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水木湛清华
四、旗山—加良山矿带露出于矿带南部。
矿带长8公里以上。带上出露3个破火山口(旗山、芙蓉山、加良山),其旁侧发育旗山、芙蓉山、加良山矿点。矿点周边均见叶蜡石矿体。
(一) 旗山矿点
在旗山南侧山坡,分布叶蜡石矿脉,脉长达500米以上,用作工业原料,已开采多年。前人曾在此采过矿石。该石不宜于雕刻,俗称“旗山砖”,多取作砺石,质硬多砂,不透明,有黄、灰、青各色。在叶蜡石矿的南东向公路侧有数条地开石脉,厚度5~10厘米。
(二)芙蓉山矿点
位于高山南东1.5公里处的芙蓉山破火山口北西侧,名为“鬼洞”。此处石质粗劣,坚硬多砂,有褐黄、灰白等色,皆不透明,不宜雕刻。1994年闽东南地质队发现鬼洞叶蜡石矿,似层状产出于流纹岩中,向北西330°延伸,矿体长80米,走向被断层切断,上部厚而下部薄,斜深甚大。矿石中含叶蜡石65%~86%。矿物中见地开石呈不规则团块出现。估计叶蜡石矿量有几十万吨。
(三) 加良山矿点
加良山破火山位于芙蓉山南东约3公里处。该处为标高634米的锥形山,四周被环形深沟切割,平面上呈北小南大的不规则形状,面积约2平方公里。叶蜡石矿体绕加良山中心呈环状分布,附存于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中,矿化面积达0.6平方公里。大小叶蜡石矿体百余个,Ⅰ号矿体最大,占矿区总储量84%。单个矿体,长几十至600余米,出露几米至95米,向下延伸几十至240米。在I号矿体下盘产工艺石,称芙蓉石,多由较纯叶蜡石组成,是典型的叶蜡石型矿石。芙蓉石本身就是叶蜡石矿的一部分,其产出多为平行叶蜡石矿总体延伸。芙蓉石石质腻而细,光滑而洁润。以白色为最典型。白色者名白芙蓉石,质极细嫩,堪称最佳。此外,有黄芙蓉石,透明妩媚;红芙蓉石娇艳夺目。近代印石鉴赏家对芙蓉石评价很高。陈子奋曾赞“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芙蓉石又有以矿洞定名的。如“将军洞芙蓉石”、“上洞芙蓉石”等。由于叶蜡石矿床很大,芙蓉石应有较大蕴藏量。 |
五、黄巢山环形矿带
黄巢山位于矿田北部,山势近南北走向,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1公里,海拔931米。黄巢山中部由小溪组上段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组成。周边出露大量的角砾(集块)熔结凝灰岩,四周发育一系列环状断裂,为叶蜡石、寿山石矿液提供形成的空间。沿黄巢山西、南、东向均见有寿山石矿分布:西侧为松柏岭矿点,产出于环形断裂与老岭—松柏岭北东构造带交汇处;南西侧有旗降、大山矿点;南部有柳坪矿点;东侧有东坪、瓦坪诸矿点。
(一) 旗降、大山矿点
旗降位于猴柴磹东北1公里处。矿脉产于火山角砾岩与流纹岩交界处。
旗降矿点主要由北、北西向矿脉组成,附存于层间破碎带中。矿脉走向350°,矿脉最好部分已采空,所遗脉幅最大宽度10余厘米,多数地段小于5厘米,或仅见断层裂隙。矿脉延伸达100米以上。在矿脉的中心部位,矿石呈蜡黄色、红色或灰白色,略具油脂光泽,不透明,质地较细腻。在矿脉的边部可见角砾边缘被热液交代出现的层圈结构。脉的边部还见有宽度不大的地开石化、叶蜡石化和高岭土化。在此脉下盘几十米范围内,见有交代充填混合矿脉,脉宽1~12厘米。在矿脉的膨大部位,曾采到质量上乘的矿石。
位于旗降山西部与隔沟相望的大山叶蜡石矿区,见有走向北北西向的地开石矿脉,呈不规则的透镜状,长度4~5米,最大宽度20厘米。矿石呈灰白色、绿白色、红黄色,微透明,顺层交代、充填于熔结凝灰岩中。
(二) 柳坪矿点
位于旗降山南东1公里处。在暗红色含角砾凝灰熔岩中有呈现不规则脉状顺层交代叶蜡石矿脉。脉的宽度不一,大者可达1米,小者仅数厘米。矿石呈灰白色、灰黄色、浅黄绿色、浅紫红色。大部分不透明,质地粗糙。其中部分矿石质地细腻,曾作为普通档次工艺雕刻石及印章石。
柳坪石自民国以来,曾有大量产出,并成为寿山石雕刻品主要原料。它以低廉、易操刀著称,为雕刻家所欢迎。
(三) 东坪一瓦坪矿点
位于黄巢山破火山口的东沿,在流纹岩及晶屑熔结凝灰岩中,见有成矿后前环状断裂由其东侧通过。在东坪,地开石矿呈透镜状,产于流纹岩中。控矿构造为走向近南北的小断裂及派生的羽状断裂。地开石矿主要充填于其交汇处,其矿体长80~150厘米,宽20~60厘米。矿石呈浅灰白色,半透明,细腻度中等,可供工艺雕刻用。在该区南部的瓦坪,地开石矿体附存于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中。沿压性小断裂中充填地开石脉,走向南北,宽2~5厘米,脉侧见叶蜡石化。矿石呈白色、红色,半透明状,细腻度较好。 |
六、寿山溪田黄石
