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0|回复: 0
收起左侧

二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拍
春节版《南方周末》的三言二拍,三言里的言人、言史、言事,虽阵容庞大,犹含着刻意的痕迹,有隔着时空的不真实。二拍就不同了。这些照片瞬间的定格,入神的特写,凝固的笑脸和泪水,安静的诉说,缓缓流淌的时光,都让拍摄者拉得这样近,触动眉睫。
关于二拍,南方周末说:打开图像,打开记忆,看一看村头的树,看一看城边的河,看一看咱爸咱妈,看一看我们所从来,看一看我们所从去。
这就是人生吧。人在路上,心在镜中。微小的感动,细碎的忧伤,展开的笑脸,记忆的碎片被粘合成图,具有穿透时空的厚重。
这是一扇窗,镜头对准无遮拦的阳光照射下的平常人和平常事。安静便带有一种体温丰富地传导和呈现特有的光芒,给拨开镜头之人。
每版照片都有一个主题。有摄影师的简介,有摄影师对照片、对生活平静的诉说。
《乡愁》
田诚,现居美国旧金山,红外胶卷拍摄的《乡愁》,更像写意派的画,有着无法言传的空灵:旧金山2001年的雪与云的重叠,一只贴在车玻璃内的手,伸向窗外远方那一片深邃的天际;澳大利亚颗粒粗糙的公路上,一个大写的看不到表情的人,躺在路中缝上,天空是越来越低的镶嵌在漆黑绒布上的白云;加利福尼亚的荒谷,衣裙被风掀起一角的中国姑娘的远眺背影,在一株开满了不知名的花的树下朦胧……
若给《乡愁》配上背景音乐,那一定是: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是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我在大巴山遇过一位母亲》
于全兴的《我在大巴山遇过一位母亲》,七幅小的生活片断,一个大的给这位母亲的特写,让我们触到这位出生于1962年的摄影师所要表现的善良与忧痛,触到大巴山母亲的困苦而又不乏坚毅的生活截面。贫困,不仅仅在大巴山。在广袤的中国,在无数偏远不偏远的乡村,甚至在我们身边,在大都市的角落里,它没有一刻停止过呐喊。当城里的民工拿到回家过年的钱,农村,你仍旧沉沦在和严冬一样冷的春荒中。大巴山母亲那布满风霜的脸,那眼里的饱含的泪,鼻尖上、下巴上无奈中的坚强,和孩子脸上洋溢的渴盼,无不在2005起始的风里回荡着,仍是那句:“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只是现在,要把八万万改为九万万。
《“爱”滋之家》
如果,《我在大巴山遇到一位母亲》,让我们在微弱的希望下心疼,那么,卢广的《“爱”滋之家》则让我们在微弱的希望下心暖。特写上端着白瓷碗的6岁女孩羞涩地笑着,心如白瓷一般洁净透明。
这是一个生活在河南东庄爱滋孤儿“关爱之家”的女孩。“关爱之家”是河南西河村村民康宏在海峡对岸一位画家的资助下办起的,专门收养因父亲患爱滋亡故的单亲孩子或者孤儿。在中国,“歧视”现象无处不在:有1亿2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歧视,有100万爱滋病病毒携带者被歧视,有6000万残疾人被歧视,有 1亿河南人被歧视,有1亿3千万民工被歧视,有数千万下岗职工被歧视,有九亿农民被歧视……我们生活在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被歧视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对弱势群体,我们给予的大多是歧视。歧视的背后是极端的自私,极端自私必然导致极端冷漠,这背后又是公共安全的缺失。人们天性的自私在社会公共安全的缺位里无限放大,任何人不得不埋头于自己的生活小天地,精心算计着得失进退。公共安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营造,去维护。一个只知道保护自己的社会必然是不安全的社会。在有着五千年儒雅历史的国度里,从何时,冷漠、自私、疏远、歧视到了骇人的地步!昔神农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消除歧视,学会关爱,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强盛起来的希望。《“爱”滋之家》无意是早春的一缕阳光,是一首关爱与呵护的弹唱。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庸常生活》
摄影师是出生于70年代的人。他叫路泞,听起来更像笔名。
照片上与摄影师有过亲密接触的朋友、亲人,在摄影师特有的视觉里于细节里展开,诉说着庸常的生活。
一对年轻夫妻,曾是他好了20年的朋友,照片一侧的注释是“与他打了一架,掰了”;一个即将离婚的女子,沮丧地坐在沙发上,陪伴她走过那场变故的只有身边的玩具小熊,他们靠在一起,一样的落寞;黄昏里的摇滚乐响起在杂乱的房间,在杂乱的青春里弹唱着希翼与忧郁的时光;午睡的母亲,毯子遮盖不住的白发,疲惫安详;医院里病痛中的岳父,听着外面新年的鞭炮声,神情默默;简单的午饭静静躺在平常的碗里,两把小勺面朝一个方向……
无所谓好与不好,日出日落,来来往往,这种安静,平常,就是庸常生活。
路泞的文字里,有很多关于摄影的话,透着一种睿智,一种超脱:“摄影可以是个人对世界的一扇窗,仅仅自己观看,还可以是一种映照,让自己从各个瞬间里保留一种真切的体会”,我觉得,更多的是,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入口,看到他被触动的那一天,那一刻,让我们读懂这里面蕴涵的故事,分享那被触动一刻的感慨,读懂它身上“一个个裂口流淌出的汁液,凝固成笑容里的泪水”,从这里,我们知道,我们永远在路上,没有停歇。
2005/2/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9 15:31 , Processed in 0.0773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