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张振立
收起左侧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用诗歌点缀生命
    -----读《四张居韵语》有感
   
    苦李子
    诗坛是个百鸟林,为名的,为利的……芸芸众生或浮燥不堪,或沉沦不起,更有一些看不开想不透的,把自己活蹦乱跳的生命弃在半途,引起不大不小的哄动,让正在奋笔疾书的诗人们感叹不已,唏嘘不已,更让故者白发苍苍的父母肝肠寸断,让年幼的孩子没了依靠,给人到中年的妻子留下一个永远打不开的心结……
    曾有很多次想提笔写出自己对诗歌对生命的一些了悟,来给那些正在生命边缘徘徊的诗人一点点启示,奈何李子心大笔轻,一直不能如愿,今天读完张老师一家的诗词集《四张居韵语》,忽然释怀。这一本诗词合集中尽展四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诗歌的安然,他们让那些落寞,那些辛酸,还有那些为生活所流下的汗水绽放出激情,用诗歌这个客体来点缀自己生命的一径长途,他们踏实地生活着,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快乐地追求自己的向往,使原本单调的旅途多彩多姿,焕发出迷人的幸福与温馨。
    “翠弄青枝岁月多,东风鸟语化烟萝。/壮志凌空不自醉,长将骨气向天歌。”这是莹莹的《竹》,“谁是当年浣纱女,倘佯明媚山水间。/闲听鸟唱嫣然趣,身畔无人且自怜。”“幽芳沁谷枕清流,花落花开未许愁。慢对纱窗梳绿鬓,甘为布谷唱青秋。”这是她的《低吟浅唱》中的两首。莹莹的诗既有柔情似水的浅吟悄唱,又有大气酣畅的仰天高歌,她写自然,写心情,写离别,写失意,但无论哪首你都能读出她诗后的淡定与自然,从介绍中可知莹莹写了这么多的诗作,却少有发表,由此可见她对诗的态度,她是把诗当作自己生活中自自然然的事情,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写出来纯是为了自娱自乐,她不图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诗意昂然。说实在的,在如今这么嘈杂的文学圈里,能做到这样的安静与坚守是多么不易,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与贤风同为人师,年龄也相差无几,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爱给学生加压,看到读书读得辛苦的学生常常忍不住心疼,这样的人是容易陷入生活的,因而他的诗生活气息浓厚,,写人咏物中常于无意处感人,每一个词句无不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那些高尚着的崇敬。他的诗语言朴素,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杜甫之风,让人爱不释手。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用不同的笔调写出不同的感受,桂英老师虽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也在不停思考这个问题,她从自己最细微的生活出发,用自己作为女性最敏感的直觉去体悟:“春风几缕飞丝带,万紫千红梦里来。/橄榄白鸽衔绿意,幸福就像百花开。”《七绝•幸福》“背靠春天双目闭,倾听树脉血奔流。/拔节脆响发体内,不吐新芽怎罢休?”《七绝•老树》。她的《灵芝草》中有一句:“不用你花一分钱,快乐才是长寿仙。”这看似直白的句子却道出了多少人一生也悟不出的真理,原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不在乎你有家财万贯,不在乎你官有多大,名有多响它就蕴藏在你的心底,看你如何呼唤它,如何亲近它……。桂英老师的诗作中也处处流露出了女性的坚韧,在《鹧鸪天•磨刀老者》中她写道:“砺凳扛来岁月多,停身街角慢吆喝。/总为生意耽餐饭,说起儿孙笑语多。/霜满鬓,背长驼,难回老店叹蹉跎。/我为后代谁为我,且为明天把命活。”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我们没有理由放下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活着,就会车到山前必有路,就会把所有的坎坎坷坷走穿,时下正流行一种运动,大步奔健康,快乐换长寿,看来桂英老师已跨在了时代的前方。相信读了她的诗的也会如她《菩萨蛮•麦收即景》中的这家人,真正瓜甜心更甜。
