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烟雨5
收起左侧

关于赵朴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这个贴子最后由烟雨5在 2006/01/22 02:41pm 第 1 次编辑]

-=-=-=-=-=>
呵呵,楼主看来是有很多想法要表达哈,其实学习这个东西要看你的前缘和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否则在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上费时间太可惜.现在很多人学习的目的过于功利了,比如很多大学生学经济并不是他们真正喜欢,而只是因为今后方便找工作.却不知,若拜功名早是空--这个是我的切身体会,有些人可能将来会明白,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
关于赵补初,上海古籍出的这套精装本确实不错,收的全、校对也不错,比早年的“片石集”好很多,赵老的压卷之作不知兄是否读过,贴在下面了:
  题天涯海角
不知何处有天涯
四季和风四季花
为爱晚霞餐海色
不辞坐占白鸥沙
-=-=-=-=-=>

谢谢十六年之约,我在《诗境无穷山外山》一文中已经引用的这首诗了。此诗很有意境,耐人寻味。从你的网名看来,你似乎很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相约16年是个很凄美的爱情故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录一首 赵君多年前的:亲棠儿带过彻夜啼
俺攀上高台着实不容易,谁料想四根台柱折了底。哎哟,摔了俺个咀啃泥。江天啊,不是今日胆敢出怨气,俺为你登基卖尽了力气,捨却面皮,任他人唾骂,俺全嚥肚里。毁创业、杀海霞,任凭俺刀斧举。制套头、缝短裙,那一处不比恹咏奇儿更积极。却为何他当正的、俺当付的。告诉你,排行老三,俺心里在早有气,无奈何到头来,还得指望你。凄惨惨,发落牙脱遭隔离,倒教俺断肝肠,泪水滴滴。别了,俺的首长,别了,俺的伙计。从今后欢乐的聚会,只有在梦里。这真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度,你赐的巧克力,俺偷偷嚥几粒。伟大的旗手啊,倒猢狲散,洞垮耗子啼。再不能台前台后,暗看黄色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这个贴子最后由烟雨5在 2006/01/25 09:31am 第 1 次编辑]

