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回复: 4
收起左侧

[散文] 家乡的七月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3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5-8-2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云地野 于 2025-8-24 16:49 编辑

           进入农历七月,算是鬼的圣月了。常说,七月到鬼门开,民间有七月四忌之说:一不敬、二不去、三不晚、四不吵。具体是什么,这里就不详具,只说七月半的事。
          七月半,也叫中元节,也有叫鬼节的。缘于何时何地何事,众说纷纭,不得而知。
    有句话:“七月半,鬼乱窜。”这天到来的前几天,大人们是不允许小孩往幽暗的地方去的,也不许往坟地里去,没有特别的事,大家都会早点回家,避开坟山深幽之地。
          我的家乡属于大巴山系的华蓥山脚,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冥纸——我们俗称草纸,写上文字冥化给已故的先人。这种纸是一种发黄的纸,据说是黄竹造的,粗糙且易浸墨。每札整理得像长32开的书本一样,外面一层选没有破损的草纸包好,写上字后才能冥化。
    写上字的冥纸称为符纸,我们弯里①只有父亲能写这种符纸。
           每年的这天邻居都会提着草纸来到我们家找父亲写符纸。本来把烧给死人的草纸往别人家里提是一种非常忌讳的事,一年四季只有这一天是个例外。因为烧给已故先人的纸必须具上姓名焚化,感觉就像到邮局寄钱一样必须写上详细的收寄人信息。他们乐乐呵呵地提来,来时先问好走时再道谢。当时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大人也没有讲。现在想来,这天应该是阎王爷发慈悲,把全天下关着锁着的鬼都放出来放风换气了吧,出来的死鬼太多。有病死的、打死的、掐死的、吓死的、摔死的、吊死的、溺死的、毒死的、累死的、噎死的、胀死的、饿死的、哭死的、笑死的……所有已死做了鬼的都放开步子举起大旗唱着歌跳着舞理直气壮的出来了。有的鬼想得通,有的鬼想不通;有的鬼年年岁岁有亲人孝敬过得富裕,有的属于六亲已不认的孤魂野鬼,门庭凋谢、生计难持,如果在阎王那里谋不得星点差事,只能在阴曹地府乞讨吊命了。
           阎王爷这一开恩,全天下数以亿万计的鬼都放出来了,人间的亲人们也像得到探监口令一样得有悲喜的表示。怎么表示呢?请他们回家来吃顿饭,再送些钱吧,毕竟他们在“外面”不容易,人情事故总得花费,阎王老爷和他的马王爷们是不是常常上门征收铜板很难说,腐败这个东西应该是阳间阴间通行的野货。那么,野鬼太多,钱财外露,做鬼的亲人虽然已经是鬼,难免还有“性命“之忧的。一般说来,人死为鬼,算是升天入地等轮回了。可据小道小息,并非常那么简单:”人死为鬼,鬼死为聻②,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可见,鬼先人们也是有生存风险的,也是可能被图财害命的。这也讲得通,为什么从古到今死了那么多人,白起一坑四十万赵人,天下并没有处处是鬼,阎王爷也没有说地盘不够、鬼满为患。原来如此,而非王充说的“无鬼”!③
            如此多的令鬼民不安的厉鬼出来,鬼亲人们腰缠万贯风险太大。通过邮局邮寄,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办法。怎么寄?阎王爷与人世间达成共识——按实名写符纸“邮寄”。看来今天的实名制的由来是有根据的,来源于阎王爷的发明创造。
            回到写符纸上来。父亲是旧社会出生的人,上过私塾,从小跟阴阳先生写过各种符纸,积累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旧知识,在生产队算得上有文化的人。小时候看父亲一个人写符纸要写到中午过后。上初中后,我也跟着写。因此,现在还记得一些,城里没有禁烧的那些年,七月半的时候我也给逝去的亲人写过。
