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0|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 《题华严经佛教对联选》专辑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华严经佛教对联选》专辑

20076月整理出《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版本(第六稿),并搬上网。本来今年初计划整理出新版本《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但是,我想把华严经佛教对联选写完再一起整理,所以推迟到今年底。从去年12月初起,经过一年,至今年11月底,我把《八十华严》整个看了一遍。一年来,共四册2502页的《华严经》8039+普贤行愿品1卷,我基本上是一天看几页或十几页,边看边写,每看完一品至少写一副对联加以概括,共写了50多副,加上以前曾写的一副,结了一个《题华严经各品之佛教对联选》的小专辑。接下来,我打算在年底再整理出《2010年新增佛教对联》,然后在明年初把《触闻集》再次整理一下,在今冬明春出一个新版本《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第七稿)。2010-12-7

一、《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中《题华严经各品之佛教对联选》

一切如来,神通变化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敬题《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1:此联为集句联。“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边色相,圆满光明”, 皆出自《华严经·世主妙严品》。

一切如来,庄严妙好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集《华严经》句,敬题《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1:此联为集句联。“一切如来”、“无边色相,圆满光明”, 皆出自《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庄严妙好”出自《升兜率天宫品》。

世主妙严,色相光明,遍周一切虚空界
华藏海会,众神菩萨,皆得无边解脱门(敬题《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于深法海,入佛所行,是诸菩萨所行境
放大光明,应物普现,为度众生普现身(敬题《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
注:此联为集句联。集句皆出于《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

住此法门,入佛所行,是诸菩萨所行境
随其感报,应物普现,为度众生普现身(集华严经句敬题《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
注:此联为集句联。“随其感报”出自《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其余皆出于《华严经·如来现相品第二》。

亲近如来,含藏一切神通功德
周流法界,遍入无边国土微尘(敬题《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注:《华严经·普贤三昧品》云:“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普贤遍住于诸刹,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一切刹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又云:“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普贤愿行,亲近如来,含藏一切神通功德
菩萨智慧,周流法界,遍入无边国土微尘(敬题《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法门广大随心现
刹海无边由业成(敬题《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
1:《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云:“诸佛方便不思议,随众生心悉现前。”
2:《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云:“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一切皆由业令异”“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广大刹海无有边,皆由清净业所成。”

一切如来,自在神通圆满
十方国土,庄严清净光明(敬题《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

成住坏空,有世界海微尘数也
杂染清净,随众生心分别见之(敬题《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
1:《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云:“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在《华严经》中,诸如“世界海微尘数”“微尘数世界海”之言甚多。
2:《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云:“一切刹种中,世界不思议,或成或有坏,或有已坏灭,譬如林中叶,有生亦有落,如是刹种中,世界有成坏。……众生身各异,随心分别起,如是刹种种,莫不皆由业。”

因缘圆满,功德圆成,如来出现
法界遍周,光明遍照,刹土庄严(敬题《华严经·毗卢遮那品第六》)

如来名号不思议
示现因缘甚妙微(敬题《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第七》)

随众生心说四谛
于圣言教起真心(敬题《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1:《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云:“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2:真心:真实不妄之心也。又,正信无疑之心也。

放百亿光明,照大千世界
于十方刹土,度无量众生(敬题《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
注:《华严经·光明觉品第九》云:“尔时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击于正法鼓,觉寤十方刹。咸令向菩提,自在力能尔。”又云:“转于妙****,度无量众生。”

菩萨问明宣实义
群蒙晓悟得真诠(敬题《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
注:《华严经·菩萨问明品第十》云:“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又云:“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善用其心功德妙
圆通诸法愿行深(敬题《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
注:《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说八万四千妙法门,修行功德甚殊胜
令十方群有断疑网,闻信因缘倍更难(敬题《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
注:《华严经·贤首品第十二》有云:“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世间一切诸凡夫,信是法者甚难得。……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倍更难。”

