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2|回复: 4
收起左侧

[诗歌] 欧洲风光摄影展导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2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莲溪寒士 于 2010-2-2 07:48 编辑

五年前,崔先生曾是境外旅行的一名领队,应该说这是一份足以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业。到国外去观光旅游,对一般人而言,的确是个让人憧憬和向往的梦。
而崔先生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足迹居然遍布于欧洲荷兰、丹麦、法国、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崔先生平时留给我们大家的印象总是这样的宽厚而又富于幽默;具有感召力而又洋溢着男性深沉的魅力。——我揣度着:这莫非得益于他平生的视野开阔、见识广泛是不无关系的。
这次摄影展,只是崔先生徜徉在欧洲几座名城里留下的一部分浮光掠影。这每一张有着异国情调的建筑、雕塑、街景、海滨和纪念碑的照片背后,都包涵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也许还曾发生过无数生动的故事……。

米兰,它是意大利以工业、财经为重心第二大城市,从展出那张《米兰街景一角》就可以窥见这座城市繁华的一斑。至今那里还留有着古代城邦政治时代的辉煌与文明的遗迹,这是一个叫旅人徘徊不去的地方。我对米兰的了解,是因为曾读到过这么个记述,当时的米兰大公罗德维科当政时,他延聘了天才的艺术家李奥纳多 • 达芬奇为他御用的工程师、画家、雕刻家及军事工程师,由于他们俩人的珠联璧合,使米兰在15世纪最后十年间,一跃而居于意大利诸城市中的领导地位。
比如作品中摄下的杜奥莫(The Duomo,又译为多摩)大教堂,它是一座别致而有气势恢宏的建于13世纪的建筑。它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克大教堂(在本次作品展中)那罗马式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座教堂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不光是米兰最大的,也是意大利最大的,更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的教堂。
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不同处在于罗马式建筑的特征多为圆形屋顶、弧形拱门以及厚重的墙壁、半圆形交叉的穹窿;而哥特式建筑则多为尖窄形的屋顶,尖形的窗与门和尖弧形交叉的穹窿,(两者之间不同从这次作品中就能清晰地反映)。杜奥莫大教堂一眼望去,它有着数不清的小塔和尖顶,整幢大教堂就好像是由一大把银烛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地插就——它有135座小型的哥特式的高塔,全是用雪白的大理石雕砌而成的,据说前后盖了近三百余年才完工。

意大利威尼斯是座举世闻名的水城,真正意义上的“人家尽枕河”的水上城市——整座城市建造在亚得里亚海上,它拥有117个小岛,有开凿出150条运河,造起了一座座美丽的拱桥,将运河两岸的住宅连结起来,供给居民们步行的通路,这里的陆上没有车辆,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当地人叫它为“贡多拉”(Gondolar),一种黑色描金、头尾尖尖翘起的轻舟,大概中国古时候的“舴艋舟”就类似如此。

圣马克大教堂建于11世纪,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美仑美奂的建筑,面临大运河。这座建筑所呈现出的金碧辉煌,使得到过那里的人,都恍惚来到了一个蓬莱仙岛般庄严天国。崔先生说:在欧洲每到一座城市,最能代表他们文化艺术经典及历史悠久的所在必是教堂,因此,旅游者去得最多的地方也是教堂,——这如同在国内的旅游,每一地的庙宇,是游人的履迹必至之处一样。
现在,让我们好奇的心情与迷旋的目光停留在奥地利吧——

闻名遐尔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崔先生的作品中反映的是1998年10月10日一个深秋的雨天背景。可以想象崔先生踏着纷纷的落叶,以一种何等潇洒的心情踯躅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徘徊在这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维也纳街头,而心灵深处那充满着崇敬的思绪,早已透过那一片灰雾蒙蒙的雨幕,寻觅着、寻觅着在这里曾经生长、停留或寓居过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音乐大师的足迹。在不朽的约翰·斯特劳斯金色的雕像前,当他敛气凝神地用手中的相机摄下的同时,耳畔此刻响起的想必是一串《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悠扬、明亮的音符。

