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31|回复: 19
收起左侧

[私家厨房] 【近期话题1】尽诉你的影视情怀——期待您的参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话题1】尽诉你的影视情怀



    人类活到了百岁叫“人瑞”,是个长寿的概念。而由电光声影组成的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的100岁诞辰,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释放的能量,产生的影响,是1905年之前的中国人所难以想像的。从那一年始,第一部中国本土电影诞生了。
     105年来,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盛到衰而又由衰转盛,继而从中国走向世界。其间经风沐雨,饱经风霜,称其为中国现代文明演进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亦不为过。
传承、教化、励志、娱乐,中国电影有着太多的承载,中国电影人有着太大的承担,中国电影观众有着太高的期待。105年,不算长也不算短。时代在推进,电影不会就此止步。对于中国电影,风帆正举,前路遥迢,未来可期。

         来,来,来,请加入到本期话题来,请朋友们尽情畅谈一下你的影视情怀……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电影(或电视)?
你第一部观看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
你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
最能打动你的心和引起你共鸣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
你是喜欢中国电影(或电视剧)还是外国电影(或电视剧)?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人物(或者男女主角)是谁?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人物对白是什么?
你最深刻的一个电影(或电视剧)场景或者对白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主题曲或插曲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男女演员是谁?
你最喜欢的导演(或者其他的如摄影、编剧、作趋等)又是谁?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看电影是多少钱一张票吗?
你第一次是跟谁一起看的电影?那电影又叫什么名字?

…………………………………………
…………………………………………
…………………………………………
…………………………………………

…………………………………………
…………………………………………
     呵呵~~~~~~~~~~~
     这个不是调查问卷,大家不必一定要按照这些问题来回答的,放松心情,尽情畅谈一下你的影视情怀吧*^_^*



                                                                              2011.4.5【时尚人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星星 +20 银子 +20 收起 理由
拂晓 + 20 + 20 辛苦小文同学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之一诞生篇

从无到有

中国电影105岁了

在百年长河中舀一瓢饮,让这专题策划伴你一起体味这次盛大的纪念……

从无到有

回望中国电影百年,人们会发现,中国电影的辉煌时期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已开始了。虽然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当时的中国电影,无论从内容的丰富性和摄制的技术水准,都基本与国际发达的电影大国步调一致。也就是说,从电影的艺术角度看,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已名副其实地与世界接轨了。

十年前,当全世界电影人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百年时,无数的电影专家曾惊奇地发现,早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在落后的旧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诸如《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等一大批光辉灿烂的经典影片,它们与同时期的世界经典电影一起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第一波璀璨辉煌的电光幻影。

一战成功《定军山》

将西洋的科技与中国的文化国粹相融合,催生出了最早的中国电影奇葩。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电影的命运。

1905年秋,位于现在北京和平门外大街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著名京剧老生、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电影。

据记载,这次的拍摄是为了庆祝谭鑫培五十大寿。实际上,在清朝末年的中国,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影响非常之大,在百姓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开设在文化人云集的琉璃厂地区的丰泰照相馆,其老板任庆泰(任景丰)与梨园界的名伶们交往非常密切,而且经常为他们拍摄照片。所以,当任庆泰尝试拍摄电影时,无论是从个人的喜好来说,还是从社会上对于谭鑫培的热捧,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京剧。

《定军山》是京剧传统剧目。根据电影的特点,电影《定军山》拍摄了“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关于这次拍摄,较为准确的目击者的叙述载于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该文称:“中国戏剧拍电影,我所晓得的,最早恐怕要算谭鑫培的《定军山》了。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我的老友吴震修先生是在无意中撞着他们正在拍摄,可以说是他亲眼得见这么一幕具有京剧历史意义的可贵镜头。他这样地告诉我说:‘光绪的末年,我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书。课余,我总喜欢逛厂甸……大约是在一个秋季,有一天我又晃进了琉璃厂。经过丰泰照相馆附近的一个广场,老远看见临时支着一块白布,有些人在拍照。我走到跟前一望,哪儿是在拍照,简直是在拍活动电影呢。而且还是我们最崇拜的一位老艺人——谭鑫培,扎着一身黄靠,手拿一把金刀,耍了一个《定军山》里的大刀花下场。旁边站的几位都是谭氏的家属和亲友,人数并不多。那位照相馆的老板,是个大块头,跟我很熟,他也在一旁忙着照料一切。可惜拍得不多,一下子就算了事。后来还在大观楼电影院公映过的呢。这恐怕是京剧上镜头最早的一幕吧。’”

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当中,还为谭鑫培先生拍摄了剧照,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定军山》的剧照,就是当时拍摄的。为什么选择了《定军山》?据谭鑫培先生的重曾孙、著名谭派武生演员谭孝增介绍,当年谭鑫培先生到各地去演出的时候,开锣戏都选《定军山》,其原因除了这出戏是谭派的代表作之外,还因为这出戏的另一个名字叫《一战成功》,有一个很好的意头。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个寓意深长的“好意头”中开始了自己的百年之旅。


璀璨缤纷的年轻电影

中国内地电影是中国电影的母体,也是整个华语电影中历史最悠久、成绩最突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回望中国电影在内地的百年发展,可以看到一幅由二十年代无声片从草创到繁荣、三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导的进步电影的迅猛发展、抗战时期在“国防电影”旗帜下的多元突进、四十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化和成熟。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人们不难发现,早期的中国电影开拓者们有几个特点:年轻、观念开放、学贯中西、接受外来文化迅速。学者钟大丰曾对45个在左翼时期影响较大的电影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导演、编剧、表演、评论等多个电影领域取得了最有影响的成绩者,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批年轻人成了三十年代电影蓬勃的创新活力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新进入电影的年轻人大多是一些艺术思想活跃的文艺青年。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们在电影创作的思想和艺术表达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这艰难的探索中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同时也创造了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辉煌。