                                   
                                      说睡
   
    上天赐予我们的福份多种多样,其中能够最公平地落到每个人名下的,恐怕就惟有睡觉一福了。无论是当官的、为民的、有钱的、没钱的、著名的、无名的,一睡之乐,滋味毫无二致。若是再偶得黄粱一梦,把那现实中的贵贱、得失、智愚、悲喜之事颠倒一番,自然更是快哉!
  睡觉非常简单,可它又是一个深入的哲学话题,因而古今中外高论颇多。儿时就曾听到一则爪哇国的故事说,民间有个聪明绝顶的姑娘,某天遇到一位王子。王子给她出了三道难题,其中一道问:“人生何事最幸福”。姑娘回答说:“睡觉”。王子感其聪慧,娶了她为妃。说到对睡觉这一福份的体会,还要数中国古人心得最深,对老天这一恩惠也最领情。不信你看中国古代那些喜欢闲适和享福的文人墨客,对一睡之福多么津津乐道,在他们许多抒情咏志、论事记趣的作品中随手可拾。明未清初时,有一位作过《增删卜易》,并留下一段民间佳话的丁野鹤先生,由于不满清朝统治,隐姓埋名闲居民间,写过一首很闲适的自况诗:
  依山傍水屋三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一头耕牛数亩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雨后睛明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出三竿我还眠,/我非神仙,谁是神仙?
  从丁氏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把睡福等同于仙缘来看的。不仅如此,悟性颇高的文人雅士们,对睡福还有进一步的体会,认为在各种睡觉之中,以午睡最为享受和安逸。明代大画家唐伯虎中年时有句诗说:“午睡无多有滋味”另外一首古诗中也说:“手倦抛书午梦长”。
  至此有人也许要问:古时中国岂不是一个大睡乡了吗?非也!事实上古人并没有睡多少觉。因为规范古人生活行为的老夫子孔子是反对多睡觉的。他尤其反对午睡,在《论语》中留下一段反对午睡的名言:“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明代有位孔圣人的传人、朱熹的贤孙朱用纯写过一篇《治家格》,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厨。”睡觉,在圣人们的反对之下,成了一般中国古人心目中不光彩的事。即使贵为皇帝,也还是要天不亮就上早朝的。因此,中国古人一般都有早起的习惯,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有邓拓、吴晗等,曾经合著过一本《燕山夜话》,其中有一篇文章叫《珍惜生命的三分之一》,宗旨也是劝人少睡点觉。
  那么古人中为何又会有那么多人大谈睡觉之福呢?其实我们稍留意就会明白,那些人不过是些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都是些“头悬梁,锥剌骨”,“自虐”式地勤于学问的人。因此,他们实际上很少有觉可睡。正是如此,他们才对睡觉那样感兴趣。
  谈及知识分子睡觉少,我本人虽只是“半瓶子醋”却也是个睡福浅薄之人。下乡年月,“早起两点半,中午嚼着饭,晚上看不见,外加打夜战”,恢复高考后复习考大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加上大学的四年苦读,少睡了多少觉就不用说了,单说分配到新闻单位工作的20多年中,熬过多少夜也已经说不清。大家知道,爬格子的人睡觉的福份本来都少,岂不知爬新闻格子的更甚。新闻任务普遍都急,时效性强嘛,写起稿子来往往要点灯熬油,通宵达旦。即使偶尔有点闲暇,自己又要读两页书,或者挤点业余文字,哪里还有觉好睡?有时熬急了,真想躺下耍两天赖,可从来也没有真正那样“聪明”过。十年前来到南方,仍旧是干新闻和爬业余格子,仍旧是熬夜甚至通宵。但有一点刚开始很让我眼热,那就是南方讲究午睡,单位午休长达两个半小时,我心想这下可该睡一会了。于是,有段时间中午我也躺下来尝试一下午睡。然而没有想到福薄如斯,有了时间睡反倒不会睡了。不是想着书、稿子或其它杂事睡不着,就是一睡着就不醒,等到被人叫起来,整个一下午都昏昏沉沉,还不如不睡的好。别人告诉我习惯了就好了,可我总也没有习惯过来,只能认命,继续按老习惯读两页书打发时光。
  如今已是商品经济社会,读书做学问,写新闻写文学,几乎轻如鸿毛。其成就和价值与所熬的心血成反比。因此,有些人投笔从商,有些没从商的也只制造些“快餐面”文化,或通俗或流行应应时尚。剩下几个不会媚俗,又不会睡觉的,已成了“堂·吉诃德”。
  如果说熬夜给我留下了一点什么,那就只是刚刚四十岁的年龄,鬓角已早生华发。看着它们,连妻子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我的“前程”信以为真,反而开始每天开导我:“早点睡吧”。当我连妻子也说服不了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曹禺《日出》结尾,陈白露那句戏词:太阳出来了,太阳是别人的太阳,我们该睡觉了。
*(烟雨转自某网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问:世人笑我、说我、欺我、骂我、打我、害我、轻我、贱我,何以处之?
答:只是容他、宽他、由他、怕他、恕他、让他、躲他、不惹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
录一首 赵君多年前的:亲棠儿带过彻夜啼
俺攀上高台着实不容易,谁料想四根台柱折了底。哎哟,摔了俺个咀啃泥。江天啊,不是今日胆敢出怨气,俺为你登基卖尽了力气,捨却面皮,任他人唾骂,俺全嚥肚里。毁创业、杀海霞,任凭俺刀斧举。制套头、缝短裙,那一处不比恹咏奇儿更积极。却为何他当正的、俺当付的。告诉你,排行老三,俺心里在早有气,无奈何到头来,还得指望你。凄惨惨,发落牙脱遭隔离,倒教俺断肝肠,泪水滴滴。别了,俺的首长,别了,俺的伙计。从今后欢乐的聚会,只有在梦里。这真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度,你赐的巧克力,俺偷偷嚥几粒。伟大的旗手啊,倒猢狲散,洞垮耗子啼。再不能台前台后,暗看黄色戏。
-=-=-=-=-=>
春柳飘飘 :
     谢谢阁下赐文,祝贺君新春愉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人生须臾兮知已难求,
吾谁与归兮共载孤舟?
三文钱,四两酒,
南国烟雨衣衫稠。
胡言乱语评兴灭,
稀里糊涂论春秋。
微醉好作诗,
把酒易消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收藏:常用语
二字常用语
差劲 充足 信心 诞辰 关心 偏向 痛心 株连 掌握 交心 感触
干涉 异端 观念 重视 步骤 念头 动机 公道 动员 征服 房租
方位 蚕食 大方 握手 变卦 反对 复习 落后 节约 调查 集中
阅读 召集 请教 绝对 超额 事假 信号 热门 变化 晚会 履行
殷殷 盘旋 败类 数目 困难 轰动 落实 脱产 演变
三字常用语
关系人 绊脚石 局外人 不冒失 做对头 不安心 没意见 闲不住
试金石 通通气 座上宾 有把握 留后路 大不离 人同心 上进心
实在热 打交道 没远见 土办法 买交情 一元化 不明白 不公道
不在行 共同点 配不上 离不开 不实在 不出格 不重视 不舒服
漂亮话 伤和气 暖洋洋 不敢当 有味道 促进派 不踏实 经常化
土政策 明白人 老本行 表面上 目的地 家常话 语言美 讲信用
碰头会 说明说 打天下 伤脑筋 没定性 傻机灵 大头上 旧观念
白热化 瞎指挥 不留情 出主意 不轻信 假斯文 参加者 对着干
说服力 书生气 好印象 共同点 出发点 多费心 不重视 行不得
口头禅 不自觉 不称职 少而精 关系学 明白人 行行好 吃零食
着眼点 不对号 多面手 白热化 大自然 热心肠 想不开 打补丁
流行色 打白条 阴暗面 戴高帽 裙带风 抓要害 明白人 主人翁
想得宽 做手脚 打招呼 不屈服 着眼点 攀比风