众生皆仰之,须弥顶上极严净
诸佛曾来此,帝释殿中最吉祥(敬题《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注:《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有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无上如来赞不尽
甚深智慧妙难穷(敬题《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得灌顶者,能度众生(敬题《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
注:《华严经·十住品》云:“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
280卷《华严经》之《梵行品》有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0卷《华严经》之《梵行品》则译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3::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不着相处,则佛法现前,是真平等
初发心时,即梵行清净,得大菩提(敬题《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
注:《华严经·梵行品》云:“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发心功德生诸佛
成佛因缘在此心(敬题《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发心功德无能测,出生三世一切佛。”

初发心时,善根功德即同佛
真做佛者,因缘胜果皆在心(敬题《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等,对于初发心之功德,所说甚多,如:“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发心功德无能测,出生三世一切佛。”等等。

除灭无明成智慧
摄持正法自庄严(敬题《华严经·明法品第十八》)
注:《华严经·明法品第十八》云:“灭除一切无明黑暗,……摄持正法以自庄严。”

尔时众会甚殊胜
此处天宫最吉祥(敬题《华严经·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注:《华严经·升夜摩天宫品》云:“彼曾入此摩尼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我佛如来,威神功德超三界
诸天菩萨,赞叹称扬遍十方(敬题《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菩萨修行功德妙
利他境界法门深(敬题《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
注:《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桡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菩萨十行,重在进修利他之行,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

境界超然功德妙
愿行真实法门深(敬题《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

惭愧念持辩才大
信戒闻施慧力深(敬题《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注:《华严经·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彼佛如来,神通变化无边际
尔时兜率,殊胜庄严最吉祥(敬题《华严经·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注:《华严经·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云:“示现如来神通变化无边际。”又云:“彼曾入此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如来妙应现神力
菩萨普观说颂言(敬题《华严经·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以一切善根,住持佛法而回向
发普贤大愿,救护众生无尽时(敬题《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十地超然,闻此法门得受持,当如说修行,直趋佛智
诸因圆满,及其德宝渐清净,乃随缘化度,大显菩心(敬题《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
1:十地分别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称十圣。
2:《华严经·十地品》云:“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3:《华严经·十地品》云:“第十灌顶随王意,如是德宝渐清净。”“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意即菩萨至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

达诸境时,高超十地
入此定者,普化群生(敬题《华严经·十定品第二十七》)
注:《华严经·十定品》云:“此十大三昧。诸大菩萨。乃能善入。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已说。当说。现说。若诸菩萨。爱乐尊重。修习不懈。则得成就。如是之人。则名为佛。则名如来。亦则名为得十力人。亦名导师。亦名大导师。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见。亦名住无碍。亦名达诸境。……”

心月孤圆,等觉终成,达诸究竟涅槃,高超十地
普光再会,****常转,入此甚深三昧,勤化众生(敬题《华严经·十定品第二十七》)
1:十定即︰(1)普光大三昧,(2)妙光大三昧,(3)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4)清净深心行大三昧,(5)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6)智光明藏大三昧,(7)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8)众生差别身大三昧,(9)法界自在大三昧,(10)无碍轮大三昧。
2:《华严经·十定品》附《华严赞偈》云:“普光再会,大法重宣,高超十圣与三贤,等觉义幽玄。心月孤圆,究竟离言诠。”

起愿修行,神通广大
随缘示现,利益无穷(敬题《华严经·十通品第二十八》)

入于忍地
通达空门(敬题《华严经·十忍品第二十九》)
注:《华严经·十忍品》云:“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又云:“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

经载阿僧祇,甚难思也
佛云不可说,真正妙哉(敬题《华严经·阿僧祇品第三十》)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圆通万法真如,诚实精微,妙哉妙矣
经载阿僧祇阿僧祇,超出世间知见,幽玄渊远,难解难思(敬题《华严经·阿僧祇品第三十》)

如来寿量难思议
性海果分甚妙微(敬题《华严经·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注:性海果分,略称果分。于华严宗之别教一乘说中,论及因分(缘起因分)、果分(性海果分),此说见于《华严五教章》卷一。果分,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未达佛位之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亦称果分不可说。性海,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

十方常住有菩萨
随处度生转****(敬题《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佛法无边不思议
究竟真如即现成(敬题《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佛法无边不思议
圆满菩提即现成(敬题《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身分妙好
色相庄严(敬题《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注:身分: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云:“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