    张老师的诗词功底之深厚让我叹服。他的诗中既有家国之思,怀乡望古的惆怅,也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怀,更有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时代写意。诗语流畅自然,好似信手拈来的东西,却不一定旁人能够写得这样有分寸。他说自己是:“用汗水唱生活,泪花绽激情。时光葬自我,热血造生命。”真是太贴切了,读他的诗我总想如古人那样摇头晃脑长声吟诵,然后让那些鲜亮生动的情境一点点浸润心田,慢慢地忘却红尘烦心事,心静澄明详和,对前路也不再畏惧,从而充满信心地前行。
    “莫听穿林打竹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生活是无奈的,生活又是多彩的,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会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名利和财富,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静谧和详和,安于平淡,甘于平静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大悟,是对生命最真挚的热爱和尊重。虽然诗歌不能救赎什么,但它是我们人生旅途最好的旅伴,它让我们生命这一径长途花香弥漫,它让我们的生活魅力四射,,它让我们干涸的心灵如逢甘露一点点舒展,有了它我们还有何理由不一直前行呢?这一点《四张居韵语》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作者简介:苦李子,原名李爱霞,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安康市汉滨高中数学教师,安康市数学研究会会员。96年莫名混入文字一醉不醒,有诗歌在《诗歌报》《绿风》《延河》《佤山》《陕北文学》《上海城市诗人2007年卷》等诗刊上发表,有散文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有多篇被收入文集。个人认为文学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能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从而活得更开心。个人写作风格:追求表轻里重的表达方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晚霞余韵写春秋
--------浅评《四张居韵语》
重庆子衣
《四张居韵语》是振立兄一家的诗词合集。令人惊叹的是一家四口竟然个个都会赋诗作词,实是罕见。子衣很欣喜地看到,还有这样的诗书世家,如此执着继承传统文化,深为这样的精神感动。子衣不懂古诗词的韵律,仅以个人的感受粗略点评一下,以此向振立兄一家热爱古典文化的精神致敬!
1.《七绝•春兰》
文/张莹莹
含羞弄态出乡党, 欲绽春心露嫩黄。
清雅娇颜来处觅,只觉冷目暗群芳。
这首是振立兄的女儿张莹莹之作。小诗寄情于景。写出春兰含羞等放,欲开末开的娇艳情态。诗风清雅灵动,香气扑面,尤其欣赏:“欲绽春心露嫩黄”,将春兰喻作情窦初开的少女,微露嫩黄的春心,惹人爱怜。
2.七绝•养由基
文/张贤风
左举泰山右抱婴,穿杨百步见神功。
如虹一箭当空过,从此射桥留美名。
粗略看了一下。贤风的诗题材广泛,或抒发怀古意绪,或咏叹现代人物。视野宽广,诗风平实。上面这首,令人惊奇的是自由用典,气韵饱满、衔接自然。短短几句,形象写出射桥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五绝•梨花
文/张桂英
嫩枝承少爱,新叶俏多乖。
珠泪芙蓉面,我心不胜哀。
细看了一下。感觉桂英姐的诗情深意长。很有感染力。这首梨花写出梨花新叶娇嫩可爱,但得到的呵护少,泪珠挂在芙蓉面上,令诗人心中不禁哀伤。令动情的一首。让人感受到一份疼惜与怜爱。让我们看到一颗充满慈爱的母亲之心。
4.七绝•老树
文/张桂英
背靠春天双目闭,倾听树脉血奔流。
拔节脆响发体内,不吐新芽怎罢休?