            写之前,把所有敬奉的纸钱按需要进行分札、包好,也有把长长的草纸分好张数整齐折叠成一札一札的。据说在旧社会一般会提前几天把草纸打孔——打成半圆弧状,像半古铜钱形状。经历过解放思想、破四旧的洗礼,大家学会了与时俱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鬼先人们也许开始认不得这新式货币,经阎王爷们教育,应该很快接受新知识新代币了。鬼虽然比人能力大、板眼多,可也拧不过没有钱的痛苦现实。就像这几年,鬼先人们不再收焚化的纸钱,而改收西方传来的菊花币一样。无论做人鬼,不能与时代脱节,那样会痛苦的。
            写符纸的格式是按旧有格式从右往左竖写。起笔顶格竖行写:“恭逢中元之期特备财包共N封“,N不是固定数,烧多少札,看活着的亲人的慷慨度,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甚至更多包的钱财看自己心意,就像给人包红包、给人随份子送礼金自由度高。”封“也就是包札的计数单位。第二行,下落两字写一“奉”字,第三行继续顶格竖写:“故显考某公讳某某大人魂下收用”,“讳”字左移一格字,表示过去晚辈不能轻言先辈名字但又不得不说时的尴尬中的必然尊敬。古人是很讲究礼的,子不言父名,孙不言祖名,实在要言都要起立朝其方位拱手示敬。由于阎王规定本次邮寄必须实名制,所以子孙必须“不敬”一次,为了表示自己“不敬“的非情愿,就用一个”讳“字表达自己的深切歉意。“考”者,用于已故男性长辈,如果是女者,就是“妣”字。而“显”字是代表已故之人的辈份,孝敬钱财米饭者为子辈,称逝者为“显考”或“”显妣“。是孙子辈则是”祖考、“祖妣”,是重孙辈则称呼为“曾祖考”、“曾祖妣”。再往上呢,就是“高祖考’、“高祖妣”。我曾经问到很高辈份,父亲说,一般地过三代后就轮回了,也就不再单独给他们敬奉纸钱香蜡。到第四行下落到纸札长度的一半之下,能写全字的位置即可,写上:“孝男(女、媳、孙)”等字样,再下接着是敬奉后人的姓名,后落一个“呈”字。称谓和敬奉者的身份相关,一般说来,以家里人数最多的一辈为准,比如当年我父亲尚在,祖父和曾祖父辈的符纸就是以我们的名义敬奉,不再具上父亲的名字。最后一行写上敬奉的时间,比如:“天运甲辰年七月十四日火化“,火化非今天火烧遗体之意,是火烧敬奉的冥纸行为。
            七月半,家乡都是旧历七月十四,而非十五。这个活动也并非只在十四日这天,也可以十二、十三日。但不能晚。这和春节团年差不多吧,因为时间不好安排,也可以提前一两天,但不能放在大年三十之后,那是拜年了。因此这个敬奉时间根据自己具体时间而言,非定格日期。
    写完上面的文字,本页面就算完成,翻面在中间写上“封号“二字,功能应如今天的盖单封印吧,任何人不得拆封。再接下来,依次对每札或者说每包写上序号,第二包就写上”第贰封“字样,背面写上”封号“,依次类推。一个已故先人的写完后,全部叠在一起用细绳捆起来,所有先人的钱包都写好后,等到开午饭时火化。
           午饭时,桌椅摆放整齐,根据事前预计的先人数摆放好碗筷、酒杯和饭菜,要燃放的冥纸放在堂屋的一角(旧社会应该是放在家里供奉牌位的屋子吧),有名字的一面朝外,其他各封把有序号的一面依次围在一起,像锥体一样,一人一堆紧靠一起,一切就序,就等先人们移驾莅临。这时家长命一子孙打着素伞或者拿着斗篷出门从左往右围绕房前屋后边走边喊先人,说接他们回家。众所周知,鬼是怕阳光的,大白天,无所遮掩的地方鬼是不得出现的,打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所保护。有本小说《伞下人》就是写一个鬼总是在主人的伞下来来往往。把鬼先人接回家来,依次安排他们入席,点燃冥纸,家里的人像宫庭侍者一样站里一旁敬候先人们用餐,家长还要对他们说些心里话,让他们保佑一家平平安安,钱财准备好了请他们笑纳,走的时候千万记得带上自己的那一份。他们“吃”后,撤下一切,再重新端上来摆好,一家人开始吃饭。由于鬼先人们都很“谦虚“,饭菜不曾动一筷子,子孙们借他们的光,也好好的跟着过上了节,改善一下生活,这在那些年代是很难得的机会,记忆里我是很喜欢这个节日到来的。他们吃饱喝足之后,什么时候走,当年没有关心这个事儿,反正没有再听说要打伞拿斗篷送他们离开。想来,和今天办酒席请人吃饭还得留下来让他们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差不多吧,由他们自己在家里私下找角落聚会,反正他们今天不会乱来,加上是家里亲人,平常应该也是偷偷回家来盯着我们的,不生疏、不惧怕、不跟随、不侍候。到晚上规定的时间,他们晓得飞走。