——三十年代初,上海电影界兴起了一个以左翼艺术家为主导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以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蔡楚生、司徒慧敏、聂耳、袁牧之、孙瑜等为代表,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电影人。他们的作品如《狂流》、《姊妹花》、《渔光曲》、《神女》、《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一扫二十年代以来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充斥银幕的邪气,大胆反映社会矛盾,真实描写民众生活,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呼声。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

——三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通过“国防电影”实践和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电影的初步经验,现实主义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经验更加丰富,到四十年代后半期产生以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沈浮编导的《万家灯火》,陈白尘、郑君里编导的《乌鸦与麻雀》和李天济、费穆编导的《小城之春》等一批经典之作,形成中国电影艺术的又一次高潮。其思想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的统一,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成熟。

几十年后,无数热爱中国电影的人,重温这些电影先辈们的充满激情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技巧上也十分圆熟的旷世之作,其感激和钦佩之情难以言表。在那艰苦的年代,先辈们以电影为探讨人生、鼓舞人民、战胜敌人的武器,给我们留下了真实的民生情态,也留下了穿越历史烟云之后的早期中国电影的无穷魅力。


▲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



1913年,在香港主持“我镜剧社”的黎民伟,利用该剧社的文明戏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了故事片《庄子试妻》,片长3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影片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婢女一角。她因此成为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此后,她还演出过《和平之神》、《五女复仇》、《再世姻缘》等影片。1928年息影。

▲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1905年秋天,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庆泰(字景丰),购买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利用他在北京开设的丰泰照相馆,策划拍摄了由京剧名角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共3本。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该片由丰泰照相馆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因此,任庆泰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资拍摄电影的人;谭鑫培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刘仲伦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摄影师;《定军山》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戏剧片。片子随后被拿到北京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盛况空前。

▲第一部系列影片:《火烧红莲寺》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鹕等在上海合资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电影《孤儿救祖记》上映。明星影片公司于1928年开始拍摄长达18集的《火烧红莲寺》,在影坛上掀起了一股“火烧”风,同时也把“武打片”推向高潮期,“武打片”大大冲击了日渐萎靡的“爱情片”。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第一个将指挥拍摄影片的人称为“导演”。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

▲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渔光曲》



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故事片《渔光曲》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影片。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开始研究有声影片。1931年,第一部黑白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该片由著名影星胡蝶(左图)主演。

▲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组织经营了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新民公司,承包了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剧、导演,雇用了一批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职员。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共同导演的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影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片长4本。影片以嘲讽的笔触,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1913年在上海首次放映,取得了轰动效应。1913年,张石川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新闻片《上海战争》,记录了革命军攻打制造局和吴淞炮台的情景。

胡蝶:1925年考入中华电影学校。先后主演影片《女律师》、《歌女红牡丹》、《啼笑姻缘》、《姊妹花》(兼饰姊妹二人)等,是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光声影100年


用“流金岁月”或“火红年代”这样的措词来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应该是符合实际的。用王蒙先生《青春万岁》中的经典台词来形容就是: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们用青春的缨络来编织你们。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电影业从创业建厂、拍片主题、演员培养到放映发行渠道,都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崎岖之路。就像这个国家旺盛的建设激情一样鼓涨,电影人力图用胶片再现刚刚结束的正义战争,和平时期的劳动生活,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亲善。开国年代当然要具备充足的激情,这在欧美诸国的早期电影里也屡见不鲜。励志,无疑是这一时期电影的重要功能。在这段燃情岁月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导演与明星。曾经评选出来的22位“新中国人民演员”,最早开创了中国的明星制,至今仍辉映着人们的记忆。让我们一起缅怀那段美好时光……


中国电影百年专之二


燃情篇

火红年代

——李向阳的游击队包围了松井躲藏的杨家大院。松井高举东洋刀冲向破门而入的李向阳,李向阳威严地高声对他说:“放下你的武器,中国的地面上,决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然后扣动扳机,把那颗为小宝子和众乡亲报仇的子弹射进了松井的胸膛……

—黑暗笼罩的椰林寨,被反动派绑在树上的洪常青昂头在大火中高声喊道:“中华苏维埃万岁!打倒国民党统治!中国共产党万岁!”火光映红了琼花那写满仇恨和悲痛的脸……

不止一个年龄段的人,在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作的电影时,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起这些曾把自己感动得热血沸腾的片段和口号。新中国的电影人,正是以影片中所洋溢着的那种火般激情和斗志,创作出《白毛女》、《上甘岭》、《李双双》、《林家铺子》、《青春之歌》、《女篮五号》、《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等一批永远铭刻在几代人脑海深处的经典杰作。当年文化部确定评选的赵丹、孙道临、谢添、舒适、于洋、崔嵬、陈强、张平、王心刚、李亚林、庞学勤、白杨、秦怡、张瑞芳、王丹凤、上官云珠、于蓝、谢芳、田华、王晓棠、金迪、张圆、祝希娟等22位“新中国人民演员”的大幅肖像更是悬挂于全国各地的影院门厅,令广大观众时时流连忘返。

对于中国电影史而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的17年间,虽然被一波又一波的政治浪潮不断冲刷着它的娱乐功能和艺术光芒,然而这仍然是一段火红的燃情岁月。


