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弦斋主
收起左侧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找了位朋又咨询一番,他认为,“云遮路”、“雾断程”两句对颇工整,
然确易给人合掌之感。虽还不象两个同义名词那样,但句意过近,而且少了变化。
宜尽量避免。又有另一位朋友,认为,一指山路杳杳,一指水程茫茫,加重内心
感情,这样处理还是可以的。
我自己水平所限,一时分辨不真。希望诗友们进一步赐教,不胜感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下面引用由无弦斋主2006/03/09 07:44am 发表的内容:
谢水中柴兄赏联!尾句,当时的心情是思念挚友,路迢迢兮不得聚,
也无处可诉。幻想飞上月宫,与嫦娥倾诉此情。因嫦娥也必定很寂寞,
需向人抒怀吧!当然兄的“不遣”也是一种方案。:)
噢,我把嫦娥当喻人了:)
对意思上的合掌我也很迷糊,帮兄顶上,也想听听大家怎么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呵呵,斋主律不如绝啊,颇有歌词的味道。律师大节奏不宜过于迅疾。两联也显得过于排铺。语意过显,如首联的“欢苦”“离聚”虽然不是一个意思,自然也不为合掌,都是语意过近,甚至两句的意思也显得容量稍窄,就不是很有利了。颔联无须说了,颈联还是有合掌的嫌疑的,再写还是稍稍躲开的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6/03/11 09:04pm 发表的内容:
      七律 次无弦君韵
骚人写尽断肠句,泪洒衣襟皆为情。
望月倚栏人渐瘦,挑帘息烛夜初明。
...
很有些意思嘛。颔联很真切;颈联韵律不谐。“逐”字是不是误记了?我记不起了,记得是错了。末句略隔,擅自改为“笑看春色舞中庭”,许是更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下面引用由无弦斋主2006/03/11 07:56am 发表的内容:
找了位朋又咨询一番,他认为,“云遮路”、“雾断程”两句对颇工整,
然确易给人合掌之感。虽还不象两个同义名词那样,但句意过近,而且少了变化。
宜尽量避免。又有另一位朋友,认为,一指山路杳杳,一指水程茫 ...
斋主,我找来有关合掌的资料,你看一看,
“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唐代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杜甫诗曰:“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今欲”就是“即将”,“东入海”就是“西去秦”,两句诗只说了一件事。白居易诗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咏草的诗,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诗:“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送别钱起》) “不可听”就是“岂堪闻”,这些都是被宋代评论家举出过的合掌的例子。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被著名的文学大师施蛰存认为有合掌之嫌,因为上下联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梅影的和诗不错,赏一个,并问梅影梅影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先向水中柴、梅影、笔下、隐士诸位环施一礼,谢各位关注!
梅影的和诗比我写得好!谢!
笔下先生所言甚是,我也自觉律不如绝。我的性格也不大守“规矩”,
故相对少写律和词,而较多写绝和古体。当然律、词也总要学着写些。
多谢隐士提供有关“合掌”资料。我也读过些资料,前人对此确有不同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当进一步学习。
各位所提其他宝贵意见,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2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下面引用由半溪梅影2006/03/11 10:00pm 发表的内容:
问好!。“逐”平水里是仄,改完后感觉不妥。另用“看”声出。“舞”自感可理解为“我迎春色,我舞中庭,当然也可如君理解为春舞”。如不好理解那就改为“笑观春色舞中庭”。
“看”字并不出律。既然写律诗,有没有标清是古音今音,就当尊重古音的。“逐”古音为仄;而且一般尚古者还是大都以平水为范的,我觉得这并不错。且“逐”字此处也并非怎么优秀,完全可以改的。
你写作下笔迅疾是好事,说明文思泉涌,但创作是将主观情调与客观的艺术规律结合起来才会成功,教人信服。“迎”字的意思过重,影响了后面的“舞”,一个迎,就包含了部分“舞”的感觉,而用“看”,则重心明确在后,力量也就大的多了。你想是不是这样。细腻——是你当前搞创作最该注意的东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6/03/11 10:22pm 发表的内容:
斋主,我找来有关合掌的资料,你看一看,
“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唐代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杜甫诗曰:“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我想还是这样解释的好:不是字面的重复。哈哈,比较通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几个朋友都谈到“合掌”问题。我也再介绍点情况(不关我的这首诗,而是就
总的“合掌”问题而言)。
观网上,对“合掌”的看法是有分岐的。
有的朋友举毛泽东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为例,有认为
是合掌,英雄、豪杰同义,虎豹、熊罴也意很近。有认为不是合掌,因用了“更”字,属递进式。也有认为,不必强调合掌,因词废义。有认为以毛之识,不会不
懂合掌,而却如此用句,也可说明他的态度。
有人还举王力先生四十年前和后来关于合掌的说法,说明他也在变。过去很严,
后有所放宽。
再观唐人诗,确实不大讲究此,多有所谓“合掌”用句用词。如隐士说,宋人则
较强调避免“合掌”。然众人都认为总的讲,宋诗不如唐诗。有人认为一个重要
原因是,唐人重气象、气势,而宋人偏重细巧(少数除外)。为何唐人不讲究
“合掌”问题?是不懂,还是有意轻视?个中原因,确值得探讨。与此相关,
诗词界也有一种意见,即,格律要讲,但不宜拘泥过死。
对以上问题,我本人并无定见,仍在学习摸索。今只初步补充介绍些情况供大家
研究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13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有关合掌,我摘录碰壁斋主”《旧诗词杂想》第一部分:随机的鉴赏——对句,供大家参考,(当然,也可看看施蛰存有关合掌的论述)
    律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讲来,非得对仗。诗人们写起律诗来,这两联无不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讲究。如果你把一联诗的上下句写得意思差不多,爱抠诗病的人准会斥责你犯了“合掌”——俗语叫“穿同边鞋”。由于古来诗人特别留着心眼,不会留下把柄,我一时也举不出多少例子。只想起两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英雄”就是“豪杰”,“虎豹”不异“熊罴”。其实,这联的写法,上下句也不完全相同,而略含有对立的意味,它把一个意思从正反两面讲出,不过,太表面了,只等于说了“我比你行”之后,又补一句“你没我行”;我们感觉到的是我的自吹在另一句里唠唠不休地重播一遍。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上句是中国的故典,出自《庄子·逍遥游》,下句跨山过海、超时越代地跑到西方古代也寻一个相同的典故,来助成“合掌”病。这只同边鞋代价不薄,害的富贵病,腹笥不丰的人还害不起。