在维也纳的一组风景照中,值得一提的是那座艺术博物馆,它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四大美术馆。馆内以收藏古埃及艺术品而著称,同时又收集了不少世界闻名的画家作品,光听一下他们的名字,大概就足以让爱好艺术的朋友心驰神往:拉斐尔、提香、乔尔乔内、鲁本斯……。
维也纳是属于阳春白雪的。然而,世界的“花都”——法国巴黎尽管有着一切确能满足人们最豪奢的物质享受,但巴黎给予人们的却远不止于这些,她更拥有着人类精神上的无价宝藏,这里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剧场、名胜古迹,使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因此,巴黎也是艳而不俗的——


湛蓝的塞纳河静静地流淌而过巴黎市中心,假使缺少了这条名河,巴黎的美丽必定要大打折扣。塞纳河自东向西、蜿蜒曲折地流经巴黎城,截然将这座城市分成了闻名于世的左右(南北)两岸。河的南岸即被称之为左岸,是《人间喜剧》作家,伟大的巴尔扎克曾用浓浓的笔墨描述过的著名的拉丁区。那是一个文人墨客、艺术家汇集之处,也称为文化区。因为文人总是与“穷”字密不可分的,据说左岸的读书人和阮囊羞涩的艺术家们,都抱定“不过河主义”。对岸即为“右岸”,为繁华的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大使馆、银行、大饭店、歌剧院都在那一带。
照片上那座桥是横跨塞纳河上45座桥梁中最美的一座亚力山大三世大桥,此桥是俄国皇帝亚力山大三世所赠,故而名之。此桥建于1896年,四年后完工。整座桥梁布满了雕饰,豪华而壮丽。

照片中的香榭丽舍大街,被称之为“仙街”,为巴黎的精华所在。这是一条闻名于世的繁华大街,有快慢车道及两旁宽阔的林荫大道组成了共16条车、人行道,车水马龙,蔚为大观。在人行道两旁,这里有世界上最顶尖品牌的珠宝服饰公司、夜总会、大饭店、咖啡馆……。它的入口处即是大凯旋门。大凯旋门乃是世上最大的一座拱门,是1806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纪念他不可一世的功勋而建造的。门高164英尺,宽147英尺,门墙上雕绘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历史。由于这座大凯旋门在1836年才得以完工,伟大的拿破仑在生前未能看到它的雄姿。法国人至今对这位英雄十分崇拜,因为他曾使法国的领土空前扩展到欧洲的版图里,并将法兰西带进了从未有过的光荣时期。

大家能见到 “无名士兵纪念碑”那张照片,它在拱门下,这儿鲜花不断、长明灯不熄。这位在拿破仑时期牺牲的无名小卒,代表了可歌可泣的“1792年的进军”中死难的150万法兰西士兵。
艾菲尔铁塔是巴黎典型的标志,就像上海的“东方明珠”一般。它于1887年兴建,为配合翌年的世界博览会而造。整座塔由表及里15000根铁条交错焊接而成,用四个巨大的方形座基把重达7000吨、高约1000英尺的塔身撑住,塔名来源于设计建造这座塔的工程师艾菲尔。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叫人梦牵神萦,我想这与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所著的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同名小说中所成功塑造的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吉卜赛女郎爱丝米纳达和“钟楼怪人”卡西摩多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分不开的。

《巴黎戴安娜王妃遇难处》——戴安娜王妃遇难的地方就在巴黎街头这个地下交通隧道通风口下方。看看那上面所贴着的戴安娜王妃的相片,你就会发现多情的法国人对这位大不列颠已故的王妃是充满着好感的,法国人在国民气质上和文化上一向排斥英国人的,——据说,有3/2的法国人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但如果在当地你开口用英语问讯,即便是他们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彬彬有礼的法国人还是会以“NO”拒绝你。我不知道浪漫的法国人是因为被戴安娜王妃的美貌所吸引而怜香惜玉呢,抑或是真的对戴安娜王妃不幸的遭遇而掬一把同情的清泪?

艺术已经渗透于细胞中的法国人自然很懂得美,——《巴黎拉得方斯新区》是她的现代化城区,巴黎人为了保护老城的典雅风貌,把新潮的建筑都集中地放在拉得方斯去了。对于这个聪明的举措,是否值得我们的城市规划者的借鉴呢?

《法国尼斯》是濒临地中海的一个海滨城市,在法国的南部。这个小城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那里有“尼斯河怪”的传说。尽管存有照片:有一头像类似恐龙的庞然大物曾出没在尼斯河里,但这可靠性与真实性至今尚未得到科学家们的首肯。——这会不会又是浪漫的法国人凭空制造出来的一个神秘色彩的故事,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到那个“小城故事多”的尼斯?