三起三落十七年

综观建国前十七年,新中国电影在1950、1956和1959年呈现三个创作高峰,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北京和上海三大国营电影制片基地相继建成,确立了电影市场上的国营主导地位。新的时代为电影人带来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他们和十多家民营电影公司一起,短短三年就生产出故事片101部,其中仅1950年就生产了60部,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创作高潮,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开篇。

然而从1951年起,对《武训传》的批判及提前结束私营电影制片业等政策方针的错误,致使电影创作跌入了一个低谷,直到次年下半年才有所缓解。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拍摄完成。随后,戏曲电影的拍摄达到了一个高潮:1955年拍摄的京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盖叫天的舞台艺术》,黄梅戏《天仙配》,评剧《秦香莲》等,1956年拍摄的评剧《刘巧儿》,粤剧《搜书院》,京剧《宋士杰》,昆曲《十五贯》等,都深受观众欢迎。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电影工业体系日渐完备,影片数量逐年增加,艺术质量也稳步上升;此间问世的《柳堡的故事》、《祝福》、《新局长到来之前》、《渡江侦察记》等作品,以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样式的多样性,展示出了新中国电影的初步繁荣景观。当年的故事片产量相当于前两年总和,显示其进入了艺术高峰时期。

1958年底,电影界围绕国庆十周年献礼,以提高影片艺术质量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纠偏措施,这时,出现了《红孩子》、《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虎胆》、《狼牙山五壮士》等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影片。

1959年,新中国电影攀上了空前的创作高峰。这一年的九、十月间,《林则徐》、《林家铺子》、《红旗谱》、《青春之歌》、《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等35部优秀影片展出,它们以鲜明的民族审美风格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显示出了新中国电影成熟而迷人的艺术风姿。进入60年代后,经过文艺政策的调整,电影界在1962年—1963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拍摄了《红日》、《李双双》、《农奴》、《早春二月》等作品。

在这十七年中,战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是三大成就较高的题材类型。


《柳堡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英雄虎胆》

《林则徐》


《红旗谱》


《青春之歌》



《五朵金花》


战斗英雄是这样成长的

十七年的电影创作中,留给我们最多的莫过于战争题材片。《平原游击队》、《董存瑞》、《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从李向阳、董存瑞、琼花、张嘎等战斗英雄的经历来看,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遵循这样的成长规律:寻找组织——接受指令——小试身手——经历失误——陷入敌手——获救——再次战斗——成为英雄。

这个模式几乎可以套遍十七年的战争片,这是一个关于个人从稚弱到成熟的成长故事,最后不仅身体获救,更意味着思想上的救赎。


《平原游击队》



《小兵张嘎》


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新生活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电影艺术家将镜头对准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新生活,对准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出现了《桥》这种歌颂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作品,还有取材于抗美援朝中英雄事迹的《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反映城市青年生活的《上海姑娘》、《水上春秋》和《冰上姐妹》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新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风格、样式上更为多样。《老兵新传》里自愿到北大荒办农场的转业干部钱长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一群立志改变农村面貌的青年、善良热情的农村妇女《李双双》……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基调热烈而轻松。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少数民族题材频传佳音

诞生于1905年的中国电影,真正关注少数民族电影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十七年里,既有像《内蒙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反映在时代变迁时期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也有《回民支队》、《金玉姬》反映各族人民为求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的,还有《冰山上的来客》、《神秘的旅伴》等反映粉碎敌特破坏阴谋的,以及《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那样的神话传说或爱情故事,以其诗情画意最受观众喜爱。在艺术形式上更是多种多样,人物传记片、音乐风光片、抒情喜剧片、歌剧片、舞剧片都一应俱全。

这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所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荣获了许多国际电影奖:如《内蒙人民的胜利》、《边寨烽火》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分别获得编剧奖、青年演员奖,《五朵金花》在埃及亚非电影节获最佳导演银鹰奖及最佳女演员银鹰奖,《蔓萝花》在瑞士洛迪诺电影节获荣誉奖状。

有趣的是,到了80年代,《农奴》与《阿诗玛》在问世18年后分别获得菲律宾马尼拉电影节和西班牙桑坦德尔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奖项,充分证明了优秀影片旺盛的生命力。


《阿诗玛》


中国电影的第一(1949——1962)

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

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10月2日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它摄制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故事片《桥》,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图为《桥》的电影海报。


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因拍摄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其主要作品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东方红》(与李恩杰等联合导演)等。她还因《槐树庄》的成功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该片1954年获第八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最佳故事片为《红色娘子军》,该片导演谢晋获得最佳导演奖,女主角祝希娟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而最佳男演员奖由《红旗谱》的男主角崔嵬夺得。


新中国第一部合拍片:

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公司合拍了新中国第一部合拍片《风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3 20:02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1-4-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电影(或电视)?-------------学龄前。

    你第一部观看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印象中的第一部《春苗》

    你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便衣警察》
    那时候,我正准备考试,每天晚上,对面楼里的人家都会播那个插曲,可是,我从没看过。

    最能打动你的心和引起你共鸣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什么?