    “合掌”和“穿同边鞋”这两个名字取象于手和脚,真所谓“近取诸身”,表示出对律诗对仗特性亲切的领会。手和脚都是对称而又对立的,它们的方位一左一右,形状适相反对;物理学把某些自然界里艰深的对称现象也比喻地称作“手征。”对联的上下句格律上也对称而对立,节奏、长短对称,平仄对立。中国诗特别讲究平仄和对仗,这是否与根深蒂固的“阴阳”观念相关?我们可以置之不问。但是,我们无妨把阴阳观念来分析对联,拿阴阳思想来处理写作。对句分上下两句,体现出大“道”的“阴、阳”两部;对句的节奏长短和平仄关系,隐含着阴阳间的对称而又对立。对句的格律提供了一个框架,使我们能拿诗意来发掘阴阳观念中所包含的丰富辩证思想,让形式跟内涵相辅相成,你辉我映,相得益彰。
    一个合格律的对句,即便艺术上一无可取,它也总能容纳阴阳两部,表现出阴阳的对称。可是,我们还是舍掉平庸之作,选黄庭坚的名句来看:“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两句的格律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音步为“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黄氏那两句的音步完全同一,每个音步的词组所指的物象也如兄可弟,铢两悉称;河天与槲叶、月晕与风微、鱼分子与鹿养茸,连情韵都一时瑜亮,难分彼此的。音步把一连串的声音隔开,分出节奏来;而且据中国诗的经验,隔开的地方一般便是两个物象、意思之间的边境线,音步的作用在于,借助节奏,使我们更易于捕捉到、更深地感受到物象的对称;它像画外音在向我们解释画面似的,形式给内容助了一把力。这一联诗一句水里情景,一句陆上情景,它们之间是平行的,互相不关涉,传达的意境相类似,这样,格律里平仄相对那个声音特性,在诗意里没有得到呼应,格律的“对立”那个侧面给闲置,没有派上用场。这是一般对句通常的状况,无妨称这一类对句为“平行句。”平行句的诗意互相协和,没有矛盾,因而显得不够活跃,多少有点儿凡庸、呆板。
    可是,再看黄庭坚的另一句:“道上风埃迷皂白,堂前水竹湛清华,”立即觉得诗意像给惊醒过来,跳起来活动了。两句的物象匀称,音步同一,像一个人照镜子,形影不二。同时,它们内涵上迥然对立,一边是“道上”的污秽,一边是“堂前”的清新;倒像一只斗鸡在照镜子,镜内外互相耸毛鼓眼,会打起来似的。这个诗意上的相反,正得到音韵里平仄相反的声援,显得特别有劲力。我们把这一路的句子称为“对立句”。对立句里,一联诗意既对称又对立,充分利用形式的潜力来帮忙,造成相反相成的辩证效果;形式与内涵互相把对方的辩证因素勾勒得凸现。
    黄庭坚还有另一种写法:“谁谓石渠刘校尉,来依绛帐马荆州?”这两句既非平行不相关,也非对立不相让,而像水似的顺流相继,刀挥不断。古人所以把这种手法的句子称为“流水对”。黄氏这一联甚至上句没讲完,要加了下句才凑得成一个意思。对联的格律形式,无论对称还是对立,上下句是两两相并的横向关系,好比一对夫妻;平行句、对立句的句意都老实地守着这个刻板格局。流水句便不同了,它的句意是纵向承接的关系,有点儿像父子,父能生子、子承父业,所以它的流动感特别明显。同时,流水句各个组成部分又严格地符合格律。流水句让诗意在僵硬的对称对立形式里向前流走、推进,制造出内涵与形式本身相矛盾的辩证效果。对照了流动感,我们愈觉得它格律精严不苟,意识到格律的存在,我们愈惊异于它能流动得无碍。对立句与流水句由于深谙辩证之道,因而越有张力、越见魅力。对立句的例子,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句相聚的快乐,一句相离的孤寂;《题落星寺岚漪轩》:“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上句收敛内缩,下句辽阔外拓,同时它还借“久”字与“迟”给两句找到情绪上的相通处。流水句的例子,黄庭坚“但知家里俱无羌,不用书来细作行”,一因一果;“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一问一答。“世上”一联同时也是个对立句,上句“非”,下句“是”,一身兼两,这便更难得了,它所以使我们过目不忘。
