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21-8-28 02:28 编辑
导游
红尘世界无奇不有,而最为奇怪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了。有些人虽然一起工作生活了很久。一旦离别,其影像就会很快的被记忆抹掉,而另一些人,虽然只见过一面,却给人留下了清晰的形象。二零零年与丈夫游小三峡时,就遇见了一位这様令人难忘的导游, 那时的三峡大坝已经合笼,四面八方的游客游罢三峡,看过大江东去,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后,总会去小三峡游览一番,希望能够寻找,领略原先的三峡韵味。当游客们坐满一船,会有一位导游上船为大家服务,就这样,我见到了这位令人记忆深刻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大约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长的匀称挺拔。作为导游,嘴皮子自然顺溜利索,一上船就为大家唱了一首四川民歌,音色高亢清亮,挺不错。接着自我介绍,在一套空司见惯的程序后,他介绍自己演过电视剧,是在“乌龙山剿匪记”中扮演一名匪兵,并且有一个字的台词,就是喊“报”的那个匪兵。 船慢慢地离开码头,缓缓的驶向小三峡,在入口处,立马能看到广阔的江面岸边,对峙着高耸的山峰,而高高的半山腰,有一桥横跨左右,在阳光的照耀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这时,大家听到了导游那富有吸引力的男中音:“大家注意眼前的大桥,有照相机的朋友请别错过机会,·······”在一大段的介绍之后,他带着虔诚而尊敬的语气,继续介绍:“我们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这桥为紫阳桥,是赵总理在一次视察四川工作时,看到两岸老百姓在湍急的水流中艰难往返,才下令修建了这座桥,因此,我们老百姓都亲切的称之为紫阳桥······”导游的话打开了我深处的记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当一位官员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干点好事,老百姓们就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口口相传,永世不忘。这样的官员在现今社会中确实存在,我们温州的普通百姓们就一直念叨着那位在文革后期的父母官,他在视察温州煤球厂时,说了一句“我看你们改成煤粉厂更合适”,因为那时,煤球厂的职工忙着抓革命,无暇促生产,就将煤粉直接供应居民们,最忙时节,还供应过原煤,大家不仅仅只是坐着捣蜂窝煤,还得先把块煤捣碎,掺入黄泥才能开始捣蜂窝煤。父母官就这么轻轻地一句话,立马改变了温州人民家家捣蜂窝煤的现实,正是这位父母官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温州从文革时期的恐怖大乱,很快的回复了相对稳定的秩序,于是,温州人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另一位让温州人民记住姓名的是让温州人喝上洁净淡水的父母官,别以为温州地处海滨,水资源充沛,在文革期间,曾经是全城人民饮用瓯江水。通过瓯江翻水站的一系列操作,那时的自来水,看似清冽,其实盐分很重,家家是炒菜不用盐,煮饭有点咸,洗的衣衫晾不干。这位父母官向温州市的在职职工各借100元,约定三年归还,利用这笔资金,引来了泽雅水库的水,这才彻底解决了温州市市民们的饮用水的问题,现在温州地区的饮用水,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来解决的,于是,温州人记住了他的姓名。其实,老百姓们的要求很低,百姓们不在乎那些豪言壮语,也不在乎媒体头版头条的大照片,这些都只属于上级领导者的需要,父母官们只要切实的为百姓解决了一点实际困难,老百姓就会记住他,永远念叨着他的好处,不会因他的仕途挫折而改变。 游船缓缓地前进,导游对每个景点细致的逐个解说,当大家正沉醉在周边的旖旎风光中时,突然发现前面的游船有人往水里扔东西,在船外的水中,一个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忙碌的拿渔网捞这些东西,大家都觉得奇怪,就问导游,导游的神情顿时黯淡下来,不一会儿,他又面对大家,平静地说:“前面的游客往水里扔的是一元硬币,我请求大家不要扔,这孩子现在应该是坐在学校里,而不可以在这儿。你们的每张门票中都含有教育基金,孩子们上学是免费的。”他的声音里明显的带着忧伤,接着说:“假如你们出于好奇,往水里扔硬币,那就是害了这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慢慢地让他明白,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谋求人生道路,而不是学习用这种求人施舍来得到财物。”说完,他向大家深深的鞠了一躬。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十几个年头过去了,此前的或此后的许多人事都被忘却,而这位导游却被深深的刻在脑海里,暂短的相聚,匆匆地一瞥,为什么会如此的,时不时地被想起?我想,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崇尚职位的社会,也许,是在赵总理已经不任总理一职时,他还能够虔诚的向游客们介绍赵总理的政绩,表达了一个普通老百姓对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官员的崇敬,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坦诚表达方式,深深的感动了我。也许,是他能够从一个孩子长远前程来考虑,让我对他产生了敬意,也许,是他那自我肯定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有人来肯定的你的,那么,自己肯定自己就显得十分必要,也许就是这些,让我记住了这位年轻的导游。
2015-4-3写于温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