四字常用语

草木之人 十分能干 大力合作 主动一点 不正之风 有耳共闻 公私兼顾
一点误会 红得发紫 凉了半截 高居榜首 拿人手短 不破不立 第一把手
落实到人 盲目排列 格外欢喜 存心不良 没有人道 有上进心 尘土飞扬
独树一格 不要夸大 首次合作 一失一得 心里没根 格外大方 挂钩单位
一天到晚 节约归己 无一亏本 怨家对头 一应俱全 眼见为实 方向不明
未能作主 一方有情 一潭死水 一贯正确 一脚踢开 说实在的 白里透红
说话和气 始料不及 格外高兴 灭顶之灾 心有余悸 丧家之犬 回心转意
如出一口 一走了之 救人一命 人模狗样 比例失调 主要缺点 表现出色
方向对头 用人不疑 扯皮现象 放心不下 粘火就着 个人得失 十分体贴
丧失国格 双重人格 不足之处 挖空心思 了却心愿 大处着手 搬弄是非
残缺不全 小处着眼 为时已晚 先头部队 所托非人 不置可否 倒数第一
始料不及 大有起色 一贯带头 一点不差 动手动脚 冒名顶替 心中有数
说个大概 意见不合 财大气粗 当天打算 不大划算 十分佩服 其中有诈
变相花钱 思想不纯 君子自重 取胜之道 没影的话 富有诗意 未尝不可
乱了方寸 表现出色 言下之意 毫无保留 表面现象 相当不错 干得不错
说话和气 转变作风 有所不知 不够全面 一朝分娩 说不出口 来者不善
精于此道 暗中作对 不甘寂寞 一线生机 动人之处 足下生辉 干净利索