法界身云无量
如来妙相庄严(敬题《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注:身云:无量无数之佛身无边际,谓之身云,又言现种种之身而荫覆众生如云也。

菩萨威神,光明普照
如来随好,功德庄严(敬题《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注:随好:如来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由所依性,能任持故;由极殊妙,令端严故;说名随好。《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云:“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

如来随根熟众生出现
菩萨应圆融万法修行(敬题《华严经·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1:《华严经·普贤行品》云:“如来随根熟众生出现。”
2: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

诸佛无时,无不现也
众生有信,有缘见之(敬题《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1:《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为诸众生,随时示现。”
2:《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无信众生不见佛。……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诸佛身形,非实非虚,为化有缘,随处随时,常示现也
众生心水,或清或浊,可怜无信,如盲如瞽,不得见之
(敬题《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1:《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无不遍,不可得见不可取,为化众生而现形。……如来身者,无有方处,非实非虚,但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出现。……为诸众生,随时示现。”
2:《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无信众生不见佛。……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
3:心水:心之影现或动摇万象,又有染净,譬于水,谓之心水。

成就恒沙功德,深广妙圆,难思境界仰菩萨
听闻无量法门,受持信解,如说修行离世间(敬题《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注:《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若有众生。得闻此法。闻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如说修行故。”

历百城而五十三参,渐次游行臻妙境
修万法于阿僧祇劫,一生圆满入玄门(敬题《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1五十三参:《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因善财前后两次参访文殊,一次同时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两位,所以也说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
2:游行: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又作游方、行脚。
3:佛教通常认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为三阿僧祇劫。
4:善财童子又称一生圆满菩萨。《华严普贤行愿忏仪》云:“南无一生圆满善财菩萨。”另,《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

普贤功德不思议
菩萨愿行无等伦(敬题《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简称《四十华严》,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即《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但常为四十卷中最末一卷之别称,其内容是接在《八十华严》的第80卷之后的,为《八十华严》所无。现在,《八十华严》版的《华严经》也常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作为第81卷收录在其《入法界品》之后。

众生无尽愿无穷,叹普贤愿海无穷尽
法界甚深行甚妙,仰菩萨行持甚妙深(敬题《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注:行持:精勤修行,持守佛法戒律。亦谓如来往昔勤修一切殊胜妙行,无量无边,恒不厌足,是名行持。


二、《触闻集——佛教对联1800副》中其他有关华严经的对联

以下对联,其内容至少一半乃至大部分直接来自或涉及《华严经》(或华严宗),或者是《华严经》集句、半集句。


一生圆证愿行大
万法全彰事理融(敬题《华严经》)
1:《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一生圆证佛果。所以,《华严普贤行愿忏仪》又称善财童子为“一生成办无上圆机善财菩萨”或“一生圆满善财菩萨”。
2:《重刻华严经后跋》云:“(华严经)表一门而多门顿显,真俗所以融通,阐一法则万法全彰,事理所以无碍。”

普愿众生归性海
圆融万法入玄门(敬题《华严经》)
1:性海:真如之理性,深广如海,故云性海。
2:玄门: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华严经》回向里有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法身清净
自性天真(敬题毗卢遮那佛)
1:毗卢遮那:华严宗的本尊,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法相宗以毗卢遮那指自性身。天台宗则指法身,即佛的真理之身。密宗则以之与大日如来为同体。
2:自性:(1)自己存在的本质;(2)吾人本来所具有的佛性。

如来功德不思议
菩萨愿行难测量(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2云:“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

常行六度修真道
普为众生作福田(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3云:“无量诸佛现世间,普为众生作福田。”

成就无边功德海
了知一切众生心(集《华严经》句,敬题诸佛菩萨)
1:《华严经》卷4云:“佛昔修行实方便,成就无边功德海。”
2:《华严经》卷76云:“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

常行一切波罗蜜
广济无边生死流(敬题三世诸佛)
1:《华严经》卷46云:“一切诸佛,常行一切诸波罗蜜。”
2:生死流: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无量寿经》卷下云:“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妙法常施十方世界
大悲不舍一切众生(敬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46云:“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大智度论》卷27云:“菩萨虽得诸法实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