    在黄庭坚追认为老师的杜甫那里,也找得到既是流水句又是对立句的例子。杜甫写王昭君的名作《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时怨恨曲中论。”首联两句相对,上句很富动势,山壑的走向大概朝着明妃村方向,给杜甫写得像山壑都往明妃村奔“赴”过去似的;下句顿为“明妃村”那个点。次联把这个节奏再奏一遍,然而声音更大、强度再高,对比得也愈加尖锐。明妃从“村”里“一去”往宫中、再去往遥远的匈奴,时间空间跨度都特别宽广,句意的动势在更阔大深远的背景里展开,“连”字尤其叫人感到昭君在茫茫无际的“朔漠”里走也走不完的情形;可是,猛然顿为一个更小于“村”的“冢”,浩渺的空间陡然收缩为孤零的一点,绵渺的时间也凝滞在“冢”上“黄昏”里,似乎时间也成为化石,从此千古不变。三联上句是个点、实点,下句又是个行程、虚影的行程,它把一二联反复的节奏倒过来用了一遍,本身还包含“图尚实存”和“魂只空归”的对照——杜甫大概在明妃村里见过明妃的画像,从诗意看,“画图省识春风面”不像仅仅用毛延寿替明妃画相的故典。
    细勘第二联,它是个对立句,上句动势的行程,下句凝滞的固点;又是个流水句,下句顺着上句讲的,是上句的结果,明妃去了朔漠,因而留下青冢。对立句把内容与格律打成一片,共同造成相反相成的效果;流水句把内容与格律分开来,自由的流动感与格律的僵固性又形成矛盾;而且,整个两句的流动写法——流水句——与两句之间的对立格局——对立句——还较着劲,诗意在流走,而流走的前部与后部竟然性质相反,流走与对立两个特质既相对而又交融。这一联的内涵显得特别深厚、复杂,远非用散文讲一声“昭君去了北方死后葬在那里”所可比拟的。它的张力使艺术富于弹性、强度,几乎穷尽了对联这个形式的限止,用光了它的潜力。
    实际上,从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得到更多的辩证情况。一联像二联一样是个矛盾体,二联所以那样打眼,也有一联的功劳,二联是一联节奏的一次反复、扩印,占了它的便宜。但是,一联的行程指向明妃村,二联的流向倒过来,从明妃村指向塞外;一联既是二联的同盟,也是二联的敌手。三联把一、二联重复的节奏“行程、点”扭转头,成为“点、行程”,同时,流向又从塞外返加明妃村,并且二联是明妃生前那个人在流去,三联是明妃身后那个魂在流回。我们不由想到辩证论家那些套话:“否定之否定”、“正、反、合”——身后魂归的明妃比起生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明妃,一面今人犹昔人,另一面已经今我非昔我了,她既回到了故地,又带着离开故地的后果,带来了死亡、带来了客死异乡的哀怨、同时也带来了所有被时间摧毁之物那永古无法躲避的悲伤——换句话讲,她带来了一切时间中事物的共同命运。杜诗的结句拆下来看,其实平庸,可是,经过前边那些正反顿折、回环往复的铺垫,最末两句已成为情感上必然的结论,我们不觉得它平庸,只感到心里盘郁纠缠、无路可走的强烈情绪给它极自然地引接出来,到了某个早该去的归宿地。
    不比李白,杜甫是个老实人,他自诩“晚节渐于诗律细”,并非空口讲白话,他这首诗的确网络着多重的、细致的辩证因素,可以作为他七律诗的典范。我不是诗论家,不了解古来选本里这首诗的地位。不过,我估计无论选家观点怎样不同,大都不会或说不该遗漏这首诗;因为我觉得阅读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受自己意识到的思考所控制,而在更深隐的层面上、受更深远的东西影响,那些东西也许我们终生不曾与之赎面,甚至人类的理论终究没法使之露面;在阅读时,我们不必对一首诗的好处有清晰的体认,早就给作者牵着鼻子走了,而我上边讲的那些,不过试图解释我们为什么会给他牵着走罢了——大半读者完全不需要这些,照样可以是作者最知音的鉴赏者。老实说,仅管杜甫的诗名古今第一,我自己最倾心的诗人并非他,而另有其人;不过,跟在别处一样,读诗时我们也总有点儿良心的,在读诗里,得对自己的直接感受讲良心——我只怕论诗时,大家也像别处一样,虽都有良心,而未见讲良心。
    我也像杜甫这首诗,跑马跑得太远,拐弯拐得太多了。还回头讲对句的诗病。实际上回头也就是结尾,我的意思只两句话便可讲完了:“穿同边鞋”的毛病,实际源自对辩证的忽视,它把两句写同一个意思,浪费了格律形式提供给我们的丰富可能性、荒废了它那广阔的发展天地。
提供资料,也为与大家探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律 《今夜月朦胧》

多谢古越老乡提供了这么份资料。其中详述对“合掌”的看法和见解。
文很长,尚不及细读和消化。但我相信对探讨“合掌”问题是有益的。
再次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13:50 , Processed in 0.0717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