五字常用语
超水平发挥 不幸而言中 你猜怎么着 为他人着想 瞒上不瞒下 无后顾之忧
意见不公开 无用武之地 不管怎么说 从实际出发 换一个说法 不打不成交
切不可大意 不正当关系 枪打出头鸟 顾不得许多 拿人不当人 行行出状元
作风有问题 出身不由己 实在害死人 文化程度高 不安全因素 上下级关系
上下一条心 始终不放松 没命的干活 思想境界高 有发展前途 顾不得许多
第一次见面 事后诸葛亮 物以稀为贵 服务态度好 工作着重点 患难见朋友
思想上重视 工作做到家 叫人伤感情 可望不可及 不大有礼貌 热爱这一行
落后必挨打 从实际出发 此风不可长 背地里高兴 家丑不外扬 全凭嘴一张
结果不一样 出发点不同 对内不对外 尽做小动作 好心没好报 开创新局面
得理不让人 对人有礼貌 吃亏长见识 有点飘飘然 第三者插足 家长式作风
越想越可怕 痴人说梦话 始终不放松 摆不正关系 不服也得服 装着看不见
我好舍不得 看法不一致 觉得挺开心 局势不明显 早晚都得干 着重点转移
表达能力强 道理很简单 老是摆不平 好大的气派 所问非所答 思想不健康
不稳定因素 执着的追求 事情明摆着 做过细工作 暗中对着干 看颜色行事
宽心朋友多 包在我身上 主意想得美 中看不中吃 提起来话长 越想越可怕
翻身不忘本 以我为中心 有点不放心 正在热恋中 时刻准备着 尽在不言中
时刻准备着 进步不明显 工作做到家 大人有大量 一竿子到底 主人翁精神
对事不对人 手脚不干净 一心挂两头 叫人伤感情 话不说不明 高兴不起来
照顾困难户 从全局考虑 表达能力强 歪点子太多 能人所不能 没有好下场
以我为中心 所问非所答 时刻准备着 说话有礼貌 举双手拥护 对不上口径
顾不得许多 意见不公开 一见酒就怕 解放生产力 改变老一套 难道是假的
不是想不开 实在不容易 好大的面子 上门的买卖 物以稀为贵 早晚都得干
有话说当面 患难见真情 技术不过关

六字常用语
说话不留余地 气不打一处来 给一个方便吧 真一半假一半 有志不在年高
文化水平不高 不成文的规矩 前途是光明的 一切从头开始 有话往肚里咽
落得做个人情 终日不得安宁 不能自圆其说 为下一代着想 与他人不相干
叫人捉摸不透 那是不自然的 采取断然措施 前言不搭后语 不可等闲视之
这不是明摆着 化不利为有利 长出了一口气 打心里不愿意 上有老下有小
把人蒙在鼓里 没有贵贱之分 拿原则做交易 工作没做到家 说得天花乱坠
谈不到一块儿 露出本来面目 天机不可泄露 收入相当可观 作最坏的打算
少数服从多数 只图眼前快乐 自我感觉良好 容易产生误会 不给好脸子看
干得相当出色 有理不在声高 是非自有公论 以胜利而告终 还是小心为好
关心天下大事 落后就要挨打 没有一点困难 一切由我负责 实行人道主义
重点照顾对象 别有一番滋味 头发长见识短 光天化日之下 发泄不满言论
没有别的意思 没有非分之想 吹得天花乱坠 问题不断发生 这不是主要的
没有考虑余地 改变落后面貌 表现非常突出 不显山不露水 对别人有意见
多有不到之处 动脑筋想办法 成不了大气候 采取断然措施 虚心使人进步
生怕人家知道

七字以上常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吃亏在于不老实  要适当加以重视  生怕别人不知道
有所得必有所失  生男生女都一样  结下了不解之缘  脸不改色心不跳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转移斗争大方向   干多干少一个样   听不进不同意见
女人就喜欢打扮   人间自有真情在   不把自己当外人
  

转自中华灯谜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转帖]转自濯缨轩主人<诗词讲座>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请大家补充,目的是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两个对子。

一、本联之间的问题

对偶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的讲究,一般的谈格律的书都会谈的,姑且从略。我谈一下本联的几个禁忌。

1、忌合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问:既然合掌,为什么还成为名句?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诗句往往要运用虚词来调节语势、舒缓或加重语气,这些虚词往往同义,一般说来,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应避开为好。如李商隐:“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这里“何须”对“岂得”、“方为”对“始是”,说来说去一个意思,虽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为什么要忌合掌?这是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炼、浓缩,言约义丰,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尽可能让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同义相对,岂不浪费?