这首诗写得热血沸腾,很有生命活力。写出老树渴望冲破束缚,迸发新芽的情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结尾的问句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抗挣,一种积极生活的心态。是啊,哪怕人近黄昏,也应迸发青春活力,像夕阳红一样,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很令人感动的一首。
5.西江月•那是我家
文/张振立
树绿花红小院,鸡鸣犬吠人家。朝云暮雨赏烟霞,更有鸟声入画。     老母搬柴烧饭,荆妻喂兔驱鸭。一双儿女钻篱笆,谁躺葡萄架下。
振立兄的这首,寥寥数句,勾勒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无不让人感到,这就是新时代的桃花源了。红花绿树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的人家。吹烟云霞,鸟声入画。好一幅农家美景呀。下节写小院里人们忙碌的情景。老母在搬柴烧饭,妻子在喂兔驱鸭。可爱的一双儿女,调皮地在篱笆下玩,而诗人呢,也悠然躺在葡萄架下养神呢。好一幅农家乐呀。这就是人们向往的简单朴素的田园生活了。
总之,今天能从振立一家的诗词中,读出如此美好的感觉,真的很愉快。我们更欣慰的是,有如此诗书之家,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着古典诗词,默默无闻地传承着中国的古典文化,这是多么令人钦佩。新年来临之际,祝振立一家幸福美满,继续将祖国的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提起来给更多的诗友批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提起来恭请大家关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公告]《四张居》征求批评稿

人间最恨是无常
                                       ——浅读《四张居》张莹莹部分作品及杂言
                                                    文/原野牧夫
    自从2006年2月24日在绿风论坛注册,虽然到这里来交流的时间不多,但却也结识不少真正热爱诗歌的好朋友。其中振立兄,年长我一些岁数,一直和我以本家相称,其谦逊的品格和对诗歌的严肃令我十分敬重。不久前留言嘱我能够为他即将付梓的家人诗词合集写点什么,这一年到头又是年尾本也是事情太多,一边要忙自己公司的业务应酬,一边还挂着海口市文联《椰城》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一职,业余时间总还想写点诗歌及理论文字。但颇为其真诚所感动,便每天入睡前总要把打印出来的《四张居》来一首一首地读,用心好好读完。因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只能把我从这些诗行间所感受的点点滴滴,不妨记录在此。
    首先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被风尘茫茫里“风雅居”的这一家子深深地感动着。从“序”中看到其介绍,“四张者,老夫张留坡,拙妻张桂英,儿子张贤风,女儿张莹莹是也,勿用赘笔。风雅居是我们一家人蜗居于此且自得其乐之地。”时至今日,人人均为红尘之俗务庸庸忙碌,金钱似乎作为衡量一个人人生在世价值的尺度,而他们这一家人居然会在谋求生存之同时,吟诗赋词,自得其乐,且不看那些诗词如何,单是其潜身俗世间心却超然物外的性情,当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真是羡煞人也。
    按说从五岁起就开始接触古体诗词,教过我父亲私塾的外祖父,不但命我学写书法,也教我做对子和填词、做诗。但我天生愚顽不太贪学习,所以至今也没有学会多少。偶尔也写一点古体文字,但充其量只是把玩爱好而已。与振立兄及其一家比起来,自叹莫如,甚至惭愧。不妨重读一下他的自我介绍:
  “我,张留坡,又名张振立,笔名流波、大江东去,自封雅号‘老夫子’,掌门于四张居。务过农,当过村干部,民办教师,后经招转,上了大学,献身中小学教育。嗜好中华古典和文学创作,出道较晚,是因为起身农家,累于生计。你可以从我的论坛签名上窥见一斑:活命第一,为了活命努力工作;写作第二,能活命时用心写作。写作之与我,只能忙中偷闲,自得情趣。”从他的经历来看,泥脚上岸,粉笔相伴,也不完全就能和古典诗词扯上边,然而就是这样一名被人称作“教书匠”的老夫子,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自己这样一种对诗歌的执著。不管对新诗还是古体诗词,我总是觉得要写出真正的好作品,首先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一个人抵达某种精神境界之后,其文字自然就超越于他人之上。且看他这一家子,“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一家人,是最平常不过的一家人”。但我认为,如今物欲横流之天下,茫茫人海之中,难再寻找这样一个诗书门第、墨香人家。作为一家之长的振立,是这个乐天世界的一家之长,我敢说没有他的引领和执著,是不会有这本《四张居》问世的。
