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9|回复: 4
收起左侧

饮道三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7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亦有道乎?子曰:“盗亦有道。”而况饮乎?是饮之有道,斯未可疑也。然则余不善饮,亦有说乎?《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焉;啜饮之道,小道焉。其同为道,余庶几乎有说矣。
茶趣
其实我最没资格谈茶。语云:一杯谓之品,两杯谓之喝,三杯谓之饮驴。有些苛刻,风雅之士往往苛刻。但不在风雅之列,不妨坦然承认:我只是驴饮而已。驴耐劳,样子也可爱,所以黄胄画了一辈子驴,与之为伍,倒也没有什么失落感。
老实交代,我饮茶是从早到晚的,大杯子,半杯茶,半杯水,驴饮的恶名是背定了。且只喝茉莉花茶,图的是那冲鼻的香味。善品的朋友告诉我,除了极个别的品种外,茉莉花茶简直就是大众饮料,在美国人没来时,相当于可口可乐;上焉者当品清茶。那意思我明白,就是说我的茶品不高。驴饮兼品味低下,茶之一道,我可以休矣。
然而不然。忝为中国人,其实是离不开茶的。一位大政治家、大诗人说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可见茶在中国人交往中重要的地位,虽然茶品低下如我,只知道粤海出名的是荔枝,渝州拿手的是麻辣火锅。
晋人陆羽的《茶经》奠定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老祖宗的地位,清末的国际贸易中,唯一能和大英帝国的鸦片过招的,恐怕只有茶叶;虽然后来让日本人抢了风头,创造了“茶道”,并且反输入到中国,但依阿Q“曾经阔过”的逻辑,我们似乎倒也不必自卑。
于是,我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自豪着。
今年开春的时候,有朋友约我去大觉寺去看玉兰花。久没去那地方了。大觉寺的玉兰花号称“玉兰王”,有300多年的树龄;春气萌动,相约去看,在北京是古俗,据说古时,竟有香车宝马,官绅仕女,络绎不绝,相望于道的盛况。因此厮混着去了。
花在寺的北跨院。一进去,大家就不由地惊呼一声:“这里什么时候开了家茶院?!”天阴阴的,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昂扬,但院子里游人寥寥,却也别有一番幽雅的意味,一股幽幽的茶香不期然地飘进鼻中。一行人便飘飘然地进了茶寮,振衣落座。一位纤细的女孩跪坐几前,玉臂如琢,轻轻地摆弄着茶具,杯盘相碰,叮叮悦耳,不一会儿,每个人便引杯在手了。茶一样清香的女孩,女孩一样俏丽的玉兰,玉兰一样幽远的僧院;有点儿醉的感觉。忽然,门外传来一阵不绝如缕的古筝声,抬眼看去,檐下端坐着另一位姑娘,素手调弦,我虽不才,也知道那曲子是《梅花三弄》。茶杯轻轻地捧在手里,茶的确是清茶,真的齿颊生香,忍不住低吟一声:“茶道!”
从那天起,我真的自豪了。

                               酒趣
我的不善饮,是朋友们都知道的。尤其到了东北、内蒙、山东这样豪饮拼醉的地方,只能祭出一件法宝,曰:“滴酒不沾”。于是,山东的武松们,内蒙的成吉思汗们,东北的红胡子们拿我没办法,只好随我去了。
当然,心里的真话没敢说出来:我实在看不出逢友必饮,逢饮必醉有什么意思。令人难以抵挡的劝酒词,言不及义的推杯换盏,粗俗的轰闹剧饮,常使在一旁枯坐的我觉得很腻烦。不过,小时候看《水浒》,武二郎喝得烂醉,拖了哨棒,踉踉跄跄地上冈打虎;梁山众好汉们在聚义厅里坐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的豪放,曾无数次让我神往。大了以后便推想,那情景和我们现在盘踞酒楼,呼卢喝雉,红头涨脸,眼光乜斜的状况实在是差不多,除了不分金银外。所以,喝酒对我来说,实在是无趣得很。
后来,念了几句书,才知道中国的文人原来也能喝,不全是好汉们的专利。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才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豪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飘逸和胆量,让人觉得没了酒,李白还是李白吗?不过,他竟然没有被皇帝老儿捉将官里去,不能不令人钦佩皇帝的雅量,难道皇帝也是酒客,很理解李白的醉趣?没听说过“李谪仙”的同时代人杜甫是否能喝,不过,看他那忧国伤时、清癯如鹤的样子,在鄜州低吟“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时,如果不谋一醉,怎么能解心头的忧愁?不过, 那饮,一定是苦吟加苦饮,断不同于”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的浅薄。老杜家贫,一斗酒恐怕买不起,一坛酒大概还办得到。李白喝得潇洒,杜甫喝得深刻;我惭愧,既没有斗酒的量,也没有坛酒的量,虽欲潇洒、深刻而不可得矣。
入秋的一晚,信步走到了什刹海。这里也许是北京城里最具民俗风情的水面:古老的胡同和胡同深处的古刹,长岸曲弯,情侣双双,杨柳依约拂着清波;老的少的居民,搬把小凳坐在岸边,享受这从明清以来就没变过的闲适。
正踌躇时,岸边的一家饭馆的小门脸吸引了我的目光。挂着暗红的小灯笼,几把古旧的矮凳和同样古旧的矮桌;我坐了下来。
“有新鲜的螃蟹,不贵,”中年的老板很热情;一听口音,就知道是老北京,和周围的一切透着那么和谐。
“螃蟹?”我犹豫。
“再给您烫杯陈年花雕,保准有味儿!”他撺掇道。
我喜欢这个“烫”字。《水浒》里不就有“烫一角酒”的说法吗?古人不是有持螯下酒的说法吗?“那就烫一壶酒,来一只大闸蟹吧!”
欣然坐下。不一会儿,蟹上来了,酒上来了,锡壶,不大,样式古雅,烫手。
一口酒下肚,像一道热线。半轮明月当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错。点点灯光浸在水中,摇摇晃晃。螃蟹很鲜,满肚黄,指尖有点腻腻的、滑滑的;不错。夏天开始的水上画舫游还在持续,客人放着盏盏河灯;船头身穿红旗袍的女孩隐约可见,抱着一面琵琶,铮铮弦声时断时续地飘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不错。其实,没喝酒就有些醉了。但热的酒在身体里散发得很快,身上热乎乎的,挡住了丝丝袭来的秋寒;蟹半只,酒半壶,很快就下了肚。蓦地,觉得有些孤单,“待到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也不错;但“君”在何处?心里有些空落落的,眼光也不由地瞥向了不远处柳荫下的情侣。再饮一口酒,蟹也只剩下了螯爪;指节轻轻地叩着桌面,低头看着杯中鲜红的、琥珀般的陈年花雕,杯中居然倒映出了一弯月亮。心头热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底是不错!
醺醺然的,我走了。酒量的确不行。