2、忌黏滞

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

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兹举一例:

《过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血火满人寰,万里长征自此山。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持白铁闯硝烟。
松间应有刀痕在,石上宁无血迹残。今日轻车凭吊处,古祠老树似能言。

此诗的作者正是濯某。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其中一支红二十五军就由本县南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出发。1994年我奉命驻村,就住在离此地不远的一个村,当时我就去凭吊遗迹并写下此诗。且不说内容,也不说用韵过宽等等,单看中二联:颔联“肩扛”对“手持”、“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都一个意思。颈联也同样。我不惮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诗友们能从这个例子悟出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这个毛病。

黏滞的问题不仅在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整首诗各联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总之是尽可能拉开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拉得上下意思联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义脉贯通。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语句不管怎么拉开距离,意思要始终保持一脉贯注。

3、忌死对

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若过于拘泥于工对,会使对偶毫无生气,对成死对。这样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来,常见有的诗友把对子对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来做例子,恐伤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说。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二、两联之间的问题

1、忌结构雷同

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句子的结构了。

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从上下联来说,结构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是犯了结构雷同之大忌。

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说是不行的。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阳,对襄中风物十分眷念。有诗友鹿门酒隐常写咏襄樊的诗,有一首《减字木兰花》不错,由此触发,我也写了一首七律,贴在他的帖子后面:

正我多情思旧事,读君减字木兰花。岘山入眼岚烟紫,汉水连天鹭影斜。
古屋每疑庞老隐,前村应即浩然家。风光欲与先贤共,歌席平分览物华。

我当时是随手敲上来的。发了之后一看,坏了,结构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结构雷同了?上联前两字“岘山、汉水”,下联是“古屋、前村”,后三字“岚烟紫、鹭影斜”“庞老隐、浩然家”。

后来我就改了改。颈联变成了:“每见村疑庞老隐,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变过来了,后三字还是没改过来。因为有了这个瑕疵,这首诗我也不大喜欢了。

2、忌用事太满

我家在离城十几公里的一个乡镇上,后来这乡那校的调动,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写了一首《还家》的诗:

梦里家山一笑温,红砖碧瓦映重门。十年踪迹同王粲,两幢屋庐欺子云。
欲效渊明栽菊柳,不教张翰忆鲈莼。明朝又是风尘远,独对青灯到夜分。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无比眷恋。过若干年我整理旧稿时才发现问题,就是中间太满了。然而此诗毕竟有纪念意义,又舍不得去掉,只好在旁边批一行字:“中二联并用四典,嫌满”。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风景名胜区搞开发,拟编一本《三潭题咏》的书,向我的老师征稿,我的老师又命我代为,并把三潭那边寄来的资料都寄给了我,其中就有当地诗人写的示范作品,其中一首先写大禹,再写关羽,再写岳飞,再写牛皋,大概还写有明代的杨琏,总之是把与三潭有关的历史名人,能塞进来的都塞进来了,好不好哩?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两联,最好分下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用典等,总之是上下两联得富于变化,显得有虚有实,就象一幅山水画,哪能满篇黑墨呀,总得留点空间,画点云,画只鸟,或什么都不画,就那么留着,让人看出一点什么“秋山平远”来,这才有意境。

还是把我当时写的关于三潭的一首抄在这里吧。

《平靖关怀古》(属于三潭景区)
劈地开天记禹功,玄龟犹镇此山中。江河万里残阳冷,华夏几回战血红。
关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动秋风。从今四海为家日,醉舞酣歌庆大同。

这是我早年的作品了,现在看来自然说不上好。但却避免了满的毛病: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颔联写景带抒情,为平靖关勾勒一个苍凉阔大的背景,颈联写与此有关的两个古人,资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选择了这两个,以示怀古之意,尾联收束全诗,现在看是落套了。当时我也只不过这个水平。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

还以我上面的《平靖关怀古》为例:

首联,传说平靖关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后以玄龟镇此而化成的,是破题立意(怀古);颔联出句是承上,对句“战血红”是启下。因为“战血红”才写到关羽、岳飞这些与此相关在此战斗过的英雄,并向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个主题转;最后收尾。--此诗成不成功不说,起码中间两联的层次是分明的。

我见过很多中二联层次不分明的诗。

我这里有几个老同志也写诗词,大多写的也很不错了,但也有不太好的。有一个写灵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原诗我就不举了。老同志写着玩可以,我们年轻的诗友可得高标准严要求才好。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时,见有个诗友写家乡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间也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我当时的批语大致是:若如此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书。--如果有诗友过细,应该还可以查到这个批语。这话很刻薄,我现在不会这样批帖子了。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律诗的禁忌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应该还多,我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我讲漏的大家再补充。当然,讲错的大家只管批评。

