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2|回复: 7
收起左侧

[原创] 荷边絮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6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在少小时,便极喜荷,那时水也多,城里的、乡下的池塘里,一年四季均注满了水,于是,便有了荷生存繁衍的空间。其时,每至夏日,许多池塘里生长着亭亭的荷,华盖铺陈,绿意弥漫,中间夹杂着红的、白的荷花,清风徐徐,满塘荷香,令人久久不忍离去。及至长大读书,受前缘影响,又极喜前人咏荷诗文,诸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皆烂熟于心。
    古人中,爱荷且于后世影响大者,当属宋人周敦颐。他将莲喻为花中君子,以一篇百字小文,流誉中国文学史。但有意味的是,敦颐先生为宋明理学的开山人,是一位思想家而非文学家,究竟是何原因,先生暂时放下枯燥的理学逻辑而移情于莲,已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先生的短文里却灌注了宏富的思想,他将自己的思想托之于莲,令莲人化,于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与高洁自守、遗世独立的人生理念合二而一,浑然天成。敦颐先生而下,后世文人,多以莲自况,亭亭静植的莲,成了他们永远的心灵意向与参照。“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敦颐先生九百余年前深深的叹惋,终于在后世有了着落,清波之上香远益清的莲,成了先生人生理想的永远的载体。
    现代文坛上,咏荷名篇当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便是自清先生眼中,不,毋宁说是心中的荷塘。与周敦颐先生所描绘的荷相较,自清先生笔下的荷更多的是唯美的色泽,字里行间可见细致绵密的情感的浸润。依感觉论,敦颐先生是在娓娓陈述,西席高谈,而自清先生却在引领你走进一段淡淡月光下的荷塘清梦。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园中的那方荷塘何其有幸,月色下曼妙的静姝般气质的形象,在自清先生的笔下得以永恒。有时读过先生的文字,竟呆呆地冥想,假使能早生若许年,幻为那塘中的一朵荷花,抑或是一片叶子,在那个薄雾轻笼的月夜,得先生妙笔描摹,该是何其幸福啊。
    一天,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清塘荷韵》,情为所动,于荷更亲近了几 分。季先生在文中写了自己植荷的过程及感受,笔触极细腻,极真切,且富诗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尔后数年,季羡林先生的目光便一直注视着门前的未名湖,看着手植的莲子从“可怜兮兮平卧在水面上的五六个叶片”,到“荷叶已经蔓延的遮蔽了半个池塘”,先生写道:“我心中狂喜,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其植荷得荷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后,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有感于此事,为季羡林先生所植荷取名“季荷”,从而,人因荷传,荷因人名,这桩植荷佳话便在中国学界流传开来。
    近年曾数度拜访季先生,并有幸领略了先生所植的荷花。先生寓所前十数米,便是未名湖,尤为夏日,湖面波光潋滟,湖岸柳色浓郁,轻烟飘渺,一湾碧荷密密匝匝洋洋洒洒直达湖心,那沁人的绿色由近及远,由浓而淡,看着那么惬意,任你多麽浮躁的心境,在接天绿意的抚慰下,也会平静下来。荷叶下,湖水不见天日,亦无清风相扰,色若墨,平如镜,偶有几只小鱼相戏,划出数道波纹,极富意趣。荷塘深处不时传出几声蛙鸣,益发使人感到其生命活力。未名湖当感谢季羡林先生,感谢他营造了这方绿色。清塘蕴荷,香远益清,季先生于荷旁做学问,可谓韵致天成矣。
    季羡林先生之爱荷,盖有深因。荷本高洁的象征,历代文人喜荷咏荷者颇众,且名篇叠出,馨香弥久。季先生青年时代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其间,常邀二三知己,于清华工字厅旁荷塘边,谈诗论文,抒怀写意。数年间,那田田莲叶,淡淡荷花,融融月色,联系起诸多咏荷佳篇,也浸润了先生的慧心。在以后的岁月里,先生出入中西,遨游学海,为往圣继绝书,成就一代宗师。在季先生的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荷的青碧蓬勃的影子。
    季羡林先生非常推重文人、即知识分子的骨气,认为这是历代真正文人的“法宝”。先生所谓骨气,便是荷的出淤泥而不染。上世纪六十年代,季先生的恩师、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遭无端批判,当时有人力促先生加入批判行列,但先生却始终保持了沉默。三十多年后,先生提及此事,感慨万端,他写到:总算对得起老师在天之灵,总算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由此看来,季羡林先生之爱荷,也是很自然的了。记得季先生八十七岁生日时,欧阳中石先生特绘制了一幅国画《季荷》为先生贺寿,画面上,三四片墨色浓郁的荷叶烘托出两朵生机勃勃的荷花,设色不多而意境高妙,上题“叶深荫广,香远益清,”既是写荷,亦极准确概括了季羡林先生的人品及学问。
    近年,游历大江南北,于荷最是情有独钟。各地的荷,粗看起来,形象大致差不多。绿的叶,红或白的花,或浮于水面,或立于水上,摇摇曳曳,娉娉婷婷。而细细品味去,因了所处环境与季节的不同,荷便生出诸多不同的韵味。种植荷大方、秀婉,因被规矩在一种特定的人化环境里,透出的是一种依恋与矜持;野荷则不然,在自然的背景下,它们遵循自然的法则生存,透出一种自然的节韵与味道。即便是种植荷,又自不同。城市园林中的荷端庄清秀,有大家闺秀的风韵;而乡下池塘中的荷则显示出几分羞涩与腼腆,直似小家碧玉。以季节论,春夏之交的荷柔美清丽,盛夏的荷秀润舒展,秋荷则冷峻凄清。由春及秋,仪态万方的荷由“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演绎着一个极美妙的自然过程。