    你是喜欢中国电影(或电视剧)还是外国电影(或电视剧)?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人物(或者男女主角)是谁?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人物对白是什么?
    你最深刻的一个电影(或电视剧)场景或者对白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主题曲或插曲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男女演员是谁?
    你最喜欢的导演(或者其他的如摄影、编剧、作趋等)又是谁?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看电影是多少钱一张票吗?
    你第一次是跟谁一起看的电影?那电影又叫什么名字?
    -----------

    先占个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

    196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把名单报给周总理,周总理主要突出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队伍,再结合当年能轰动一时、在民间引起空前反响者,逐一审核、挑选,最后由文化部统一确定22位演员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明星”。按照周总理“我们的电影院里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的指示,这22人的大幅照片全部以“标准照”冲洗放大,1962年年初取代前苏联的22个大明星大幅照片,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乃至乡镇的电影院里悬挂。

    “22大明星”是指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



    崔嵬


    谢添



    于洋


    于蓝

    谢芳


    赵丹



    秦怡


    上官云珠



    庞学勤



    田华


    王晓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之三


    开掘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电影在经过10年沉寂之后,终于迎来了她的“第二个春天”。

    对于老一代电影人,这是一个“老树春深犹著花”的年代;对于后起之辈,这是一个“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年代;对于全世界人数最多的中国电影观众,这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

    相比过于强调影片政治功能的时期,新时期的电影创作恢复了艺术理性。出现了一批追抚伤痕、反思过去的深度影片,这些影片的意义体现在人文关怀和人性探讨上,它们以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观众中产生强烈震撼。与此同时,后来被称为“第四代”的新锐导演开始露出端倪,他们创作了一批“探索影片”,给新时期电影抹上了一层别样的亮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电影展开了翅膀,海阔天高,丰收在望……

    ☆难忘的面孔☆


    ▲“清纯小花”陈冲





    在八十年代崛起的影坛新秀中,陈冲是引人注目的一位。尽管那时她仅仅参加了四部影片的拍摄,但在广大观众看来,她塑造的哑妹、赵小花、黄思华等银幕形象,却如同雨后原野上色彩斑斓的小花,给人以格外美好、清新的印象。其主要电影作品《小花》、《海外赤子》等。


    ▲“与众不同”刘晓庆

    在当今中国,似乎还没有哪一个演员像刘晓庆这样,不仅因为银幕上的骄人成就而引人注目,更因其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个性和经历而一次又一地成为社会舆论热点,是名副其实的“是非”人物。这个二十多年来持续引起关注的演员,可以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小花》、《原野》到《瞧这一家子》、《芙蓉镇》等,她的银幕形象,多是泼辣、果敢的女子。


    ▲“悲剧皇后”潘虹


    八十年代,潘虹就是属于实力派的演员,尤其擅长扮演悲剧人物,她主演的《人到中年》不知引出了多少人的眼泪。这使她成为惟一一位曾三次获得“金鸡奖”的中国女演员,并因此在1995年金鸡奖评选中被授予特别奖。她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影坛上从艺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女演员之一。主要电影作品有《苦恼人的笑》、《杜十娘》、《人到中年》、《井》、《最后的贵族》等。


    ▲“新派偶像”张瑜


    曾经为自己不很美丽的容貌自卑过的张瑜,1981年,凭着在电影《庐山恋》中扮演的归国华侨女青年和在《巴山夜雨》中前后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女红卫兵两个形象,分别荣获“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政府奖”等四个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同年连获四冠的演员,她的名字顿时家喻户晓。主要电影作品:《庐山恋》《巴山夜雨》《知音》《小街》等。


    ▲“大众情人”李秀明


    有纯真眼神和清澈笑容的李秀明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很多男性观众的“梦中情人”。从影十余年,她以质朴真挚、自然传神的独特表演成为广大观众所赞赏的演员之一。论外形她不是很漂亮,但气质坚忍内秀,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即使不演戏时也带着三分神采,总是牵动着人心。主要电影作品《大河奔流》、《甜蜜的事业》、《孔雀公主》、《秋瑾》等。


    ▲“奶油小生”唐国强

    1979年因主演《小花》的唐国强和陈冲、刘晓庆引起广大观众的注目。当年面孔白皙、玉树临风的唐国强因英俊反而备受非议,被称为“奶油小生”。很多观众认为他不适宜演绎军人及硬汉形象。此后,唐国强很多年都在努力地改变其“奶油小生”的称号,其主演的角色都获得了观众认同。其主要电影作品有《孔雀公主》、《今夜星光灿烂》、《四渡赤水》、《高山下的花环》等。


    ▲“成熟男人”达式常


    1962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的达式常,是八十年代最受观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他主演的《曙光》(1979)、《燕归来》(1980)、《人到中年》(1982)、《谭嗣同》(1984)、《戈壁恩仇记》(1987)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燕归来》和《人到中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堪称经典。1981年,他荣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最佳男演员奖。

    心灵深处

    “四世同堂”的创作格局


    如果说电影百年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那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就是一个重要的转弯。经过“十年动乱”结束之初的百废待兴,随着1978年″新时期″的来临,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目标都悄悄发生了改变。

    借助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改革开放、理论上的思想解放、文化上的启蒙主义、艺术上的现代主义氛围,中国电影也进入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影坛出现了“四世同堂”的创作局面——“第三代”导演谢晋、谢铁骊、凌子风、水华、谢添等重新焕发了青春;“第四代”导演吴贻弓、谢飞、张暖忻、吴天明等以对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和对中国现实的人道关怀推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演变;而“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人则以一种崛起的姿态,用空间化的视听意象和开放性的叙事形态杀入影坛,酝酿着一次电影革命的新浪潮。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第三代”的发奋之作引人注目,“第四代”导演成为影坛中坚力量,而“第五代”也开始以异军突起之态在影坛初现锋芒。