最后再说一点废话。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格律浅说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论。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
西来亦自夸。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
天虚风物清。
沧溟恨衰谢,
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
投林羽翮轻。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玉不胜簪。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
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
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
“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
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
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象这样用了别义、典故,
要拐一下弯才对上,出人意料的,也属借对,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与
灯谜的“求凰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
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如《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又如《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
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
”,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
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
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
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汉俳知识

    汉俳是以中国传统诗词(即汉诗)的语言同日本俳句的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由中日友协顾问、著名诗人赵朴初于1980年首创,诞生虽然只有20年的时间,但她渊源流长,是中日文化长期交流的成果。中日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林林先生说:“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叫作“骨肉还家”或“诗歌回娘家”。日本现代俳句协会会长金子兜太说:“1996年中日俳句汉俳交流会……确认汉俳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独特的新诗体。”
   
    汉俳的体式:汉俳的体式有两类,即格律体和自由体。
    1、句法 : 所谓句法就是全诗共有五七五三个句子。即第一句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第三句五个字,这个句法必须严格遵守,不可改动。但其句式结构可以灵活。在创意上,第一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诗意,第二句有承转的任务,第三句是结句,一定要收好,如果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押韵,那么一二两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2、律法:所谓律法就是按照传统诗词的四种格律式来组成句子。
    3、韵法:所谓韵法就押韵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 一是句句押韵。二是隔句押韵。三是首句不押韵,后两句押韵。四是押同部异声韵,仿《西江月》韵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善于总结。很好,拜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这个贴子最后由烟雨5在 2006/02/14 06:3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贰零零陆2006/02/13 12:42pm 发表的内容:
善于总结。很好,拜读。
谢谢贰零零陆鼓励,请多指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下面引用由贰零零陆2006/02/13 12:42pm 发表的内容:
善于总结。很好,拜读。
上次的回复怎么没有显示?不知道你看到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1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赵朴初的文集是很错,读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2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拜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下面引用由村长2006/02/22 01:34pm 发表的内容:
拜读
问好村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赵朴初韵文集》一书的缺憾
       
                             作者:孙伟强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的《赵朴初韵文集》(封页如图),收录赵朴初先生各体韵文,包括诗、词、曲、汉俳等1985首,还在附卷-无尽意斋对联存稿,辑录了赵老不同时期创作的对联279副。赵朴初先生一生与韵文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他的韵文佳作,往往在艺术魅力之外透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令人感叹的是,赵朴初先生即使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身处逆境,仍创作不辍。对联既是作者一生漫长的心路历程、生活画卷,也是记载时事风云的历史长卷,同时是作者对毕生研究的佛学哲理的阐发和表述。
    从一位楹联爱好者的视角而言,该书有不少缺憾。作为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结缘而产生的楹联书法,赵朴初先生的作品可谓字好、文义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令人吟诵再三,回味无穷,但此书并未收录赵老的楹联墨迹。此外除对联收录不完整外,经笔者粗略统计,文字有多处错舛。如赵老题马鞍山太白楼联:“岂惮鼻息干虹霓”一句误为“坐惮鼻息干虹霓”、题浙江夏公亭(夏衍)联“愿听逆耳之言”一句误为“愿听逆耳之语”,等等。但瑕不掩瑜,此书毕竟是第一部较完整地收录赵老一生作品的巨著,顾此失彼,在所难免。作为读者,期待再版后能予以订正。
  “百千万里,风举云腾,石鼓堪歌,喜凭印学心相印;九十五年,灯传踵接,斯文未坠,结集孤山德不孤”【如图】,这是赵朴初先生祝贺西泠印社成立95周年而题写的对联墨迹,附于篇末,以弥补此书缺憾,并与同好者共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赵朴初

下面引用由千帆皆过尽2006/02/21 02:30pm 发表的内容:
赵朴初的文集是很错,读过。
千帆近来去哪里远游了?好久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16:32 , Processed in 0.0852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