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7|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 2009年《触闻集》新增佛教对联选——肖大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11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触闻集》新增佛教对联选——肖大志

20076月整理出《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版本,并搬上网。下面的连接是《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txt文档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5/200952523154548.txt


20076月至20096月,又新增佛教对联二百余副,《触闻集》佛教对联已经超过1800副,但目前尚未整理出《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的版本。现将2009年新增佛联选一部分,小集如下:(注,此小集不重复《题法华经佛教对联选》,和《题华严经佛教对联选》专辑)


眼界放开心不动
脚跟立定念常提
注:《华严经》鬻香长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智悲双运一时现
福慧俱圆两足尊(敬题三世诸佛)
注:两足尊:为佛之尊号。此尊号有二义,即:()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所种善根若不能离相
虽修福报亦难得往生
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出三界之家,说三时之法
度众生之苦,开众妙之门(题三世诸佛)
注:三时:有多种所指。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正法、像法、末法等三个时期。或指“有、空、中”三时,即依照释尊之说教内容而分有教、空教、中道教三种,依序称为初时、第二时、第三时说法。

句里明机,也似迷头认影
当前活路,无非绝虑息心
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12 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认影。” 

心如枯木略相应
念有纤尘随受生
注:《指月录》卷8载南泉禅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 
2:《缁门警训》卷7载无业禅师云:“临终之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虑未忘,随念受生。”

上帝是前缘,众生即相续
恶魔因邪执,我佛乃超然
1:相续: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2:恶魔:音译作魔罗。指能破坏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并破坏自他身命之恶神、鬼神。
3:邪执:指固执于不正之见解。邪执多指外道之恶见,其见皆由‘我’而起,若离我见,则无一切邪执。
4:可参见《我佛超然》一文。

文虽有定法无定
事过无痕心有痕

佛经处处有禅意
公案条条是话头

净土法门,功高易进
弥陀本愿,言浅实深
1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2:本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
3:张澄基《净土今说》云:“净土宗的道理似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速疾,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

云月是同,溪山各异
身心踊跃,物我泯然
注:物我:指我与物,亦即人、法,人、境。物,即客观之境;我,即主观之人。

鸡生蛋,蛋孵鸡,难分孰后孰先,本为一体
果发苗,苗结果,实在非同非异,也是轮回

舟移岸驶,妄心不断
面皱神昏,见性是常
注:《楞严经》卷2云:“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寒暑迁流,变化密移诚不觉
容颜枯悴,人非物是本无常
注:《楞严经》卷2云:“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慧眼妙观此世间,凡圣妍媸皆泯灭
佛心善解其方便,慈悲觉悟俱圆融
注:慧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

悟后方知人是佛
迷时不觉我为谁

污泥能下种
枯木不开花
注:枯木:比喻无心之状态;或只执着坐禅以求开悟,而无向下化他之功用。又于丛林中,对于只知终日坐禅而不饮不卧之禅者贬称为枯木众。

能所两亡,无憎无爱
根尘双泯,非色非空(集句)
注:此四句皆佛教常用语。

静心学佛,佛经旨意在随缘,随缘任运即通达
藏器待时,时节因缘非刻意,刻意苛求是执迷

虽然命数或短或长,或富或穷或小康,到头死去还同幻
不管夜眠梦无梦有,梦忧梦怖梦欢喜,一觉醒来都是空

纤毫有报谁能替
祸福相承身自当
注:《佛说无量寿经》云:“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有情皆解脱
无畏成菩提(集句)
1:《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云:“经言愿诸有情皆解脱故。”
2:《宝积经》云:“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阿弥陀,无畏成菩提。”

