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5|回复: 1
收起左侧

[转帖]论《春江花月夜》中心意象及感伤意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1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春江花月夜》中心意象及感伤意识(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内容提要:本文重在论述《春江花月夜》中的三个中心意象:哲人、游子、思妇。以及蕴涵于这三个中心意象中各自不同的感伤意识。
关键词:张若虚  中心意象   感伤意识    三位一体
唐代诗人张若虚传世之作《春江花月夜》,以“月”为脉络,衬之以盛春、大江、繁花、静夜四景,从“海上明月”共潮水冉冉而升为始,继而状以月下之景:川流不息的江水,杂英乱生的芳甸,流霜飞霰的花林,白沙点点的沙汀——这些物象无不映着皎洁的月辉——然后笔锋转向江畔望月之人、扁舟中的游子、高楼上的思妇,最后以“落月摇情”收笔。在月升、月高、月斜、月落的时空序列中,诗人凡塑造意象二十余种,“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1如此纷繁复杂的意象序列,诗人竟能于短短的三十六句中以一月贯之,使之有条不紊、主次互见,足见其整体审美观照能力、诗艺境界之高。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因情造文,使物象情化,情文互生,达到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艺术境界。
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意象群中,诗人移情于物,使眼中万物皆含情脉脉,无非是以物衬人,描摹、抒发诗中中心意象——人——的情思。此诗中心意象有三:江畔望月沉思之人,哲人形象;月下扁舟漂泊之人,游子形象;搂头对月兴叹之人,思妇形象。且此三“人”皆有缠绵悱恻、愁肠百结而又各自不同的感伤意识。本文要论述的,即此三种中心意象及其感伤意识。
一、        逝川之叹
中国古人用心灵感悟时间和空间,并把二者合而为一,将时空统一于“宇宙”。面对浩淼的宇宙,若以其永恒的时间而言,人的短暂生命又算的了什么呢?若以其无垠的太空之境而言,人自身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孔子会叹息:“逝者如斯夫!”这种对时空流逝、人类面临永恒的宇宙是何等轻微的感叹,恰恰构成了中国文人们心中永恒的感伤。
《春江花月夜》的前十六句,正是刻画了这样一个站在江畔沉思生命意义并感叹伤逝的“哲人”的意象。然而诗人并不急于开门见山地将“他”凸显出来,而是用墨如泼,先写月出江潮,江流映月,芳甸绕江,花林春红如霰,江天皎皎等一系列静谧、幽深、唯美之景。诗中的“月”,共潮而升,随波而动,仿若与江潮有着依依之情;而“江流宛转绕芳甸”一句,则“流能绕有花之甸,水何其有情?”○2“空里流霜”一句,正是写春夜不寒,江流静、幻``````这一切,直写到“皎皎孤月”都是极尽情致的。万物何以含情?王国维说:“有情之境,万物皆著我之色彩。”○3因为有人观景,故而景物含情——这样,一个江畔望月沉思者便被自然地引出来。诗人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他利用物象的描摹,引出“象外之象”的“人象”却能作到自然、妥帖,不露雕琢痕迹——这正是诗人惨淡经营的结果。而“空里流霜不觉飞”的“不觉”与“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孤,暗示着此时、此地、此人正是孤寂而又娴静的。这个人的意象在诗中并不著一字,但前面所状一切之物皆是其眼中之景,后面的发问也是出自其口,并且都是为塑造他而服务的,所以我们非但不能否定他的存在,而是要承认其作为中心意象而存在的特殊地位。
在这一节,诗人由远及近,反求诸身,在朦胧模糊的意境中实现了超越,在“江天一色”、“何处春江不月明”的广阔的时空维度中提出了疑问与探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的望月之人,自古及今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谁是那个最早见月之人?而江月又是何时开始将她的光华流泻人间?他并不求回答,接着便展开了对人生的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江畔沉思者(也是诗人)对其个体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高层次的观照和抒发,是以“此时”、“此地”、“此人”为起点,对自身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探索和体验。它承载了古即有之的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如:“逝者如斯夫”)、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揭示(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几句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似从此诗脱出;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也深受此诗影响。但是,面对月的永恒,诗人只是静观而思自身的刹那,只是伤逝,并没有太白“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勇气,也没有东坡“盖将自变者其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而又何羡乎”的豁达。所以,他笔下的“江畔沉思者”只能深深地陷入无尽的伤逝之中——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与立德、立言的艰难或是怀才不遇的矛盾中挣扎。
二、        思欲一东归与闺中春怨
