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9|回复: 1
收起左侧

[原创]试论《虎口脱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1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期间,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英国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故事由此展开……
不用问,大家猜到了这是影片《虎口脱险》——法国电影票房史上当之无愧的冠军,坚持至今。是的,这部描写二战的影片早已深深感动过我们,不只是幽默,更是为了一种精神,寓于乐观中的人类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有人说你言过其实了吧,这片子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大师路易*德菲耐的幽默表演吧!是的,我不否认幽默——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基本元素,也是其二十五年来征服观众、历久不衰的原因。稍后我将谈谈我对这部片子的其他认识,现让我们重温影片中的那些经典:
“喂?请找奥古斯特-布维听电话。"
“我就是布维。”
“骗人,这不是我。”
“怎么回事?”
“我家里有德国人”
“对不起,我现在得走了。我要去找—-那土耳其浴室”
“什么?”
“他说什么?”
“他要去土耳其浴室,你不用洗,你身上很干净。干净”
“等等,等等,我要去土耳其浴室,就要冒……冒生命危险。”
“是的。”
“要是你,你去。你一走出这大门,德国人、鬼子,就会把你抓住GIGIGI,你要一说,我的性命更难保。"
“是的。”
“反正我的命是难保了。”
“是的。”
“你怎么老说是的是的?”
“是的。”
“好吧,你听好了,你要答应我,如果我把那大胡子带来,你们就离开这儿?”
“是的”
“一言为定?”
“是的”
“好,我去土耳其浴室。我认了,胡子我也认了,什么都认了。那么~那么你……,等一等。你,你给我进去。给我进去,进去,赶快进去“
“哎——,他们走远了,哎——”
“别催命了,我的脚肿了”
“接着走吧。起来,斯丹尼司拉斯,哈哈哈哈“
“我说过,别毛手毛脚的行不行,别毛手毛脚的“
“你想的好,我才不跟着你的指挥棒转呢“
“好了,亲爱的,我是说过我跟你不一样,老实说我跟你的的确确是不一样,扶我一把”
“哦”
“你扶我一把”
“你的脸皮可真厚啊”
“放文明点儿,你放文明点儿”
“好,那好吧”
“你等等我呀”
“没必要替英国人办事,他们呆在修女院里,我们也可以呆在那儿”
“不过你叫他们怎么出来找皮特?”
“见皮特的鬼吧,你也不是为了找他!”
“什么?”
“你把我拉出来,是想找那木偶剧团的姑娘”
“请你别说了”
“你想找那姑~娘!”
“哦,我不许你糟蹋那木偶剧团的姑~娘!”
“我受不了你,咱们各奔前程吧”
“我也不想再见你“
“哼!我想见你?”
“一枪毙了你,一枪毙了你,只要放两枪,就要了你们俩的命。那狗是谁给的?这军装又是谁给的?谁是你们的同谋?谁是同谋?”
“警察局长先生。”
“我不是局长,我是少校。”
“少校先生,我想拖时间……我不是想拖时间……我都说出来。”
“这就对了,到底想通了,指挥先生,说吧”
“11月15号,星期一。我有个约会……”
“……突突突突……(擤鼻子的声音)……,对不起”
“说吧”
“11月15号,星期一。我跟让 皮尔上校有个约会,其实他是亨利中士。嗯……,他真名叫马歇尔,马歇尔!"
“不是的”
“是的”
“不是的”
“是的”
“有一点说错了,阿哈巴哈少校,不是星期一。”
“什么?”
“那是星期天”
“你说对了”
“还有,那那……那也不是11月,那是在……在在在1月份。那个叫亨利的也没化名叫马歇尔”
“不,我是1914年生的”
“对,那年世界大战”
“哦对,那年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
“四年,四年哪”
“哦,可怕……四年,哦四年……谁是马歇尔?”
“我也说不上来,他老打断我,咳嗽吐痰抽鼻子,咳嗽吐痰抽鼻子,没个完”
“别急,你再想想,再想想”
“好的”
“那是……那是在胜利广场”
“对”
“对面就是路易14的铜像"
“你看到路易14的铜像啦?”
“对”
“你不会看到的”
“怎么?”
“因为那时侯德国人把铜像都拆走了”
“不过这没关系”
“你们俩,把我当傻瓜了,把我当傻瓜了?怎么不谈谈那两个英国飞行员?"
“几个?”
“两个!”
“两个小意思。”

听到这些熟悉的对话,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尚华老师,正是他将法国幽默大师的味道原封不动甚至更加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
忠厚淳朴的油漆匠、 自私狡诈的指挥家,他们一同卷入战争,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为了民族精神和世界正义团结起来,以小市民的热忱和小知识分子的狡猾与德军纳粹周旋,并最终获得成功。
影片本身深为大家所熟悉,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某一经典片段,都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但我想除了故事展现出来的幽默本身,法国人的乐观精神和浪漫也深深寓于这部影片中。抽去影片中那些纯粹的幽默表演元素,我们仍能感觉到其魅力不减。比如说,我们在这部片子里可以找到爱情、正义和游侠精神。
一、《虎口脱险》中的爱情。
在残酷的战争中,油漆匠奥古斯特爱上木偶剧团的金发女郎,演绎了一段并不缠绵(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但却让人深深感动的爱情故事,这种爱并非普通的那种脉脉含情的小资情调或沉重与命运抗争的海誓山盟,而是像田野里阳光下的鲜花一样透明可爱。实际上,这段看似浪漫的爱情背后是生或死的考验,在凶残的纳粹敌人面前,他们也许随时都会失去对方。但他们从未丧失对爱的勇气,即使明天将死也不沮丧遗憾,这种过程爱情比我所见过的其他目的爱情更加纯洁可敬。
二、《虎口脱险》中的人类正义。
影片中,法国人对待英国人就像自己的兄弟,这并不纯粹因为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而是基于正义。可以说法国人的民族观很强,但我认为他们的国家观并不强烈。民族是一种精神凝聚,国家却是种政治凝聚。历史上面对外国侵略,引导人们奋起抗争的通常是民族精神,而不是政治号召。人类不受奴役,这是自然法的崇高精神法则,《虎口脱险》中体现的反战并非狭隘的国家抵抗侵略,而是人类反抗奴役的正义。正因为如此,法国作为一个国家虽然已沦丧,但她的人民却基于民族精神不屈斗争。可以说,拒绝奴役的精神是世界性的,并没有国界。因此,《虎口脱险》中所展示的对正义的必胜信念是化于无形、根植于人类精神深处的。
三、《虎口脱险》中的女性游侠精神。
修道院里的嬷嬷们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放在中国,也许会概以全民皆兵的解释。但除了“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因素外,我更是发现了法国人天生的游侠精神。大家应该记得在最后一段,嬷嬷去送酒的那个场景,不说其沉着冷静,单是其扬鞭驱马,何其英雄潇洒,纵男子也望其项背。这里体现的便是种游侠精神(不能说她是个女人就不能称为游侠精神),她所做的全部是基于她自己对正义的判断,而不是响应号召。这里可以拿中国《铁道游击队》里的芳林嫂来对比,芳林嫂敢于积极和鬼子斗争的壮举是值得钦佩的,但她所做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也许她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考,只是因为周围男人都去抗争,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参与进去,这里体现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虎口脱险》中的嬷嬷与抗金的梁红玉一样,其精神独立不逊于男人,体现的是种游侠精神。
胡七八糟写了这些,也都是一时想出来的,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批评。
逃禅先生于2005年7月11日 16:10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7-12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试论《虎口脱险》

独具匠心的欣赏角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30 11:02 , Processed in 0.0723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