悲心浇灌众生大地
法眼洞明诸佛真源(敬题诸菩萨)
    1:《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2:法眼:观照最高真理的智慧之眼。特指菩萨的智慧眼能透观一切法的分别相,因而能具足一切法门,以救度众生。

愿海周流法界
智光普照世间(敬题普贤菩萨)
    1: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辅弼,密号为金刚萨埵,为大日如来的候补菩萨。普贤十愿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称普贤愿海,一切菩萨的修行都可称普贤行。又,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2: 愿海: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
3: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具体含义有多种。又,法界亦为诸法实相之异名。
    4:《华严经·入法界品》载:普贤菩萨叙述自己的修行时云:“愿以智光普照世间”。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敬题善财童子)
    1: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为福城长者之子,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此童子善根深厚,诣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渐次南行,110余城,先后参访了53位善知识。最后在普贤菩萨处,证入无生法界,成就佛道。
    2:初心:最初发求觉悟之心。又作初发心。

开创华严,史称初祖
护持正道,众仰帝心(敬题法顺)
    :法顺(557-640),雍州万年(今西安)人。18岁出家。具神通,因能以禅功治病而闻名,唐太宗称之为“帝心”。平时弘法,“多抑浮词,显现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摒挡”。于佛经讲得最多的是《华严经》,被奉为华严宗的初祖。

至相大师,深入一门成体系
云华尊者,精研法界振宗风(敬题智俨)
    :智俨(602-668):天水(今属甘肃)人。从小随法顺学佛,14岁出家。专攻华严经。晚年在至相寺、云华寺讲《华严经》,宗风大振,人称“至相大师”、“云华尊者”,被尊为华严宗二祖。

闭门研佛传佳话
造论弘经发大心(敬题李通玄)
注:李通玄(635-730):世称李长者。河北沧州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四十余岁时专研佛典,潜心《华严经》。曾三年足不出户,日食十枣柏叶饼一枚,人称枣柏大士。

著金狮子章,尊华严三祖
说妙莲花界,称贤首大师(敬题法藏)
    1:法藏(643-712) ,祖籍西域康居国。16岁时“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670年出家。由于他学问精深,开讲《华严经》名声大振。674,武则天赐他《华严经》里贤首菩萨称号,因此被世人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因此又称贤首宗)。法藏构建了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的华严宗理论体系,被尊为华严宗三祖,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华严金师子章》。
    2:妙莲花界:指莲花藏世界,略称华藏世界,指莲花所象征的世界。据《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即在这个现实世界的最底层,有风轮,其上为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此莲花中包藏着无量数的世界,称莲花藏世界。

博通三藏
新译华严(敬题实叉难陀)
注:实叉难陀:(652-710)意译学喜。为唐代译经三藏。于阗(今新疆和田)人。证圣元年(695), 持梵本华严经至洛阳,并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人合作译成汉文,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此外另译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凡19部,107卷。景云元年十月示寂,世寿五十九。荼毗后,其舌不坏。门人悲智等,送其灵骨及舌返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并于荼毗处建立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

融通禅教尊疏主
重整华严仰国师(敬题澄观)
    1:澄观(738-839),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出家,20岁后遍访名山,习南山律、三论、天台诸宗义。因疏解《华严经》闻名,有“华严疏主”之称。810,唐宪宗敕号“清凉国师”。寂后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2:禅教:又称教禅。禅(禅宗)与教(教宗)之并称,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禅宗和以学解为主之教宗。

教禅融会宗风异
定慧圆通密意深(敬题嵌宗密)
    1:宗密(780-841),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习儒,28岁出家,精研《圆觉经》。后又从澄观学《华严经》,故融会教禅,盛倡禅教一致。卒后谥“定慧禅师”,被尊为华严宗五祖。
2:宗风:又作禅风,指一宗之各别风貌。禅宗特称宗师家之风仪为宗风。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华严经》卷11:“修治最胜行,严净诸刹海。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三界唯心造
众生随业牵
1:《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行为之意。由身、口、意三者而来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可召感后来的果报,称业报;以业为原因,召感果报的潜在力量,称业力。
    3:《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众生欢喜佛欢喜
国土庄严法庄严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观缘有尽有无尽
于法非行非不行
注:《华严经》卷45云:“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
  