田黄石通称田石,以产于田中而得名。至今已挖掘的田黄石主要分布于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中。田石,按产地不同,可分为上、中、下坂田石。上坂,又称“溪坂”,近坑头溪水发源处的一段水田,所产田石,色多淡而质灵。中坂,所产田石最佳,色浓质嫩。下坂所产田石,色如桐油,质地凝结。碓下以下,偶见田石,多质硬而粗,色黝暗。但福州雕刻总厂郑崇坦等人考察发现下坂的“田黄石”,特别是碓下以下所偶见的田石,质地与色泽更为精美。 |
第二章 石 品
寿山石的新品种不断被发现,其品种存量也在不断增多,至今不能有其定数。民国4年(1915年),梁津发表《闽侯县寿山及月洋冻石矿》,统计有61个品种。龚纶的《寿山石谱》说有64个品种,张宗果《寿山石考》列80个品种,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列78个品种。1989年方宗珪著《寿山石全书》,统计寿山石有72个大品种。1998年陈石、王植伦著《寿山石文化》,统计寿山石有129个品种。1999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公布《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统计有102种。“主要”仅是主要而已。2002年吴春增著《寿山石品种大全》,统计寿山石有150个品种。今按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所列102种为基础,经补充、整理为165个品种。
区别寿山石品种的原则是按质地、顔色、形象和所产地点、矿洞、开发者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等因素。如“寺坪石”,几乎包含寿山石的10多个品种。早期被集中在广应寺里。后广应寺毁于火,埋于地基之下,根据第二次所产地点,被统称为“寺坪石”。它既没有统一的质地,也没有统一的顔色,而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品种。品种按照质地命名的,如水晶冻石;按照顔色的,如艾叶绿石;按照形状的,如牛蛋黄石;按照产地的,如柳坪石;按照矿洞、开发者姓名的,如善伯洞石,等等。清以后文人参加寿山石的命名,十分雅致,富有诗意。如高兆的《观石录》中就有“龙鳞过雨”、“海天晚照”、“黄罗缬约”、“雨过云月”、“春雨初足”等雅称,这些名称提高了寿山石的文化内涵。但这只是对个体而言,并不影响整体品种的命 第一节 品 类
清初,寿山石被分为田坑石类、水坑石类和山坑石类。此后几百年一直按此“三坑”分类。1999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便有《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的文件公布。但1998年陈石、王植伦著《寿山石文化》,提出“田石无坑”说,把寿山石分为“三系五类”:即高山系、月洋山系、旗山系;田石类、水坑石类、山坑石类、月洋山石类和旗山石类。寿山石的分类是人为的。随着人们对寿山石文化的深入研究,必有更科学的分类法。今暂按传统分类法叙述,惟把“田坑石类”简称为“田石类”。 |
一、田石类
田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乃掘性独石,呈自然形状,无明显棱角,沉积于一两米深的田地底层,多有外皮,红筋成格,肌理有萝卜纹,质地脂润,温柔可爱,其中以黄色者为最珍贵。黄色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象征,雍容华贵。因此被称为“石中之王”。
田石按产地分,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上坂所产田石,色淡而质灵;中坂(至铁头岭)所产田石,色浓质嫩,品质最佳;下坂(坑头、贝叠两溪会合处之下游)所产田石,色如桐油,质地凝腻;碓下坂(靠近碓下)田中偶有田石,质多硬而粗,色黔暗。田黄石有16个品种:
(一) 田黄石
寿山溪坂的田石,只要是黄色的都可称黄田石或田黄石。其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通澈,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尤罕见;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石中的下品。
(二) 田黄冻石
田黄石中质地极通灵者,是一种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三) 银裹金田黄石
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却为纯黄,酷似蛋白裹着蛋黄的煮熟鸡蛋,为稀贵珍品。
