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0|回复: 3
收起左侧

不只是哭泣 ——评黄魁汶川诗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6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有两个显著的缺点,一个是相伴了一生的;一个是半路杀出的。跟了我大半辈子的是不喜欢“新诗”,岂止是不喜欢,简直是讨厌的从不读现代诗歌,诸如《再别康桥》之类,这是一辈子的坏习惯,我也说不清是受谁的影响,总认为新诗没有格律,没有意境,不合辙押韵,没有诗眼;半路杀出的是退休以后产生的,完全放纵了自己,真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安于小楼成一统”“全心陶醉网上闲”了,似乎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今天,看了黄葵先生的《汶川诗稿》,我的这颗松弛的心又收紧了。泪水夺眶,喉头哽咽……
诗人用摄像机的笔触,抓拍了53幅特写镜头,记录了汶川地震后的方方面面。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电视记录片。记载了汶川地震之后的“四十九变化,一十三死生”(唐 陈子昂)。字里行间凝冻了诗人满头颅的思想感情,饱含了诗人对地震灾区人民的牵挂。这里有对“天堂客”的哀悼,有对“地球主”的慰藉,有对“残、孤、幼”的矜悯,有对“救助人”的召唤。然而,作者并不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无论镜头怎样拉伸,场景如何变化,角色随意转换,诗人始终是其中之一员。因而,从内容上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是“真”、“细”、“深”。
所谓“真”,是内容的真实可靠。大地震发生时,虽然诗人并没有在现场,亲历目睹这场灾难的全过程,但是,诗人所选取的素材,都是见诸媒体的真人实事。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孩子,在祈祷和祝福的彩虹下,你爸爸妈妈走了,你却迎来了一个胡爷爷”(《胡爷爷再来看你》);“多么熟悉的小书包,总理亲切地提了起来”(《一只小书包》),“谭老师……撑开双手,拥抱了另一个大写的人字”(《谭老师》),“废墟下,老人怀里一直抱着老伴”(《废墟下的光明》),除了这些大家眼熟能详的,还有汶川孤儿,跳伞将军,两岁的婴儿,担架上的少年,伞兵,无法发出短信的年轻母亲,小小志愿者……一个个都跃然纸上。虽然很多都叫不出姓名,是因为诗人用了抽象化的笔法,把他们概括化了。
所谓“细”,是指诗人善于摄取细节的东西。细节的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所在,诗人正是把握了这一要领,在浩瀚的材料里抓住几个细枝嫩叶,刻画形像,注入感情,引发共鸣。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只书包,一支铅笔,一片瓦、半块砖,每一株小草…… 跟山崩地裂的地震比较起来算是细吧?还有从废墟里伸出的一只手,两岁的女婴,九岁的小学生,八岁的志愿者,和十万大军十万火急的场面相比,不能不算是小吧?可是诗人宁可舍掉后者。然而,我们所说的细、小不仅限于此,还包括细节的刻画。如果说在长篇小说中,这是拿手好戏,而在诗歌里就不是什么特长的手段了。我们的诗人在这里有所突破。“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发矿泉水,捡垃圾,在奔跑,在传递累了一天,就倒在矿泉水纸箱里。”(《小小志愿者》)这是多么细致的描写呀,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抢救现场,瓦砾之间穿梭着奔跑着,他所体现的深层意思是,地震灾区的人民,的抗争精神,他们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要,他们融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完成自我“站立”。
所谓“深”,是说诗人的感情深挚。读完书稿,掩卷而思,深深感觉到诗人那颗炽热的心。这里有对震后受灾群众的同情,有对党和政府的信赖,有对全国各族人民的依靠。这种情感不是无病呻吟式地呼喊,不是装腔作势地大喊大叫,更不是狂放地喧嚣。诗人用几乎凝滞的目光,审慎地注视着汶川地震灾区所发生的一切,紧紧抓住典型事件的典型细节,注入自己深邃的感情。在《北京朋友》里,诗人这样写到:“胡爷爷来到帐篷学校,温暖的手掌,握住了我的心跳。胡爷爷来到帐篷学校,向我提了个请求,交个朋友,好不好。胡爷爷来到帐篷学校,征求意见的目光,点燃了一个少年的自豪。胡爷爷来到帐篷学校,那甜甜的话语,召唤我心海上空的飞鸟。”诗人通过角色的转换,用第一人称的“我”直接和国家元首面对面交谈,一下子把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距离缩短了,拽近了。
为了增加诗的表现力,诗人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诸如比喻、夸张、拟人、拟物、对偶、反复,这些比较常用的则不必细说。而诗里用得最多的就是移就。
移就。在行文中,故意把甲的属性或行为按在乙的身上。例如,“汶川,一个特大的伤疤,从四姑娘山上滚落下来,打破了天府的‘悠扬’和宁静。”(《汶川的摇撼》)悠扬本是一个形容词,只形容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诗人把它作为名词使用,已经有些离谱,却还要把从不和它搭配使用的“打破”强安装在它的头上,来个拉郎配,为什么?是诗人不懂得汉语语法,是诗人有意故弄玄虚,还是要突破常规另起炉灶?都不是,而是为了一个目的——深化自己的思想感情。
汶川,四水静静地躺着,三山默默地站着。人们,有规律地生活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婚女嫁,生儿育女,赡养老人,抚育后继。这一切诗人用“悠扬”来概括一点也不过分。然而,被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打破”了。打破了生活,打破了美梦,打破了和谐,打破了幸福。这就引起诗人强烈的反应,有愤怒,有无奈,有同情,有怜悯,有支持,有鼓动……所有这些都因为“打破悠扬”而凝聚,而迸发。在诗稿里,像这样的笔法还有很多,如“破译废墟”,“一根闪电”,“泥泞着心跳”,“高举风情”“放大童年”“揉碎未来”等等,竿属于这一类。
此外,语言的创新也是一大特点。数词在诗词里的运用并不少见。然而把一串数字作为诗句,《汶川书稿》是第一次。诗人写到“200805121428这组数字,是上帝组合的一组错误数字”“有多少故事没有发生”,“就被200805121428没收”。这样写这样用是为了突出它,强调它,让广大人民群众牢记它。这里既包含了对灾情的痛苦,对失去家园的痛心,对死难者的痛悼,对重大财产损失的痛惜,对制造这场灾难的“上帝”的痛责。还是在这组数字里,包含了对受灾群众的慰问,对抗灾斗争的期盼和对人民的鼓舞……
总之,在黄葵的《汶川书稿》里,所表现出来的不只是哭泣。
                                                 书德生芳
                                                     于2008-7-21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8-8-6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哭泣 ——评黄魁汶川诗稿

    作者说自己不喜欢现代诗,但对黄葵先生这本《汶川诗稿》却特别钟情,从诗集的内容、写作手法到这本现代诗集的价值都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大加褒扬。这是因为这是一本汶川大地震的现代诗集,它使作者泪水夺眶,喉头哽害…以致改变跟随自已大半辈子不喜欢“新诗”的“缺点”!
    文章笔墨老练,欣赏!
    另外,请问楼主五凤楼先生就是本文作者书德生芳先生吗?感谢五凤楼朋友到现代发文支持现代,欢迎你常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哭泣 ——评黄魁汶川诗稿

    分析独到特别,有点调查总结性的味道,总观之,还是很好的一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8-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哭泣 ——评黄魁汶川诗稿

    很不错的诗评,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 22:11 , Processed in 0.0754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