                                  汤趣
汤好像比茶和酒离我更近些。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但老家却是在锦绣江南。古人说过,橘过淮河便会变种为枳,酸涩而不可食;如我之辈已经是枳,固无可疑,喜欢吃馒头烙饼,但家里的上一辈却是地道的橘。所以,以南方的例,每餐是必有汤的。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奶奶便会说:“泡些汤,sào吃!sào吃!”sào者,我们老家话,快也;有音无字。奶奶手巧,几片腰花,或几缕肉丝,随手点染,鲜美无比;长大后虽然吃了不少大餐,似乎再也没喝过那么鲜美的汤。饭果然很快吃下去了,sào得很。
奶奶过世后,家里的汤就不再有了,那无法言传的鲜美随着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想起来不禁有几分凄然。于是,只好去喝社会上的汤。就像奶奶的汤不再有那样,社会上的汤似乎也变得很厉害。就说汤的做法吧。记得从小就知道“炖”汤,“熬”汤,或“煨”汤;后来,更南边的粤风北渐,不知怎么搞的,就成了“煲”汤了。据字典讲,这个字首先是方言,居然风行全国,可见广东人的厉害。其二,煲就是壁比较陡直的锅,但何以陡直的锅就是煲?字典上也是语焉不详。
但记忆中的汤的确是从扁的、敞口、壁不太陡的沙锅里炖出来的,而不是从陡直的锅里“煲”出来的,所以,至今煲字也上不了口。这倒不是我顽固,而是和童年的记忆有关。
“炖”也罢,“煲”也罢,汤还是要喝下去的。既喝汤,就不能不提我们家的一门南方亲戚。那是我的一门远房表哥的太太,三十来岁,典型的江南女人,皮肤白皙,身材尤其苗条,原来以为“腰肢一捻”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看了我的这位表嫂,就不能不感叹造词者观察的准确了。
记得在老家第一次见到她时,远房表哥的介绍词让我大吃一惊:“你这位嫂子,能喝汤!嘿嘿。”回头一看,她只是浅浅一笑,竟不以为意。
我也一笑,以为不过是玩笑,没放在心上。晚上,表哥摆桌为我洗尘,当然桌上有汤:白沙锅,壁不陡,肥肥的母鸡,热腾腾的,漂着一层诱人的黄油。依例,我还是只喝一碗,再多就不敢领教了。大家也都酒足饭饱,停杯投箸,闲闲地聊着。我对表嫂开玩笑:“不是说,你能喝汤吗?”
她浅浅地一笑:“不能急,边聊边喝吧。”
我伸头看了看敞口的沙锅。还有大半锅汤和半只鸡。于是,我们就慢慢地聊,她就慢慢地喝;一碗接一碗,我的嘴也越张越大。朱唇轻启,玉齿半露,汤就不慌不忙地啜了进去,其实也没过多久,半锅汤就见了底。我默然了,瞥了一眼她那一捻的腰肢,依然风摆杨柳似的――汤到哪里去了?
这时,我知道,喝汤,其实我还是不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7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道三题

拥有一颗敏感的心,才有那么多美的发现。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2-30 16:57
  • 签到天数: 2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4-4-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道三题

    想起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一句至理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4-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道三题

    佐罗的文胜在韵味,霁红深爱。
    补充一句,杜甫也是嗜酒如命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4-10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道三题

    “佐罗的文胜在韵味,霁红深爱。
    补充一句,杜甫也是嗜酒如命的。 ”
    谢谢,韵味之评,当之有愧,但很喜欢这个评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9-24 09:36 , Processed in 0.0724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