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草 于 2025-8-1 12:45 编辑
近体诗之变化 用今音写古典诗词的朋友们,了解近体诗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我们了解的越多,我们写作时回旋的空间就越大。近体诗的体裁有绝句、律诗、长律,词四种,词依词谱定律,与其他三种不同,在此略去,长律五联以上,上不封顶,诗联数不定,难以探讨,故而我们不妨就律绝探讨一番。 律诗的正格除了遵守三忌一要的规则之外,颈、颔两联还需要工对(对仗),不过,关于工对(对仗)的位置,有几种变化存在: 1,四联皆对仗。例“杜甫·登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四联皆工对,四联工对的律诗,亦称为俪体律诗 。因其句句骈俪(骈俪亦称“骈丽”,对偶藻饰之辞。),故称俪体律诗。 2,前三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杜甫·恨别”。 恨别 唐·杜甫 洛城 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此诗第七句看似三仄尾,其实“乘”字在平水韵里同属于下平十蒸和去声二十五径,诗中采用了借音对,取仄音意而吟平声音。作“五拗六救”处理。 3,首联不对仗,后三联对仗。一般认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宋之问·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唐·宋之问 青门路接凤凰台, 素浐宸游龙骑来。 涧草自迎香辇合, 岩花应待御筵开。 文移北斗成天象, 酒递南山作寿杯。 此日侍臣将石去, 明朝圣主赐金回。 4,偷春体:凡首联对仗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也有人称之为“偷春格”)。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西清诗话” 曰:“其法颔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也有人将首联可不对而对,颔联应对而不对,似互相交换,故又称之为“换柱对”或“移柱对”。例:“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5,隔句体:此体首联与颔联形成“扇面对”(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故又称“扇对法”。例:“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唐·白居易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6,蜂腰体:“蜂腰体”最初出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西清诗话”:“蜂腰体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上两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从此可以推论出律诗只有单联对仗(比较常见是颈联对仗)称“蜂腰体”。例:“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 塞下曲(六首之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7,全篇无对仗:例:“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此篇无对仗,却被前人编入五律,为什么呢?原因是此诗合于三忌一要的规则。诗中第三句,正格句式是“平平平仄仄”,而诗家却起用“平平仄平仄”句式,这是诗家用了“三拗四救”的本句自救法则(“望”同属下平七阳和去声二十三漾,在此取其平声,借音对),目的是破“三仄尾”。经过拗救后,诗中没有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没有失粘失对,故而入得了律诗。 综合以上七种变化,我们可以得出律诗的对仗,不能拘泥于颔、颈两联,一切得看诗词的主题需要,为了诗词的脉络更加清朗明亮,谋篇更加华丽而见功底,不妨拾些先贤们的牙慧来充实自己。 近体诗除了对仗的变化外,格律也有变格的存在,其中有称之为“折腰体”的一格。绝句只有两联,若两联失粘,就成了折腰体的绝句,例: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 清江曲内一绝 唐·崔峒 八月长江去浪平, 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 南山南是岳阳城。 此诗采用“仄起押韵”诗格,故而第一句是“仄起平收”句式,第二句是“平起平收”句式,按照正格,第三句应该是“平起仄收”句式,诗家在此却用了“仄起仄收”句式,这一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头两字平仄相异,粘不住了,按正格,第四句是“仄起平收”句式,因为第三句是“仄起仄收”句式,为了不失对,诗家启用了“平起平收”句式(句中第三个字拗了,属半拗不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绝句在没有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诗联中也存在“对”的关系,只有两联失粘,可以称之为“折腰体”。 近体诗不仅仅绝句存在折腰体,律诗也有折腰体的存在。举例如下: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此诗采用“平起不押韵”诗格,第二句句式是“仄仄仄平平”,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粘,正格句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的仄起仄收句式,而诗家却采用了“平起仄收”的“平平平仄仄”句式,致使首联与颔联粘不住,第四句和第三句要“对”,因此诗家采用了“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五句与第四句粘的住,第六句与第五句对得起来,第七句与第六句也粘的住,第八句和第七句也对的起来。