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长征 于 2014-10-10 21:37 编辑
《塞上曲》诠释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整首诗严格来说属于古风。当然是按照后人的看法往前推论出来的。
其实在王昌龄那个年代正是从古风向格律诗转变的一个过程,所以这首既有古风的影子,又有律诗的雏形。得来的观点是~承句和转句连续的义对,。当然在一首诗里面义对并非不可以,但是两句接连,难免有古风之嫌。
首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其实是一个倒装句,诗人以先说出环境,后才指出时间和地点。白话转过来就是说:蝉在空旷的桑树林里鸣叫,那是在八月的萧关道。
“萧”在这里指蛮夷之地的意思,关,自然是出口,要塞的意思,为后面的出塞入塞埋下伏笔。
承句~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连接上句的意思,具体点出了地点。什么人会频繁的出塞,入塞?自然是当兵的战士了。看这句“出塞入塞寒”也就是说,一个远离家乡在外征战的人,关里,关外都感觉一样的寒冷,指心态哦!这一句和结尾一句相互呼应。
“处处黄芦草”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失落情绪,到哪里都一样的景色。这个黄字是用的绝妙的,从音上说,黄属于下滑音,念起来自然低沉起来,加上黄字一般用于凋零,枯萎以及颓废之态。
两句合起来就是说:无论我是出关还是入关都感觉一样的寒冷,满眼看过去到处都是枯黄的芦苇草。
转句: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开始抒发诗人的情感,符和常见的“上景下情”写作手法。这里的从来两个字,不作为现在语言看待。现在人一般说“从来”是指过去倒现在。在这里做“从”“来”看待。从~随从,跟从或者说一起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起从幽州和并州来的人。
“皆共尘沙老”这一句有两层意思,其一、都陪伴着塞外的风沙一样,岁岁年年的老去。其二、老~做如旧,如故、一样来解释。那么可以解释为;都像塞外的尘沙一样,每天不断的反复被风吹日晒。
古人的诗词之妙就在于,看读的人,怎么想?怎么看?“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意思。
前三句,层层叠叠渲染抒发了诗人的感触,无限的惆怅,最后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结尾,也称结句。完全表达的诗人的观点~厌倦战争!也把前三句埋的伏笔(萧关、出入塞、幽并客)做了一个总结:游侠儿:指勇敢、逞意气的人。翻译:不要学习那些无所畏惧的年轻人。
矜夸紫骝好
矜~骄傲的意思,自命不凡。紫骝~泛指漂亮的马匹。
浅薄的只是知道战马多么漂亮。
所有的古诗词用现代的语言表诉不足以完整表达作者的意境很多都停留在想像的空间,本人勉强按我的意思来翻译整首诗:
八月苍茫的边关道上,蝉声回响在空旷的桑树林里
无数次的在边关来回奔走,看见到处都是枯黄的芦苇草
那些和我一起来征战的战士啊,一起被风沙吹老,(看那鬓角的黄沙,分不清是尘土还是白发,年复一年这样渡过)
(在家乡)那些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啊,浅薄的只是知道战马多么漂亮。(却不知道塞外征战生活的无奈和凄凉)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