全诗第十七、十八两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后文的开端。白云只有一片,是沉思者孤独的象征,也是对后面游子和思妇的孤独无依的概括;“不胜”之愁,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则又引出了全诗的另一对中心意象:游子和思妇。其中,“谁家”、“何处”又将游子思归与思妇闺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浑然天成,耐人寻味——整个诗的后半部分亦是如此。
离愁别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情侣、朋友、亲人间或短暂、或长久、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的离愁别思,始终萦绕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宦游人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胸中。《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便是对这种浓浓情思、淡淡哀愁的阐发。
“扁舟”这一意象,是游子的物质外核。《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将“舟”这一意象与游子的思归心切联系起来。同样,“水边的故事”也发生在张若虚笔下的主人公身上。纯洁净美的月光下,是奔腾不息的江流,时光飞逝春已半,却是“君问归期未有期”,怎能不另人缠绵悱恻?楼上的思妇顾影自怜,浓浓的思绪使她睹物思人,似乎连窗帘、捣衣砧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也都笼上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思带着一种“空蒙、迷惘、惆怅、柔和的情调,它像轻梦、像丝雨,轻轻地飘过,却又久久地笼罩在人们心头。”○4漂泊在外的游子欲归不能,独守春闺的思妇念人不见,只能“却话巴山夜雨时”,寄希望于明月——“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寄希望于鱼雁传书——“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于是“扁舟”、“楼”、“妆镜台”、“帘”、“悼衣砧”、“雁”、“鱼”、“潭”、“碣石”、“潇湘”、“树”等一系列意象又在月光流泻中转而为凸显这两个中心意象而服务了。它们也都是含情脉脉的,如皎皎明月徘徊于搂头不忍舍思妇而去、江水将春流逝殆尽``````但此时、此地的情,又不同于前半部分的静谧、唯美之情,乃是梦着淡淡哀怨之情的。
整个后半部分诗句,既是属于游子的,也是属于思妇的。流泻的月光中,既有“少妇今春意”,又有“良人昨夜情”;鱼雁传书中,既寄托着游子“归思欲沾襟”的愁绪,也寄托着思妇“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怀。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又道出了他们感叹韶华易老、理想之路却“道阻且长”的无奈。但愁归愁,这种蒙着月光的愁,是属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一类的,“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情致。”○5张若虚正是移情于月,于江流,于一切之意象,才使两个中心意象栩栩如生,令人读之顿生怜悯之心;也正是他能与其审美对象——各种意象,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才能够使人避免浸入哀伤不能自拔。整首诗的感情也是如此:愁,却不致愤激怨悱。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于“思妇”这一形象的刻画,是将明月、高楼、人三种意象合而为一,三位一体的。这种方法古已有之,但并不多见。曹植《七哀》诗的前四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只不过比起张诗来略显稚拙、单薄。在张若虚的笔下,似乎“思妇”这一形象,天然是由“明月”、“高楼”、“人”三位一体合成的,思妇是主体,高楼是沉吟之处,明月是寄相思之物。这三种意象浑然天成,缺一不可——这也是此诗艺术境界高绝的一个体现。
全诗以“落月摇情满江树”收笔。一个“落”字,似乎能把思妇、游子胸中的愁绪拂去,但是,一个“情”字却重新浮出水面,始终萦绕在其胸中。此种于细微处跌宕起伏的笔法,令人拍案叫绝。真是著一“情”字,境界全出矣!将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境界展示无遗。

注释:
○1王尧衢《唐诗全解》(光绪刊本)卷三    转引自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 参见其《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2徐增 《而庵说唐诗》(康熙刊本) 卷四  转引出处同○1
○3王国维 《人间词话》
○4《古诗海》 第476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5同○3
参考书目:
⑴李  浩  《唐诗的美学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
⑵吴  晟  《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
⑶程千帆  《古诗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5-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论《春江花月夜》中心意象及感伤意识

《春江花月夜》是古诗中的精品,评论这首诗的文章很多,而此篇评论的作者从诗境诗情诗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将原诗中的中心意象和伤感意识向读者娓娓道来,不失为一篇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5 21:51 , Processed in 0.0724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