    新时期电影改变了中国电影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模式和传统的影戏模式,形成了喧哗与骚动的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格局,开始融入世界电影潮流。《从奴隶到将军》(王炎导演,1979)、《归心似箭》(李俊导演,1979)、《苦恼人的笑》(杨延晋、邓一民导演,1979)、《小花》(张峥、黄健中导演,1979)、《天云山传奇》(谢晋导演,1980)、《巴山夜雨》(吴贻弓导演,1980)、《邻居》(郑洞天导演,1981)、《小街》(杨延晋导演,1981)、《南昌起义》(汤晓丹导演,1981)、《沙鸥》(张暖忻,1981)、《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其、李亚林导演,1981)、《城南旧事》(吴贻弓导演,1982)、《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导演,1982)、《牧马人》(谢晋导演,1982)、《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1984)、《黄土地》(陈凯歌导演,1984)、《人生》(吴天明导演,1984)、《黑炮事件》(黄建新导演,1985)、《野山》(颜学恕导演,1985)、《芙蓉镇》(谢晋导演,1986)、《孙中山》(丁荫楠导演,1986)、《老井》(吴天明导演,1987)、《人·鬼·情》(黄蜀芹导演,1987)、《原野》(凌子导演,1987)等一批影片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多元化艺术电影模式的标志。

    应该说,新时期初期,中国电影成了中国人共享心灵和社会转型的欣喜和痛苦的公共载体。这确实是一个空前的奇迹,1979年,中国人平均每年要观看28部电影,而且主要是国产电影。这种奇迹,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纪录被记载在电影史上,因为这个纪录不仅是被电影所创造,同时更是那个不可重复的时代所创造。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经过“第四代”中国导演的修正和颠覆,到第五代的最后决绝,新中国电影传统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电影从政治电影转化为一种多元的艺术电影,电影的个性化程度、电影在观念和艺术上的自由空间、电影的社会诉求的多样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承上启下的新时期

    那是一个反思的时期,是一个被禁锢之后创造力勃发的新时期。1979年,伴随着伤痕文学的风靡,一批反思文革的电影应运而生,最具影响的是李文化导演的《泪痕》和杨延晋导演的《苦恼人的笑》。李仁堂、谢芳主演的《泪痕》获得了文革结束后刚刚恢复的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同一时期的《归心似箭》、《小花》让中国观众对电影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从艺术手法到内容的开拓都有了新探索。1980年的《巴山夜雨》,则以散文化和诗意的手法,再现了文革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既反思一个时代的教训,又让人有新颖的艺术享受。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影,主要是“第四代”导演所为。所谓“第四代”导演,是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耗费青春10年、文革之后真正独立创造的一批电影人,和相近年龄段的同期电影作者。包括张暖忻、郑洞天、谢飞、黄健中、吴贻弓、藤文骥、杨延晋、吴天明、故炳榴、鲍芝芳、从连文、丁荫楠、董克娜、郭宝昌、韩小磊、颜学恕、翟俊杰、赵焕章、黄蜀芹、李亚林、林洪桐、陆小雅、史蜀君、宋崇、王君正等。这一批电影人构成了伴随改革开放而起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坚力量,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饱满厚实的创作风采。

    揭示人物心灵世界


    作为“第四代”电影人崭露头角的时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其时旧习仍在,艺术仅仅处于恢复阶段。此时,蛰伏10年一朝待发的第四代导演自然而然闯上了历史舞台,带着蜷伏已久松绑新生的欣喜和一试身手的热情,开始了创造的道路。他们的初始之作已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态势,像《小花》(张铮、黄健中)、《苦恼人的笑》(杨延晋)、《生活的颤音》(藤文骥、吴天明)、《春雨潇潇》(胡炳榴、丁荫楠)、《巴山夜雨》(吴贻弓)、《神女峰的迷雾》(郭宝昌)、《爱情与遗产》(颜学恕)等作品,从各个方面引起了观众的反响,从电影创作表现方式的探索,到影像语言对传统的明显改变,及大量吸纳镜头技巧充实中国电影等方面,都开始展示变革的巨大热情
    这一时期,以“第四代”导演为主要力量的“纪实美学”时期到来了,以《邻居》(郑洞天)、《沙鸥》(张暖忻)、《小街》(杨延晋)、《喜迎门》(赵焕章)、《我们的田野》(谢飞)、《城南旧事》(吴贻弓)、《夕照街》(王好为)、《都市里的村庄》(藤文骥)、《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李亚林)、《如意》(黄健中)、《乡情》(胡炳榴)、《见习律师》(韩小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出色作品的问世,使中国电影在脚踏实地地表现真实生活悲欢、深入揭示人物心灵世界、描摹活生生的人情世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切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周星认为,第四代电影在延宕于世纪末的创作中更为诗意,郑洞天的《故园秋色》、藤文骥的《春天的狂想》等作品,都把人生的浪漫发挥到较为抒情的程度。第四代导演的存在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幸事,他们的内容厚实、艺术扎实的作品为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开拓起了重要作用,从他们实践中奠基的新现实主义传统给予中国电影的滋养深厚纯正。为此后中国电影“第五代”的惊艳世界,做了承上启下的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电影百年之四


    扬威篇

    中国人看惯了自己的影片,也要让外国人喜欢中国电影。

    国门打开之后,中国的电影人可以从容审视全球影坛,并为中国电影向世界影坛的进军做好充分准备。

    走过100年的中国电影有资格有能力向全世界展示华语电影独特的东方风格和叙事方式。“第五代”导演努力开疆拓土,以他们的新思维、新视野、新角度对中国电影进行新的诠释,为中国电影最终在国际影坛的集体亮相奠定了基石。他们对华语电影跻身世界影坛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拍摄的出色的影片让西方影人折服,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洛杉矶、戛纳、柏林、东京、威尼斯……他们代表中国电影发言并捧回象征荣誉的一尊尊奖杯。