  不再赘言,先还是欣赏一下其爱女张莹莹的精心习作。说习作是因为从其诗词来看,写的时间不长,虽然有着自己独有的敏锐,成熟毕竟还在振立父兄之下,但从今往后其古典诗词艺术成就当之无止境。但难得的是她那种对人生的态度,“现在已不求出人头地,只想做回快乐的自己。”有了这样的心境,也就会出好作品。她的作品,大多是在人生与爱情不如意的状态下写的,最能够让我记住的就是《浣溪沙•别离》中的这句“人间最恨是无常”。从她小小年龄就发出如此感慨,足见其心志。古人做诗,最讲究的就是“诗言志”,和写新诗一样,没有属于自己思想的文字,即使再和古韵,精格律、懂平仄,也是写不好诗词的。
  虽然在她起初的文字里,还很多地方可以看出其初学者摹仿的痕迹,但终究到后来她就开始用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来写。如《七绝•题国画》(四首)中“孤芳独守痴情在,尘世曾经几度霜”(注:我擅自作主改“幽芳”为“孤芳”)、“壮志凌空不自醉,长将骨气向天歌”等;《七绝•秋绪六吟》中“漂泊不定居无所,几度踌躇哪是家”、“东奔西走为了谁,桑梓胡不梦里归”、“谁家允我宿一回”、“一般冷暖告谁知”、“我唱山歌谁应和,幽兰浅笑翠崖边”、“ 不依容貌仗才情”等等,都是俯身皆拾的佳句。这些文字,有的表露出自己对爱情信念的坚定,有的写出弱女子不甘屈人之下的骨气,有的是对无情现实中一介书生才出道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失意时感叹和无奈,有的是自己居无定所对家的渴望和怀念,还有的是自己奔走于人海茫茫之中心境孤独的暗自怜惜,更让人心生敬佩的是,她对当今那种以貌取人的用人现状的不满和不屑……。如今许多写新诗的诗人,笔下文字都是没有任何的立意,只靠一些所谓的技巧和手法在写诗,而她却能够用古典格律体的诗歌文字来“我手写我心”,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与莹莹的诗相比,从诗词艺术上来说,我觉得她的词比较臻于成熟。我最喜欢的是《雨霖铃•秋别》,此词牌作品在宋人手里都不多见,佳作也不多,常爱读的只有柳永的那首代表作。单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小女子莹莹敢于挑战前人和自己的勇气。不妨我们来读读:
    同学才聚,尚不席暖,却又别去。一番叹惋声里,离合几度,叠成追忆,最忆西窗,共话剪烛夜听曲。念道远,千里烟波,弱影孤身向何地?   家山自古添愁绪,更那堪、叶落秋如雨。今宵梦醒何处,谁想我、雁鸣空觅。此去经年,应有佳山秀水相遇。待有日、风物万般,再与卿卿叙。
    显然,这里前半阕写的是同窗好友,才相聚一起却不等席暖就又话别,几离几别,都化成追忆时一番叹息和惋惜。但令自己最难忘记的,却是和好友于西窗之下,守住一枝泪烛,促膝相谈,尔后一边听着夜曲,一边互相牵挂着对方,“念道远,千里烟波,弱影孤身向何地?”漂泊人生茫茫无归处,身单影只,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呢?读到这里,不能不说,顷刻间读者的内心深处,会顿生几许人生沧桑感慨。后半阕则是把这样一种浓烈的情感进一步深化,虽然语言上少了许多出新之处,但还是把读者的心一直都抓捏在手里,通过“家山”“落叶”“秋雨”“梦”“雁鸣”等古人常用的意象熟练地使用,出旧化新,引人不无产生共鸣,又怀着“应有佳山秀水相遇”的美好期待,让自己的情感终于得以升华出来,最后信心盈怀,想总有一天,大家还是可以在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相聚畅叙。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主。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与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首别开生面的词,可以说也达到了此境界,无论是在立意,或意境,还是语言的含蓄上,都是达到古体诗词审美意趣上的一定高度。
    因为时间太过匆促,我不能够将《四张居》四位的作品逐一细评,单把最先读完的最前面的张莹莹,粗读后浅说几句,权当抛砖引玉。借此,向振立兄深表歉意。
                                       2008.1.20深夜   岛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3 12:41 , Processed in 0.1172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