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云地野 于 2025-8-24 16:49 编辑
进入农历七月,算是鬼的圣月了。常说,七月到鬼门开,民间有七月四忌之说:一不敬、二不去、三不晚、四不吵。具体是什么,这里就不详具,只说七月半的事。 七月半,也叫中元节,也有叫鬼节的。缘于何时何地何事,众说纷纭,不得而知。 有句话:“七月半,鬼乱窜。”这天到来的前几天,大人们是不允许小孩往幽暗的地方去的,也不许往坟地里去,没有特别的事,大家都会早点回家,避开坟山深幽之地。 我的家乡属于大巴山系的华蓥山脚,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冥纸——我们俗称草纸,写上文字冥化给已故的先人。这种纸是一种发黄的纸,据说是黄竹造的,粗糙且易浸墨。每札整理得像长32开的书本一样,外面一层选没有破损的草纸包好,写上字后才能冥化。 写上字的冥纸称为符纸,我们弯里①只有父亲能写这种符纸。 每年的这天邻居都会提着草纸来到我们家找父亲写符纸。本来把烧给死人的草纸往别人家里提是一种非常忌讳的事,一年四季只有这一天是个例外。因为烧给已故先人的纸必须具上姓名焚化,感觉就像到邮局寄钱一样必须写上详细的收寄人信息。他们乐乐呵呵地提来,来时先问好走时再道谢。当时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大人也没有讲。现在想来,这天应该是阎王爷发慈悲,把全天下关着锁着的鬼都放出来放风换气了吧,出来的死鬼太多。有病死的、打死的、掐死的、吓死的、摔死的、吊死的、溺死的、毒死的、累死的、噎死的、胀死的、饿死的、哭死的、笑死的……所有已死做了鬼的都放开步子举起大旗唱着歌跳着舞理直气壮的出来了。有的鬼想得通,有的鬼想不通;有的鬼年年岁岁有亲人孝敬过得富裕,有的属于六亲已不认的孤魂野鬼,门庭凋谢、生计难持,如果在阎王那里谋不得星点差事,只能在阴曹地府乞讨吊命了。 阎王爷这一开恩,全天下数以亿万计的鬼都放出来了,人间的亲人们也像得到探监口令一样得有悲喜的表示。怎么表示呢?请他们回家来吃顿饭,再送些钱吧,毕竟他们在“外面”不容易,人情事故总得花费,阎王老爷和他的马王爷们是不是常常上门征收铜板很难说,腐败这个东西应该是阳间阴间通行的野货。那么,野鬼太多,钱财外露,做鬼的亲人虽然已经是鬼,难免还有“性命“之忧的。一般说来,人死为鬼,算是升天入地等轮回了。可据小道小息,并非常那么简单:”人死为鬼,鬼死为聻②,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可见,鬼先人们也是有生存风险的,也是可能被图财害命的。这也讲得通,为什么从古到今死了那么多人,白起一坑四十万赵人,天下并没有处处是鬼,阎王爷也没有说地盘不够、鬼满为患。原来如此,而非王充说的“无鬼”!③ 如此多的令鬼民不安的厉鬼出来,鬼亲人们腰缠万贯风险太大。通过邮局邮寄,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办法。怎么寄?阎王爷与人世间达成共识——按实名写符纸“邮寄”。看来今天的实名制的由来是有根据的,来源于阎王爷的发明创造。 回到写符纸上来。父亲是旧社会出生的人,上过私塾,从小跟阴阳先生写过各种符纸,积累了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旧知识,在生产队算得上有文化的人。小时候看父亲一个人写符纸要写到中午过后。上初中后,我也跟着写。因此,现在还记得一些,城里没有禁烧的那些年,七月半的时候我也给逝去的亲人写过。 写之前,把所有敬奉的纸钱按需要进行分札、包好,也有把长长的草纸分好张数整齐折叠成一札一札的。据说在旧社会一般会提前几天把草纸打孔——打成半圆弧状,像半古铜钱形状。经历过解放思想、破四旧的洗礼,大家学会了与时俱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鬼先人们也许开始认不得这新式货币,经阎王爷们教育,应该很快接受新知识新代币了。鬼虽然比人能力大、板眼多,可也拧不过没有钱的痛苦现实。就像这几年,鬼先人们不再收焚化的纸钱,而改收西方传来的菊花币一样。无论做人鬼,不能与时代脱节,那样会痛苦的。 写符纸的格式是按旧有格式从右往左竖写。起笔顶格竖行写:“恭逢中元之期特备财包共N封“,N不是固定数,烧多少札,看活着的亲人的慷慨度,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甚至更多包的钱财看自己心意,就像给人包红包、给人随份子送礼金自由度高。”封“也就是包札的计数单位。第二行,下落两字写一“奉”字,第三行继续顶格竖写:“故显考某公讳某某大人魂下收用”,“讳”字左移一格字,表示过去晚辈不能轻言先辈名字但又不得不说时的尴尬中的必然尊敬。古人是很讲究礼的,子不言父名,孙不言祖名,实在要言都要起立朝其方位拱手示敬。由于阎王规定本次邮寄必须实名制,所以子孙必须“不敬”一次,为了表示自己“不敬“的非情愿,就用一个”讳“字表达自己的深切歉意。