    这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丰收期。由此开始,中国电影不仅是一个本土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概念……

    ▲《黄土地》




    陈凯歌导演,1984年出品。获法国第7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英国第29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老井》




    吴天明导演,1987年出品。获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第7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当年,不到20岁的章子怡被张艺谋选中出演《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后,从此平步星途,青云直上。她出演的《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2046》等影片,都在国际影坛上获得奖项或受到好评,她更被日本及美国好莱坞片商或导演看重主演国外影片,这意味着她已走向国际。今年,她更获邀成为奥斯卡颁奖典礼嘉宾,以出众的东方明星风采艳惊世界。


    走向世界

    “第五代”惊艳世界


    对中国观众来说,“第五代”电影的崛起代表了迄今中国当代电影美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了中国电影美学传统的嬗变与新生。“第五代”电影人吸取了前辈电影人的诸多的经验教训与艺术滋养,扬长避短,另辟蹊径,终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飞跃。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一些同学创作了由张军钊执导的《一个和八个》,成为“第五代”创作群体的发轫之作。而真正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则是陈凯歌1984年导演的《黄土地》,影片一问世即在国内外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黄土地》改编自作家柯蓝的散文《空谷回声》,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到山区采风,寄宿一个贫苦农家的所见所闻。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收了一个年龄比她长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而订下娃娃亲。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投奔革命。《黄土地》的成功在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无垠的黄土地,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无不内蕴深意。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淳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从影像叙事的创新上来看,影片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的故事性与完整性,以不均衡的构图、光调与色彩的造型、环境的夸张和镜头空间的强化,赋予了中国当代电影以新的影像表现张力。其美学风格奠定了“第五代”导演集体的基本电影语汇,而由此掀起的新电影运动,对传统电影观念具有空前的颠覆意义。

    从《黄土地》到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及同时期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再延伸到1990年代中期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秋菊打官司》、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第五代”导演创造了中国当代电影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他们创作的几乎所有影片都参加了国际重要的电影节,并有大的斩获,是中国电影几十年间获得国际大奖最集中最多的时期。尤其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手笔,书写了新旧中国波澜壮阔的民间心史。影片借助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涵丰厚的东方化人文主题屡获国际殊荣,并在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摘取了最高大奖——金棕榈,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获得的最具国际影响的奖项。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为当代中国影坛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灵感与美学经验,甚至影响到“第六代”导演的最初的成长。随着“第五代”导演获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各路传媒围绕他们而炮制出的种种从影传奇,甚至直接动摇了传统的学院电影导演的教育模式。



    从低迷走向商业和多元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五代”导演创造的辉煌呈现疲软之势,其中几个有代表性导演的创作屡屡被亮“红灯”,而在国际上获得殊荣的多部重要影片也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国内公映,而此时,“第六代”导演还没有开始独立创作,中国电影渐渐进入了消退期。

    这段时期给了薄弱的商业电影以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异军突起了冯小刚的贺岁电影。仗着多年编导电视剧的丰富经验,冯式贺岁片一出手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自1998年开始,冯小刚几乎每年推出一部“京味快餐”,以其轻松的步调与大众化的口味越来越得到群众的拥护,《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每一部均得到市民的大力捧场,创造了极高的票房,并在上市后,总会有片中的一些经典对白成为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经过多年的苦闷彷徨,“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张艺谋也纷纷改弦易辙,转入商业片的拍摄,陆续导演了《和你在一起》、《英雄》和《十面埋伏》,虽广受诟病,但票房获得了相对的成功,为低迷的国产电影注入了兴奋剂。中国电影也走向了商业和多元的战国时代。

    “第六代”的艰难突围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批青年导演的作品开始获得好评,如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霍建起的《赢家》等等,但从内容的厚重到手法创新,都远远不能与“第五代”导演的作品相提并论。一批新的电影学院毕业生试图在“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王国里寻一条出路,开始了艰难的电影征程,胡雪杨的《留守女士》、管虎的《头发乱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娄烨的《周末情人》等相继问世,但因种种限制这些影片均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票房上也多是惨败。与“第五代”导演丰富的人生经验及厚积薄发的学养不同,这拨新人的作品未被广泛认同,他们的电影多呈灰暗色调,一些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的成长故事。

    “第六代”的艰难突围中,最具国际影响的是从独立电影走向世界的贾樟柯。

    1997年,贾樟柯的作品《小武》连获包括柏林电影节在内的7个国际电影节奖项。柏林电影节评委会认为贾樟柯会同阿巴斯、伍迪·埃伦一样成为帮助我们保持人的本质的导演。在贾樟柯的影片中,总有对公共空间的广阔书写,当时的各种文化符号都有自然的展示,使其影片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不同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的背景,以及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在他极为从容的叙述里,故事中的人物似乎永远都徘徊在路上游荡于街边,画面背景和事件场所多是要拆迁的老房、发廊、舞厅等等,单调的色彩里透着冷冷的味道。他想描绘的就是这种貌似“上路”,实则还守在路边瞪大眼睛等待希望的状态。这种状态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拍摄,真实的生活空间里隐藏着巨大的张力。这有点像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风格,看似漠然却包含着“最大的宽容与最深的悲伤”。从《小武》到《站台》再到《任逍遥》,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都受到国际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在新世纪的第二年,困扰“第六代”发展的电影氛围逐步改善,其重要标志是贾樟柯、王小帅等新锐导演走上地面。贾樟柯迅速拍出了《世界》,并探索走一条艺术与商业结合、国际国内发行并举的道路。正当《世界》在国际纷纷拿奖,即将在国内公映之际,“第五代”著名摄影师顾长卫推出了备受国内外好评的《孔雀》,这给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以意外的惊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之