    就地域说,江南的荷温婉柔媚,江北却清丽俊朗,一如诗词中的婉约与豪放。江南荷,窃以为以杭州西湖为最。这不仅因了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的盛名,更重要的,还是它湖山的绝妙背景。一泓碧水,四围青峰,加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荷得了山水之灵秀,便有了绝佳的韵味,温润似玉,风情万种。宋人柳永有感于钱塘繁华与秀美,一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浅吟低唱,竟惹得北胡投鞭,致宋庭南渡,江山社稷飘摇。因了前述个人兴味,曾多次看过西湖的荷。西湖看荷,须借了远处的背景,这样便可得独特的韵味。曲院风荷之外,西湖西畔,依岸生了大片的荷,在轻柔的水与坚硬的石岸之间,形成了极好的缓冲,摇曳的绿色冲淡了青石岸的冷峻,一种温馨在山水间弥漫。缘着荷的碧波望去,断桥远远地横在水面,似一只缓缓行进的船儿。原本,远处的景物沾染了水气,呈现灰蒙蒙的色调,可近景的荷将接天的碧色渐渐延展开去,令远景亦着了浅浅的绿意。因了常俗,看荷一般是在风和日丽天气,那沁人的碧绿都凝在了一处,微风徐来,只在平铺的绿上浮起若有若无的波,正是朱自清先生所谓凝碧的波痕。自然,这只是和风微熏下的荷。看荷应多大风色,原无定规的,需随游者的心境,方为妙。后来,倒是在泉城济南的大明湖看到了大风下的荷,那风真称得上疾了,风中的荷一律翻出淡绿色的叶背,随着风与水的旋律摇晃,比之晴天丽日下的荷,倒也别具风韵。尽管如此,风荷之名,还在杭州西湖。同处江南,洪湖的荷风致却略有不同。在水阔天远的背景下,蒙了一层山野间明丽的色泽,倚红拥翠的大幅风景里,有了一种辽远的味道。江北,白洋淀的荷,质朴间透着豪放,颐和园的荷则显示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同为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荷又自不同,尽管也顾盼生韵,碧色可人,但总脱不掉那种悲凉的意味。
    荷的叶与花皆可观。荷叶依了季节的不同而形态各异,小者嫩绿中少泛黄,紧贴水面,如片片美玉,是春夏之交的荷;大者径可数尺,叶脉分明,碧色盈心,是天地间一片凝碧的屏障,也是盛夏里平复炎热的有效依凭。小荷的尖尖角上,时时停了小憩的蜻蜓,浮水的荷叶上,往往有奋力鼓噪的青蛙,此时的荷,便充了清妙的背景。尚有一种王莲,叶子阔可数尺,浮力颇大,孩童可端坐其上而有余,唤做王莲真可谓名副其实。荷的花有红白之分,红荷大多为粉色,大红的少见,只在微山湖湿地有植。但是,大红的荷在光天化日下,与碧色的叶子反差过大,不若粉色的荷来得自然和谐。较之红荷,白荷虽色泽单一,却洁净素雅,别具风韵。绽放的荷,端庄、大方、明丽,似粉面含春的少妇;半开的荷,含蓄、羞涩、妩媚,似隔帘隐现的美人。与荷相对,明丽的色泽间,传递的是一种自然的风韵,浸润的是一种温馨的情素,体会的是一种天成的妙趣,弥漫的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看荷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人生乐趣,亦是一种平复胸中块垒的良药。人在尘世,既有许多踌躇满志的快意,也免不得诸多不如意,而荷的接天的绿意,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浸润你的心内,令心海也被染成了绿色,于是,你的整个身心便会进入了阔大无边的宁静里,人间的荣辱毁誉也便得以两忘,繁复的人生也就生出清丽而幽雅的意境。生活中多了这意境,也就有了盎然的诗意。如此说来,荷实在是人间的一大点缀,人生的绝佳朋友了。
    此生,得引荷为知己,通过荷,得与古今解人会,其幸大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6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刚给学生讲过《荷塘月色》和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荷这一意象熔铸着人生几许;现在,我蜷缩在江南的一个角落里,“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亦乐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6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霁红不但古诗词和联写的好,这种以物咏志的散文写的也是如此的美妙.
有文有理,有依有据,有抑有扬,至最后一笔--此生,得引荷为知己,通过荷,得与古今解人会,其幸大矣!,其主题跃然而出,妙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下面引用由词宋2004/11/06 09:49am 发表的内容:
刚给学生讲过《荷塘月色》和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荷这一意象熔铸着人生几许;现在,我蜷缩在江南的一个角落里,“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亦乐乎?
正残荷听雨时节,霁红荷边静默,弃置尘虑,专注一天秋雨,渐与荷相会于心,得超然化外,真趣大矣。词宋先生居江南,霁红居江北,因荷而接,其有幸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下面引用由枫在风中2004/11/06 11:43am 发表的内容:
霁红不但古诗词和联写的好,这种以物咏志的散文写的也是如此的美妙.
有文有理,有依有据,有抑有扬,至最后一笔--此生,得引荷为知己,通过荷,得与古今解人会,其幸大矣!,其主题跃然而出,妙啊.
谢枫斑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11-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沉郁娓婉,详简有度,乃叙荷之好文章,吾甚喜。:)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4-3 14:2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11-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荷,我喜欢,和你的文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荷边絮话

    下面引用由一星飞鹭白2004/11/08 09:59pm 发表的内容:
    沉郁娓婉,详简有度,乃叙荷之好文章,吾甚喜。:)
    谢一星兄评,似有荷风缓缓而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9 03:24 , Processed in 0.0790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