无关善恶正邪,魔境亦菩提之道场
不论贤愚利钝,众生皆佛果之树根
    1:古德有云:“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三世如来功德满
一真法界本源空
1:《华严经》卷2云:“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
2: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亦即诸法实相、真如。指万事万物,虽小如一微尘,但都是全体法界的映现。或者说,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惟一真实,故称一真法界。

虚空非色非非色
妙色不空不不空
    注:《华严经·十忍品》云:“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

大方广佛超三界
妙净明心遍十方
1:大方广佛:指华严经之本尊。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之佛。大,包含之义;方,轨范之义;广,周遍之义。
2:妙净明心:指自性清净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妙净明心,人人本具
大方广体,物物圆成
注:《华严经要解》云:“盖大方广体,物物圆成,但局于识情,故束之令小。”

观普贤身,有无穷形色
自文殊舌,出一切音声(敬题普贤身与文殊舌)
    1:《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彼一一普贤身中,皆现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佛出现,一切菩萨众。” 又云:“重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观普贤菩萨身,相好肢节,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
2:《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云:“文殊大音声,遍彻于三界,乃至虚空界,音声最殊胜。”又,关于佛菩萨之舌相,佛经中常有所说。如,《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云:“一一舌,化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差别音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华严经·十无尽藏品》云:“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诸法……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切世界。”
3: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之胁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亦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之胁士,合称华严三圣。因此,时人常将文殊、普贤并称。普贤身、文殊舌亦有特殊之含义。陈健民《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赞》云:“身业功德变现复变现,帝网重重譬喻所难尽,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语业功德变现复变现,地水火风大明音周遍,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心业功德无尽复无尽,弥高弥坚似远还似近,变普贤身而出文殊舌……”又,附佛外道卢胜彦《真佛密语》云:“观世音菩萨还有‘普贤身、文殊舌’,文殊菩萨的舌头,普贤菩萨的身体,这是很大的应化。”仅供参考。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如来色相,遍法界尘毛
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2云:“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遍。”

法界圆融无尽依缘起
众生轮转不休在业行
注:华严宗认为,法界之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法界之一法与一切法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

众生成佛时,普见众生是佛
万法悟空后,始知万法不空
    :《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皆成正觉。”又,《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三际假名,不生不灭亦无住
一期幻梦,是苦是空岂有常
1:三际:前际,后际,中际,分别指过去,未来,现在。亦即三世。
2:《华严经》卷35云:“观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稳、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了达法无二
观行忍第一(集句)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云:“心不称量诸二法,但恒了达法无二。”
2:《法句经·述佛品》云:“观行忍第一。”

龙女须臾成佛道
善财渐次入玄门(敬题顿证与渐修)
    1:顿证:疾速获得正果,证得菩提。
    2:渐修:渐次修习;通过不同的阶段,渐次由较低境地进入较高境地。
    3:龙女成佛:《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文殊师利言,娑竭罗龙王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而智积菩萨不信此女能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龙女忽现于前,以一宝珠献佛。又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4:玄门: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亦为佛法的总称。《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渐次游行,历一百一十余城,经五十三参,最终证入法界之理,称入法界。法界,指诸法本真之理,为诸佛所证之境界。入玄门,即指入法界。
    5:汉地佛寺常将善财童子和龙女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戒为无上菩提本
佛乃难思功德田
1:《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2:功德田:佛、法、僧三宝,具有无上功德,能成就众生,使生一切功德;又众生供养之,则生无量福报,故称三宝为功德田。

读《华严》,知佛家之富贵
诵《大日》,叹密法之精深
1:古德云“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
2:大日如来:是密教的本尊。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由于密宗奉此佛为教主,所以该宗又名大日宗,或毗卢遮那宗。《大日经》是密宗的根本经典。