            七月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阎王宽洪大量、恩准所有鬼出来回家吃饭喝酒吃肉,和家人团聚,但不是什么鬼先人都可以回家的,阳间自有忌讳,阴间自有规矩,阎王自有尺度,非正常死亡的鬼先人一般不得请回家登堂入室。比如打斗杀死的,淹死的,强奸杀人越货被枪毙砍头的,因为“凶“性十足,请回家不吉祥,他们的钱财要么提前烧在他的坟头,要么在房前屋后的某个角落焚化,边烧边喊,让他们及时领取。甚至直接被”遗忘“,让他们进入孤魂野鬼序列乞候。
           傍晚时候,把中午预留的饭菜加上凉水搅散——称之为水饭,端到房前屋后的某个角落,或是草丛边,或是小路边,或是菜地旁,点上预留的冥纸,向四周泼出饭。一边烧一边呼叫那些孤魂野鬼来此领些心意钱、吃点饭,并告诉他们也保佑自己一家平安吉祥,不给家人添麻烦,也祝愿他们早日转世做好人过上幸福生活。
            这一天,有玩笑可开的人常常打趣对方占便宜,说,七月半我要回来吃饭哟。不是因为自己想做鬼,而是想当人家的先人长辈。当年有个妇女提着纸钱来找父亲写符纸,还在门外就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说“我回来了!“父亲马上对我们说:“去把你妈妈接到。”因为母亲在文革中已经被迫害去世,父亲顺着开她这个玩笑。
            这就是家乡的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岁月匆匆,时光不老,人已近花甲,不变的记忆犹在,希望习俗文化不被遗忘。



    注释:
    ①    老家习惯把一个人口聚焦的小村落称为“湾”,按居住者的姓氏称为“某家弯”,比如李家湾、黄家湾,这和某某坝、某某巷类似。
    ②    聻nǐ或jiàn。也作魙zhān,“人死为鬼,鬼死为魙。鬼之畏魙,犹人之畏鬼也“——《聊斋志异·章阿端》。
    ③    王充有《订鬼篇》,详细论述了人死非为鬼,世间本无鬼。本文并非持有鬼论和否定王充的观点,只是因为行文需要而言鬼。


    2025-08-23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3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做了一个模版图片,提示有敏感词汇,无法提交,只得放弃。。。这年月敏感的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3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的端午记忆 http://bbs.shiandci.net/forum.ph ... 0&fromuid=17265 (出处: 《唐诗宋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25-8-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25-8-25 04:21 编辑

         各地各乡风,也贴一篇我们的风俗:
                                                                             正月灯
         温州有童谣“十二月令”,借以描述一年十二个月的民风民俗,“正月灯”居首位。因此每年春节一过,温州民间就会出现扎灯彩的身影。
    灯彩在温州来说可谓是源远流长,南宋的著名学者叶适曾写过:“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的诗联,由此可见,远在南宋期间,温州的灯会就十分盛行。
