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弦斋主 于 2013-9-3 04:50 编辑
浮此一生 发表于 2013-9-3 04:05 
古体庚真可通押吗?不知可有实例,烦举一二。如果可,也算又学了一招。先谢!
谢浮生兄关问。
这个问题我过去在唐宋曾不止一次介绍过有关资料。兴许日久,朋友们忘了。
今再抄一次《随园诗话》有关段落。望能备案。
《随园诗话》摘抄:
其一,袁枚说:偶见坊间俗韵,有以“真元”通“庚青”者,意颇非之。及读《三百篇》,爽然若失。“山榛”、“隰苓”,“十一真”,通“九青”。“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是“一先”、“十一真”、“十蒸”俱通也。(注:天,先;臻,真;矜,蒸)《楚辞》:“肇锡余以佳名”,“字余曰灵均”(注:名,庚;均,真);“八庚”通“十一真”也。其他《九歌》、《九辨》,俱“九青”通“文元”。无怪老杜与某曹长诗,“末”字韵旁通者六;东坡与季长诗,“汁”字韵旁通者七。
其二,袁枚说:余祝彭尚书寿诗,“七虞”内误用“余”字,意欲改之。后考唐人律诗,通韵极多,因而中止。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苏*(廷字加个页字)《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饯王*(月旁加俊字右半边)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