看经生信其非易
闻法能行此更难

严持具戒其非易
稍信佛经此亦难

修诸功德常回向
证此菩提不退行

菩萨了知诸佛唯心现
众生当念此身由业牵
注:《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

以智除疑,至心念佛
修因感果,随愿往生(集句)
注:此四句皆佛教常用语。

东西南北无非佛
地水火风都是空

地水火风都是大
色香味触俱称微(题四大和四微)
1:四微:又作四尘。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
2:据俱舍论卷四所载,物质之最小单位“极微”形成之时,必须由四大及四尘等八事俱生,缺一法而不可,称为“八事俱生随一不减”。

法无定法依缘起
心是妄心随境移

处逆境违缘堪炼性
借怨家业障以修心

远离痴慢出邪网
增长善根起信心(敬题《大乘起信论》)
注:《大乘起信论》云:“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一时放却抛开易
长久坚持精进难

一刻看穿尘相易
长期保任本心难

随时放却了无事
自古修行都在心

愚人痴,饿鬼贪,修罗慢,地狱嗔,众生烦恼皆因欲
如来智,罗汉德,菩萨慈,金刚怒,八万法门都在心

学佛首先需智慧
入门以后重修行
注:《圆觉经略说》有云:“学佛首重智慧。”

身意泰然,断诸疑悔
修行增益,坚其信心

闻佛妙音,身意泰然疑悔断
思经奥义,修行稳固信心增

心如大地,大地如心,心地无边真宝藏
佛似空魔,空魔似佛,佛魔同体大禅机
注:空魔:即拨无因果之空见恶魔,亦即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之恶魔。

妄心不起妄缘了
后有现前后悔迟
注:后有: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有情众生,于未来世所受之果报。

尘相既空,妄心亦泯
功夫成片,三昧现前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坚持誓愿,常在中流(敬题诸佛菩萨)
1:《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2:中流:比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华严经·十行品》云:“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

智者善于密密行,不以乖违为密密
愚夫不了空空义,常将恶取作空空
1:《楞伽经》卷2云:“甚深空空义 愚夫不能了。”
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
3:恶取空:取恶空之义。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绵绵释放促淫思,荷尔蒙也,贪嗔痴也,声色触也
密密升华成学术,力必多乎?戒定慧乎?精气神乎
1:荷尔蒙(Hormone),意即激素。它对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力必多(libido),意即原欲。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

人生如梦随缘过
万事皆空顺性行
注:顺性行:谓菩萨顺六波罗蜜而修行。

观音弘誓深如海
地藏悲心永不空
1:佛教歌曲《妙法莲花观世音》有云:“观音弘誓深如海,百千万劫不思议。”
2:悲心:悲他之苦之心也。

一切尘缘,无心了也
无边生死,一念系之

生无所来,死无所去
心即是佛,色即是空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即空即色,即佛即魔,念佛是心,造业是心
注:妙法莲华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诸佛远离偏执妄心,视一切法皆如幻
众生深陷凡情泥淖,于过隙尘看不空
注:《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道,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又云:“佛言:吾视侯王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道人见欲即离,如被干柴避火
痴汉为情所困,似同老象溺泥
1:《四十二章经》云:“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2:《佛遗教经》云:“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如是护持此念
云何降伏其心
注:见《金刚经》。

死箭中身,唯正法能为救护
空尘入骨,虽佛心难以施援
1:《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一切众生刚强狠戾,死箭所中,无复势力,无复救护。……彼于尔时,唯有正法能为救护。”
2:空尘:外道观空,必存空相而堕于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或以为诸法皆空;此空见如一切世间之事法能染污真性,故谓之尘,属于色、声等六尘中之法尘,故称空尘。亦即外道之空观为法尘而非正观。

以盲引盲,痴信痴行痴太甚
从暗入暗,苦因苦果苦无边(横批:痴是苦)

视无上乘如梦
于世间法不空
注:《四十二章经》云:“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闻此法门虽不信
堕于地狱亦能离
注:《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若得闻此甚深法门,一经于耳,虽不信受,堕于地狱,而速解脱。”