    港台篇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版图中,多姿多彩的港台电影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是炎黄子孙,港台电影与祖国大陆电影都背靠着所有“龙的传人”共有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情感。同时,港台地区的电影人又承接了各自深厚的乡土文化或都市语境,呈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

    由于当代港台电影更早一步面向国际电影市场,很多港台电影人也具有西方教育的背景,港台电影更充分地吸收了世界电影的前沿理念和成果,更为大众化、商业化,体现出了鲜明的娱乐特色,武侠片、警匪动作片、文艺片、都市生活片等一系列电影类型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起了庞大而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与祖国大陆的电影共同树起了华语电影百年历史的丰碑。


    龙的传奇


    香港电影:东方“好莱坞”

    香港娱乐业的发达举世闻名,其中香港电影更是香港都市文化的最突出代表。在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每年要拍摄大约300部各类影片,年平均票房收入超过1亿7千万美元,电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好莱坞。这里是亚洲的“梦工厂”,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丝毫不需要脸红。

    香港电影公认的历史开端是1913年由黎民伟编剧及主演的电影《庄子试妻》。1923年,黎民伟兄弟创办了香港的首家电影公司。然而,香港电影的兴盛却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电影大亨邵逸夫兄弟创办的邵氏影业公司开始的,李翰祥拍摄的《江山美人》成为那个时代最卖座的香港影片,邵氏公司由此崛起,不仅相继投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王昭君》等彩色影片,旗下的林黛、李丽华、郑佩佩、胡燕妮等明星更是红极一时,香港电影粤语片的黄金时代由此开始。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香港电影产量最高的年代,题材从反映社会民生的写实片到描写新兴中产阶级背景的喜剧与爱情文艺片应有尽有,陈宝珠、萧芳芳、谢贤等成为影坛偶像。

    1971年,新创的嘉禾电影公司请李小龙回港拍摄《唐山大兄》,开创了功夫片时代。1978年,成龙因主演谐趣功夫片《醉拳》一举成名。七十年代末期,一批海外归来的电影学子图变求新,掀起了“新浪潮”运动,力图改变以前的香港电影艺术制作粗糙、技术水准低下的毛病。持续了五六年的“新浪潮”运动为香港电影史留下了一批优秀的实验性艺术作品,如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边缘人》等。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艺城将传统粤语喜剧加上好莱坞的包装,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宝、张国荣等人出演的灵幻喜剧一度成为票房保证。1986年,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成为票房冠军,此后,一批逃避现实的无厘头电影与赌片趁势兴起,王晶、周星驰、刘镇伟等人为香港电影再掀风云,诞生了《赌神》、《大话西游》、《逃学威龙》等娱乐热片。1990年以后,香港电影技术前卫、风格多样,表演、导演、摄影人才辈出,《黄飞鸿》等动作片、《东方不败》等武侠片、《跛豪》等人物传记片兴起,“古惑仔”系列非常卖座,香港电影人受到好莱坞注意,吴宇森、袁和平、周润发、李连杰等先后被好莱坞“收罗”。王家卫、萧芳芳、张曼玉等导演和演员屡在海外影展获奖,香港影片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直到进入新世纪后开始走下坡路,惟有《无间道》、《功夫》等影片可以撑起些颜面。

    香港电影无疑代表了娱乐艺术的高峰。与内地和台湾电影相比较,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商业化和都市感。香港电影的运作机制始终以大众品位和商业利益为轴心,任何一类影片或一位导演都必须经受票房的检验,仅仅艺术精湛但无市场效益的影片不会被认同。作为当代香港电影的中坚,吴宇森、徐克、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等导演的影片既值得细细品味,又具有很高的票房价值,成为华语电影的典范。而成龙、周润发、梁朝伟、张国荣、张曼玉等电影巨星不仅在华语电影圈深入人心,更在国际影坛占有一席一地。





    台湾电影:“作者型”电影的滥觞

    与香港电影相比,台湾电影也许并没有那么星光耀眼,尤其是在林青霞等影星归隐之后,台湾影坛一直缺乏实力派巨星。然而,没有人敢小觑台湾电影的分量和地位,归根结底是台湾电影界有一批既深切了解乡土民生、又有足够宽广的都市情怀和国际眼光的电影创作人。侯孝贤、李安、杨德昌、蔡明亮等带有文人气息的导演用一批又一批带有“作者型”特点的电影作品树立了台湾电影的旗号和地位。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行、白景瑞、丁善玺等台湾导演以“健康写实主义”风格开创了台湾电影的先声。他们以乡土电影、琼瑶电影、历史电影等题材带动了台湾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此后,根据琼瑶言情小说改变的爱情文艺片成为繁荣台湾电影的重要类型,《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窗外》、《碧云天》等影片和柯俊雄、林青霞、林凤娇、秦汉、秦祥林等演员成为那个时代电影的代表。

    1982年,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分别执导一个故事的集锦式电影《光阴的故事》开拍,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1982年至1986年间,台湾的“新电影运动”贡献出了52部电影。其中侯孝贤对台湾都市生活的描述集中在边缘的、草根的、具有黑帮色彩的人物身上,不断发起对历史与人生的追问;杨德昌一直关注的是台湾现代都市里的人们的处境;而蔡明亮从一个更为尖锐的视角开掘着台湾都市一代的困境。这三个人勾勒了台湾新电影的基本风貌,构筑了台湾非主流商业电影的话语空间。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奖,“新电影运动”走到高峰,从此台湾电影开始正式走向国际舞台。兼通中西的李安从一开始的《推手》便本着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作方式,巧妙活用好莱坞式的叙事技巧,拍成了雅俗共赏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创下相当高的卖座纪录。


