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洛闲吟客 于 2011-11-4 19:10 编辑
《同窗往事》 似雪梦兮
夏日郊游还记否,溪流羞涩几颦眸。 谢桥掬水兰花赠,野陌牵衣石径幽。 常悔君愚缄拙语,总愁墨钝恨迟舟。 今朝把盏追心事,不解风情错过秋。 赏析 :同学少年,意气纵横,挥斥方遒;同桌偶坐,耳鬓厮磨,寻常琐事,多少年后都成了记忆中的串串珍珠。同学之情纯真而无邪,无功利,少世俗。平等之中方见情真。即使有青春的骚动、维特的烦恼、月下的约会、花下的牵手……但有谁能否认这不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岁月? 这首七律的起句犹若王荆公的“两山排闼送青来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地点,直叙其事。“还记否”又点明这是忆作。“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写的是激越豪迈之情,而作者在这里用“还记否”三字既是问人,又是自问。轻声曼语,莺啼耳畔,几多羞涩,几多情韵,尽在其中。“溪流羞涩几颦眸”此句紧承上句工笔细描同学们聚会时的“特写镜头”。岁月的沧桑并未稀释掉当年的一腔缱绻、缠绵之情。十年、二十年的分别,一朝相逢仿佛又回年少时,有着“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轻松、愉悦之感。清清的溪流柔波倒映着美丽如花主人公的几多羞涩颦笑、几多羞涩凝眸。又仿佛是美丽如花主人公的一颦一笑、凝眸巧盼、顾盼生辉的娇羞神态让这清清的溪流柔波也凝滞羞涩了,在拍摄着这醉人的瞬间。作者不写溪流之鱼,而说“溪流羞涩”犹若“五马立踟蹰”之耐人寻味。未用典而可见其典,溪流不流,鱼呢?沉鱼落雁之典仿佛美女轻拂窗纱,半遮半掩,其朦胧之美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此句通过写人物的神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万种风情尽笼于一句七字之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易安是通过写人物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把少女的羞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溪流羞涩几颦眸”可谓得其神似。女子羞涩心理、娇媚神态、妩媚情韵,穷形尽相,尽现笔端。 如果说首联第二句是特写的话,那么颔联则是一组流动镜头,用的是蒙太奇的手法。颔联用“谢桥”之典见宋人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而清人纳兰容若则反其意而用之。“谢桥”作者在这里是指与同学、友人欢聚之地。乘舟漫游于万顷碧波之上,小楫轻划,柔波似绸,红巾翠袖,兰花笋指,掬水捧珠,奉于君前,其美则何如?其情君自知。掬水捧珠,还赠于君。还君明珠,颇有深意。下得舟来,信步紫陌,石径通幽,绿枝牵衣。树知人意,情深留我,树犹如此,情何以堪。多少离别之思,多少相聚之欢,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作者虽未明写而读者静思便知。紫燕击水,一掠而过,其轻盈之美观者无不叹其神韵。黄钟大吕,声播千里,那是悠远之美;霓裳羽衣,舞曼咫尺,则为轻盈之美。美无形式,贵得神韵。 颈联“常悔君愚缄拙语,总愁墨钝恨迟舟”。你呀,真是特实诚了,又不善言辞表达,明明是心里有爱却说不出嘴。多少年来,每每忆起,常使人懊悔不已。曾几何时,我也担心自己文采不佳,没有给你一纸素笺书信来表明自己的心迹。那时那地,犹若一叶小舟漂泊于情海之间,迟迟复迟迟,难渡彼岸,留下了人生的遗憾。此言此语此情,仿佛是《断桥》一折中白娘子面对许仙,兰指点额,爱嗔交加。情寓于议,情融于叙,既爱且嗔,情韵绵长,掩卷凝思,君知我知。 尾联紧承颈联抒情,行云流水,自然飘逸。情若碧流,绵绵不绝。今朝相聚,把盏对饮,追忆当年,悠悠心事,尽付酒中。昔日的你,由于你自身的原因使我失之交臂,你错过了收获的季节,白纱红毡,各自有主。而今“青春,黯然了绿的翅膀。悠悠岁月,鬓发,让秋风染上了往事的沧桑”。结句没有“莫、莫、莫”的沉郁;没有“欲笺心事,独语斜阑”的惆怅;而是玉手轻挥,当心一划,裂帛断云之声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力透纸背。声已断而音未绝;语已结而情未了。 全诗写景,不事铺张,意在点染;写人,精雕细琢,重在神韵;写情,恰似天际白云轻快明媚,又如山涧幽泉淙淙作响。全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同窗友人相逢、相聚的欢快欣喜之情,以及娇姿妩媚、羞与人言的羞涩之情。正所谓:谢桥相逢似年少,妩媚缱绻情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