(四) 白田石
田石中白色者称为白田石。古代亦称“田白”。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愈往里层,色地愈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愈加明显,似鲜血缕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的田黄石。
(五) 金裹银田石
是白田石中的一种,金为黄色,银为白色,意即黄石皮裹住的白田石。因黄白相间,在艺术雕琢上又多了一番意境和情趣。
(六) 红田石
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古代亦称“田红”。生成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天生佳丽”,自然生成的一身原红色;一为由人工烧煅而成的“后天红”。前者,色如橘皮,红中带赭,故称橘皮红;后者,因农民烧田积草木灰肥,而让深藏土中的田石受热,表层逐渐转红,肌理却仍保留住原色。石农称其为煨红田石。橘皮红田石,质细嫩凝润,微透明,肌理隐含萝卜纹,是稀有的石种。煨红田石少有所见,惟经火受热后,石质变燥易裂,少有珍品。
(七) 灰田石
田石中色呈浅灰或深灰者,俗称灰田石。石质微透明通灵,肌理萝卜纹清晰可见,然多有黑点掺杂其间,且泛赭黄色。
(八) 黑田石
田石中色纯黑、或黑中带赭者,称为黑田石。石质细嫩,富有光泽,肌理的萝卜纹多呈流水状。石产于下坂及铁头岭一带。有一种黑田石,外有黑石皮,故称乌鸦皮或蛤蟆皮田石,而石多呈黄色。皮色有浓有淡,皮层厚薄不一,形状或块或条。还有一种黑田石,肌理黑中带赭,外表却带黄色皮。
(九) 花田石
在田石中,偶见一种红、黄、青等杂色相间的田石,称“五彩田黄石”,俗称花田石。它同样有石皮、萝卜纹,惹人喜爱。
(十) 硬田石
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都称为硬田石,是田黄石的下品。
(十一) 溪管田石
出产于寿山溪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此处溪水激越,石因水波冲击涤荡,尽去浊污,倍加晶莹通透。石色多黄,也有微黄、浓黄、墨黝黄等。质地坚硬不透明者为下品。
(十二) 搁溜田石
搁溜田石是指因农耕翻动田地,或受暴雨山洪冲刷,而从深层“搁溜”到地表的田石。它显露土外,受日光曝晒,风雨侵蚀,石性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显得干燥粗陋。
(十三) 乌鸦皮田黄石
外裹黑色皮、肌理呈黄色的田石。
(十四) 煨红田石
外泛红橙色,通常有深赭色纹,里层为黄色。
(十五) 牛蛋黄田石
又称“鹅蛋黄”,产在大洋、寿山溪流域。质坚不透明,为石农于砂土、田地中掘得的新品。石成独块,形或圆或扁,状如鹅蛋。色多藤黄,质粗,不透明。常有石皮,有黄心黑皮、黄心黄皮、黄心白皮等多种。佳者,微透明,近似硬田石,俗称“牛蛋田”,惟石皮较粗糙,石心无萝卜纹。粗劣者不堪雕。此石近年在寿山田地、溪中挖田黄石时,偶有发现。
(十六) 寺坪田石
在寿山广应寺遗址。曾因火灾受烘烤,外呈深赭色,古意盎然。 |
二、水坑石类
水坑石产在离寿山村东南面约2公里处的“坑头占”山,其山麓溪流的发源地有一矿脉,成东西走向,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石的质地特别莹澈通灵,有极强的透明度,真所谓“玉骨冰肌”。其石色柔和纯粹,浓淡相宜,少有杂质。但一般块度比较小。清黄任的《寿山石》诗:“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便是指水坑石。水坑石有13个品种:
(一) 水晶冻石
水晶冻石主要产于水晶洞,是水坑石的上品,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其石有白、黄、蓝诸色,分别称为白水晶冻石、黄水晶冻石、蓝水晶冻石。其中以白水晶冻石为多见,其余罕见。白水晶冻石又名晶玉,白色透明,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夹杂其间,俗称“虱姆卵”。质地细嫩微坚。《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晶莹玉色,胜莫愁湖中新藕”。
(二) 牛角冻石
产于坑头洞,色泽如牛角,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温雅可爱,常被误认作黑田石。牛角冻石更比黑田石通灵,但欠温润。
(三) 鱼脑冻石