“考”者,用于已故男性长辈,如果是女者,就是“妣”字。而“显”字是代表已故之人的辈份,孝敬钱财米饭者为子辈,称逝者为“显考”或“”显妣“。是孙子辈则是”祖考、“祖妣”,是重孙辈则称呼为“曾祖考”、“曾祖妣”。再往上呢,就是“高祖考’、“高祖妣”。我曾经问到很高辈份,父亲说,一般地过三代后就轮回了,也就不再单独给他们敬奉纸钱香蜡。到第四行下落到纸札长度的一半之下,能写全字的位置即可,写上:“孝男(女、媳、孙)”等字样,再下接着是敬奉后人的姓名,后落一个“呈”字。称谓和敬奉者的身份相关,一般说来,以家里人数最多的一辈为准,比如当年我父亲尚在,祖父和曾祖父辈的符纸就是以我们的名义敬奉,不再具上父亲的名字。最后一行写上敬奉的时间,比如:“天运甲辰年七月十四日火化“,火化非今天火烧遗体之意,是火烧敬奉的冥纸行为。 七月半,家乡都是旧历七月十四,而非十五。这个活动也并非只在十四日这天,也可以十二、十三日。但不能晚。这和春节团年差不多吧,因为时间不好安排,也可以提前一两天,但不能放在大年三十之后,那是拜年了。因此这个敬奉时间根据自己具体时间而言,非定格日期。 写完上面的文字,本页面就算完成,翻面在中间写上“封号“二字,功能应如今天的盖单封印吧,任何人不得拆封。再接下来,依次对每札或者说每包写上序号,第二包就写上”第贰封“字样,背面写上”封号“,依次类推。一个已故先人的写完后,全部叠在一起用细绳捆起来,所有先人的钱包都写好后,等到开午饭时火化。 午饭时,桌椅摆放整齐,根据事前预计的先人数摆放好碗筷、酒杯和饭菜,要燃放的冥纸放在堂屋的一角(旧社会应该是放在家里供奉牌位的屋子吧),有名字的一面朝外,其他各封把有序号的一面依次围在一起,像锥体一样,一人一堆紧靠一起,一切就序,就等先人们移驾莅临。这时家长命一子孙打着素伞或者拿着斗篷出门从左往右围绕房前屋后边走边喊先人,说接他们回家。众所周知,鬼是怕阳光的,大白天,无所遮掩的地方鬼是不得出现的,打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所保护。有本小说《伞下人》就是写一个鬼总是在主人的伞下来来往往。把鬼先人接回家来,依次安排他们入席,点燃冥纸,家里的人像宫庭侍者一样站里一旁敬候先人们用餐,家长还要对他们说些心里话,让他们保佑一家平平安安,钱财准备好了请他们笑纳,走的时候千万记得带上自己的那一份。他们“吃”后,撤下一切,再重新端上来摆好,一家人开始吃饭。由于鬼先人们都很“谦虚“,饭菜不曾动一筷子,子孙们借他们的光,也好好的跟着过上了节,改善一下生活,这在那些年代是很难得的机会,记忆里我是很喜欢这个节日到来的。他们吃饱喝足之后,什么时候走,当年没有关心这个事儿,反正没有再听说要打伞拿斗篷送他们离开。想来,和今天办酒席请人吃饭还得留下来让他们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差不多吧,由他们自己在家里私下找角落聚会,反正他们今天不会乱来,加上是家里亲人,平常应该也是偷偷回家来盯着我们的,不生疏、不惧怕、不跟随、不侍候。到晚上规定的时间,他们晓得飞走。 七月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阎王宽洪大量、恩准所有鬼出来回家吃饭喝酒吃肉,和家人团聚,但不是什么鬼先人都可以回家的,阳间自有忌讳,阴间自有规矩,阎王自有尺度,非正常死亡的鬼先人一般不得请回家登堂入室。比如打斗杀死的,淹死的,强奸杀人越货被枪毙砍头的,因为“凶“性十足,请回家不吉祥,他们的钱财要么提前烧在他的坟头,要么在房前屋后的某个角落焚化,边烧边喊,让他们及时领取。甚至直接被”遗忘“,让他们进入孤魂野鬼序列乞候。 傍晚时候,把中午预留的饭菜加上凉水搅散——称之为水饭,端到房前屋后的某个角落,或是草丛边,或是小路边,或是菜地旁,点上预留的冥纸,向四周泼出饭。一边烧一边呼叫那些孤魂野鬼来此领些心意钱、吃点饭,并告诉他们也保佑自己一家平安吉祥,不给家人添麻烦,也祝愿他们早日转世做好人过上幸福生活。 这一天,有玩笑可开的人常常打趣对方占便宜,说,七月半我要回来吃饭哟。不是因为自己想做鬼,而是想当人家的先人长辈。当年有个妇女提着纸钱来找父亲写符纸,还在门外就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说“我回来了!“父亲马上对我们说:“去把你妈妈接到。”因为母亲在文革中已经被迫害去世,父亲顺着开她这个玩笑。 这就是家乡的七月半、中元节习俗。 岁月匆匆,时光不老,人已近花甲,不变的记忆犹在,希望习俗文化不被遗忘。
注释: ① 老家习惯把一个人口聚焦的小村落称为“湾”,按居住者的姓氏称为“某家弯”,比如李家湾、黄家湾,这和某某坝、某某巷类似。 ② 聻nǐ或jiàn。也作魙zhān,“人死为鬼,鬼死为魙。鬼之畏魙,犹人之畏鬼也“——《聊斋志异·章阿端》。 ③ 王充有《订鬼篇》,详细论述了人死非为鬼,世间本无鬼。本文并非持有鬼论和否定王充的观点,只是因为行文需要而言鬼。
2025-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