俯首曲躬皈《大日》
深心诚愿拜《华严》
注:大日如来(Maha^vairocana),汉译又有毗卢遮那、卢舍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该词在佛教各宗之间的用法并不一致。华严宗以‘毗卢遮那’为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诸佛,显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之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密教则奉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译之为‘大日如来’,或称‘摩诃毗卢遮那’,而以之为金刚界与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心本尊。总之,在不同宗派的诠释下,此词的译名及意义,曾有若干程度的差异。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若离妄想,即得真观
    :《华严经》载:释迦牟尼忽睹明星,廓然大悟,即成无上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清净光明,妙莲花藏无尽庄严世界
圆融自在,金狮子喻十重缘起玄门(敬题华严宗)
1:《华严经》所说之莲华藏世界,即自莲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莲花中之功德无量、广大庄严之世界。
2:华严宗以十方面来说法界缘起,特别是事事无碍法界的特征,称十玄门,又称十玄缘起。通此义,则可入华严大经之玄海,故称玄门。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在其《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为喻阐释十玄门。如讲解十玄门之因陀罗网境界门时说:“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发起初心成正觉
证登十地入重玄
    1:《华严经》卷8:“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2:十地1)菩萨修行的五十二个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至第五十位,分别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2)亦指十地中的第十地。可见《华严经十地品》。
3:入重玄:《璎珞经》等谓十地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无始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令其一一契合真如而成就玄妙。已极玄理,重修凡事,故名重玄。

地地法门无所住
空空境界有何依
注:《华严经·明法品》云:“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

寂寂一心经劫海
尘尘三昧入华严
注:尘尘三昧:指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华严经》称一尘之中现无量刹,入一微尘中三昧,即表示一切诸法事事无碍之理。

历五十三参入法界
经百千万劫证菩提
1:五十三参:《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次第辗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
2:百千万劫:劫者,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经其劫百千万,则称百千万劫。白居易诗云:“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虚空含众像
世界入毛端
注:《华严经》云:“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

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祈求我佛,悲智常开,普度痴迷
注:此联为半集句联。《华严经·净行品》云:“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欲得如来解力
当观时节因缘(集句)
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云:“欲得如来解力故。”
注:法眼文益云:“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

如来一念普知一切
菩萨三生清净三行
1:《华严经》卷7云:“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议。”
2:三行:指身、口、意三业。

始从一念终成劫
顿悟三时毕竟空(半集句联)
注:此联为半集句联。《华严经》卷7云:“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普愿有情,普入普贤行愿海
同归法界,同生同体慈悲心

普愿群萌,脱三途八难沃焦海
永除苦蕴,出九有四生流转门
1:《华严经》附回向偈有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2:沃焦海:沃焦石所在之海,是众生受苦之处。旧华严经卷五十九所载大海底下之广大吸水石,称为沃焦。以此石广大如山,故又称沃焦山。其下为阿鼻地狱之火气所炙,故此石经常焦热。佛典中亦常以“沃焦”一词比喻凡夫之欲情无穷无尽,犹如此石之焦热难耐,苦不堪言。
3:苦蕴:人身自五蕴而成,众苦难免,故云苦蕴。《华严经》卷24云:“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4:流转门:流转于生死之门。

众生同体,万法同归,普愿众生,归妙庄严海
知识普参,一门普入,同行知识,入空解脱门
1:《楞严经通议》卷1云:“华严为妙庄严海,为所归之地。”
2:《释摩诃衍论应教钞》云:“一门普入者唯从一门直至如来实证也。”
3:同行: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谓修观行之人,互相策发,切磋琢磨,并心齐志,如乘一船,故名同行善知识。《佛说毗奈耶经 》云:“同行知识,互相劝发。”
4: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

顿渐该罗,顺流入法界妙庄严海
解行具足,证果得普贤不思议身
1:《华严经疏钞玄谈》云:“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即果法界,令诸大众,顿证法界。善财历位,渐证法界。渐顿该罗,本末融会,皆证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
2:《华严经要解》云:“盖滞诠则终迷已证,无行则终成狂解,故于最后别设去言依行法门,托善财南游之迹,还位不废进修,作法垂范,使人仿效。盖得是道后,正可修行,安然顺流,以入佛法界妙庄严海。”
3:《华严纶贯》云:“善财见文殊乃是解圆,又见普贤乃是行圆。行解既圆,末后一偈只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便休。”