于佛法僧不染
从根尘识起修

能抛珍爱可修道
不着袈裟亦出家

无边佛法,实无佛法,执佛法时,失之佛法
一切众生,即一众生,彼众生者,非是众生
注:见《金刚经》。

佛语心宗,无关文字
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注:佛界常云,佛经是“标月指”,不能见指不见月。

虽无前定
各有宿缘

身处深林不问事
心远红尘只读经

度自个儿易,念佛易,往生亦易,唯愿切心坚不易
行菩萨道难,舍身难,取义更难,而识心达本最难

众生随境逐声色
诸佛息心达本源

尽心做事说来易,易行之事岂寻常,除了诸佛菩萨,若芸芸众生,真做些好事谈何易
开口求人本不难,难在其人非善类,假如因缘使然,真切切无奈,去求那恶人确实难

顺逆穷通,不全在我
忧悲喜怒,岂尽由人

慈悲常在见空,空之智慧即平等
善恶岂能无有,有所因缘而不同

放下身家,收拾行囊投笔去
抛开顾虑,坚持誓愿入尘来

凡事皆由因果,开口求人,未必得尝所愿
立身须在世间,烧香拜佛,不如广结善缘

报父母恩,念妻子情,济众生苦
以出世志,做平常事,入毕竟空

借如幻身,修真实道
以出世志,入大乘行

缘要广结,友要善交,心要常观,书要勤读
钱舍得花,话忍得住,我放得下,事想得开

勤读书,广结缘,善交友
少说话,多做事,常观心

善待他人和自己
淡然名利及身家

即佛是心,即心作佛
因空而苦,因苦不空

道在清虚,一有营求便痛苦
心非寂定,纵无热恼也昏沉

人心混浊匪当道
世事荒唐佛笑之

相由心生,业由心造
福在己积,祸在己召

多结善缘交益友
莫由势利划亲疏(自对格)

树金非以挠泥得
鼻墨哪能揩镜除
1:参见《百喻经》中之《见水底金影喻》。
昔有痴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裏,撓泥更求,亦復不得。其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悉在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於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凡夫愚痴人,無智亦如是。於無我陰中,橫生有我想。如彼見金影,勤苦而求覓,徒勞無所得。
2:李叔同《晚晴集》载飞锡法师言:“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

念不着空真觉悟
心能转物是如来

此土如来,不过着衣持钵
西方佛国,亦须饭食经行
注:分别见《金刚经》《阿弥陀经》。

究竟涅槃,唯心是也
无边生死,一念系之

尘相既空,妄心亦泯
妄缘不起,尘垢即除
注:见《大乘起信论》

清净身心休问道
寻常茶饭可参禅

境遇皆由业感召,人心混浊酿灾乱
因缘也要力推进,世事改良靠启蒙

随意、随分、随缘、随喜
忍言、忍辱、忍色、忍心
注:随分:谓随能力、资质之限度而行。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有待之身,由食而住
无依之士,为道而存
1:有待:指人之身体。人体每有待于食物、衣服等之资养而生存,故称有待。《摩诃止观》卷4云:“有待之身,必假资藉。”
2: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

学不必多,行之为上
德非以寿,仁者是师
注:《法句譬喻经》云:“学不必多,行之为上。”

止恶修诸善
息心达本源(集句)
1:《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止恶修诸善。”
2:《法句譬喻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欲断老病死
须离贪嗔痴(全平全仄格)
注:《佛说三法经》云:“不离贪嗔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言当畏报
辞不强梁(法句经集句)
1:《法句经·刀杖品》云:“不当粗言,言当畏报。”
2:《法句经·教学品》云:“虑而后言,辞不强梁。”

言必柔软
辞不强梁(法句经集句)
注:《法句经·沙门品》云:“言必柔软。”

身无议论
辞不强梁(法句经集句)
注:《法句经·刀杖品》云:“身无议论,度世则易。”

以戒庄严,能生大利
一心具足,即得真如
注:《佛说十善业道经》云:“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慧与无嗔俱
苦由做恶生
注:《中阿含经·伽弥尼经》云:“自不作恶,苦何由生?”