在律诗中,只有首联和颔联失粘,后两联依颔联粘对,称上折腰。此诗第一句和第七句作“三拗四救”处理,是为了破三仄尾。其余的七律折腰体依此类推。举例如下: 咏怀古迹 唐·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失粘,其余诗联依颔联粘对,遵从三忌一要规则。属上折腰。 宾至 唐·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此诗采用“平起不入韵”诗格,颔联与颈联失粘,称之谓“中折腰”。首句“幽栖地僻经过少”里“过”字在平水韵中可平可仄,在吟诗时得唱平声,吟其平音,用其仄意,属“借音对”。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第六句和第七句失粘,称之谓下折腰。第六句是“平起平收”句式,正常情况第七句应该是“平起仄收”句式,而诗家却采用了“仄起仄收”句式,做成了下折腰体。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采用“平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失粘后,颈联与颔联再次失粘,这称之谓上中折腰。上中折腰很有意思,由于两次折腰,与正格相比较,只有颔联相异。其他三联都和正格相同。诗中第四句作五拗六救处理。
所思 唐·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 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 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 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 好过瞿塘滟滪堆。 此诗取“仄起不入韵”诗格。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之谓中下折腰。与正格相比较,只有颈联相异。其他三联都和正格相同。此诗有拗救存在。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唐·赵彦昭 主第岩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 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此诗取“仄起入韵”诗格。首联与颔联,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之谓上下折腰。与正格相比较,颔联、颈联相异。首尾两联和正格相同。此诗有拗救存在。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唐·岑参 娇歌急管杂青丝, 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 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 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 今日河南胜昔时。 此诗取“平起入韵”诗格,三次失粘,因此每一诗联的上联都是平起句(首联是“平起平收”句式,其他三联是“平起仄收”句式),故称之谓“四平格”(也称四平调),并由此衍生出每一诗联的下联都是“仄起平收”句式。此诗也有拗救。 题郑家隐居 唐·唐求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此诗采用“仄起不入韵”诗格,三次失粘,因此每一诗联的上联都是“仄起仄收”句式,故称之谓“四仄格”,并由此衍生出每一诗联的下联都是“平起平收”句式。此诗也有拗救存在。 现在我们对折腰体作一小结;折腰体是近体诗中律绝的变格之一,其格体是由诗联与诗联之间失粘的位置而定,绝句两联,故只有一种变格。律诗有四联,只有一处失粘就可以称之为折腰体,至于名称得看失粘的位置;首联与颔联失粘称上折腰,颔联与颈联失粘称中折腰,颈联与尾联失粘称下折腰。若首联与颔联,颔联与颈联两处失粘,称上中折腰,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两处失粘称中下折腰,如果律诗四联三失粘,若采用平起诗格(不论入韵与否),称四平格,若采用仄起诗格(不论入韵与否),称四仄格。折腰体的诗,要做到虽失粘而意不能断,允许拗救,但不允许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失对。折腰体的诗句,必须得按照近体诗的结构句式入诗,因此折腰体是属近体诗的变格。 律绝诗格的变化,还有一种叫“轱辘体”,这一体裁必须是由一组诗共同完成。“轱辘体”大多取律绝的“平起入韵”诗格,将第一句作为一诗组的共同句,让这句在诗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而组成一组诗,这一诗组才可称之为“轱辘体”,绝句可以是三首成一组诗,也可以是四首组成一组诗,律诗可以是五首组成一组,也可以是八首组成一组。三首(五首)成一组的规律是;在首句为平脚句的(押平韵)诗组中,除第一首共同句作上联外,其余的共同句都是作下联使用。四首(八首)的规律是共同句必须要在律诗每句的位置上出现,这种体裁由于共同句所处的位置不同,必定会出现仄韵诗,而且每首诗的诗格也跟着会发生变化。这样说显得太笼统,以诗为例说明一下: 轱辘体•一年又到杏花浓(今音) (一) 一年又到杏花浓,烟雨迷蒙冷气冲, 令到时来天渐暖,笑迎陌野涨千红。 (二) 孤影高岗盼归雁,一年又到杏花浓, 翔翎何处良城驻?故里急切等待空。 (三) 田野春耕奕奕忙,秋收五谷仓仓满 一年又到杏花浓,忙碌田中欢乐散。 (四) 乌飞兔走水流东,客地繁忙岁月匆。 