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燕 于 2017-8-27 11:04 编辑
学赋心路
为期20周的赋班结课了,学赋之路才刚刚开始。回顾下在赋班的学习历程,作一个小结,也为有兴趣学赋的朋友,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学前的准备工作。我是撞进去学的,没作任何准备,现在回想,要是学前作些准备工作,会学的更顺利些,至少能在初期艰难的过程中少些手忙脚乱。一是时间上保证整个学习的过程,尽量别落下课程和作业。二是在心理上做好学和写的困难的准备。这个班,报名时九十多人,最后毕业汇总作业贴的,只有七八个人。好比翻山,咬牙坚持下来就翻过去了,半途而废再找时间和鼓起信心,就很难了。三是知识上,提前多读些古文,增加语感;掌握文言虚词、提引词、领字、叹词的用法。如果能提前掌握或了解这些知识,在学赋的初期,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骈句和其各种句式上,较快的渡过初期困难的阶段。
学习的内容。包括,赋的起源、流变、分类;骈句的特点和写法;句式包含壮句、紧句、长句、隔句、散句,隔句又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骈文的知识、写作;骈赋的知识、写作;律赋的知识、写作;骚赋的知识、写作;文赋的知识、写作;诗赋的介绍;俗赋的介绍;等等……。
初期句式的掌握是重点,各种赋体的写作,都是基于句式的基础,赋文写的是否顺畅、灵动、有节奏感等也都基于句式的变换的掌握。
后期学习的重点是律赋的掌握和写作,律赋作为唐宋科场的文体,理论和规范是最完备的。骈文和骈赋,是学习律赋前,需要熟练掌握的赋体。除此之外,其他的赋体都作为介绍性讲解,个人觉得骚体赋和文赋也要认真学和写。文赋部分是唐宋古文运动对骈俪批判的产物,部分传袭于汉大赋,其骈散结合独具魅力。而骚赋则是抒情的赋体,与诗词相比,别具风格。诗赋这次没来得及认真学,是今后学习的重点,有些大典的赋文,通篇四字句,貌似用诗赋体裁写的。至于俗赋,是敦煌发现的,了解下就可以了。
学赋的过程,有些难关需要克服。首先要掌握骈句和骈句中虚词的使用,习惯于诗词联句法的人,这是第一个难关。第二要熟练掌握骈句的上述各个句式,虽然赋以四六句为主,但上述句式轮次、灵活的运用,赋文才既有章法,又能灵动。这些基础知识,需要在学写骈文的时候,完成熟练掌握和运用,为后面各种赋文的学写打好基础。
各种赋体的规范和要求不尽相同。大体上,骈文适于游记,句脚平仄依马蹄交替,不入韵;骈赋相对于律赋,不限韵,行文规范要求也没律赋严格;律赋很严格,破题、段落、句式、限韵,都极规整;骚赋适于抒情,兮字句式和韵要不断变换;文赋适于记叙和说理,文赋因句式和韵脚的要求不像律赋般严格,所以宜通篇使用文言,或至少宜以文言为主,同时还要设计好人物间对话。
讲义只是入门的工具。通读讲义就能写出赋文,那才见了鬼。同时要多读、多理解古今范文和作品。写作时可以借鉴范例的灵魂,不宜简单模仿其句式和结构,这样不利于形成自己的行文风格。
写作之前,要做些准备工作。选定题目,选定韵字,怎样破题,构思所写内容的骨架,按内容划分段落,设想怎样作结等等。然后找到一些古今的同类作品通读参考。查询所写内容的典故、背景等资料以备使用等等。
写赋的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骈文是句脚平仄马蹄交替,没有韵。其他所有赋体都是带韵的,尤其以律赋对韵的要求最严。以律赋写作为例,定好韵字后,不能因为所选韵字难写就轻易换掉,尽量坚持写下去就是收获。先构思好所写内容的段落和提纲,然后根据每段要表达的内容,分配好每段的韵字,平仄韵字按段落需要交替使用。然后按照句式轮次的规范,开始写句。每句的组词、造句都要围绕韵脚的韵字,这是难点所在。也就是说,每句从构思到组词、成句,其实都是盯着韵表中的韵字进行的。这样才能保证每句的韵脚不会出错,符合律赋的规范。各种赋体其实都是这么写出来的,以律赋尤甚(这也是因为我们不是学塾科班出身所致)。
写的过程中,不管思考是否成熟,都先写出来,因为写出来的每一句,都是下一句的基础。不成熟可以不断修改,不写出来就一直写不进去。写的过程会很慢,需要坚持,一般一篇五百字以上的赋,用十多天完成是很正常的。
学写赋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用骈俪这种一句两说的繁复句式,怎么把握赋的大量铺陈和行文流畅性、节奏感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很多问题一时难有答案,甚至随着学习有漫长的领悟过程,或许能有一些答案。尽量不要纠结于这些问题,不要让这些问题成为学习的障碍,否则会被问题消耗信心,甚至产生抵触。
学写赋的过程,也是对文言语感不断增强和对词汇量无止境需求的过程,只能靠平时不断的积累。赋作为文体里的难度之最,学赋对文学、文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有很大的裨益。因为各种赋体在历史上都有其发展和流变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可以理解古汉语的发展演变。对于韵、对仗、格律和词的演变等等,都会有另一番思考和领悟。
暂且小结这些学赋的心路和历程,尽量把握好这些问题和难点,并在写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课程的结束只是学赋新的开始,希望有机会一起学习。
丁酉年七夕日 云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