         温州灯彩种类十分丰富,有供观赏的、也有供舞动的,有自动的、也有手动的。篾扎纸糊,木雕泥塑一应俱全,设计精巧,工艺成熟,令人目不暇接。
         在诸多的灯彩中,看到最多的是龙灯。由于温州近海,龙是大海的君王,故而温州龙灯的分类也很多,有用布制成,专门用于祈福的滚龙,也有专门供人欣赏的首饰龙,还也有集观赏和祈福于一体的板凳龙。
         首饰龙是由竹篾扎制而成的,多层结构的船形灯彩,前有龙首,后有龙尾,龙腹内置多层楼阁,上插各色小彩旗和灯光,楼阁内饰有民间捣米、磨粉、锯板等生活场景和书画、绸塑的戏曲人物,四周置有各种图案的细纹刻纸。集雕刻、刺绣和编织、彩扎等技法之大成,可以用手工转动。转动时异彩缤纷,书画、绸塑,戏曲人物等随之活动,各呈异彩,栩栩如生。此龙灯制作极其精细,制作费用也很高昂。
         滚龙的制作相对比较简单,龙身是一条长长的布匹印上彩色的龙鳞,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龙挡,龙挡为扛杆上安一个篾制的中空圆柱体,龙身被均匀地固定在上面。龙头的制作很考究,显得威严而又漂亮。每条滚龙都有一颗龙珠,龙珠是被安置在高杆上的一颗能够转动的圆球,其实,每条滚龙就是一支流动的舞蹈队,龙珠是领舞者。龙头得有几位身手矫健的年轻人轮流上场,龙尾是压轴者,要敏捷,会变化,舞龙挡的是普通演员,但也得身体健壮,有耐力,一般人是舞不了的。这支队伍的指挥者是紧随着滚龙的锣鼓班子,随着不同的锣鼓点子,队伍会变换队形,或佼龙抢珠,或游龙戏水,或潜龙打滚,一旦两龙相逢,锣鼓就会击出双龙抢珠,或双龙同嬉的鼓点来,此时的龙,时合时分,或争着去抢对方的龙珠,或互相缠绕,不分彼此,只是无论怎么缠绕,龙身都不会打结,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不过现在滚龙已经很难看到了,原因是:现代城市扩大,道路变宽,汽车也越来越多,城市已经不可能为滚龙提供舞蹈的场地了,因此,现在最常见的是板凳龙。
         “凳板龙”是木雕龙,合祈福和观赏于一体。一般采用樟木或榆木制作,长25-30米。龙头极其威严,两则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十分显眼,整体的雕工精细而又张扬。龙尾略微上扬,别具一格,龙头和龙尾都饰有木雕的多层亭台楼阁,其中置放彩色木雕的戏曲人物。中间正档数量不拘,但每档必须刻有浮雕纹饰,而且必备一档灯和一小彩旗,档灯上书写“太平灯”三字,小彩旗上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等等吉祥词语。每档还有一组独立的,以戏曲内容为主题的彩色木雕,雕工纯熟精致,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道具细致入微,一应俱全,凡山水树木,花鸟鱼虫,微波巨浪,小舟大船,桌椅杯盏无不按照内容,被妥帖的安排其中。档板被安接后就成了一节龙身,档和档之间可以活动。过去,成就龙身的档,是在一块平整的长方形木板下面装上扛杆,由身强力壮的男丁扛着游动的,现在也与时俱增了,扛杆的下面安装了一对轮子,并且在龙头龙尾的下面添置了柴油发电机,龙头负责前进的动力,龙尾负责档灯和装饰小彩灯的电源,只是每档都有专人负责的规则不变,所以,一条板凳龙出游时的场面是非常宏观耐品的。
         板凳龙出游的可观性不仅仅在于由近百人来照看一条龙,还表现在那一整套繁琐的礼仪上面。首先,队伍的布局气派很大,先由彩旗和传统的锣鼓班子开路,告知人们龙来啦,是什么地方的龙,接着有一对高灯引导,高灯的造型不拘,上面必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紧跟着龙尾的是一长溜的西乐队,近年来还增加了彩车和歌舞队,一支几百人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现,无论如何都会令人刮目相看的。其次,迎送的礼仪十分考究。