不改乡音常入耳,一年又到杏花浓, 这是四首为一组的轱辘体绝句,第一首是一首平起押韵格的七绝,写的是春令,描写冷春时节,正是咋暖还冷之时,首联明写杏花当艳不浓,暗喻春令因春寒而延缓。第二首属思友诗,写的比较委婉,是怀念唐宋网站的诗友们淡出网站,作为诗坛版主的我感到愧疚、期盼、又无能为力。第三首是仄韵诗,四句全采用正格的句式结构,也遵守三忌一要规则,只是上联采用平脚句,下联采用仄脚句并押韵。这首诗采用“仄起不押韵”诗格,所以第一句是“仄起平收”句,第二句是“平起仄收”句,第三句是“平起平收”句,第四句是“仄起仄收”句,两个仄脚句押韵。第四首为思乡诗。若采用三首为一组的,抽掉第三首即可。 律诗与绝句相同,以七律为例探讨一番: 轱辘体·遥望星河泛月舟(今音) (一) 遥望星河泛月舟,清香漫送到楼头。 残荷瘦影随风动。娇艳黄花情寄秋。 我自放飞云海路,谁收深壑玉兰幽。 红尘万象和谐处,何必强说心里愁。 (二) 双亲驾鹤天堂去,遥望星河泛月舟。 世上相思心自苦,红尘半水看离愁。 中华一统家国好,民富军强自去忧。 孤岛回归欢乐永,共同携手宇雄赳。 (三) 昼夜无情不肯留,春花秋月水东流。 异乡寂寞相思苦,遥望星河泛月舟。 自古多情携感叹,何来惬意顾多愁。 人生苦短休悲切,慢履随心烦恼丢。 (四) 三千弱水难飞度,七巧来临快乐游。 云淡风轻恬奕日,鹊桥情侣应无忧。 莲香浓烈微风抚,遥望星河泛月舟。 寄语双仙惜此刻,长情短话了千愁。 (五) 春艳香浓夜色泅,情深义重话清幽。 山盟海誓轻声语,举案齐眉效雁丘。 诗画酬和同练笔,和谐韵律字园求。 并肩双影甜怡立,遥望星河泛月舟。 这组轱辘体律诗采用五首组成一组,是抽掉第三、五、七叁首押仄韵诗,其余的诗按照正格创作,允许拗救的存在。 在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什么是“仄韵诗”。诗联来源于对联,而对联的基本原则是“仄起平收”,就是每一联的上联是仄脚句,下联是平脚句,因此,我们探讨诗格时认为押平韵的诗格为正格,并且大多拿押平韵的诗联来探讨。但是在全选的轱辘体律绝中,无论首句押不押韵,都避不开仄脚句作诗联的下联,既然采用仄脚句作下联,就得遵从仄韵诗的诗格,所以掌握仄韵诗的诗格也是必修课。 仄韵诗诗格的基本句式与正格相同,首句也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若押韵就采用同韵的仄脚句。需要遵从三忌一要(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要有粘有对)的规则,诗联的上联(除首联外)必须是平脚句。现在,我把押仄韵的七绝的四个诗格记录在下面: 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起押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律诗的四个诗格,可以按照正格类推,不作赘语。 由于“轱辘体”是将首句作为一诗组的共同句,而且还在各诗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故而诗组中的各诗的诗格也会有所变化,所以要锁定诗格的推导方法我们也是要学习掌握的。现在我们一起以“平平仄仄平”作为五律的共同句,将轱辘体的第五首的诗格来推演一番:对于“轱辘体”来说,第五首就是把共同句安置在律诗第五句的位置上,作为颈联中的上联使用。因为这一句是平脚句,所以这首诗要押仄韵,属仄韵诗。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相对的关系,又要押仄韵,所以第六句要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第四句和第五句是相粘的关系,也要押韵,所以第四句的采用平起仄收的句式,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导出整首诗的诗格来: 轱辘体·第五首(首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韵) 该诗格若首句押韵,首句就换成“平平平仄仄”即可。这种推导的方法,对我们记住诗格,写作时想要锁定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轱辘体的诗,句式结构都是采用正格的句式,也遵从三忌一要的规则,故而属于格律诗的范畴。 古典诗词除了以上的变化之外,还有韵的变化,具体有孤雁入群格、孤雁出群格、葫芦格、辘轳格、进退格几种。 “孤雁入群格”又称“孤雁带飞格”,是律诗首联(或首句)与后面的韵脚不同,像是一只黒雁带着一群白雁展翅翱翔,故有此名。假如是绝句,此格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诗格中,是一只黒雁带着两只白雁飞,虽然群体小,但三人成众,也勉强成群。 “孤雁出群格”又称“孤雁混群格”,是律诗尾联与前面的韵脚不同,像是一只黒雁混入一群白雁同飞,格外显眼,故有此名。在绝句里,此格也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诗格中,像一只黑雁混入两只白雁,与之同飞。 “葫芦格”只存在于首句押韵的律诗中,首联自为一韵,后三联一韵,这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两组韵,形似葫芦,故有此名称。 “轱辘格”存在于首句不押韵的律诗中,就是第一联与第二联同韵,第三联与第四联同韵,两组韵似一对车轱辘,故名之。 “进退格”也存在于首句不押韵的律诗中,就是第一联与第三联同韵,第二联与第四联同韵,两韵一进一退,故名之。 以上韵的变化所成的诗隶属于杂体诗,虽然形似律绝,也按照律绝诗的句式写来,但入不了律绝,因为律绝不接受一诗两韵的存在。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这类诗需要注明格体。本来韵的变化不属于本篇探讨的范畴,因常常相遇,故而带过。因愚才疏学浅,对古典诗词的变化只能涉及皮毛,若有遗漏或错误处,敬请方家指正,一起再探讨修改。近体诗由于各种变化的存在,格律有可能也会随之变化,若诗的韵律格式没有违背三忌一要,是可以入格律诗的,若与三忌一要相抵触,那是不能进入格律诗,隶属于杂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