即刻献珠,龙女上根利器速成佛
一生证果,善财先悟后修渐入玄
1:《法华经》载: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由于受持《法华经》之功德而即身成佛。又,《法华经》卷4提婆达多品载,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供佛,佛即纳受。龙女谓智积菩萨与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曰:“甚疾。”龙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龙女献珠,谓龙女以宝珠献佛,表己证圆果。
2:《归元直指集》云:“善财一生证果,龙女八岁成佛。”《华严纶贯》云:“善财礼辞南游,凡见一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知菩萨修何等行,云何发心。先呈已发,后问行门,乃是先悟后修也。”

如来常念众生,智慧慈悲,誓愿修行,妙深微密甚奇特
功德普熏法界,庄严清净,光明圆满,广大幽玄无尽穷
注:《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一念功德普熏法界。”

不沉不举住深定
非断非常如实观
1:《华严经·明法品第十八》云:“住于深定,不沈不举。”
2《华严经·十忍品第二十九》云:“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言说显示。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

菩萨愿心不舍众生,虽示现色身入涅槃,而实非寂灭
如来境界超然物我,已远离尘俗无牵累,亦常在世间
注:《华严经·十行品第二十一》云:“示现其身入涅槃,实不舍愿归寂灭。”

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
圣种之悲愍,完全为有情
1:《华严经·兜率宫中偈赞品》云:“佛身及世间,一切皆无我。”
2:圣种:圣者之种性也。谓入道而修三学者,三宝中之僧宝也。
3:《大般涅槃经•梵行品》云:“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以一切善根回向
于众生慈眼等观
1:《华严经·十无尽藏品》:“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回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2:《法华经·普门品》云:“观世音菩萨游诸十方国土,以慈眼视众生。”《涅槃经》云:“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慢心劣意皆非智
平等舍离乃是真
1:《华严经十回向品》云:“未尝暂起高慢心,亦复不生下劣意。”
2:《大集经》云:“平等舍离一切相。”

诸如来之法雨法云法明法照,乃无量、无边、无穷、无尽
大菩萨以深心深力深愿深行,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注:《华严经十地品》云:“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十二因缘,过现未来相续
三时果报,等流异熟不空
1:十二因缘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时),也称为三世十二因缘。《华严经十地品》云:“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2:严格言之,果与报之意义亦有差别,凡由同类因而生之等流果,称为果;凡由异熟因而生之异熟果,称为报。

刹海随心成立
众生以佛庄严
1:《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云:“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
2:《自在王菩萨经》云:“是诸众生以佛庄严而以自严。”

刹海无边,随众生心成立
法门广大,即如来藏总持
1:《华严经·世界成就品第四》云:“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海斯成立。”
2:《华严经探玄记》卷14云:“如来藏者法陀罗尼。谓所知真如蕴积恒沙如来功德。名如来藏总持法也。”

功无唐弃
果不虚来
注:此为集句联。《灵峰宗论》云:“仗佛悲轮,功无唐弃。” 《华严经决疑论》卷2云:“依报庄严,果不虚来。”

如幻法身,法尔如是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注:此联为集句联。如幻法身,法尔如是,皆佛教常用语。《华严经疏》卷4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华严经佛教对联选》专辑的姐妹篇——题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等佛教对联选专辑,可见達之的博客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http://blog.cat898.com/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分几个栏目:1、社会批评类杂文以及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经济方面的文章  2、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3、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  4、新诗、格律诗词    5、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下面的连接是《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上中下三篇)完整版txt文档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9-5/200952523154548.tx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严,即以莲花庄严、严饰之意,喻佛果之万德圆满。此经为华严宗所依的根本经典,有三个汉译本:(1)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60卷,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2)唐实叉难陀译本,80卷,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3)唐般若译本,40卷,称“四十华严”,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或《入法界品》。
三种译本中,以新译华严流传最广。此经以九会说法组合而成,称释迦牟尼初成佛后,在菩提场、普光明殿、帝释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等处说法,入三昧,显现神变,于海印定中显现佛果地无量无碍、庄严无比的境界。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境界,被大乘佛教推为经中的圆满顿教,有“经中之王”之称。
又,《普贤行愿品》原为“四十华严”的标题,后专指其中的最后一卷。说菩萨所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4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达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0-28 22:14 , Processed in 0.1764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