家的几首《如梦令》的作品,觉大家有一个通病,就是前面写的是一层意思,后面结尾突然来一个摸头不着脑的感叹。我记得我上学时流传过一首顺口溜如梦令。
昨夜饮酒过度,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家,
误入桃花深处。
呕吐,
呕吐,
惊起鸳鸯无数。

从这首来看,如梦令写不好,就会写成顺口溜,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当然,我初学写时,也是模仿,也会写成顺口溜,但只要多读多炼多写,就会写好,写诗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个沉积的过程。下面我对李清照的二首如梦令作一个赏析,望与各位诗友共勉。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笔者以为评述恰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真是有心,学生认真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看先生赏析前真不知李清照这两篇如梦令还含如此深意,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除了欣赏古词外
更应该欣赏两位先生的词
如果每堂课先生都能临占一曲
这更能提高学生们学词的积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楼上,我将我以前写的几首贴上,其中有些是初学时就填的,好长时间这有填过这个词牌了,但既然布置了作业,那就先将这几首帖上。

如梦令——小雪
可爱精灵频顾,
轻吻水晶棱柱。
好梦又轻回,
莫把约盟耽误。
飞舞,飞舞。
飞入青茵深处。

如梦令
风把繁红吹瘦,
试想葬花纤手,
春色系花锄。
千古伊人在否?
回首,回首,
同吾黄昏把酒。   

如梦令      
落尽残阳山后,
尽染山川红透。
邀友聚农庄,
大碗胜过金斗。
干酒,干酒,
浑醉相依似柳。

如梦令                  
塘外舒风逗柳,
解道好春似酒。
莺语伴游丝,
筠绿纱窗深透。
依旧,依旧,
诗句捎来豆蔻。

如梦令
此去蓬山无路,
青鸟依依何处。
又看海扬尘,
水浅经年几许?
微雨,微雨,
好向庭中洒去。

如梦令
秋锁一庭梧井,
蛩切露阶风冷,
瑟瑟雁归时,
寂莫空心难定。
方省,方省,
纱罩飞蛾扑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并收藏。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别人写的,再看看自己的,那简直是天差地别!唉,感觉都没什么信心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4-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楼上,我将我以前写的几首贴上,其中有些是初学时就填的,好长时间这有填过这个词牌了,但既然布置了作业,那就先将这几首帖上。

如梦令——小雪
可爱精灵频顾,
轻吻水晶棱柱。
好梦又轻回,
莫把约盟耽误 ...
逍遥主人 发表于 2009-4-29 17:41


收藏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2-22 18:27 , Processed in 0.0750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