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梦溪 于 2010-4-1 12:37 编辑
初学写作,期待指教,谢谢:
3.18日论坛户外12驴友凌晨五时乘车到歙县南乡,从歙县岔口徒步古道—文山店—下坝—昌溪—石潭—下汰—湖山—北山—石潭,乘车回旌。
走近昌溪,恍然间踩进了千年时空;走近昌溪,就成了迷路的孩童。
斑驳的高墙,幽深的小巷,脚底的青石,威严竦然的宗祠······
一切的一切仿佛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贴近的似同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母亲,遥远的又恰如走进了另一国度。
粗大的古树根植在石块垒叠成的高高溪塝,和着一种精神、裹挟一种远久的坚毅。需要人们默默地的静下心来揣测、诠释和量度······
空气中洋溢和流淌着千年的青苔幽香,搅拌起百代芳泽、滋润千枝万叶的芬馨。鹅卵石不同色彩拼贴成的图案,是信念、是意愿、是励志、是如梦如幻的文脉、是如泣如诉的华章、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丝延锦长、意韵悠扬······
如同一丝温脉、一缕馨香可通达内心激起愉悦,又为何一切都似在高高的太空中飘渺?抓不住她的丝尾点滴······
碧绿的昌源水冲刷着河堤、也拍打着人的心扉,和着脚起脚落的节拍,思绪隔着时空翱翔翻飞······
导游口唇开阖的声音在耳畔,句句撞金、声声吐玉。是祖父儒雅的风度,是知书达理母亲口中永不枯竭的典故。愚昧如我,却不能将这些串缀成珠。眼前飘过自己跌跌撞撞童年里的身影。在故乡——黟县九都屏山村口的桥亭上、西递碑坊下的潭水旁。熟悉又贴近的气韵实在,原来是生命曾经在这里浸泡······
曾几何时,国学在西学挟船坚炮利的强势面前自愧不如,国人自贬抛弃。虽有张之洞、胡适等贤士的极力维护,可终被历史淹没。
一场文化浩劫,火焰吞噬的何止是泛黄的纸页、金楹朱柱?钎凿斧斫的何止是精雕细刻、紫锡黄铜?疯狂摔砸的何止是古砚玉石、青瓷瓦釜?·······
断裂了自己的来时路,损毁的是灿烂精神支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走来,又要上哪里去.走近昌溪,就象一粒飞扬的尘土,找不到可以沉淀位置___去贴近昌溪的胸膛、按住她的脉搏,听她喃喃的细语,领悟她的金科玉律。遥远和陌生迷茫实在,原来我们得了一场失忆症。
谁都知道:没有源头的河床会枯竭,没了根基的树木长不高,模糊了信念的人生走不远,迷失了自己,哪还能得前行方向?趁着广垠大地上还有无数昌溪,快快寻找我们的根基、寻找我们远古的自己·······
下次再走昌溪,再不是飞扬的尘土一粒,下次再走昌溪,就是一片碎瓦砾,与昌溪静静地默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