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沉吟嫌昼短
——《奓湖轩吟草》序
楚成
翻开2011年第一期《诗刊》网络诗词选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泉名兄的《谒黎元洪墓》、《沔城访陈友谅故居》二首。 其一:“曾无蹈海屠龙意,忽有承天建国功。”其二:“若非秦鹿江湖失,老死满城刀笔郎。”
这两首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没有简单停留在对黎元洪墓和陈友谅故居的外部环境描写上,而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还原了人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一味抬高或贬低,从中可以看出时代洪流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个人命运的感喟。
泉名兄从戎从教,诗如其人。读其诗如行前线,如课童子,时时透露出一股英雄气和儒雅气。《清明谒武昌伏虎山烈士墓群八首》可为代表,诗人瞻仰蔡济民、李汉俊、郝梦龄等八位伏虎山烈士墓后,难以抑止心中的悲愤和景仰,将感受一 一寄情于诗:“擎来一炬攻城火,烧亮神州黯淡天。”“怎救当时国步难?首播火种可驱寒。”“最恨沙场身不死,残躯竟带国仇亡。”“一将难求逢乱世,襟怀未展冢青青。”读《汶川震灾即事》组十首,让人在饱含热泪中倍感振奋,在救灾中不能不念及子弟兵的奉献。熊东遨先生在主编《诗词界》时,将这组诗全部收入真是慧眼独到,令人折服。“裂地灾情即战情,大军齐奔汶川行。”“刨出书包列整齐,几人领去洗沙泥?内中多少童年梦,不忍惊醒泪眼迷。”“揪心肃立共伤悲,天国旌旗亦半垂。首度平民哀悼日,低眉哭过再扬眉。”这类诗在《奓湖轩吟草》中不胜枚举,每次读来都让人动容不已。读《戊子年秋季开学》:“天晾云纱散雨丝,西风送到学开时。新书但读无须买,长假方过已不思。急急铃声闲鸟乱,欣欣课室野童痴。应将最美人间事,教向未来梁栋知。”一名教师的美好心愿表露无遗。
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泉名兄的诗,更多的是直面人生。泉名兄诗思敏捷,诗成倚马可待,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深知这全赖他的勤奋和刻苦得来。他在向屈子、渊明、子美、元白、东坡等先贤学习的同时,“不薄古人爱今人”,借助网络同全国各地的诗人交流,这对他诗风的逐步形成和诗艺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他那一首首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的作品就是在这基础之上“妙手偶得之”。看《中华诗词论坛马山笔会即席三首》其二:“南疆文物与谁同?一日轻车逐海风。东倒西歪山乱跑,影儿跌落碧潭中。”以问起句,一二句看似不经意,却为三四句作了很好的铺垫。精彩在转结,道常人所未曾道。再看《游天涯海角风景区》:“人言海角即天涯,磐石年年数浪花。最爱滩头稚儿语:天涯应是在南沙。”小题材写出了大境界,对国事的忧怀尽在滩头稚儿语中。
诙谐幽默,情趣盎然。这一特点得益于泉名兄长期同孩子们打交道。我们看他的《陪女儿打点滴有感》:“寒秋流感女儿慵,一见针头更敛容。愿化葡萄糖水滴,为卿速灭小元凶。”慈父的一片冰心尽在葡萄糖水滴中。再看《洗碗有感》:“纵身投笔岂容瞋,手洗庖厨碗似银。可叹山妻弯眼笑,焉知正杀一诗人。”下厨洗碗是普通人家常事。可诗人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在自嘲的口吻中透漏出幸福的家居生活。《致贼》:“忍施妙手启衡门,雨夜风寒亦苦辛。空有一分孤胆在,怜君只作窃钩人。”读来更是辛辣无比,如匕首刺贼,一刀封喉。这首《厨房下水道堵塞有感》更令我拍案击掌:“昨夜谁偷息壤来?厨中玉管堰成灾。池翻墨浪云长策,水漫金山灶母台。打气筒催三万下,弹簧棒搅九千回。此生唯剩吟诗力,不是疏通关节才。”通过厨房下水道堵塞一事,诗人俯仰人生,感叹怀才不遇,使人唏嘘。不过好在有吟诗之力,又何伤之有?那就不妨将吟诗之力发挥极致,弥漫天地之间,让千年之后的人们还能感受到诗人笔尖之力量。 临屏把键,唯恐言不及义,今择集中诗一二简析之。泉名兄佳作如林,如行漓江两岸,目不暇接,一时难以尽览。不少作品读来金声玉振,境界阔大,格律严谨,语言灵动,胸怀高远,品其诗有尽而意无穷也。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一卷沉吟嫌昼短”,择其诗句来形容我读《奓湖轩吟草》的感受不亦宜乎!得泉名兄为师为友,不亦快哉!
2011年1月19日于映月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