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几种特殊的平仄变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几种特殊的平仄变格
   摘自 天下文壇   苏堤春柳  2006-11-13 08:45
http://ys.sun126.com/tx/ccb/index.cgi
   
   初学近体诗者,往往苦于格律束缚.而老手批评新人作品,又常常以格律理论.其实,我们的先贤,最注重格律和诗的完美结合.为了保持诗的意境,他们会在格律上加以变化,以适应表达需要.所以,作为后来者,也没有必要抱残守缺.了解一下古人的部分变格作品,有助于我们进行格律诗的写作.将格律奉为金科玉律,不允许丝毫变化,应是一种对格律机械性的曲解.但是,这样说不是不要格律,而是让我们了解格律的变化规律,使我们在写作时.既可以注意格律之美,又可以巧妙的运用格律.
这里,我举出几种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
1,出对句平仄重叠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重叠.这样格律形式的诗在盛唐以后并不多见.后来者常常说初唐格律还不完备和成熟.所以不宜借鉴.的确,初唐诗作,大多脱胎于南北朝民歌中的小诗.原本是只求压韵,不讲平仄的.到了唐朝,格律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整首诗,除了其中一句不合乎近体标准外,其余各句都是合律的.第一首是第一句变异了.第二首是第二句变异了.
   有人说,可能是当时格律标准没有确定,还是以诗人各自的习惯为主.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
   但是,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诗人.大家都不否认,唐朝的诗歌创作群体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和后来的为了科举而被迫习诗应该有区别.我认为,唐时诗歌创作繁荣之极,更值得肯定的是,唐朝诗人那种创作的主动性是后来各个时代无法企及的.反映在格律上,就是不拘泥,喜欢创新.因此,后人常常说初唐格律诗格律不严谨,甚至不讲究粘对,是当时不了解格律的原因.其实未必.
   对于声韵和格律,在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部分学者的研究就已经成熟.就在沈约之前的陆机和范晔,对声韵格律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到了沈约手上,更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唐时的学者,不是不了解,而是不愿意将格律奉为金科玉律而已.<南史,陆厥传>说沈约以平上去入四声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各异,两句之类角徵不同.陆厥是赞成声律说的,但是认为”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与沈约书>.(这里的”前英”说明在沈约之前,就已经具备声律学说了.)沈约自己也说:”天机启则吕律自调,六情滞而音律顿舛”.这里所谓的天机,指的是音韵天成,自然和谐.沈约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诗歌的自然天成是最高标准.到了唐朝,诗人们更不把格律作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看待.许多在格律基础上的变格作品,是诗人有意识的所为.后来的科举应试,以及明清考据学家的推波助澜,使格律越来越繁琐化.历史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也多,追求花样技巧的大有人在.
   话题走远了.现在回来.
   这里举例的王维的作品,除了第一句不合于近体外, 二三四句,是完全合乎格律要求的.骆宾王的此首作品,除了第二句,其余的句子,完全合乎近体格律.
   其实,一二句平仄重叠在美学上也并不丑陋.读起来反而存在叠进和共振的效果.就象”孜孜不倦,碌碌无为,彬彬有礼”等成语,读起来一样动听.
   但是,如果绝句第一和第二句是对仗句,平仄重叠以后,没有了”对”的效果,音韵感觉就怎么理想了.
所以,个人认为,绝句一二句的平仄重叠可以作为一种变格加以运用,但是有对仗的情况就不要运用平仄重叠.
2出句仄起换平起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白莲>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
   第一句的”花”和”塘”字本来应用仄字,用了平声字.
3出句平起换仄起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 勃<蜀中九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第一首的"月"字和第二首脑的"晚"本来应该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
4双仄收变格
   指的是”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两种句式变化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变格已普遍被认可.前人作品不胜枚举.
如: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部分学者认为,变格句来源于”拗救”,
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用平声救之.救有本句救,有对句救.但是情况和我前面说的几种不相同.
喜欢诗词的朋友,大家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天下文壇  天下文壇 苏堤春柳  2006-11-13 08:45
http://ys.sun126.com/tx/ccb/index.cgi
[/watermark]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1-13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几种特殊的平仄变格

    楼主文中的想法很值得一看。支持。
    我本人向来不谙格律——因此到底于此道是个外行——也认为于格律一道,实宜收中有放,风物长宜放眼量。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25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1-1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几种特殊的平仄变格

    问好 ̄ ̄
    花雨正到处找这些文文学习这里就来了,先谢过苏堤春柳老师了,收藏了再细细领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3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几种特殊的平仄变格

    王力写过一本“诗词格律十讲”,商务印书馆。可买来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9 01:01 , Processed in 0.0757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