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2|回复: 9
收起左侧

[诗歌] [涂鸦]永恒的异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5-2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羊之羽 于 2011-5-25 15:18 编辑

    在网上看到两句诗:“远近高低树,掩映谁家乡。”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游子,想到不知在哪儿看到一些诗句的片断: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几乎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被游子情结所扰,像影子一样固执,甚至有时怀疑这种情结是不是某个阴暗角落里的一条蛇,只示我以冰冷,让我感觉不到身处之地的温热。这绝非无病呻吟。想来大多数人都会有,只是浓淡不同罢了。

    这两句诗正是勾起我心底里挥之不去、时淡时浓的游子情结,才让我于刹那间有震动的感觉。那个掩映的家乡是谁的,那些高高低低的树就好像一片浓得化不开的雾,永恒的雾,总是遮住我于异乡眺望的目光,使我不得不一次次追问:那是谁的家乡?谁在那里生活得像水中游鱼一般自在?而我只在雾的外面——抑或只是里面?已经无所谓分清里外,总之,那是别人的家乡,同时是我的异乡。我甚至无法抛弃所有的忧伤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尽管永恒的异乡人也在一次次地呼唤。

    曾经听过一首美国民谣《on the road again》,歌名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再次上路”的意思,也在歌中反复咏唱,歌中的“我”迫不及待地要再次上路,说是要去那些从未去过的地方,看那些从未看过的事物。咏唱中透出一股洒脱不羁的情绪,配以一点也不刺耳的男声,听来很舒服。只是于我却不能做到——正是那种抛弃所有忧伤之后,追逐远方的轻快。

    所谓家乡与异乡,只是一种对立,而我永远处在异乡的路上,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思乡,家乡也并非真是那个生我养我的所在,并无具体所指,就像崔颢在其名作《黄鹤楼》一诗中吟道“日暮乡关何处是”,并非诗人真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家乡之所在。“乡关”在这里也已经成为一种宽泛的意指,诗中的那只黄鹤亦是如此,早已经成为异乡人在无止尽的漂泊旅途上一份刻骨的情结。换句话说,即使是诗人回到自己真实的故乡,或许也仍然会对着江上的烟波再次发问:乡关何处?


    我曾经大言不惭地说:“青山可识故人颜?”其实我早已不是青山的故人,青山代表我的家山,而我游离于家山与异乡两间,徘徊无所止,回望或是举视皆无所依托,或许,异乡才是我的故人吧?


    这篇小文是从三十六舵回复网友的两篇帖子整理而来。一时感慨涂鸦。。。。。。。。。。

    评分

    参与人数 1星星 +20 银子 +100 收起 理由
    命若琴弦 + 20 + 100 七班专项基金!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7 09: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5-2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看到两句诗:“远近高低树,掩映谁家乡。”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游子,想到不知在哪儿看到一些诗句的片 ...
    羊之羽 发表于 2011-5-25 15:12



    呵呵
    老羊想家了
    我也曾有过那样的岁月
    异乡再繁华,终归不是自己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老羊想家了
    我也曾有过那样的岁月
    异乡再繁华,终归不是自己的家
    戒痕 发表于 2011-5-25 15:16



        也可以算是想家吧,只是这个“家”并不具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7 09: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5-25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以算是想家吧,只是这个“家”并不具体。。。。。。。
    羊之羽 发表于 2011-5-25 15:20



    这个家具体与否,取决于你的心
    只要你心中有
    它,就是具体的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26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眷恋与惆怅,酿成复杂的情感,弯弯曲曲间衍生出无数的缠绵。
    风吹过,夜晚浮起一层层凝重的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7 09: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5-26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路的风雨
    将在这个春天终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30 18:06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1-5-26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有时怀疑这种情结是不是某个阴暗角落里的一条蛇,只示我以冰冷,让我感觉不到身处之地的温热。"

    远处有我的家乡,我常常的眷恋着。。。。。离开太久,那块土地已经陌生,这份情结让我对所处之地少了热爱,总把它当作驿站,其实,家乡也只是视我为过客,突然的悟到,乡恋是一份偏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羊之羽 于 2011-5-26 04:01 编辑

    感谢楼上版主及网友阅读我的帖子{:1_257:}
      想说的是,故乡与他乡有时候能够具体,有时候——对我来说是大多数时候——无法具体。“永恒的异乡人”,无论到哪都是,或许以前看过的两句诗可以解释:
        我站在世界的背面
        看见一缕炊烟升起
      故乡也许就在世界的背面吧,或者仅是那缕升起炊烟。因为从来都在异乡,也就到不了那个背面,更看不到那缕炊烟。
      另,这两句诗是我非常喜爱的诗句,虽然是许多年前看过一遍,却镌刻般铭记在心。这两句诗一凉一温。自然无法确切地理解世界的背面是为何地,有什么样的景致,但既然是背面,恐怕至少要区别于这个世界的纷扰与心机,即便只有荒凉。有幸的是诗人竟然还能看一缕炊烟升起,那升起炊烟的地方也并不一定是与诗人同类,可能同样不是具指,而是寻找已久的归宿——“家”吧。
      另外,最近在一本《散文》杂志上看到一句诗,是云南某位诗人写的,记得好像是:我把炊烟扎在屋顶上。也是炊烟。这个“扎”字用得太好了,道出诗人的无奈与希望。据说这位是诗人是位乡下教师,藉藉无名,不善言语,完全不像桂冠诗人或是某些著名诗人那样。在这个世界,诗歌几乎已经注定是清贫与边缘艺术——我甚至不想用艺术这个词,这个被用滥的词原来应该挺洁净的,现在就跟“文化”一词一个样,像妓女(我本人丝毫不会看不起这个职业,只是用来形容)一样人尽可夫——可能只有安于清贫的人首先才有写出好诗的资格。
      我只是凡夫,能够富点还是好的:P 也因此写不出像样的诗。所幸的是目前还读得到像样的诗,这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解释起来还真是有点累心,还是顺其自然。。。。。。。。。。帖子有人看也是幸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5-27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社会,文化也难免与金钱结缘。安于清贫,乐于诗歌,实在难得。问好羊之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6-16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_264:}异乡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4 02:34 , Processed in 0.2014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