    夫片:华语电影的“名片”


    在国际影坛,最著名的华语影星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功夫片”几乎成了华语电影的代名词。尽管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然而不可否认,包括武侠片、武打片、古装动作片等不同名称在内的功夫片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史最具特色的贡献,堪称华语电影通行世界的一张最闪光的“名片”。它不仅阐扬中国的侠义精神,更将中国武艺透过影像做最佳的呈现,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

    港台电影是近50年来华语功夫片的主流力量。早期的粤语武侠片大多脱胎于传统戏曲,演员也多是出身于戏曲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新派武侠电影在港台两地兴起,以传奇英雄为题材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从此时开始,共拍了68部。邵氏电影公司看中了武侠电影的市场,让新加盟的张彻、胡金铨等有志者不断研究、筹拍。张彻于1964年开拍《虎侠歼仇》,被认为是“新武侠世纪”的真正开山之作。1967年,张彻的《独臂刀》突破百万票房,使得武侠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掀起另一段高潮。

    港台功夫片历史上,有两个殿堂级的重要人物,那就是李小龙和成龙。李小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巨星,他让外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国电影的存在与其独特的风格,领略了中国武术的魅力。传统武侠片中的刀剑自李小龙出现后便被拳脚功夫所取代,而武侠片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而成龙则是继李小龙之后最杰出的武打演员之一。与以往武侠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浓厚所不同的是,成龙更注重演绎诙谐幽默的小人物题材,使武打动作片因为结合了喜剧因素而更具可看性。

    在武侠功夫片的导演方面,李安、徐克和周星驰可谓居功至伟。李安的《卧虎藏龙》将文人意气与武侠精神完美融于一体,在电影里面体现了一种以往武侠电影所没有的诗意,这部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受到的好评,启发了中国内地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才有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电影紧跟其后。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之时,徐克以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蝶变》成为新武侠电影的始作俑者。徐克的武侠片多取材自金庸、古龙、倪匡等港台武侠小说鼻祖的经典作品,他在创作中所坚持的对电影美学语言的探索与尝试使其作品成为香港武侠电影史上一道道瑰丽的奇观,其代表作品《新龙门客栈》、《新蜀山剑侠》等都是武侠电影的经典。而喜剧演员出身的周星驰在转行做导演后彻底转型,开始有计划地实现自己从李小龙一脉相传下来的功夫电影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酷面怪杰王家卫

    这位平面设计出身的鬼才导演以深奥经典的台词、惟美另类的影像音效以及诡诘晦涩的叙事风格著称于世,一群偶像明星也被他改造得脱胎换骨。他拍出了香港艺术电影最独特的银幕风景,也改写了以往全然类型化与体制化的香港电影作法。

    儒雅才子李安

    他的《推手》为新时代的台湾电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喜宴》不但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在台湾本地与国际票房上都非常成功。《饮食男女》则完全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卧虎藏龙》则将他的声望推到另一个高峰。


    悲情大师侯孝贤

    这个喜欢将镜头远远戳着不动拍电影的人,被誉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帜”。他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动声色俯瞰着人世间的凡俗生活,用宽厚而悲悯的态度,拍出了《悲情城市》、《戏梦人生》、《海上花》等称雄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的作品。进入新世纪后,在《千禧曼波》中,这位长镜头大师的电影改头换面了,以奔放前卫的影像和节奏来迎接新世纪。

    “永远的小马哥”周润发

    他洒脱倜傥、豪气干云,是男儿崇拜的英雄,女子心中的梦想。


    梦中情人林青霞

    在她扮演过的各色人物中,她的脸庞也曾经刚毅,她的眼神也曾经犀利,但我们最愿意记取的,仍是那个飘逸清秀、柔情似水、不食人间烟火的美丽少女。


    风华绝代张国荣

    我们从《英雄本色》中认识他,因《阿飞正传》而关注他,由《霸王别姬》迷恋他。他把自己揉进了电影,在人们心中刻下了永难抹去的独属于他的印迹。



    涅槃凤凰张曼玉


    《阮玲玉》里她的美丽哀愁、《滚滚红尘》中她的灵动慧黠、《甜蜜蜜》里她那表演的丝丝入扣……从“花瓶”到香港演技派女星的代表,这个女子在岁月和镜头中不断修正自己以至脱胎换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不会随时光被遗忘的优雅风骨与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5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也占位置

    也是非违章建筑

    哈,跟香姐姐学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好多年没有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了!
    好想看电影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很多年没看电影了,找机会要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到东北和大哥香姐姐一起看?
    还是大哥和香姐姐到南方来我们一起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在天水在瓶 于 2011-4-8 00:18 编辑

        “你说过你会永远和我在一起的,可是你沒有!”——这是我喜爱的动画片《狮子王》里,辛巴对他爸爸说的话!《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也是这部动画片里我很喜欢的歌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喜欢看电视,感觉特浪费时间。是一种慢性中毒现象。
    电影还行,节奏相对快些,特别喜欢看一些轻喜剧。也是一种减压方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看的是黑白电视,好象是霍元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大地恩情,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4-24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地恩情,霍元甲,还有陈真:)

    好了,电影看完了,我们看书去~~~:)

    感谢大家的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30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天之内,两个影视泰斗走了!
    陈强,张瑞芳,一路走好!!
    你们为中国影视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缅怀,我们铭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30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22大明星”是指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赵丹、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3:25 , Processed in 0.1015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