崔先生所摄的那张《法兰西邻国摩纳哥海滨一角》画面中只有几张空无人坐的椅子与夕阳西下的大海。那凝固在相片中的景象,令我想起了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那幕场景,以及剧中哈姆说的那句台词:“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请不要等待了,权且将我们的目光就当作旅行者的匆匆地步履,现在我们将踏入 “水上之国”荷兰。如果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那么,荷兰便是个水上之国,这个国家的三分之一领土是围海造地而得来的。在15世纪的时候,荷兰却是个令人不敢小觑的海上强国。由于荷兰的海拔低,且水力资源丰富,田野、河畔处处可以见得到旋转着的风车,这是它特有的景色,风车也成了荷兰的象征。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从那张《阿姆斯特丹街头》上雄伟的哥特式建筑反映出来,蕞尔小国的荷兰昔日国力是何等地强大,它的商船曾经走遍世界上每个角落。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欧共体的所在地,这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却在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欧洲少数几个保持着君主立宪的国家。从崔先生所摄的《布鲁塞尔皇宫》来看,不知道那高耸的尖塔是不是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而那张《布鲁塞尔尿童于连雕像》则透射世人皆知的“比利时式幽默”。这有一段故事:据说当时拿破仑的军队进攻而入布鲁塞尔时,六岁的于连不畏强暴,爬在高高的建筑物上,朝着侵略者撒起了尿,于是,那个六龄童就成了千古民族英雄。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的首府,是南部德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德国的“啤酒之乡”,这里的人据说喝啤酒如同喝白开水一般。和欧洲其他城市一样,慕尼黑也是一个有着不少名胜古迹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地方。崔先生所摄的《德国慕尼黑圣母教堂》(圣母教堂建于15世纪),从这张照片中所截取的城市一角,就反映出它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到德国旅游,如果你是乘船沿着被称为“日尔曼人文化源头”的莱茵河溯流而上的话,尤其是到了“中莱茵”部分,即德国首屈一指的交通重城——法来克福,那里不仅是风景优美,而且是德国历史的心脏地带,它是大文豪歌德的故乡。从这此崔先生所选的两张《法来克福不同时代建筑》和《圣诞节将临的法来克福》,你大概就能对这座城市有个印象:既有中古时代的古堡、教堂等,又有拔地而起的新时代特征的建筑。

从前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想现代人要扩大生活面,充实心灵,除了需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遗憾的是我也不曾到过上述的那么些地方,只不过是听了崔先生的介绍,加上平时由于喜欢读历史地理的书籍,就这样盲人摸象般写了此篇《导言》。我想:到国外去观光旅游,也同样是我的一个憧憬和向往的梦,尤其是最叫我魂牵梦萦是诗人徐志摩在二十四岁那年低吟过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康桥(Cambridge,即剑桥),因为,从我年轻时代一直至今,还是不能体会德国诗人海涅在伦敦的忏悔,和这份“诗人别来”的苦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2-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同时将文中提到的崔先生的摄影作品贴几张上来,那就更好阅读欣赏了。异域之行、别样风光确实令人憧憬和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2-2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六兄所言。
    莲溪居士此文与红娘的《杜甫草堂漫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溪寒士 于 2010-2-2 08:17 编辑
    如果能同时将文中提到的崔先生的摄影作品贴几张上来,那就更好阅读欣赏了。异域之行、别样风光确实令人憧憬和向往。
    qugaolin6 发表于 2010-2-2 06:43

    您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惟留下的是解释这些作品的文字(导言),图片不知何从找。因为崔先生当时的作品都不是数码的(大凡搞摄影者一般不喜数码相机),再说摄影展的作品一般由展览者本人选好参加作品后,由举办方甄录,不可能多印制备几份的可能,这有版权的。我只是被邀请写文字的,不可能得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2-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惟留下的解释这些作品的文字(导言),因为崔先生当时作品都不是数码的,再说摄影展的作品一般由展览者本人选好作品后,五年前,崔先生曾是境外旅行的一名领队,应该说这是一份足以令人羡慕 ...
    莲溪寒士 发表于 2010-2-2 08:02


    原来这样,那就只好作罢。握手问好,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06:36 , Processed in 0.0798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