石质温润莹洁,半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纹,状如煮熟的鱼脑,产量稀少,十分难得,是水坑石中的珍品。《后观石录》称其为“半脂”。
(四) 黄冻石
质凝腻如蜜蜡,故又称“蜜蜡”。石性纯净无瑕,色如枇杷,肌理间有红筋,似田黄冻石,惟无石皮。金石画家陈子奋称其“俨如宜都枇杷,令人食指欲动”。
(五) 鳝草冻石
石性通灵,半透明,色灰中带黄,肌理隐含细黑点,如鳝鱼脊,故称。又因石体中含水草纹,故又称仙草冻石。
(六) 天蓝冻石
《后观石录》称其为“蔚蓝天”、“青天散彩”。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如云霞朵朵。
(七) 环冻石
水坑各石的肌理中,时有泛水珠、水泡般的环纹出现,或零星分布,或环环相连,蔚为奇观。此种冻石,通称环冻石。石品昂贵,其价多在水晶冻石、牛角冻石之上。
(八) 桃花冻石
产在坑头洞,白色冻石的肌理有许多细小红点,如胭脂之渍粉,似桃花之落水,随波荡漾,若浮若沉,娇艳楚楚。
(九) 玛瑙冻石
产在坑头洞,质地通灵,表里凝澈,色红,有浓有淡,若玛瑙,光彩灿烂,楚楚动人。所谓“泼胭脂水者”。
(十) 冻油石
产于坑头洞,微透明,似冬冻的油脂。有白、黄、绿、青诸色。石多痕,裂痕中多隐黑点。其纯者,颇似白芙蓉石。
(十一) 坑头冻石
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除归入以上各类者外,统称坑头冻石。其石亦温润可爱、纯洁通灵,透明或半透明,常见的有黄、红、灰、白、赭、蓝各色。
(十二) 掘性坑头石
在寿山溪流经坑头一带的山里砂土中,偶而可掘得一种块状独石,故称掘性坑头石。又因石质与田石相似,故又名坑头田石。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坑头石比田石通灵有余,温润不足。虽也有萝卜纹和红筋,但格纹比田石密得多,且肌理时起白晕,为田石所无。
(十三) 坑头石
产在坑头洞,非晶冻,质微坚,少透明,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肌理多有金砂点。
三、山坑石类
(一) 高山矿脉
高山是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个品种石,色泽丰富多彩,质地通澈透明,惟质稍松,含水份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高山的寿山石石种最多,藏量最大,开采最早。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掘性高山石肌理有萝卜纹,极似田黄石。
红高山石 红顔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顔色有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白高山石 通体纯白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其中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最佳。
黄高山石 指纯黄色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都成坑石相媲美。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虾背青石 色如淡墨,又称“黑高山”。《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
巧色高山石 系二色、三色以及多色相间高山石的统称。石中色泽明丽,色层由浓化淡,逐一过度,是寿山石多色艺术品的最佳原料,如花果篮、海鲜盆等雕品,非它莫属。
高山冻石 凡高山出的冻石,都称高山冻石,质如凝脂,通灵细腻,微透明,肌理隐含棉花细纹。以色泽分,有白高山冻石、黄高山冻石、红高山冻石、高山朱砂冻石等,产量稍多,可补水坑冻石之不足。
高山环冻石 高山冻石体中隐有环晕者,称为高山环冻石。环多呈粉白状,大小多寡不一,情趣比其他高山冻石更胜一筹。
高山晶石 凡高山石中晶莹透明、洁净无瑕者称为高山晶石。肌理时含细纹,或有墨斑点,或有团簇状砂。上等的高山晶石亦似水坑冻石,惹人喜爱。
掘性高山石 由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石难觅,较罕见。
高山桃花冻石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红点深浅大小不一,似三月桃花洒落水上,凝视似有移动感。此石质佳,产量少。