祸福非于朝夕报
修行还得戒施兼
1:《杂譬喻经》云:“如人少信,有时作福,便望朝夕报也。”
2:《杂譬喻经》云:“是以修福之家,戒施兼行,莫偏执,而功德不备也。”

老病死原在于修,而无根俗辈实难能免
身命财皆不足惜,为入道资粮亦未可轻
1:无根:指器世界之草、木、山、河等及属于有情众生之发、毛、爪等非情物,因其能造与所造两者皆离根,故称为无根。也可指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宝之无根者,即无善根也。
2:《杂譬喻经》云:“人之所重者,身也、命也、财也。此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轻也。”

慈念众生,其福缘甚大
厌离浊世,此功德更真
注:《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云:“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

信戒施闻能令修,此乃真诚修德
病缘医药未能报,其非究竟报恩
1:《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2:修德:修成之德,用功修来的德。

信戒施闻能令修,乃真实酬偿也
病缘医药未能报,仅现前利益哉

闻经以自骄,是如盲执烛
说法令人悟,使离暗得明
1:《法句经·多闻品》云:“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2:《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7载:“乘最上乘,谓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犹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

竹篮打水一场空,井中捞月更虚幻
入海算沙徒自困,掐指数星能几何
注:《永嘉证道歌》云:“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拣佛烧香,因缘各异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三千揭谛波罗蜜
八万菩提娑婆诃

一切现成,头头是道
无边生死,念念皆空

旁敲侧击隐机锋,莫道破也
苦口婆心来接引,乃棒喝之

深信轮回,其心近佛
坚持断灭,此念即魔

痛苦忧愁,皆因执我
贪婪嗔恨,乃错用心

无我,亦无我所
有心,即有心行

财不布施诚非福
欲无止境也是灾

欲无止境乃痴汉
财不布施是苦因

贪财不舍是痴福
忍辱无嗔乃大人
注:《佛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信戒施闻持观解行,诸位可曾修也
利衰荣辱称讥毁誉,八风能不动乎
1:《杂阿含经》第929经云:“精勤方便,信、戒、施、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
2:八风能不动: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影响人的境界。传说:苏东坡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放屁”二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了“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呵呵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众生本具如来藏
极果即为智慧身
注:陈健民《密宗灌顶论》云:“众生本具如来藏。”又云:“极果即是大乐智慧身。”

众生随业受形,成各种身,具各种心,其万别千差,岂非因果丝毫不爽
诸佛观机逗教,以如实智,说如实法,若犹疑毁谤,亦是罪根深重使然

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祈求我佛,悲智常开,普度痴迷
注:此联为半集句联。《华严经·净行品》云:“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欲得如来解力
当观时节因缘(集句)
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欲得如来解力故。”
注:法眼文益云:“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若见因缘即见佛
实无灭度本无生
1:经律浅辑P253
2:《金刚经讲义》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所谓众生者,乃是缘合假现生相,其性则本无生。”

始从一念终成劫
顿悟三时毕竟空(半集句联)
注:《华严经》卷7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3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精深博大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几个字,对联尤其稍长的联易重字。
第一副:愿切心坚,应是愿切信坚,此属笔误,因为,愿切信坚乃佛教常用语也。此字由一网友提出,俺说是笔误,他竟然说俺 狡辩不谦虚,⊙﹏⊙b汗~~~~
第二幅:真做些好事谈何易,与下联的真切切无奈,“真”字重了。

度自个儿易,念佛易,诵经亦易,唯愿切信坚不易
行菩萨道难,舍身难,取义更难,而识心达本最难

尽心做事说来易,易行之事岂寻常,除了诸佛菩萨,若芸芸众生,要做些好事谈何易
开口求人本不难,难在其人非善类,假如因缘使然,真切切无奈,去求那恶人确实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0-26 16:13 , Processed in 0.1328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