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高速公路,沿着那条大马路南行,沿途所见的,很多都是餐馆和旅馆。小镇的经济,除了依赖附近的农产品外,就依赖这类和旅游、餐馆旅社来维持,大公司和联邦政府、州政府是很少来这里投资的。不久就到了小镇的中心,看见一家快餐店,开过去,下得车来,只觉冷风飕飕,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寒颤。即使在这样的“闹市区”,也难以见到几个行人,宁静安详之中也能体会出几分孤单孤独。像这样的小城,还有比它更小的小镇乃至农庄,似乎远离了尘世间的繁华和喧嚣,世代繁衍,冷冷的北风也不能将它吹没,它有的是那种顽强和忍耐。同车的另外两人都是老美,一男一女,见我盯着马路的斜对面发呆,就顺着我的目光看过去,然后笑道:“New China Chef (注:餐馆名字)?去吧,中餐我们也喜欢吃呢。”
入得 New China Chef,陡觉光线黯淡下来,拐角处的柜台走来一个和气的、略胖的中年妇女,笑脸相迎。她见到我,略一愣,也许在他们这种小地方,很难见到一个异乡同胞了吧?这时正是午饭时分,也许受天气影响,生意显得很清淡。中年妇女显然是老板娘,为了节省开销,将带位、接听电话、结帐等活一肩挑,也许是因为职业缘故,脸上堆满了笑,但是你如果透过那份笑容,也许你能品味出几分沧桑和无奈,我都恨不得想定下两份食物,这样结帐时能多付给她一些。当然我知道这种想法很幼稚很蠢,于她的餐馆经营全然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确实愿意那样做,哪怕被别人笑话。记得我以前在家里帮父母去买菜,我时不时地因为可怜那些菜农而故意买些黄叶子或者发蔫的菜回来,以至我母亲都骂我太蠢,而且屡教不改。
布法罗俗称水牛城 (Buffalo 本身就是水牛的意思),位于美加边境,也是纽约州仅次于纽约市的第二大城市,纽约州立大学(SUNY - State Univ. of New York)的几个分校中以布法罗分校最为有名。北郊的卫星城尼亚加拉瀑布城(Niagara Falls)被尼亚加拉河(Niagara River)一分为二,西半部分属于加拿大,东半部分属于美国,都称为尼亚加拉瀑布城,依照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而命名,小城内餐馆和宾馆星罗棋布,这也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尼亚加拉河有时也称为“尼亚加拉海峡”,因为它很宽阔,只有50多公里长,连接着北美五大淡水湖中的两个:伊利湖(Lake Erie)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伊利湖的湖水流经尼亚加拉河,在尼亚加拉瀑布城附近由于巨大的地质落差而形成了著名的自然景观: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城的积雪)
布法罗和尼亚加拉瀑布城附近有三座美加边境界桥,其中以布法罗的和平桥(Peace Bridge)海关最大,这也是美加边境仅次于底特律的第二大海关,我们就是从和平桥进入加拿大的。因为天气寒冷,加上不是周末,所以入关很顺利。据说在夏季的周末,这三座海关桥上通常都塞满了车。出美国海关时根本没有看到海关人员检查什么。在桥上隔老远就看到边境处一幅巨大的广告画:Welcome to Canada,心里不由一丝激动,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相似,但我这毕竟也算踏入了第三个国家的领土。同行的是两个老美,他们只需出示护照,无须签证(以前连护照也不要,只需驾照即可),而我也有入加的签证,所以三人坐在车上,将三本护照递给海关人员,不消一分中就打发走了,连车上装什么都没有检查。我有时很蠢的想,如果我在车里某个隐秘处藏支枪,或者一包毒品,难不成他们一定能检查出来吗?要知加拿大是禁枪的国家。
尼亚加拉这个词语在印第安语中就是“雷神之水”的意思。要是在夏季,远在一公里之远的地方就能听到瀑布的轰鸣之声,花十几块钱可以坐船到达瀑布谷底下,披件雨衣,让水花溅得浑身透湿,在极度兴奋之中忘情地尖叫;或者登上了望塔(不过了望塔在美国境内,加拿大这边没有,因为最大的马蹄形瀑布主要在加拿大这边,在美国境内不太容易欣赏到全景),等,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美国东海岸的山脉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所以自然景观远不如西海岸。密西西比河以东只有六个国家公园,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如此雄伟壮丽的瀑布堪称人间奇景,竟然没有开辟为国家公园(只有纽约州在瀑布旁的山羊岛上开辟了个州立公园:Niagara Reservation State Park),岂不怪哉!究其原因,原来美国这面靠瀑布的地方原是一块私人领地。后来地主把土地捐给了纽约州政府,条件是不能有商业开发。因此,美国这边的瀑布区就成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州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