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5|回复: 4
收起左侧

[讨论]古典的“出”与“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6-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诗韵所作胡评甚多,其中主要的一个标准便是古典的“出”与“入”。大抵能入者从,能出者寥寥——只是个人看法。也以为有把这“出”与“入”说说的必要,一则是让大家知道一下我胡评的尺度,一则更想与大家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注:以下纯属个人愚见:P)
      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入”即是古典素养的问题,入得深不深,大抵在于对古典学识的厚薄。诗韵里的诸多网友,说起学识,胜我不少,比我深入许多,对此我一直很是羡慕。对古典文字细微处的把握也往往相当到位。除此之外,对格律的掌握也多半娴熟,而我在这方面则纯属外行。呵呵。“入”是基本功,依赖于大量的阅读、体会、吸收。在诗韵各位网友的文字,往往禁不住要赞叹其辗转变化的遣辞手段。倘若我是一个古人,则更是要佩服的,可谓是长江后浪。诸多文字理得相当“稳”,甚至几乎到了难易一字。当然,“入”的最佳状态似乎也止于此。一个人的古典学养厚薄首先决定其写出来的文字能否典正,一不入油,二不入鄙。若此,这文字也就有些可观了。
      说到“出”,也许该说一下李清照,也有纳兰容若,还有不少。就词来说(对于我个人,一例视为“文字”,并不太与诗分得很清楚),欲求婉转有韵致,除了把文字弄得像古人写的那么回事外,个人心为似乎更应进一步提纯,对文字进行提纯,也即我曾说的“过滤”。李清照在这方面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她所写的文字,就文字本身非常清,这便是提纯之后的结果,当然,作者未必然。就韵致而言,则潜行流转于如此清通的文字里而毫无滞涩感,将一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得丝丝入里,这就不仅只是情感浓至所能达到,作者对文字内在肌理的理解也得非常到位,能把文字拆了再合,变魔术一般,近乎神手。如此,则为“出”。
      当然,李清照是特出,如我等,不能效其万一。虽然,以为也须知其理而力行之。我曾在《“像”与“熟”》中有提到这两个概念,以为拿来论“出”与“入”颇为贴合。“像”的文字,貌合神离,面貌相似,神则属于自己,是经过过滤了的。“熟”的文字则貌合神亦合。对于具体一篇文字来说,虽然往往是“其中滋味有谁知”,是很个人化的体验,若强说其“熟”,恐怕于作者本人多半不会赞同。但以为即便是如此,即便是可以借得古典文学中固有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文字内涵,也须借得神离,须经过诗性思维的再创造,至少得在手法不至于入窠臼。
      经过诗思再创造的,举个例子:
      凝月无语曾有一句:花撒九宵随白水。我至今仍对此叹服。花,用得不能再熟稔的意象。九宵,也如此。白水,记得似乎在哪见过(记性不好:P)。诸如此类,熟稔得几乎可说已成朽腐的东西,经过诗性思维的再创造,对文字内肌理的连结、重组,一种新奇且贴合整体意境的文字便能显现出来。对于这句,我曾在某篇文字中说过,这里重述一遍:撒落的花,纷纷扬扬,本也了无奇处,这里的创造性在于撒于九宵。或许有人会说,花如何能撒于九宵,不亦逛语乎?这就得借助人的诗性思维了,于此,诗性思维即与理性思维相对,是能通过某种类似幻觉的思维过程对文字重组效果来个直觉把握。对于这句诗来说(对于凝月无语的那一整首也是如此),这种类于幻像般的景境通过“落花”之凋零与“九宵”之空旷的组合得到诠释,释出一种奇特的凄且旷的意境,接着一随“白”水,韵致在“白”中又得到加强。整句也扬扬乎意远难止。
      经过手法创新的,也举个例子:
      爱凡近期所作一词中的一句:梦里……桂花满地飘影。桂花满地飘影,“满地”在中间的衔接起到很不一般的效果,桂花飘影,几乎人人可道得,不易道得在于“满地”,这种手法在宁儿(唐宋一网友)的文字也常见得。通过“满地”,便让人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幽幽的目光,似乎是词中人正幽幽地低目徘徊,不断飘落的桂花的碎影则映在地上,不望落花而知其萧肃,这是一种很有深度的心理刻画,也很细腻。当然,若止于此,则又有些借得现成,坐实了些,好就好于作者又把这飘影纳入了梦里,以虚代实,便显得不坐实了。这便是手法的高明处。前人有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一直很喜欢的一句(忘了作者是哪位古人了)。这句的手法也很独到,以虚写实,与大多数人以实写虚的手法一比,不仅新奇,且味道全出。这算个附例。
      能入而不能出,则多类诗韵目前大多数的文字。倘若仔细沿着前人留给的路子走,自然也能体出字里行间的重重滋味,只是这样事先得准备好一副有色眼镜,透过这眼镜我们能看到古人的身影,然后才看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然而我们已经不是古人。更需要的是作为今人的我们能通过文字本身的有机结络重组,而不是通过一个个碎片的机械串接便能看到那个世界的景像。这样应该会更好些。若能如此,想必也就走出来了。
      只是随想随写,毫无章法可言。也不知说清楚了没有。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外行人胡言。



    -=-=-=-=-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6年06月05日 09:13pm 时添加 -=-=-=-=-
    读了一遍,发现错了几个字。。。。。嘿嘿。

    -=-=-=-=- 以下内容由 羊之羽2006年06月05日 09:15pm 时添加 -=-=-=-=-
    此文目的不在于以己同人,各位路过的,不吝赐教才好。
    天地一孤鸿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6-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古典的“出”与“入”

    好论,很受教,很多地方都谈到出与入的问题,是该好好思索,争取再拿笔时能够进得去,出得来,当然,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愿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6-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古典的“出”与“入”

    好论,希望羊兄再“发”一些。
    欣赏后顶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7-11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古典的“出”与“入”

    呵呵,说的有些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21:13 , Processed in 0.0775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