    此龙将行,必有红担先行,挑红担者穿一套崭新的,传统戏曲中传令兵穿的行头,挑一副箩筐,上插一令旗,箩筐的一头放两瓶矿泉水,一头是空的,寓意此龙风水旺盛,红担会从该龙即将游行的路线先行经过,直到第一处拜祭地才可以停歇,一见红担经过,沿途的店家就开始做接龙的准备了,把早就准备好的干稻草,千响炮摆放到自家店的门口,干稻草是用来赕红的,龙一经过店门口就马上点燃赕红和千响炮,用火焰和声响向龙表示尊敬,以期得到他的庇佑,因此显得格外热闹和喜庆。祭拜处又是一番景象,红担一到,人们再次严格地检查早已预备好的各项礼品,顶香的人也开始取香在手,只要远处的千响炮逐渐移近,人们就点上烛台上的大红烛,香炉中的粗香,顶香的人也纷纷将手中的香点上,虔诚恭敬地双手合十捧香,人们在肃穆的气氛中静候龙的到来,等待那神圣的参拜时刻。
         参龙是仪式中最重要,也是最为隆重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角是参龙先生,他是唯一的联络龙和人的中间人物。在由几张八仙桌拼成的台面上,摆满了陈放着丰盛礼品的精致木盆,落座在主席位接龙的,是本地的土地爷、那是在铺着红毡毯的空椅子里,恭恭敬敬摆着由红纸包裹的木条子,上书某某土地几个大字。待龙到之后,参龙先生隔着供桌面对土地爷,开始了热烈的参龙活动。先生的声音洪亮,每句之后都有锣鼓点子相伴。每句的字数不拘,两句表示一个意思,用温州土话演唱,有韵感,在烛火闪亮,香烟缭绕的锣鼓声中,先生的唱腔抑扬顿挫,非常好听。
         参龙的内容有三大部分,首先是歌颂来龙和土地爷的功德,其次是述说地方百姓的虔诚,供品的丰富,所供物品的档次高。最后是祈福,先雨露均分,为地方的所有黎庶请求:老人长寿,老少平安,学生进步,品学兼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商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公务员职场顺利,步步高升,办厂的生产繁忙,业务多多•••••地方福利求完后,参龙先生会从口袋里拿出纸来照本宣读,这时,顶香的人都会竖着耳朵仔细听,因为这时候,参龙先生要代表他们,为祈求他们各自的心愿了。愿望五花八门,有求身体健康的,有求生意兴隆的,有求升职的,有求婚姻的,总之,凡是我们普通人今年的所有愿望,都可以在此通过参龙先生向上苍提出,这时是参龙先生的即兴表演,有时听起来很有意思,我曾经听过参龙先生对三位学子使用的不同词句,记录如下:
         “某某青年学问高”(期的隆冬强)“出国留学会牢靠”(期的隆冬强)
         “某某好学问”(期的隆冬强)“北大清华榜上有名份”(期的隆冬强)
         “ 魁星要点某某额”(期的隆冬强)“大学金榜好题名”(期的隆冬强)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也许,这伴随锣鼓点子的参龙仪式,就是南戏的初萌状态。龙灯从远古走来,让人们把美好的希望之根,通过龙灯,深深的扎在自己的心底,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也许也还会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9 17:3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25-8-26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速客 发表于 2025-8-25 12:19
    各地各乡风,也贴一篇我们的风俗:
                                                                  ...

    详尽。我也曾有想法写个春节的贴子,包括舞龙舞狮。。。计划春节的时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9-3 09:55 , Processed in 0.0732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