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弦斋主 于 2013-12-2 12:51 编辑
“三十年来寻剑客”----从四大皆空说起
说到佛道,人们常和四大皆空联系到一起。由此,我就想到佛自身。当初,释迦牟尼成道前,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据说出生时,天空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地上涌出金盆来给他沐浴。佛出生后即能行走七步,足下步步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我出生是要觉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并广度救济众生。他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并不满婆罗门的神权统治,甘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遍访名师,苦行六年,终于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其后历经四十五年,到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得信徒无数。八十岁时在娑罗双树下入灭。
佛从出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如此伟大而沉重的使命。
既然讲“四大皆空”,一切皆空,当然也就无所谓积极人生和消极人生,也就不必追求什么使命和责任。既如此,佛又何必要普度众生?佛在成道之前,到处实行教化,所为何事?佛在成道之后,劝说众生行善,又为何事?无数佛徒为了达到大乘境界,日夜苦修,数十年如一日,又为何事?
《大智度论》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连“我”都“无”。那末,一切任由众生自生自灭,管他行善行恶,管他悟与不悟,岂不符合“一切皆空”的本意?然而佛却要普度众生,却要劝人行善,引人“觉悟”。可见“空也不空”。
嗟乎!佛亦有所“追求”,也要肩负着普度众生的“使命”。求道者也有所“追求”,以臻大乘境界。我辈凡夫俗子,欲解脱一切,无欲无求,谈何容易!每个人自生此世,就注定了命运,为生,为爱,为。。。。。不得不去追求,去奋斗。只是人和佛,凡夫俗子和悟道者,人和人之间追求的内容、层次各有不同而已。
若说人可以不讲使命,不讲追求,对一切均无所求,一切都能超乎自然,跳出尘世,似乎真正达到了“无欲”、“无挂碍”、“无色相”的境界。那末,人又何必要工作,要学习,要为生存而奋斗?又何来欢乐、苦恼、忧伤?
禅宗认为,佛就在心中。即若人心向佛,也少不得为达到“佛”道之最高境界而修炼此“心”不已。
吁嘻!上苍降汝于尘世,汝唯有一辈子与这尘世纠缠终生,任谁也逃不过此“劫”。然智者则较能善于驾驭尘世间之规律,善于体悟人生真谛,为自已多争得欢乐。
五代时禅僧灵云志勤有一首禅诗十分精采: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此诗果然道出了悟道的历程和真谛,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历程和真谛!
(按:南草要我给现代发点稿。我查了以往,此文似乎未曾发过。先贴上,权当充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