高山牛角冻石 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或灰黑色的棉花纹,质近水坑牛角冻石,细腻、凝结、微透明,产量亦少。
高山鱼脑冻石 此石温润细腻,色洁白,中泛黄彩。肌理有团簇状的棉花纹,或如煮熟的鱼脑状纹。质近水坑鱼脑冻石。
高山鱼鳞冻石 白色,肌理隐存密集如鱼鳞状的圈点,排列交错有致,有如贯穿鱼鳞纹的垂直蓝条纹。由于矿石多出于粘岩处,故质地透明灵洁
和尚洞高山石 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宋代寿山禅寺的僧侣开凿。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新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带土红。
大洞高山石 大洞亦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玛瑙洞高山石 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不同。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水洞高山石 在和尚洞后侧下方,有矿洞深入水下,故名水洞。所产石即水洞高山石。质通灵,微松,色白、红、黄或白中带红、带黄。经油浸,质益佳,可与水坑冻石媲美。《观石录》、《后观石录》均称其为“笋玉”或“象玉”,形容其为“象牙笋初脱衣时”或“若象牙不辨”。
新洞高山石 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荔枝洞高山石 石洞位于高山北面中部,因洞口曾有株野荔枝树,石材又具白色,极似新鲜的荔枝肉,故以荔枝萃作为石名。从1987年起,又有老人洞、青年洞、立冬洞先后出石,石质特优,为近40年来高山石中罕见的优质石种。其中以首凿者张家祥、黄琪友等合股开发的老人洞石尤佳。荔枝萃高山石晶莹通透,性坚,两石相击,铿锵作响。肌理多隐现萝卜纹,色以白为多,尚有黄、红、灰及各色相间。
大健洞高山石 和尚洞中有支洞,为清时石农黄大健开凿,所出之石便称大健洞高山石。石微坚,多砂格,易裂,质逊于和尚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 在大健洞后方有世元洞,为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其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嫩嫩洞高山石 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惜已绝产。
四股四高山石 石洞邻近嫩嫩洞,因石农合股开业,故名。石质比高山各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太极头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北之小山岗上,因小山形似太极,故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石性晶莹灵洁,有红、黄、白色或诸色相间者,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鸡母窝高山石 洞处于高山北面,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从1990年8月出石以来,已开凿3洞。石质近太极头石,晶莹通灵,性微坚,有红、黄、黑各色。在黄色石中偶见极细的萝卜纹,并有石皮,极似田黄石;黑色石中,质佳者,颇似坑头牛角冻石。
小高山石 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故又称“啼嘛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白水黄石 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鲎箕石 高山南翼的芹石村产石,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石种,初时称为“路下高山”石,因山形如鲎箕,故改称“鲎箕高山石”,有红、黄、白等色,以白色质量佳,与田坑出的白田石极相似,容易“鱼目混珠”,故又称“鲎箕田石”。惟石质较松,脂润不足,少见凝灵。肌理亦有萝卜纹,兼有条状的透明体,并有令人见而生厌的白渣和黄棉纱地,故其价值远低于田石。
大红袍石 产于芹石村的红花石坑,近于鲎箕石,色彩红艳,光彩照人,石中常有大行纹路,如蛟龙飞舞,故称“大红袍石”,尤为收藏界所钟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